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文章列表 推荐阅读

普通 推荐阅读 焦点 全部
缺省 时间 标题 评分 阅读 评论 跟踪网址 | 倒序 顺序
« 1 ... 29 30 31 (32) 33 »
文章
  1. 吉见义明:日本军队的毒气战与美国-- 美国国家档案馆资料调查
    历史 2006/11/02 | 阅读: 1757
    根据美国的《情报公开法》最新公开的二战档案(存于美国国家档案馆The U.S. National Archives and Records Administration ,简称NARA)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研究,这方面似乎日本学者做得更多些。吉见义明关于毒气战的档案的阅读也使得一些日本右翼分子美化战争的梦想破灭。毒气战不仅在战争中对中国军民和美军造成巨大伤害,偶被发掘出的遗弃毒剂到了21世纪仍在中国和日本的国土上制造被害伤亡事件。然而,东京审判时日本被免除毒气战责任,这个问题仍待探讨。如果对美国国家档案馆各种材料感兴趣的话,NARA网上一个部分目录检索的网址是:http://www.archives.gov/research/tools/index.html 目前感觉国内学界对NARA的资料利用好像并不是很多。--人文与社会导读
  2. 韩少功:文学:梦游与苏醒
    文学 2006/10/31 | 阅读: 2131
    韩少功在上海大学演讲的记录。例句:“我曾经遇到一个文学杂志主编。他说:不得了,现在男性作者来稿,80%在写偷情。女性作者来稿,80%在写离婚。在这里,我不是说偷情与离婚不应该写,而是担心作者们的视野狭窄和感觉封闭,眼睛只盯着自己床上那点事。”
  3. 河清:“应当绞死建筑师吗?”
    建筑 2006/10/25 | 阅读: 2286
    法国建筑师兼记者特莱蒂亚克(P. Tretiack)所著书,题曰《应当绞死建筑师吗?》,翻开书的第一页就有回答:“当然应当!”这是很偏激的一个答案,设计建造大型公共建筑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建筑的失败也不能都归罪于设计师。然而,看着我们身边越来越多的鸟巢雀巢,玻璃幕墙,水泥湖岸,人造景观,如果“法国人恼恨自己的建筑”,那么中国人对这二十年来的公共建筑想说什么呢?--人文与社会
  4. 河清:《艺术的阴谋:透视一种“当代艺术国际”》前言总序
    艺术 2006/10/25 | 阅读: 2759
    河清是黄河清的笔名,这是一个有意思的名字。黄对当代艺术史的分析指出:美国在二战后用强大的文化宣传和艺术市场的力量,实际也就是资本的巨大力量,把原先非艺术的日常物品与行为确认为艺术,以“反艺术”、“反绘画”的名义,宣告欧洲古典艺术“过时”,而把二十世纪6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波普”、“行为”、“装置”、“概念”等等都册封为“当代艺术”,由此强行把世界艺术中心从巴黎迁往纽约。在这一过程背后,是美国人用时代性”、“世界性”掩盖“美国性”,将“美国艺术”等同于“当代艺术”、“国际艺术”,以消解其他国族文化艺术存在的合法性。其最终阴谋则是使代表美国文化的“自由女神”矗立到世界各地,取代不同的文化形式。这份总序基于河清2004年的演讲稿,已经在《艺术的阴谋》中出版。人文与社会编辑小组添加了一些人名字母拼写和注释。
  5. 西方传统中的人文主义
    人文 2006/10/24 | 阅读: 5392
    追溯西方传统中的"humanism"这个概念的历史变化。这个概念早期在西塞罗的文本中就出现了,但是在使用中,它的内涵和实践不断地发生着变化。Humanism曾被译为“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乃至“人道主义”,译法以及在中文中的用法将在另一篇文章中讨论。
  6. 王兵:谈记录片《铁西区》
    影视 2006/10/23 | 阅读: 3252
    王兵1967年生于西安,14岁以前在陕西农村上学放羊。父亲在他14岁时意外过世,他放弃读书去了西安建筑设计院接父亲的班,并从此承担家庭开支。1991年他到沈阳电影学院摄影系进修,后来又在北京电影学院进修;99年底回到沈阳,用DV拍摄了铁西区。两年300多个小时的拍摄后,一个5个多小时的初剪版本获葡萄牙国际纪录片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03年又获得法国马赛纪录片电影节和日本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两个最佳纪录片奖。

