文章 :: humanities.cn

humanities.cn 文章列表 全部 按阅读倒序

humanities.cn
http://humanities.cn/
webmaster at humanities dot cn
文章:325 推荐阅读:53 专题:0
普通 推荐阅读 全部
缺省 时间 标题 评分 阅读 评论 跟踪网址 | 倒序 顺序
(1) 2 3 4 ... 17 »
文章
  1. 朱永嘉:一段故人和往事的回忆——兼记王守稼、谭其骧与陈旭麓
    历史 2009/01/25 | 阅读: 18046
    朱永嘉,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明史研究专家,回忆与王守稼、谭其骧和陈旭麓相交,及在文革中注释史传文赋的经过。附《枯树赋》与骆玉明相关文章。
  2. 贾樟柯:《三峡好人》北大点映答问
    影视 2006/12/17 | 阅读: 14751
    “第6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三峡好人》12月4日晚上十九点现身北京大学百年大讲堂,做内地的第一次正式点映。贾樟柯导演亲临现场,与北大师生进行一次面对面的交流,探讨影片的相关创作背景及过程。”目前贾樟柯公开演讲中最详细谈《三好》的一次。
  3. 曾毅:爱滋病的流行趋势、研究进展及遏制策略
    医卫 2008/07/30 | 阅读: 13519
    中国预防性病艾滋病基金会会长、中国防治性病艾滋病首席专家、中科院院士曾毅2000年北大讲爱滋病的问题.
  4. 中国的穆斯林是什叶派还是逊尼派
    宗教 2006/12/14 | 阅读: 13324
    目前,逊尼派约占世界穆斯林总数的90%,什叶派约占10%。什叶派占人口多数的国家包括伊朗、伊拉克、巴林和阿塞拜疆,但除了伊朗以外都是逊尼派掌权。虽然新闻中天天提起sunni和shiah,不知有几个非穆斯林了解这些名词究竟代表什么。特转载此文。--人文与社会
  5. 林少阳:重审白话文运动--从章太炎至歌谣征集
    文学 思想 2008/10/31 | 阅读: 12756
    本文视二、三十年代歌谣运动为一场从“声”和“音”的角度介入包括新诗运动在内的白话文运动的尝试,并借此探讨批判白话文的章炳麟关于文学文本的“音”(可诵性、音律等)的看法,比较他与同属考据学阵营的刘师培的区别。然后探讨以章炳麟弟子为主体所发起的歌谣征集运动与新诗运动以及新“国学”意识之间的关系,并比较歌谣运动与章炳麟的不同。
  6. 斯蒂格利茨:如何防范下一个华尔街危机(译文完成)
    经济 2008/09/19 | 阅读: 12735
    斯蒂格利茨认为: 美联邦监督者和金融机构经营者在华尔街危机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美联储为了挽救房产泡沫投入了太多资金;金融机构的新牟利策略隐藏了过度借贷;管理者们为了追寻短期利益,不惜创造和承担高风险;为了防范未来再次出现危机,必须大规模变革。人文与社会编辑小组译(http://humanities.cn
  7. 侯旭东:中国古代专制说的知识考古
    政治 2008/08/26 | 阅读: 12589
    “专制中国”仍是西方惯用的一个词,这个概念究竟是描述还是偏见?它的历史根源又是什么?
  8. 王明珂:一个羌族研究者对汶川大地震的关怀
    社会 历史 建筑 2008/08/02 | 阅读: 11617
    王明珂先生于2003年在台湾出版历史人类学著作《羌在汉藏之间:一个华夏边缘的历史人类学研究》,该书2008年5月1日由中华书局再版,题中,华夏边缘改为川西羌族。在前言中他说:“本书是一本羌族民族史,也是一本羌族民族志;更正确的说,这是一本描述与诠释‘华夏边缘’的历史民族志。”“希望透过羌族及其历史来说明汉族、藏族以及部分西南民族族群边缘的形成、变迁及其性质”,“更大的野心是,由人类资源分享与竞争关系,及其在社会、文化与历史记忆上的表征(representations),来说明人类一般性的族群认同与区分。最后,基于这些对‘族群’(或民族、社会)、‘文化’与‘历史’的新理解,我对于当代汉、羌、藏之间的族群关系,或更大范围的中国民族的起源与形成问题,提出一种新的历史人类学诠释。”在谈到灾后重建的问题时,王明珂从文化保护角度,不赞成外迁。
  9. 泰勒:现代认同--在自我中寻找人的本性
    思想 2008/11/07 | 阅读: 10755
    衡量消费社会中人的价值,在于看其手中握有的支配权利的大小,这是个人价值实现的模式——几个世纪以来,这种模式一直被视为文明社会的中心内容。那么,这一理念的深层含义是什么?它与提高限制无止境消费行为的能力又有什么联系?这能够在“现代认同”这一概念中找到答案。现代认同的起点就是内在自我的起点。现代人必须处于自觉自为的自主程度才能找到自我,而这种自主程度归根到底需要独立的私人性。现代认同并不关乎能否与宇宙哲学的秩序相匹配,而在乎能否回应自我内心的需要和欲望。能否实现这些最终关乎自我个人的情感生活,这是构成幸福生活的关键因素——幸福生活就是根据情感上的满足程度来确定的。
  10. 梁文道:奥巴马的胜利是修辞学的胜利
    政治 2008/10/24 | 阅读: 10451
    奥巴马声势日涨,广受年轻平民的欢迎,美国有些人甚至认为他是新时代的肯尼迪。然而拆下七宝楼阁,我们看见的无非是源远流长的修辞学在新媒体时代的复兴。
  11. 地震灾区的重建:人类学的视野
    建筑 2008/08/14 | 阅读: 10328
