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社会

Barry Sautman、严海蓉:非洲人对于中非关系的认知

经略第26期
共得出三条结论:首先,非洲人对中非关系的看法并不像西方媒体理解的那样负面,这种认识实际上是多变且复杂的。其次,西方媒体一向认为只有非洲统治精英对中非联系持积极态度,而这与我们调查研究的结果不符。 第三,在对构成受访者认知差异的众多因素进行研究时,我们发现,相比于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等,受访者的国别才是产生认知差异的主导因素。

原摘要:许多学者和国际媒体对于非洲民众对中非关系的态度通常抱有一种假设,而这种假设往往建立在一些轶事类型的证据上。通过对几个大型随机样本的分析及我们自己在非洲九个国家的大学的问卷调查为基础,我们在本文中首次通过实证研究来阐述非洲人对于中非关系的看法。在此,我们共得出三条结论:首先,非洲人对中非关系的看法并不像西方媒体理解的那样负面,这种认识实际上是多变且复杂的。其次,西方媒体一向认为只有非洲统治精英对中非联系持积极态度,而这与我们调查研究的结果不符。 第三,在对构成受访者认知差异的众多因素进行研究时,我们发现,相比于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等,受访者的国别才是产生认知差异的主导因素。这种差异主要取决于不同非洲国家的政治家们在选举过程中对中国问题所持的态度,以及西方媒体在不同非洲国家的影响力程度。

                                                                      

近十年中, 中国与非洲之间的联系迅速加强, 而对于非洲民众对他们的国家与 "世界最大的加工厂"--中国之间关系看法的推测也甚嚣尘上。中非之间的联系是多方面的,非洲人经常谈论的有非洲原材料出口换取中国制造产品的进口, 中国在非洲的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向非洲的移民以及中非在与西方势力有分歧的一些事件上的联合等话题。西方媒体也对这些话题进行广泛的讨论, 并且这类讨论通常都伴有 "反华"的特点1。中国政府常常回避讨论中非关系方面的问题2,但是承认中国的一些产品质量问题遭到抱怨以及有些中国人不愿融入非洲社会等问题,也承认有这样一些问题,即"如何使更多普通的非洲人在政府资助项目中获益, 如何有效地保护环境, 及保障工人权益"3

我们曾经对中非关系中独特的方面以及西方媒体对中非关系负面描述的政治背景进行过分析4。在本文中,我们撇开以往关于非洲民众对中国看法的种种推论不谈,而以调查研究的数据为依据进行论述。这些数据来自一家美国专业调查公司在非洲多国进行的问卷调查,一名喀麦隆研究员在本国的问卷调查,还有我们在9个非洲国家对2,000 名大学生及教职员工进行的问卷调查和访谈。通过这些调查研究的数据,我们得以推断出影响非洲民众对于中非关系看法的有关因素。

当然,这些研究调查也有其局限性。 这些研究调查的规模和范围不同:一些随机抽样的问卷调查仅在某一非洲国家内进行; 最大型的调查却覆盖了约五分之一的非洲国家。 我们自己的问卷调查仅在非洲大学内进行, 尽管在调查范围上存在明显局限, 大学调查能够传达一些非洲知识分子以及准精英阶层的想法,同时也是跨国比较研究非洲人观点的相对罕见的例证.5 此外,我们的调查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同类调查问卷中涉及的常见问题, 还包含了许多国际上关于中非关系言论的焦点话题。 我们的问卷范围还包括了一些之前从未进行过有关这类主题问卷调查的国家,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处于国际舆论中心的非洲国家赞比亚。

我们从这一系列的问卷调查中得出三个结论。 首先, 所有调查一致显示, 非洲人对中非联系的态度远不像西方媒体描述的那样负面, 6 但是也不如中国官方资料所暗示的那样积极。 相反地, 我们的发现表明非洲人对待中非联系的态度是不断变化的,并且是相当复杂的。受访者普遍避免一种两极化的观点: 即使受访者对中非联系大体持积极态度, 他们仍然不否认双方在某些领域上的冲突; 即使受访者总体上对中非关系持负面态度, 他们也对中非联系中一些有利的方面表示认可。 第二, 西方媒体一向认为只有非洲统治精英对中非联系持积极态度, 这与我们问卷调查的结果不相符。 最后, 基于调查研究的结果, 我们发现在以大学为基础的受访群体当中, 他们的国别成为决定其对中非联系态度的主要因素。相比之下,除性别以外的其它社会因素, 都对我们的调查结果影响甚微。

除了调查非洲民众对中非联系的看法,我们也探索非洲民众产生这些看法的原因。我们认为对非洲民众的态度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并不是社会因素, 而是非洲各国有关中非关系演绎的政治话语。在不同非洲国家,统治精英和反对派精英对于如何诠释中非联系可能存在分歧,但是也可能意见一致。在多数情况下,具体国家有关中非联系的政治话语与中国在其国家内的实际活动情况关系不大,而是取决于国内政治家在精英内部政治竞争中是否利用"中国问题" 来获取竞争优势。 部分民众可能对一些具体的问题,如中国人与本国人的商业竞争或劳工关系等,有所不满, 但是社会上并不存在一个总体的 "中国问题",直到国内政治家把它制造出来。 在此过程中,媒体始终扮演着一个辅助性质的角色, 但这一角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非洲大众认知的形成。

赞比亚和苏丹是我们调查中两个极。这两个国家与中国都有着大量的贸易往来,其国内也有大量的中国投资项目。因此我们对赞比亚和苏丹进行了最广泛的实地调查。我们认为赞比亚人可能更容易对中非关系产生偏见和误解,其原因是:首先, 赞比亚国内最大反对党将中非联系作为党派竞选的议题之一; 其次, 西方媒体在赞比亚国内具有普遍的影响力。 与赞比亚民众相比,苏丹民众对中非联系的态度显得比较积极。 这主要是因为苏丹国内的反对党并没有打 "中国牌",而且西方媒体的在苏丹的影响力较弱。

在本文中,我们首先会对一些未收到关注的随机抽样调查结果进行讨论,尽管这些在多国或单一国家进行的调查问卷可能覆盖相同的受访者。随后,我们会以我们自己问卷调查的结果为基础, 解释不同国家受访者产生认知差异的原因。 最后,我们将分析这些发现对于国际研讨及未来中非联系研究的重要性。

 

多国随机调查

 

