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学

文学

« 1 ... 5 6 7 (8) 9 10 11 ... 23 »
文章
  1. 劉禾:六個字母的解法(选章)
    2012/04/14
    納博科夫的小說《洛麗塔》大约無人不曉,研究著作更是林林總總,也算文學研究中的一道風景。不過,我最初對這位作家發生興趣,倒不是因為他的作品,而是出於好奇,這個人為什麼一輩子租房子住?
  2. 格非:隐身衣
    2012/04/14
    你已经知道了,我是一个专门制作胆机的人。在北京,靠干这个勾当为生的,加在一起不会超过二十个人。
  3. 任文京:陆时雍《诗镜》及其价值
    2012/04/13
    明末学者陆时雍的《诗镜》是一部规模宏大的古代诗歌选本,分为《古诗镜》和《唐诗镜》,共计九十卷。《四库全书总目》评之曰:"采摭精审,评释详核,凡运会升降,一一可见其源流,在明末诸选之中,固不可不谓之善本矣。"《诗镜》的点校出版,为古代文学研究者利用本书提供了极大便利,对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亦大有裨益。    陆时雍倡导"神韵说",并以此标准选评诗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强调自然天成,反对模拟雕琢。他推崇陶渊明和谢灵运,认为陶诗"似月到柳梢,风来水面,自然之妙,难以力与",谢诗"人巧尽后,宛若天工"。其二,倡导主情而反对主意,认为情乃神韵之基础,舍情而谈神韵,往往适得其反。其三,主张含蓄蕴藉,余韵悠长,强调诗歌表达情感不应直露,要给读者留下回味的空间。其"神韵说",是明代诗歌理论发展过程中各种观点激烈碰撞之后,由陆时雍综合各家优长而提出的一种新的诗学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虽然陆时雍欲针砭流俗,不免于惩羹吹齑,但总体来看,陆时雍通过《诗镜》把"神韵说"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对清代王士禛创立"神韵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陆时雍强调"神韵说",目的是反拨前后七子的"诗必盛唐"说。前后七子尊崇盛唐,开复古之风,以模拟剽窃为能,生吞活剥,几近僵化。其后公安派以"性灵说"反对模拟蹈袭,却又讲究浅俗率易;竟陵派反拟古,又流于冷僻苦涩,故至明末"诗必盛唐"影响犹存。在陆时雍看来,"诗必盛唐"说的理论基础是"格调",将结构、修辞等看成固定不变的外在法式,如鹦鹉学舌。他认为,神韵不是具体的章法技巧,因而无法模拟,这就击中了"诗必盛唐"说的要害。    《古诗镜》和《唐诗镜》虽为两部分,但从贯穿的主旨来看是不可分的。陆时雍在评点中往往将六朝诗歌与唐诗联系比较,既肯定六朝优长,也批评唐人不足,对李白、杜甫的批评,更是一针见血,如批评李白"不足处,皆在于率,率则意味遂浅",杜甫诗歌之病"在于好奇,作意好奇,则于天然之致远矣","老杜诗必穷工极苦,使无余境乃已",而这正是导致诗歌远离神韵的原因。李杜诗歌尚有如此不足,后人再亦步亦趋,实为舍本逐末。由此批评七子的"诗必盛唐"说,就有很强的说服力。    整理《诗镜》,还对校正某些版本的文字讹误有一定帮助,如中华书局版《历代诗话续编》收录陆时雍的《诗镜总论》,比较《诗镜》中的《总论》,前者的错讹一目了然,如前者《诗镜总论》"隋素而唐丽,素而质"一句,不知所云,而《诗镜·总论》为"隋素而丽,唐素而质",疑问涣然冰释。又如前者《诗镜总论》"妖怪感人,藏其本相",令人费解,《总论》为"妖怪惑人,藏其本相",乃知前者"感"当为"惑"。其他如"贪肉者"应为"食肉者",引杜诗"自锄稀莱甲"应为"自锄稀菜甲",不一而足。一手材料之重要,于此可见一斑。    《诗镜》 (明)陆时雍 著    任文京 赵东岚 点校 河北大学出版社
  4. 王曾瑜:开拓宋代史料的视野与三言二拍
    2012/04/12
    治断代史的好处是能够深入,其拘限是不易贯通。
  5. 王玉蛟:"朕"在先秦时期的指代问题
    2012/04/01
    长期以来,学者们都认为"朕"在先秦时期可以指代普通民众,秦统一后才将其收归皇帝专用。但是,据对出土文献和传世文献中"朕"用例的调查和分析显示,"朕"在先秦时期也并非指代普通民众,而是地位显赫的贵族阶级的专利。(附姜亮夫论述)