    王兵曾经说过要把《铁西区》放给那里的居民看,但是这不太现实。此类片子的主要观众,不管能否坚持看完,应该都只是一部分知识分子和国外观众。王兵不愿意承认社会中有上下层之分,也不愿意分别阶级,在这一点上,可以看到他对那么清晰摆在面前的社会不公正很反感。但是他的拒绝并不能挽救铁西区。

    该访谈中,很多部分是采访者的感想,这位采访者发挥着王兵拒绝把铁西区划分阶层的观点,却缺乏对普通人真切的关怀,因而非常天真地把铁西区作为他/她审美的对象,谈及看完影片后的“深沉的愉悦”。

    对于铁西区的居民来说,这样糊里糊涂的看客存在与否,对他们是毫无干系的。 --人文与社会
  7. 米西拉:中国的新左派 (缩减版)
    社会 2006/10/21 | 阅读: 6454
    最近的一个采访。这个译本是略特翻译的,由他在本站论坛登出。鉴于网上流传的另一个译本完全语无伦次,为正视听,特地将此文在文章阅读这个栏目重新发表。在此发表时由本站编辑小组做了一定的缩减。
  8. 伍维曦:早期基督教圣咏的发展概况及阶段特征
    音乐 2006/10/21 | 阅读: 2182
    早期基督教的音乐也用乐器,后来因为反对罗马帝国的乐器繁多的音乐,渐渐开始了音由心生,用单纯人声来赞美教主的音乐方式。当然,也是为了用动听的乐声来吸引更多人入教。米兰的僧侣安木波罗斯在四世纪就主张用富于旋律的颂歌来魅惑人心了。这跟中国儒乐追求的淡而无味之境界截然不同。这篇文章简略地摘编介绍了圣咏从质朴犹太音乐因素渐渐发展到繁复拉丁圣歌的历史。
  9. 毛泽东论鲁迅
    思想 2006/10/20 | 阅读: 3186
    毛泽东在1966年在给江青的信中说:他“跟鲁迅的心是相通的”。冯雪峰在30年代就向毛介绍鲁迅的文章和为人,他也说过:“毛主席最理解鲁迅。”而鲁迅没说过类似的话,他应该也绝对不会说。这里收集一些毛泽东论鲁迅的文字。
  10. 张承志:《致先生书》
    思想 2006/10/20 | 阅读: 3225
    张承志的多篇散文都谈及鲁迅,比如这篇来自1991年出版的《荒芜英雄路》的《致先生书》,后来《以笔为旗》中的《再致先生书》,乃至03年出版的《谁是胜者》中的《鲁迅路口》(提到鲁迅的故家离秋瑾家仅300步而已)。或者可以说,张承志从长篇转向散文,便是在鲁迅的影响之下。
  11. 汪晖:鲁迅逝世70周年:一个真正反现代性的现代性人物
    思想 2006/10/20 | 阅读: 2217
    鲁迅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不可逾越的人物,他的思想和文学深远地影响了20世纪以至今天的中国。鲁迅始终在时代的氛围里,追踪这个时代最重要的问题,但他永远有一个“悖论式”的态度:他提出民主自由的同时,对民主自由提出最深的怀疑;倡导科学进步的同时,对科学进步也提出最深刻的怀疑;他是对传统的黑暗给予最深刻揭露的人,同时他又对迷信、对很多传统的东西有很深的迷恋……鲁迅是一个对启蒙抱有深刻怀疑的启蒙者,对革命抱有深刻疑虑的“革命者”,他总是置身于时代的运动,却又对运动本身抱有怀疑。他无所不在的”疑“背后,是他的”真“。今年10月19日是他逝世70周年纪念日。
  12. 甘阳:中国大学人文教育面临的七个问题
    人文 2006/10/15 | 阅读: 4361
    甘阳谈及大学人文教育,提出应该处理好如下7种关系:大学与中学--尤其是高中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人文教育与职业教育、“文理”、人文与社科、“西学与中学”、“纲”与“目”。
  13. 李欧梵:关于“人文精神”的访谈
    人文 2006/10/15 | 阅读: 8566
    李在苏州大学与季进关于知识分子在当代社会的角色和人文精神的对话。
  14. 凯济(John Cage):一份自传陈述
    音乐 2006/10/11 | 阅读: 2210
    这是John Cage (1912-1992)去世前两年写的自传。他的‘钢琴演奏曲’《四分三十三秒》(1952)演奏时,除了环境声没有其他声音,演奏者静静地端坐在钢琴前,只是寂静地度过了四分三十三秒。凯济对年轻一代作曲家的影响很大。他奠定了一个日常性(living)的概念,他在1937年发表了《音乐的未来》,声称“无论在什么地方,我们听到的大多数噪音都是迷人的。”“要捕捉和控制这些声响,不是作为声音的效果,而是作为音乐的手段来运用它们。”在这份自传中,凯济并没有提到他早年极力希望得到古根海姆家族控制着艺术品市场的富有女继承人的青睐,以及他的画展被她取消后当场哭泣,并在被她赶出家门后沮丧失落的心情。