尽管非洲人已经对中非联系有所研究,7 但是直到最近都没有非洲人对中国认知的系统调查。在2006年底的一次论坛上, 前美国驻埃塞俄比亚和布基纳法索大使大卫·西恩(David Shinn)曾经质疑 "关于非洲公众对中国的印象我们究竟了解多少"。 8 当时, 尽管存在有关中非联系的轶事类型的报道, 但是却没有针对非洲人对中非关系认知的系统性研究。9 2006年末,第一份与此相关的调查发表, 当时正值第三届中非合作论坛, 中非关系再创新高。 这项在19个非洲国家进行,每个国家抽查1000名成年人的盖洛普民意测验中, 有52% 的受访者对中国领导人 "表示满意"; 有60% 的受访者对美国领导人 "表示满意"。但是还有许多受访者表示 "无法判断"。调查还发现受访群体越年轻,对中国领导人的支持度就相对越高。10 2007年的"皮尤全球民意调查" 包括了10个非洲国家,在每个国家抽取700至1100位成年人,就中国和美国的影响力进行了问卷调查。11 在此次调查和我们随后将讨论的其它随机样本调查中,受访者通常都被问及中国和美国对其国家的影响。除南非之外--南非的受访群体主要由居住在城市的白人构成-12受访者中对中国印象良好的约为对中国印象不佳的两倍甚至更多。在科特迪瓦共和国以及马里,对中国印象良好的受访者几乎达到了在中国本土调查中93%这个比例。在2006年的"皮尤全球民意调查"中,尼日利亚是接受对中国印象调查的唯一非洲国家;在当时的调查中,59%的尼日利亚人对中国印象良好;而这个数字在2007年上升为75%。

在整个2007年的皮尤调查中,有7个国家表示在经济方面中国对其国家影响力最大,其中有5个是非洲国家。 有6个国家表示,在军事方面中国对其国家的影响力最大, 其中4个是非洲国家。没有任何非洲国家对中国表示强烈的不满。当被问及中国对其国家影响的利弊时,认为有利的受访者比例约在52%(南非)到93% (马里)之间; 而认为不利的受访者比例约在5%(加纳)到33% (埃塞俄比亚)之间。

民意调查表明,非洲人对于中国的认识要比对于美国的认识更加正面和积极。 当被问及美国对其国家影响的利弊时,非洲人(除南非外)更多对中国的影响力表示好感。在坦桑尼亚和埃塞俄比亚,认为美国的影响弊大于利的人数超出利大于弊的人数, 但是没有任何非洲国家对中国持类似观点。在其他的非洲国家,大多数受访者肯定了美国的影响力,而对中国影响力持肯定态度的人数则更多: 在塞内加尔, 86%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在塞内加尔的角色使事情向良性方向发展. 相比之下, 只有56%的受访者对于美国的角色持相同观点。  有91% 的肯尼亚人表示中国对其国家有积极的影响, 而认为美国对其国家有积极影响的受访者占74%.

2008年皮尤调查对包括了坦桑尼亚,尼日利亚,埃及和南非在内的24个国家。调查者注明调查的时间正值西藏动乱期间并处于四川地震发生之前, 暗示该时间段对中国形象有很多负面影响。 然而,中国在尼日利亚(正面和负面看法分别为2007年: 75%, 18%; 2008年: 79%, 14%) 和坦桑尼亚 (正面和负面看法分别为2007年:70% 和11%; 2008年: 59%和8%) 问卷调查中的排名反而略有提高。 在埃及(2007年: 65%和31%; 2008年:59% 和29%) 和南非(2007年:44%和47%; 2008年:37%和51%), 人们对于中国的负面认识则有所增加。

2008年的皮尤调查显示,除了中国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巴基斯坦, 位于撒哈拉以南的三个国家的受访者比其它任何国家的受访者都更加认可非洲与中国实质上是伙伴关系(尼日利亚:78%, 坦桑尼亚74%,南非53%) 而不是敌人或者非敌非友。 这三个国家也包含在五个有最多受访者认为"中国会考虑对方国家利益"的国家中 (尼日利亚69%, 坦桑尼亚57%, 南非52%)。 尼日利亚和坦桑尼亚 (南非问卷中没有包括此题) 在比较中美 "是否愿意考虑他们国家观点"的调查中给与中国高于美国的排名。

除巴基斯坦之外, 这三个撒哈拉以南国家的受访者对中国的评价比其他任何国家更加积极。 尼日利亚的受访者对中国在其国家正面影响的评价远远高于其他受访者。除巴基斯坦之外,尼日利亚和坦桑尼亚人比其他人更认可中国的军事力量;但是南非则以3:2的多数负面看待中国的军事力量。 坦桑尼亚,尼日利亚和南非, 是五个对中国的经济影响力最为乐观的国家中的三个; 在尼日利亚,有87%的人认为中国的经济影响对其国家有利, 而有5%的人认为不利。

在多数南非人(53%) , 绝大多数尼日利亚人(87%) 和坦桑尼亚人(77%)对中国经济影响力抱有正面看法的同时, 只有36%的尼日利亚人,31% 的南非人和17%的坦桑尼亚人正面评价美国经济的影响力。 在埃及受访者中, 有59%对中国印象良好, 29%印象不好; 对于美国态度分别为印象良好的22%和印象不好的75%。约有36%的埃及人认为中国是其合作伙伴, 24%认为中国是敌对国家; 17%认为美国是其合作伙伴,39% 认为美国是敌对国家。 在对埃及的经济影响方面, 47%的受访者认为中国的影响对其国家有利, 33%认为不利; 至于美国, 这一组数字分别为10%和49%。

 

单一国家随机样本调查

 

我们再来看一看三个单一国家的随机抽样调查。2006年年末,盖洛普在乍得调查了1000名成年人,问及当地人对美国,中国以及法国的看法。13 在对法国的看法上,  28%的受访者表示良好, 54%表示不好;对于中国, 52%的受访者表示良好, 28%表示不好;而对于美国,50%的受访者表示良好,28%表示不好。尽管与乍得爆发武装冲突的苏丹与中国的关系密切, 乍得人对中国的看法比其对美国的好。14 当被问及对于不同国家国民的看法时, 53%的乍得人表示对法国人的看法不佳, 24%对中国人看法不佳, 29% 对美国人看法不佳。约有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对法国人看法较好, 51%对中国人看法较好, 48%对美国人看法较好。

2007年末盖洛普在苏丹进行民意测验,受访的地区不包括达尔富尔地区以及部分南部地区15。受访的1000名苏丹成年人中, 有29%对美国看法较好, 51% 不好; 有48%对中国看法较好, 26%不好。对美国"看法非常不好"的人数比例是对中国看法非常不好的三倍; 而对中国"看法非常好"的人数比例是美国的2倍。 约有40%的受访者对美国人看法不好, 38%对美国人看法良好; 而对于中国人, 这一组比例为21%和51%。 调查负责人把中国比与美国排名高的原因归结为三点:其一是美国专注于从政治上解决达尔富尔以及南部问题;其二是美国对苏丹进行的经济制裁;以及美国将苏丹列入了支持恐怖主义国家的名单。 相反地, 中国近来对达尔富尔问题的参与主要是通过与苏丹建立经济合作关系。