    鲍江整理自“四川地震灾后重建座谈会”的录像资料。这次座谈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文化人类学中心在北京发起,2008年6月9日由罗红光主持。
  12. 程兆奇:日本现存南京大屠杀史料概论
    历史 2008/08/01 | 阅读: 8545
    长期以来,日本一直有一种论调,认为东京审判是“胜者的审判”,日军在二次大战中的行为被歪曲丑化了;而在所有对日军的不实指控中,“南京大屠杀”是一个最大的谎言。由于日方文献在战后遭到了大规模焚毁,而日本又有人不承认事发当时中国和西方文献的客观性,使得这一观点对海外不知情的第三者,尤其是日本民众至今仍有影响。
  13. 傅谨:近五十年“禁戏”略论
    戏剧 2008/09/18 | 阅读: 8493
    形形色色的禁令体现出毋庸置疑的国家意志,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特定时代的国家意识形态的特殊视角。
  14. 崔之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丰富经济学含义
    政治 社会 2008/11/27 | 阅读: 7948
    讲话记录稿,经崔教授校订,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内容。附《激发社会主义经济的想象力》。
  15. 斯图亚特·霍尔:《编码,解码》
    影视 2007/01/05 | 阅读: 7498
    Stuart Hall是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最重要的理论家,他重新在理论上阐释了“意识形态”(ideology),使之成为文化研究和批判的有力工具。霍尔用“语言阶级斗争”来概括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和平”而非强制地成为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的过程,传播媒体在这个过程中是个中心角色。霍尔提倡的文化研究要解构这一过程,探讨媒体有意无意中采取的意识形态立场。在这篇1970年代发表的文章中,他探讨了意义创造过程中“编码”(encoding)和“解码”(decoding)这两个不同的阶段,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正是通过这两个实际操作上极其复杂的阶段而实现的。在传媒研究领域,意识形态分析(ideological analysis)代替了过去的效果研究。
  16. 克鲁格曼:奥巴马议程(译文完成)
    政治 2008/11/10 | 阅读: 7487
    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教授是奥巴马的支持者。奥巴马当选后,克鲁格曼于11月7日发表文章,表达对非裔首次当选美国总统的激动和自豪。更重要的是,他敦促奥巴马切勿听信要他延缓政策变化的建议,分析了坚持选战中提出的激进改革议程的可能性和必须性,并提出了奥巴马新政或者说新新政(the new New Deal)的口号。(高乐成译,人文与社会编辑小组校订)。--人文与社会
  17. 陆一:美国政府 “改写资本主义”是为了什么?
    经济 2008/09/19 | 阅读: 6847
    实际上,次贷危机的真正实质是,美国金融市场滥用信用衍生品的创新、预支市场和社会信用,从而造成信用风险逐渐累积,进而酿成美国(不仅仅在美国、且扩展到全球)社会(绝不仅仅限于市场)信用危机(Credit Crisis)。再通俗一点来说,这其实是资本信用危机、或者可以称之为资本主义制度的信用危机。
  18. 徐庆全:陈寅恪《论〈再生缘〉》出版风波
    书评 2008/09/03 | 阅读: 6789
    1954年,陈寅恪写成《论〈再生缘〉》,油印稿由章士钊带到香港,辗转由香港友联出版社出版,一时轰动海外,议论纷纭。
  19. 高建平:“心理距离”研究纲要
    艺术 2008/10/10 | 阅读: 6708
    本世纪前半期,爱德华·布洛的“心理距离”说在西方美学界具有巨大影响。美国学者乔治·狄基(George Dickie)回忆说,1956年,当他开始在大学里讲授美学课程时,“几乎所有美学导论类的书籍都在书的开始辟出一章,解释审美态度的性质,并将之与诸如道德的、科学的和经济的等实际的态度作对比。”
  20. 吕正惠:陈明忠访谈纪录
    政治 2008/08/14 | 阅读: 6417
    陈明忠先生,1929年出生于高雄冈山一个大地主家庭。日据末期,考上高雄中学,因在学期间备受日本同学欺凌,才意识到自己是中国人,开始反抗日本人。毕业后服役,被迫构筑工事,因脱逃曾遭关押。光复后,就读台中农学院(中兴大学前身)。二二八事变期间,加入起义队伍,并参加谢雪红二七部队的敢死队,在埔里的乌栏桥战役中最后一人离开战场。 1950年白色恐怖期间被捕,判刑十年。 1960年出狱后,因其优异的化学知识,曾到制药厂工作,最后升任厂长。 1976年再度被捕,被控接受中国共产党命令,在台阴谋\判乱。狱中备受酷刑,坚不屈服。经海外保钓学生及其他特赦组织大力营救,终由死刑改判为十五年徒刑,1987年保外就医。出狱后,曾为组织「台湾政治受难者互助会」及「中国统一联盟」大力奔走。陈先生与林书扬先生(被关三十四年七个月)为目前台湾左统派中最受尊敬的两位前辈。
(1) 2 3 4 ... 17 »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