    这份自传原汉译错误比较多,现在正在校改中。
  15. 温铁军:农民流动打工问题和新时期的劳资关系
    经济 2006/10/06 | 阅读: 1730
    关于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背景和不同历史阶段状况的概述。
  16. 潘岳:环境保护与社会公平
    环保 2006/10/06 | 阅读: 1119
    如果政治文明不跟进,社会发展不协调,环境保护不落实,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将更大。某些人的先富牺牲了多数人的环境,某些地区的先富牺牲了其他地区的环境。环境不公加重了社会不公。环境文化是生产力布局与资源配置的调节器,是协调社会关系的新杠杆,是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是文明转型的更高起点。
  17. 杨燕迪:寻访中国音乐之“ 真 ”
    音乐 2006/10/06 | 阅读: 1807
    杨文是对2000年的《秋问》这两场音乐会的评论,称赞音乐会策划人瞿小松恢复中国音乐本真的尝试。杨燕迪是个很真率的人,他曾经在与谭顿和张国勇的对话中说过,虽然很多人以为谭顿很前卫,其实谭代表的是西方七八十年代的音乐风格。
  18. 朱苏力:社会变迁中的法理学问题
    法律 2006/10/06 | 阅读: 2528
    所谓社会变迁是指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变的过程,两种不同社会模式中的法律规则不同,中国现在正处于转型和混合状态中。
  19. 孙昌武:关于佛典翻译文学的研究
    宗教 2006/10/04 | 阅读: 1819
    被视为佛典翻译文学的作品兼具宗教和文学两方面的意义和价值(当然还具有哲学、伦理等价值,不在本文讨论之内)。但在文学研究领域,可以而且应该按着文学自身的规律,把它们当作文学作品来研究。这应是古典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20. 汪晖:改制与中国工人阶级的历史命运
    经济 2013/10/18 | 阅读: 8663
    汪晖按语:2013年10月16日,南京市长季建业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组织调查。这里重新刊发于2005年撰写的长篇调查报告《改制与中国工人阶级的历史命运》和2007年撰写的补充调查。这两个报告中涉及的通裕纺织集团公司的改制及其严重问题就是在季建业担任扬州市长和市委书记期间发生的,他也是文章中涉及但在正式发表时隐去姓名的当时的扬州市领导人之一。
« 1 ... 29 30 31 (32) 33 »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