在喀麦隆,Research Tour Cameroon对十个城市的各100名受访者调查了有关中国移民的"入侵问题"。16 非洲的中国人口数量的确一度剧增,但是当"中国问题"被牵涉到执政党和反对党的竞争中时,在非洲的中国人数目往往被夸大。17 有70% 的受访者声称中国人的涌入影响到他们的正常生活, 25% 的受访者表示支持中国人的到来,有5%的受访者表示并不在意。有92%的受访者认可中国对喀麦隆在经济上具有促进作用, 例如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只有8%的受访者认为这种关系对本国经济不利, 81%的受访者欢迎中国制造的产品,主要是因为这些商品是穷人可以购买的,并且它们可以有助于当地人经商; 有35%的受访者表示价格低廉的中国摩托车为年轻人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当出租司机, 有助于降低当地的犯罪率。当被问到本社会的哪一方在双边关系中获益时,70%受访者认为政府通过向中国政府贷款,从中直接受益;30%认为穷人是中非关系的受益者,因为当地穷人可以购买价格低廉的中国产品。

 

驳斥统治精英和人民在中非问题上的二元对立:对随机样本调查的解析

 

西方媒体对中非关系的讨论往往是二元的:作为中国的同盟,非洲统治者独裁,无能和腐败;将中非的联合归结为双方对西方所倡导的良政, 透明化, 人权以及环境保护问题的不屑。18 西方国家提出上述议题的部份原因是西方政府认为中国是西方国家在非洲战略上竞争者。19 一些西方学者以二分法在非洲的领导者及其人民之间定位中国:一位英国专家曾经指出"(中国)并没有聆听非洲人民的愿望; (中国)只是在听从非洲统治阶级的意愿。"20 可是事实上,许多非洲的领导人 (除津巴布韦和苏丹之外)既是"中国的朋友",通常也是西方势力的朋友。例如,和中国相比,美国与非洲国家有发达的军事联系。21

根据西方媒体的描述, 非洲"人民"通过国内的反对党对本国的统治阶级进行反抗, 从而抵制统治阶级对中国的迎合。 然而,尽管在一些国家(赞比亚,博茨瓦那,纳米比亚,南非,莱索托,塞内加尔),中国人的存在被作为国内政治问题提出,这些国家的执政党的确通过 "自由和平等"的选举上台, 因而把反对党的等同于人民是有问题的。非洲的政党在意识形态上没有明显的区别:例如,赞比亚的三大主要党派,都崇尚新自由主义。22

在平民百姓中随机抽样调查的结果否定了中国在非洲统治阶层中受支持而在非洲平民中则不然的二元对立论。这些调查表明,尽管存在国别上的差异,大多数非洲人仍支持中非联系,并且认为中国在其国家的影响比美国更加积极。

 

对非洲大学生和教员的调查

我们的调查在9个国家展开,每个国家涉及250名受访者(150名本科生,50名研究生,50名教员),其中有7个国家的调查问卷是在这些国家最著名的大学内展开的。苏丹的调查在多个大学进行,有一部分在苏丹喀土穆大学, 朱巴大学以及非洲大学展开;另一部分在苏丹科技大学展开。所有的调查问卷都是由调查者当面发放回收。除了埃及的助手是阿拉伯人以外,其余国家的调查问卷由当地黑人研究生派发并回收。

我们运用了回归分析来探寻影响受访者回应的因素。23 我们把国别之外的其它因素作为变量,诸如年龄,性别,教育程度以及父亲的职业等,24并以三个主要的问题作为范例进行变量分析。25我们发现了这些社会变量造成的差异是少量的。 与研究生和教员相比, 本科生有17%的可能性更加认可中非联系带来的益处, 而不是利弊兼有。 男性受访者认为中国政策比西方政策不利的比例比女性受访者少14%。 受访者父亲的职业几乎不影响调查结果。 超过55岁的人群有9.6%的可能性比小于25岁的人群更加相信中国的政策比西方国家政策有更大危害性,并且有4.4% 认为中国对非洲发展存在现在威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受访者的回应存在人群上的差异, 且主要的特点是年轻人和男性通常比年长者和女性更加支持中国。 

当把受访者的国别这一变量加入到回归等式后,出现了令人注目的结果:除性别之外,其它变量的影响消失了。因此我们得出结论,国别导致了受访者回应结果的主要差异。 肯尼亚人,苏丹人和埃塞俄比亚人对中非联系持有最积极的态度,博茨瓦纳人和赞比亚人态度最为消极, 尼日利亚人,加纳人,埃及人和南非人位于中间(表格1)。 除南非外,其它国家的大多数人都认为中国的发展对其本国来说是一个正面的范例。 因为南非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于中国26, 因此受访者大多不认为中国的发展模式值得效仿。 绝大多数的埃塞俄比亚人(86%), 苏丹人(85%),肯尼亚人(84%)以及加纳人(83%)对于中国的发展模式持积极态度,而赞比亚人(75%)和博茨瓦纳人(56%)中的比例略少于前者。

埃塞俄比亚,苏丹和肯尼亚的受访者(84%,83%,81%)认为中国或多或少与非洲存在共同的利益。 南非,博茨瓦纳和埃及受访者对这一问题的态度最为消极(31%,43%, 48%)。赞比亚有一半的受访者认为中国与非洲之间或多或少有着共同利益; 那些认为中非之间几乎没有或者鲜有共同利益的人通常都认为中国通过向非洲输入移民来减少本国人口压力,也有人认为中国人由于文化差异不习惯与外人交往(表格2)。

赞比亚(58%)和苏丹(51%)居于强烈同意或同意"中国仅对非洲的自然资源感兴趣"的名单之首, 随后是埃塞俄比亚(46%)和博茨瓦那(41%)。 来自埃及,肯尼亚和尼日利亚的回应中,同意、不同意和中立/不知道都有相当的比例, 但是只有7.6%的南非受访者表示同意(表格3)。 赞比亚和苏丹两国在自然资源行业拥有最多的中国投资。在南非没有类似的中国投资, 在其它国家中国在自然资源领域的投资也是介于几乎没有与适度之间的。

在每一个受访国家, 对中国的"不干预政策"政策表示强烈支持或支持的人多于强烈反对或反对的人。 在苏丹,支持或者强烈支持中国"不干预政策"的受访者比例居于首位(77%), 而在博茨瓦那, 埃塞俄比亚,埃及,肯尼亚和赞比亚这些国家, 对此表示支持的受访者比例是表示不支持的受访者比例的2倍或更多。 在七个国家中,超出半数的人支持中国"不干预政策"。在南非和尼日利亚,支持率和反对率差距较小, 而且很多人选择 "不知道"(表格4)。

西方媒体强调中国小商业在南非的负面影响, 认为中国商人的出现减少了当地人的就业机会。27 然而在我们调查的所有国家中, 多数受访者认为中国小商业有助于当地经济发展或虽然有问题,但有帮助 (表格5)。在肯尼亚,加纳,尼日利亚和苏丹,选择 "有助于当地经济发展"的人数高于其他选项的人数, 但是只有在肯尼亚持这一观点的人占大多数(60%)。 在其他地方,人们对于中国小商业抱有矛盾的看法。 在博茨瓦那,南非,埃塞俄比亚,埃及和赞比亚, 很多受访者-在南非和赞比亚占大多数---认为中国小商业的出现对当地人来说既是一种帮助,同时也制造了很多问题.

