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政治

政治

« 1 2 3 4 (5) 6 7 8 ... 24 »
文章
  1. 王绍光:失而复得的民主利器:抽选
    2013/01/20
    "抽选"在英文中对应的是"sortition",估计大多数学过英文的中国人从来都没有听说过这个词。可能让他们更为吃惊的是,原本民主制度最重要的特征是抽选,而不是今天人所熟知的选举(Election)。
  2. 尹晓亮:资源民族主义语境下日本能源外交的新策略
    2013/01/17
    本文拟通过分析近年来日本能源外交在亚洲的行动路径和发展动向,探析日本是如何在当前资源民族主义高涨及能源政治化的语境下,通过策略创新谋划其能源安全战略的。
  3. 邓鹏:革命的得与失
    2013/01/11
    为了更好的论述革命,我们需要首先回溯那些历史上的重大革命事件,先看看革命者及团结在其周围的人们提出哪些具体要求,追随着哪些基本的价值。一系列极其重要的文本集中而又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人民的普遍呼声。
  4. 欧树军:治理腐败的三重视角
    2013/01/07
    在建构监控官员财产的基本制度时,也许有必要考虑"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对于新考入公务员队伍的人、新晋升的人执行严格的财产监控、任前公开,对于"老人"则在其申报、清退后予以宽免或允许其提前退休、以换上新人。
  5. 李绍哲:北极争端与俄罗斯的北极战略
    2013/01/06
    全球气候变暖使得北极地区的冰盖加速融化,地缘战略地位凸显,对北极的争夺渐成为地缘政治竞争中比较突出现象。俄罗斯对北极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为实现战略利益采取了多项战略措施。中国须尽快认真研究维护在北极正当权益的各种手段和途径。
  6. 杜海姆:软弱的印度精英阶层
    2013/01/02
    印度的执政阶层可能无法完成领导印度走向繁荣的任务。
  7. 中美安全认知项目:美国民众深度忧虑中国经济实力--对华政策:美国民众和专家意见不一
    2012/12/18
    由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CEIP)、皮尤研究中心、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基辛格中美关系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国情研究中心(RCCC)、中国战略文化促进会(CSCPA)共同完成的"中美安全认知项目"调研报告。
  8. 王绍光:抽选、代表、民主--关于民主运作形式的反思
    2012/12/16
    古希腊的雅典民主制最重要的一个制度叫五百人议事会,其成员不是选举出来,是抽选出来的。希罗多德《历史》强调抽选是民主的试金石。抽选的民主性有五个理由。
  9. 潘瑞可:政治报告与中国近代史的总课题
    2012/12/14
    无论建国前,还是共和国前后三十年,都出现各种问题、失误以至极其悲剧性局面,但每次都能自我调整,恰是党内辩论与斗争保持了自我更新能力,还要和外部力量辩论:中苏论战更重要是通过论战对国内官僚政治施以压力,防止像苏共那样脱离群众
  10. 曲星、苏晓晖、李静:国际舆论中的中国国家形象
    2012/12/13
    综述
  11. 欧树军:权利的另一个成本:国家认证的西方经验
    2012/11/22
    国家认证的西方经验表明,认证是权利的另一种成本,是建构良好的法治和良好的治理秩序的必要条件,是一项政府最应该提供的公共物品,其公共性体现在它几乎是所有国家制度的前提,堪称国家治理体系"基础的基础"。
  12. 帕布斯特:资本主义民主的危机
    2012/11/20
    我们正在目睹后民主阶段的“市场—国家”的兴起。在这种“市场—国家”中,人民主权和政治代表在形式上仍然存在,但现实的民主实践——例如选民的投票和政党的党员——处在衰落之中,而且权力正在从人民重新回到旧精英或新阶级那里
  13. 倪稼民:俄共由兴盛走向低迷的发展历程及其原因剖析
    2012/11/19
    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在短短的十几年中由兴盛走向低迷,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一个比较突出的案例而被广泛关注
  14. 欧树军:必须发现人民:共和国六十年来对人民的想象、界定与分类
    2012/11/15
    在任何现代政治场域中,过度关注、强调、放大人民的抽象形象都是不明智的,只有具体的人民才是正当性的真正源泉。本文据此着力于共和国六十多年来对人民的想象、界定与分类,勾勒了不同时期并存的三个人民形象,指出必须发现具体的人民,满足绝大多数人民的需要,才能实现良性的政治互动、良好的治理状态。人民必得发现,必须发现人民,理想政治大厦才能有坚实的支点。
  15. 海裔:与福山讨论《政治秩序的起源》
    2012/11/04
    2012年10月,福山的《政治秩序的起源》刚被翻成中文并出版,福山本人也飞到北京,为他的新书热身。北大哲学系特意举办了一个座谈会,笔者忝列末座,借机读到了出版社特意为与会学者印刷的新书。
  16. 林春城:李明博登岛的韩国国内背景
    2012/11/03
    在日本投降纪念日的8月15日前后,韩国总统李明博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突然登上日韩争议岛屿独岛(日称竹岛)。中日韩三国国内都出现了激烈的民族主义情绪。韩国木浦大学林春城教授,他对李明博此举的政治、社会和历史背景进行了解读。
  17. 格瑞噶斯:遗产、胁迫和软实力:俄罗斯在波罗的海国家的影响
    2012/11/01
    俄罗斯采取的策略通常包括石油制裁、"天然气孤立"和劝阻西方资本投资波罗的海能源项目。俄罗斯依靠行贿、经济奖励和俄罗斯商业文化的"吸引力"来拉拢波罗的海国家的商业精英。相比之下更合法的手段就是大力促进俄罗斯文化,但俄罗斯的商业文化就是依靠关系网络,而非市场导向。
  18. 朱琳:近期日本国内各方对钓鱼岛问题的观点综述
    2012/10/31
    围绕钓鱼岛问题及其引发的中日关系紧张局势,日本各界的态度不尽相同,本文就将对近期日本国内各方对钓鱼岛问题的观点进行简单的梳理。
  19. 赵亚赟:东亚变局--钓鱼岛争端反映出的东亚政治格局的变化
    2012/10/31
    中国政府这次没有一味强调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而是集中火力狠批日本(应当还有美国)"企图破坏二战后国际秩序"
  20. 孙力舟:百余年钓鱼岛之争折射的三次国际秩序冲突
    2012/10/30
    今年夏秋,中日钓鱼岛之争趋于激化。在钓鱼岛现实的战略意义及周边海域的油气资源争夺的背后,是中日两国对钓鱼岛归属的历史与法理争论。
« 1 2 3 4 (5) 6 7 8 ... 24 »
API: RSS订阅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