  6. 孙玉石:冯雪峰初到重庆发表的几组杂文——读《文风杂志》札记
    2012/03/28
    翻阅抗战时期重庆出版的文学杂志,于一份过去不被注意的《文风杂志》上,得到冯雪峰署名"画室"、"雪峰"之杂文多篇。
  7. 李学勤、裘锡圭等:考古发现与先秦、秦汉典籍文化
    2012/03/28
    出土简帛中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在体裁的流变,题材取舍等方面,都为文学史研究提出了新的思考、新的气象,弥补了以往缺失的一些重要缺环。
  8. 沈松勤:明清之际词的中兴及其词史意义
    2012/03/26
    明清之际词人群及其所谱写的词的中兴史,是不能运用朝代界线和政治分野的“尺度”来衡量和界分的。
  9. 商筠:文学史的“确定”和“不确定”
    2012/03/18
    所安教授说:“以前人都说屈原在自沉前写了《怀沙》,但是如果他真的写了的话,那得随身背多少竹简啊,得花多少时间才能一笔一画用小刀刻完呀。” 虽然明清“竹刻”见过不少,但未见过出土竹简文字是“一笔一画用小刀刻”成的,一律用笔写
  10. 北岛:长诗(选章)
    2012/03/07
    长诗(选章)
  11. 北岛:古老的敌意(修订稿)
    2012/02/16
    7月20日,北岛在2011香港书展上作题为“古老的敌意”的演讲。他援引诗人里尔克《安魂曲》中的名句——“正因为生活和伟大的作品之间/总存在某种古老的敌意……”他认为一个好的写作者应该有意识地保持与所处时代、母语以及自身的某种紧张关系,并在演讲中批判“粉丝文化”。
  12. 罗伊:资本主义如何毁了印度?
    2012/01/30
    资本主义真正的掘墓人,原来并不是马克思所说的革命的无产阶级,而是存在于其自身错觉中的红衣主教,他们将意识形态变成了宗教信仰。他们似乎难以理解现实,也难以领会思潮变化的精髓。
  13. 大江健三郎:区域、全球和核问题的书写者
    2012/01/30
    广岛的记忆、核问题,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以及许多日本知识分子耗尽毕生精力直面的问题,对他们而言,这也关系着战争的遗留问题。2011年3月福岛的核泄漏事件,再次引燃了大江的思绪。本文是一位美国学者对大江几部作品或演讲的分析,或可为我们"理解亚洲"提供一些线索。
  14. 胡志德:逆潮而游--朱瘦菊的上海
    2012/01/27
    从1912年到1920年,中国工业年增长率达到了百分之十三点八。政治机构的发展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这一现象在上海尤为突出
  15. 田原:谷川俊太郎在香港
    2011/12/09
    附作者译谷川俊太郎近作五首
  16. 杨义:清学“三弊”
    2011/12/06
    明学有通俗化市场化的特点。但是清人不以为然,认为明学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明人、清人各有偏重,虽然成就有丰歉,却也各有特点。
  17. 傅璇琮:“精思劬学,能发千古之覆”
    2011/12/05
    我那时性格内向,喜欢读书,喜欢历史、国文,受当时风气影响,喜欢读翻译小说,特别是高尔基的短篇小说,自己有时也学着写些小说。当时的开明书店有个规定,就是学生的稿件采用后,不用现金付稿酬,而是寄赠开明书店的购书券。
  18. 曹征路、严海蓉:反思不是妖魔化:和曹征路谈《民主课》
    2011/11/26
    深圳,2011年10月
  19. 孔庆东:想念父亲
    2011/11/19
    我不想追寻那些秘密,我想我已经领悟了他的遗嘱:不论世道如何,处境如何,都要坚持做正直的人、善良的人、能吃能喝的人、敢笑敢骂的人。
  20. 刘大先:少数族裔文学翻译的权力与政治
    2011/11/18
    中国古代族群而论,少数族裔文学与主体族裔文学之间的互译由来已久,从周代开始,从口译到笔译,从宗教经典翻译到科技文献,虽然史书记载并不详尽,但一直是草蛇灰线、不绝如缕。
« 1 ... 5 6 7 (8) 9 10 11 ... 23 »
API: RSS订阅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