在9个国家中,7个国家--除博茨瓦纳和赞比亚以外---有比较多的人认为中国在非洲的政策大体上或在某种程度上对其国家有益 (表格6)。 此类受访者占大多数的国家有苏丹(68%),肯尼亚(64%), 埃塞俄比亚(56%)和尼日利亚(51%)。 然而在博茨瓦纳和赞比亚,选择 "既有利又有害"的为数最多(分别为35%和50%)。虽然只有5.3%的受访者选择 "大体上有害",但是每个国家都有相当比例的人认为中国政策对他们的国家利弊兼有。

在所有的9个国家中,比较多的人认为中国的非洲政策比西方的非洲政策对非洲有很多的或较多的益处。 持此类看法的人在苏丹(80%), 埃塞俄比亚(65%)和肯尼亚(59%)占了大多数 (表格7)。 尽管博茨瓦纳和赞比亚对中国在非洲的政策持较为批判的态度, 这两个国家受访者选择中国政策 "有利"或"在某种程度上有利" 的人数是选择 "有害"或"在某种程度上有害"的人数的2倍。但是,除苏丹之外, 其他所有国家也有相当多的少数认为中西方政策基本相同。

在所有被调查的国家中, 对中国项目感到非常满意或者满意的人数多于非常不满或不满的人数 (表格8)。非常满意或满意的人数在如下国家是大多数人的意见:苏丹(72%), 肯尼亚(69%), 埃塞俄比亚(67%), 加纳(63%), 尼日利亚(57%)和埃及(52%)。在所有的国家,相当多的少数人持中立观点, 其中以南非和博茨瓦那为最多。

中国人来到非洲的时间远远晚于西方人。 许多中国人,例如建筑工人或者小本买卖的商人,生活和工作在非洲偏远的地区。 这些人中的大多数并不会讲欧洲或者东道国的语言。 但是,除赞比亚以外,所有国家有许多受访者都认为中国人比西方人更好地适应和融入了当地社会中(表格9),这一点值得我们关注。持有这种观点的受访者在埃塞俄比亚(53%)占大多数, 并且在两个受访的穆斯林国家--埃及(72%)和苏丹(65%)更突出。 肯尼亚受访者中持两种对立观点的人数基本相当。

非洲人对中国人有什么样的印象呢?受访国家的大多数人都对中国人的勤奋刻苦印象深刻。尽管在博茨瓦那和赞比亚分别有16.6%和7.5%受访者认为中国人不友好; 有18.9%的南非受访者,17.3%的埃塞俄比亚受访者以及13.9%的肯尼亚受访者将中国人亲切友善作为他们的第二选择。中国人的种族主义倾向是最不显著的(表格10)。

在所有9个受访国家中,认为中国的崛起对非洲大陆非常有利或者有利的人数大于持相反观点的人数(表格11)。此类观点占多数的国家有7个,其中比例最高的是苏丹(77%)和肯尼亚 (76%)。尼日利亚(49%)和博茨瓦那(46%)对中国崛起持积极态度的人接近半数。

"一些人认为中国在执行新殖民主义"是我们此次调查中最具争议的问题 (表格12)。我们在问卷设计上的疏忽使这个问题引起了混淆,因为该问题的关键在于对新殖民主义概念的理解。我们没有把概念加以定义,而国际媒体经常将这一概念简化为以工业产品来交换原料的行为。28因此受访者依据各自对此概念的理解答题。 以下五个国家被访者选择最多的是 "中立"或者"不知道",因此没有明确地表明立场:博茨瓦那(51%), 埃塞俄比亚(56%), 埃及(39%),加纳(45%)和尼日利亚(54%)。 在博茨瓦那,赞比亚和埃及, 表示非常同意或同意的人多于表示非常不同意或不同意的人。在其他六个国家中,比较多的人不同意这一观点。 有趣的是,尽管西方政治家和媒体认为中国在苏丹的影响力最大,大多数苏丹人不同意"中国在执行新殖民主义"这一观点。29

最后一个问题涉及移民问题。包括在自由主义盛行的欧洲,本地人对移民和移民者的反对都十分常见。30 在7个国家我们通过"一些人认为更多的中国移民会对非洲有利"这一问题测试非洲民众有关中国移民的看法。博茨瓦那, 南非和埃及持否定态度的人数多于肯定这一观点的人(表格13)。不赞同的人数在埃及 (52%)和博茨瓦纳(49%)占有大约一半。但是大部分的南非人(69%)对此问题持中立态度,尽管南非本土最近对来自其他非洲国家的移民爆发了群体性攻击。约40%的苏丹被访者倾向于更多的中国移民,而肯尼亚(41%),埃塞俄比亚( 39%)和尼日利亚( 36%)被访者中赞成的人比反对的人多10%。 在所有的国家,相当多的被访者选择了中立。注意,因为我们给出的问题是关于"更多的中国移民",所以那些持反对态度的人有可能仍然认可对目前的移民水平。

 

总体评估

 

我们问卷调查结果大体与那些随机问卷调查的发现相吻合,但是我们的问卷内容包括了国际媒体中有争议的话题,调查的范围涉及到随机问卷调查没有涵盖的国家。肯尼亚、苏丹和埃塞俄比亚的受访者大体上对中国的发展、政策以及与非洲的联系持有最积极的态度。然而,在对中国的崛起以及与非洲的共同利益保持乐观的同时,苏丹和埃塞俄比亚的受访者认为中国在非洲的唯一目的就是获取自然资源。

西方舆论常常把博茨瓦纳、赞比亚和南非当作是对中国有负面看法的典型。但即使在这些国家,而且被访对象是大学生和教员,即这个群体被指望和政府有不同的立场,赞成的人数通常高于反对的人数。举例来讲,赞比亚人对中国在非洲大陆的政策,对中国人融入当地社会的程度以及新殖民主义这一说法都持有负面看法。然而他们当中51%的人认为,中非之间存在可观的共同利益,62%的人对中国的崛起显示出极大的热情。同时,与另外五个国家相比较,赞比亚人对中国实施的"互不干涉"政策抱有更乐观的态度(66%)。

 

解释国别差异

虽然中国在非洲的政策和做法顾及各国国情,但是总体上中国在非洲的行为却基本相似: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增长的非洲原材料出口和中国机械及消费品的进口,华人移民的增加,等等。我们认为非洲各国对中国的态度差异,主要是取决于各国内部的党派竞争在何种程度上将中国问题与选举问题绑在一起,而不取决于各国与中国的具体关系。此外,国际媒体的影响也是一个次要原因, 这一点也将在后面的文章中涉及。

由于篇幅的限制我们不能对所有受访国家的政治环境进行分析,因此我们重点研究了两个较为"负面"的案例--赞比亚和博茨瓦纳,以及最"正面"的案例之一--苏丹。其实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和苏丹人大体上都对中非之间的联系保持乐观,其政治反对派也没有将此问题作为反对当前政权的依据。但是由于国际媒体对苏丹的关注,我们就将苏丹与赞比亚和博茨瓦纳来进行比较。在开始分析这些案例之前,我们将首先讨论西方媒体在很多非洲国家的支配性的地位。

虽然西方媒体把非洲描绘成一连串灾难的做法遭到了不满和批评,31但西方媒体在新闻报道以及塑造新闻工作者世界观方面仍然占有主导性地位。32一项研究发现"非洲在外交事务和当地新闻报道方面对西方媒体和新闻机构的依赖尤为明显。"331997年, 南非当时的总统塔博·姆贝基(Thabo Mbeki)曾说过:"很长时间以来,我们都靠别人来讲述我们自己的故事。我们像鹦鹉学舌一样把那些别人口中关于我们的词语和故事如同福音真理一般学来。即使是在非洲记者报道的新闻中,构建其内容的也往往是那些总部设在亚特兰大, 纽约或者是伦敦的外国新闻机构。"34

曾经有一项研究表明,在2006年5月至6月期间,经加纳最大的两家报社发表的543篇文章中, 有64%的文章来自于英国广播公司(BBC),而只有13%的文章来自加纳新闻机构, 剩余的23%来自其它机构。35

剑桥大学的政治地理学家艾玛·莫德斯利(Emma Mawdsley)指出,西方媒体倾向于负面地看待中国与非洲之间的联系。在检阅了230篇英国报纸上的文章后,她发现了有四种叙事倾向"系统性地构建了非洲的软弱、西方的托管义务、以及中国的冷酷无情的形象":"将中国和在非洲从事不同活动的中国人同质化...策略性地高度关注中国对非洲大陆负面影响...把非洲人描述为受害者或坏人...和对西方在非洲的利益和扮演角色的自满。"36她的研究指出,体面的英国媒体刊登的报刊文章大多对于西方国家在非洲的行为持正面的态度,而对中国的行为进行贬低和诋毁。媒体对中国的非洲行为的渲染是有影响力的:举例来说,2007年中, 在对美国民众的一项调查中发现,半数受访者认为中国在非洲的影响会对美国构成威胁。而其中绝大多数的受访者对中非关系的认识完全来自于媒体。37

西方媒体的描述,包括其中被非洲当地媒体重复报道的部分,很可能给非洲民众对中非关系的看法带来负面影响。在我们的调查中,大部分受访者在形成个人对中非关系认知的过程中一定也受到了西方媒体的影响。当被问到他们有关中国和中国人主要信息的来源时,一半受访者认为是国际媒体,而实际上在大部分非洲国家中所谓的国际媒体就是西方媒体,三成受访者认为是当地媒体,另外的两成则是通过其它来源(教育,人际交往,中国人)了解中国和中国人。我们的研究表明,比起"通过当地新闻和广播获取信息的普通非洲人,"38 大学生受访者对信息的获取通常依赖于国际媒体。

尽管国际媒体具有这样的渲染作用,我们的研究还是发现非洲人整体上仍倾向于支持非洲与中国之间的联系。虽然这些媒体不能够决定非洲人的看法,但是他们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当国际媒体为"打中国牌"的国内反对派大张旗鼓进行宣传时,这种影响力尤为突出。

 

赞比亚

 

赞比亚拥有丰富的资源,但该国的劳动力只有20%在正规部门就业,并有80%的人口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自1991年起,新自由主义的多党民主运动(MMD)成为赞比亚的执政党。总统利维·姆瓦纳瓦萨(Levy Mwanawasa,2001-2008)实行"由美国、世界银行与贷款机构支持的经济紧缩及市场开放政策",同时他也坚持,非洲的发展需要中国的援助和支持。39

国际媒体之所以认为赞比亚人反华,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其国内最大反对党爱国阵线(PF)的领袖迈克尔·萨塔(Michael Sata)在2006年竞选中将中国人在赞比亚的存在和行为作为一个重要议题。2001年身为MMD政府部长的萨塔参与总统竞选,MMD政府与腐败和经济自由化相干,萨塔在选举中仅获2%的选票。随后,他变成一个"民粹主义者,"40并在2006年大选中明确地打出"反华票",认为中国是"新的非洲殖民者。"41作为国家官员,萨塔在访华时曾对中国政府做出过高度评价。42然而就在2006年大选前十个月,他开始对印度、黎巴嫩及中国籍商人发出警告--如果他当权,则会把他们全部驱逐出境。43在竞选进入到最后阶段时,萨塔开始着手进行反华动员,44并得到马拉维台湾商人的资助。萨塔称,如果当选,他将承认台湾独立并与中国断交。45

萨塔最终赢得了29%的选票,竞选失败。MMD政府,其它反对党及国际基督教团契就其反华言论进行了批评。46然而,萨塔在卢萨卡和铜带省得到了多数人的支持。赞比亚政治学家尼尔·斯穆塔尼(Neo Simutanyi)将此归因于其对反华情绪的推动。47萨塔的声望也被看作是在"反华"政治家的推动下,48非洲国家日益增长的反华情绪的一种体现。

爱国阵线(PF)的第二位领导人盖伊·斯科特(Guy Scott)曾表明:"中国人已不再受到欢迎。在人们眼里,他们是骗子, 而我们歪门邪道的政府却放他们一马。"492007年,因为卢萨市市长出席了迎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的官方宴会,萨塔将其驱逐出党,并剥夺其市长职务。50从台湾政府筹得资金以后,萨塔便前往伦敦和波士顿,宣称欧洲殖民者比当今中国在非洲的行为要好,并宣扬虽然赞比亚内政部称只向2340名中国人颁发了工作许可,但事实上有80000中国人在赞比亚工作。51萨塔指责中国的行为实质上是侵略,他称自己欢迎"任何投资,但不要中国人"。他断言,大部分在赞比亚的中国人,都是"政治犯。"52萨塔曾发誓要"攻击全世界的华人,"53他的"反中国平台"仍在持续引起尤其是英国媒体在内的舆论同情,尽管他曾支持津巴布韦总统罗伯特·穆加贝(Robert Mugabe)谴责其国内反对派领导人为西方国家的木偶。54

2008年4月,萨塔接受了总统姆瓦纳瓦萨对其冠心病的后续医疗援助之后,宣布与总统和解。2008年7月,我们在赞比亚的访谈者们认为萨塔变温和了;爱国阵线党在铜带的一位领导人认为他对中国的态度也转向温和。然而,在同期对萨塔的采访中,他仍称"中国来非洲的目的不是投资,而是侵略...这不仅仅发生在赞比亚,这发生在从开普敦到开罗的所有华人在的地方。"55

不久以后,总统姆瓦纳瓦萨去世,总统大选再度开始。萨塔试图向国内外精英保证维持赞比亚的稳定。56他称他不会攻击中国人因为"我们需要他们的投资和他们的科技。"57当被质疑改变立场时,萨塔称这是因为"中国当局正在与台湾当局合作。"58最叫人称奇的是,当萨塔在9月份提交总统候选人提名文件时,他列出了一笔欠中国河南一家建筑公司4500万克瓦查(约12000美金)的债务。59该公司自90年代后期起积极参与了许多赞比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他还指出,他会雇佣当地青年在中国领班的指挥下帮助中国企业修建道路。60

我们的问卷调查是在赞比亚大学进行的。在他总统竞选活动前期,萨塔曾与这里的学生领袖发生口角,因为他拒绝认真考虑学生增加财政支持的要求。61然而,正是因为与政府在资源分配上的冲突,这所大学仍是爱国阵线的据点。该校知名学者支持萨塔的竞选活动,并为爱国阵线撰写宣言。62

赞比亚媒体关于国际新闻的报道,包括中非关系的报道,绝大多数都来自于西方媒体。63这些来源对赞比亚的影响不一定超过这些来源对其它操英语的非洲国家。然而,由于赞比亚国内反对党狠打中国牌,西方媒体也大幅度地加紧了对中国在赞比亚负面影响的报道,与反对党形成了一个相互加强的关系。这样的关系,加上赞比亚的西方中心主义,可能使赞比亚国内政党竞争需要替罪羊与西方关于中国对非洲影响的焦虑相一致。64在非洲南部的其它一些国家,都可以看到与此大致相同的,西方媒体与国内反对派相互加强彼此对"中国人问题"看法的进程。65

 

 

博茨瓦纳

 

博茨瓦纳是新自由主义者眼里成功的典型。盛产钻石,拥有着比法国还大的的国土和180万人口, 博茨瓦纳是一个处于中上层发展水平的66、稳定的、实际一党制国家。但该国失业率达到20%,四分之一的人口处在每天1美元的生活水平,并有同样比例的人口感染艾滋病病毒。67

从1966年独立至今,博茨瓦纳民主党统治着国家。该党固守新自由主义,并把中国共产党视为"长期政治盟友。"68在2006年的中非合作论坛上,由于治理国家和人权问题深受英国人喜爱的69总统费斯图斯·莫哈埃(Festus Mogae)称:"中国人平等地对待我们,而西方人把我们当作以前的臣民。"70在2004年大选中,博茨瓦纳的两大反对党一共得到了将近一半的选票。由于他们对中国人常常抱着贬低和诽谤的态度,支持他们的媒体也进行这类报道,例如报界有《Mmegi》和《Voice》。

中国大使称,在博茨瓦纳57名国会议员中,有10名曾经担心或抱怨过当地中国公民。71其中最响的声音来自于拥有11名议员的反对党博茨瓦纳民族阵线(BNF),其创始人肯尼斯·考马(Kenneth Koma)非常崇拜毛泽东,并在名义上支持社会主义。72然而,他认为中国正在着手争取对非洲的控制权。73BNF议员蒙费托·瑞缇雷(Mephato Reatile)提倡承认台湾独立,因为他认为台湾"能给非洲带来就业机会,而不像中国,只把我们看成商品市场。"虽然BNF发言人称瑞缇雷的言论不代表该党的看法,但他们仍不可避免地被与赞比亚的迈克尔·萨塔相提并论。74

前任BNF秘书长,议员阿卡杨·马嘎玛(Akayang Magama)称,中国企业利用短期劳工合同来逃避员工福利,"像对待奴隶般对待他们的员工",并贿赂港口官员。75最著名的BNF议员罗伯特·穆来福哈邦威(Robert Molefhabangwe)曾谴责中国承包商"劣质的工作",并对"中国国民一些不受欢迎的行为"加以抱怨。76他认为,中国承包商在非洲进行欺诈,他们是"不合格的人",并"可能是因为政治上陷入尴尬处境或某种麻烦而被送到我们的国家来。"77他称虽然人们对国内的津巴布韦移民非常关注,但印度人和中国人同样是一个问题。他认为津巴布韦也许有一天会援助博茨瓦纳,但印度和中国绝不会。78

博茨瓦纳的第三大党,博茨瓦纳大会党(the Botswana Congress Party),尽管在2004年大选中赢得了16%的选票,但他们仅仅拥有一名国会议员。然而,作为国会最直言不讳的一名议员,杜梅郎·萨雷斯韩多(Dumelang Saleshando)指出博茨瓦纳正在经受"潮水般"中国普通劳工的涌入。无论在建筑工地还是在偏远地区,这些中国劳工都抢占着博茨瓦纳当地居民的就业机会。他断言,中国的优惠贷款政策只向有条件的中国建筑公司招标,从而剥夺了博茨瓦纳人的获得合同的机会,并"悲叹在中国承包商压迫下的博茨瓦纳人严酷的工作条件。"79

一位博茨瓦纳民主党议员就反对党政治家指出的"中国人问题"提出了相对温和的回应措施。回应选民有关中国建筑公司的剥削问题时,卡维思·开罗(Kavis Kairo)认为,博中之间的劳工分歧产生于多方面的原因,包括两国语言、文化以及职业道德的差别。他建议,对于工作人员不懂英语或博茨瓦纳语的公司,应强制其在工作中雇佣翻译,并在产生争议时争取让劳工委员会更多的介入。80

中国代表声明,在当地各种各样的中国公司雇佣着约15000名当地劳工。中国大使还称,在当地很难找到训练有素的博茨瓦纳工人,就是有这样的博茨瓦纳工人, 他们也不接受建筑业所要求的长时间劳动。相反,将未经训练的中国人引进到非洲是不理性的,从中国引进的工人都是受过良好训练的,他们将技能传授给当地的工人。大使在不满博茨瓦纳当局延误颁发工作许可的同时,指出在农村地区的中国小店为当地农民提供能够负担得起的商品,而且在2007年,2000名博茨瓦纳的零售商前往中国引进商品。另外,他还指责了当地媒体偏激及不准确的报道。82

博茨瓦纳的报纸有大量的标题及内容引导读者得出"反华"或"反中国"结论。83他们凭借西方媒体对国际事务进行分析;事实上,其中的一部分报刊就是英国人及在南非的白人拥有或管理的。本地新闻记者关于政治问题的第一手资料往往来自于政治家或是与那些与反对派有关系的学者。在我们进行调查的博茨瓦纳大学,那里学者们就是反对党BNF内的重要势力。84

 

苏丹

 

苏丹是非洲地域最广阔的国家,也是中国最大的投资对象,仅在14个能源项目上中国在苏丹的投资就已经达到了80亿美元。85十年来,中方作为带头人, 与马来西亚, 加拿大, 苏丹以及后期加入的合作伙伴印度一起, 建立了石油勘探,生产,提炼,运输和销售的完整体系。86 苏丹最大的石油财团, 大尼罗石油作业公司, 其40%的股份被中国石油天然气公司(中石油)持有; 其余的股份分别被印度(30%), 马来西亚(25%)以及本国(5%)的公司拥有。87 另外, 中石油还拥有苏丹第二大石油财团公司Petrodar 41%的股份; 其剩余股份亦被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6%),马来西亚(40%),苏丹(8%)以及海湾(5%)所分别持有。88 有人估计苏丹的石油拥有60年的储量, 但目前探明的储量(64亿桶)将少于预期。 中石油声称为苏丹民众提供了超过10万个就业机会,并且其总收入的50%归苏丹政府所有。91

2007年, 苏丹对"中国"40亿美元的出口额中,有40%均来自石油产品。92 然而与国际媒体描述的不同, 中国从非洲进口的石油并不主要来自苏丹。 2006年, 中国从非洲进口的石油量占其石油总进口量的31%。 其中14%来自安哥拉, 苏丹占5%, 刚果(布)占4%, 赤道几内亚占3%。93 即便是中国企业将其在苏丹生产的全部石油运往本土, 也不到中国2%的石油消耗量。94 事实上, 大部分中国公司的股份原油都销往全球市场。95 2006年, 只有不到45%的中国公司股份原油运往中国,96 此比例甚至小于苏丹的中国公司向日本出售的原油量。97 西方世界一直抨击中国通过对苏丹石油的开采来支持达尔富尔战争, 但事实上这对苏丹不是一个问题,由于世界市场一直面临石油短缺问题, 苏丹总是可以将石油卖给国际市场。但是苏丹国内的确有一些反对党谴责中国在政治上对苏丹当局在达尔富尔问题上的支持,让一个虚弱的政府得以维持。98

中国的军售问题也成为了一些人质疑中国的论题。虽然中国仅占国际军火贸易份额的百分之二并且仍在递减, 但她却是将军火贩卖给苏丹的七国之一。99 虽然西方媒体将中国描绘为苏丹最大的军火提供商, 但实际上2000-2007年间中国武器的份额只占苏丹购进武器总价值的7%, 反而是俄罗斯占有了多达87%的武器销售额。100 苏丹是非洲第三大常规武器生产国, 但是中国却是苏丹最大的小型武器卖家,其中的一些小型武器用在达尔富尔。 因此最强烈的谴责当然来自于达尔富尔的抵抗组织。102 然而在苏丹的其他地区, 许多人同意中国的论点,即联合国对于苏丹不存在武器禁运, 武器进口可以保证苏丹在面对外敌(美国, 乍得等)时,可以进行 "正当防卫 。" 由于中国在苏丹拥有的利益, 中国力求局势的稳定。103

尽管苏丹是威权政权, 但她能强烈批评包括中国在内的外国势力。104 苏丹国内一直存在着对于中国建筑公司, 中国商人和中国产品的倾销的抱怨之声,105然而, 却没有一个苏丹反对党派(民主统一党,乌玛, 人民全国大会党)把苏丹和中国的联系当作问题。在2005年结束的长达几十年之久的内战中, 由于中国曾向苏丹政府销售军火, 苏丹南部的自治政府被大多数人预测将有反华的倾向。 然而情况并非如此。 相反的, 在2007年, 苏丹南部自治政府同意了中国在其管辖区域内兴建水电设施, 住房, 道路, 炼油厂, 体育场馆和文化中心。 2008年, 中国更是在苏丹南部开设了领事馆。106

苏丹的反对党并没有打中国牌,其原因在于跟中国没有直接关系的重要课题继续困扰着苏丹,比如引起内战原因之一的地区间不平等发展问题。 乌玛与民主统一党也在谋求与执政的人民全国大会党和解。107 中国被广泛的认为帮助了苏丹快速的发展石油的上下游产业, 促进了苏丹中层和上层阶级的繁荣。

与非洲其他地区相比, 西方媒体对于苏丹的影响力相对较小。 在苏丹,仅有南部地区通用英语, 而其他地区均使用阿拉伯语。 除了与华盛顿在"全球反恐"问题上有合作, 苏丹的政权亦被西方势力孤立, 因此苏丹受西方社会的影响相对较小。 一项调查显示, "苏丹政府严格管制媒体,限制有关达尔富尔问题以及苏丹南部地区的政策的争论。"108 但是党派间关于这些问题有公开争论。苏丹的主要媒体关于中国-苏丹关系没有多少争论, 很可能并不是因为舆论控制,而是因为苏丹的政党对此没有批评。

这些案例用以说明,非洲民众中对于中非关系的认知和解释存在比较大的差别,但是党派竞争中的政治动员,辅以媒体的催化作用,塑造人们的视角和认知。举例来说, 肯尼亚人至少与赞比亚人一样受西方媒体主导的影响,肯尼亚的媒体亦经常批判和谴责中国人在非洲的行为。 然而, 肯尼亚人却非常积极的看待中国人在非洲的作用,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政治党派并没有打中国牌。 在尼日利亚, 非但政治党派不反华, 连当地的媒体也没有将中国人视为问题。109

这并不是说非洲民众是政治和媒体的被动接收者,而是强调, 非洲与世界上的任何地区一样, 民众在政治上的认识和判断并不自动地直接来自于日常的生活经验, 而是可能被强大的政治势力及媒体所干预和动员。 举例来说, 在中国和其他外国公司的矿场中, 赞比亚的采矿工人只能享受低微的工资待遇,缺乏安全保障。但是,工人们到底是把这个问题看成是工人普遍遭遇的剥削问题,还是当作中国人的特性问题则取决于政治动员创造出什么样的问题框架和视角。正如李静君在其文章中所指出的那样, 即便当萨塔极力宣传反华的时候, 采矿工人中仍然存在着对于中国人的不同看法。110

 

结论

 

在2007年初,由于当时缺乏有关非洲民众对中非联系看法的调查, 美国报纸曾刊登过一篇描写非洲人对待中非关系态度极其负面的报道。 文章中引用了迈克尔·萨塔的话,称 "赞比亚正在成为中国的一个省,甚至仅仅是一个地区;"也引用另有一位非洲问题的专家的论断,"对于中国人的一种强烈的,近乎于种族主义的抵触情绪正在普通的非洲大众的心中滋长。究其原因,人们把中国看作支持非洲政府来压迫本国人民的罪魁祸首。" 111萨塔的言论只是其动员战略中的一部分,大概无派别人士可能都这么看。然而, 这篇文章的作者却不一定是无派别的:他从众多的的非洲政治人物中选择了萨塔。而那位非洲问题的专家的观点很可能是出于以一代全的手法,将他本人在非洲个别地区的见闻概括为了全非洲民众的想法。

本文讨论的一系列问卷调查并没有证明非洲民众怀有强烈的抵触情绪。即使有些国家的政客打中国牌,民众对于中国在非洲的作用还是褒多于贬,对中国的评价好于美国。调查的结果也不能证明大多数非洲民众像西方媒体一样把"压迫性的亲中国的统治精英"和"批评中国的人民英雄"作二元区别。 调查的结果告诉我们西方媒体是如何阐述和塑造非洲人对中非关系的认知:西方媒体不情愿承认非洲民众有可能认为中国的行为比西方的对非洲有利, 并且暗示如果有这样观点的话,其原因是所谓的"中国人"勾结他们的非洲政治客户妨碍视听的结果。

多数非洲民众可能对中非关系持有积极的态度是有原因的。 原因之一正如2008年世界银行的年度报告详细说明的, 中国以低成本高效率地建造了非洲许多的基础设施。112 同时中国的商人将以前大多数非洲民众买不起的商品卖到了非洲。一位学者亦指出:"非洲的消费者受益于中国公司提供的大量廉价商品。 举例来说, 中国制造的塑料拖鞋在近几年中彻底占领非洲市场, 并且改变了非洲贫困国家的妇女和孩童赤脚出行的日常生活状况。"113

我们的调查也可以显示人们对于中非关系的积极看法的其他缘由。一些非洲国家的初级产品大量出口中国, 而先前中国与非洲在对到世界其他地区出口上存在着竞争(如纺织品),给非洲造成了一些损失,现在竞争基本上消失了。114 在一些非洲民众看来,中国通过鼓励国内积蓄的方式来推动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有启发性的发展模式。115与西方援助不同, 中国的援助没有政治上的附加条件,与流行的舆论相反, 这样的援助方式可能更受非洲民众的欢迎,因为可以削减政治上的障碍从而更快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116 此外,中国没有殖民的劣迹,近期也没有入侵过任何国家。中国支持发展中国家在世界公平贸易上的努力,如应对西方国家对本国产品的补贴,造成发展中国家出口困难的问题。117 这些对中国行为的解释是否准确在此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这些观点在我们访谈的非洲人当中(2005-2008年,七次对非洲九国的调查)的确存在。

诚然,非洲民众这种对中非联系的积极态度能否持续仍有待观察。 赞比亚的案例显示, "打中国牌"也不足以保证反对党能有一条平稳通向权力的道路。 因为下列的原因,将来再打中国牌可能难度更大:中国在非洲建设的基础设施将发挥成效,越来越多的非洲人取代中国人从事中国商品在非洲的零售,中国促进非洲的工业发展,中国领导人也许认识到对非洲的军火贸易有损中国的名誉。当媒体源更多元化的时候,西方媒体在非洲的影响可能下滑。

关于非洲民众如何看待中非关系,我们建议将来应当在更多的国家开展调查,调查的问题应该更多地包括社会基层关注的话题。 由于中非联系正在迅速增长, 反映不同时段的数据积累将会有助于研究的深入。世界经济论坛的创始人克劳斯·施瓦布先生曾说过:"非洲需要世界,正如世界亦需要非洲",而一位中国学者认为 "非洲需要中国,中国更需要非洲。"118 因此了解非洲民众对于中非联系的看法,对于认识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非常重要。

 

图表1: 对于你所在的国家来说,中国式的发展模式是

 

国家

非常正面的范例(%)

较正面(%)

不相关(%)

负面(%)

无法判断(%)

人数

 

 

 

 

 

 

 

博茨瓦纳

16.4

39.2

15.5

9.5

19.4

232

埃及

39.3

36.7

11.7

6.6

5.6

196

埃塞俄比亚

33.0

52.8

4.6

6.1

3.6

197

加纳

44.4

38.8

4.8

2.0

10.00

250

肯尼亚

36.2

47.4

5.6

4.6

6.1

196

尼日利亚

34.5

40.6

6.1

3.6

15.2

197

南非

3.0

43.7

1.5

2.0

49.7

197

苏丹

44.0

40.5

4.4

6.3

4.8

252

赞比亚

22.0

52.9

8.4

10.5

6.3

191

合计%

30.9

43.3

7.0

5.7

13.2

100

总人数

 

(589)

(826)

(133)

(108)

(252)

1,908

 

 

图表2: 你认为中国与非洲有多少共同利益?

 

国家

极多(%)

很多(%)

一些 (%)

很少(%)

没有(%)

无法判断(%)

人数

 

 

 

 

 

 

 

 

博茨瓦纳

5.9

11.4

25.5

22.7

18.2

16.4

220

埃及

10.2

17.3

20.9

31.6

13.3

6.6

196

埃塞俄比亚

17.3

30.5

36.5

9.1

1.5

5.1

197

加纳

1.6

11.2

41.8

26.5

6.4

12.4

249

肯尼亚

15.7

29.9

35.5

15.7

1.5

1.5

197

尼日利亚

8.1

19.8

39.6

27.4

1.5

3.6

197

南非

.5

1.0

29.4

28.9

22.8

17.3

197

苏丹

36.9

23.8

22.6

8.7

.8

7.1

252

赞比亚

4.1

14.8

32.1

32.7

10.2

6.1

196

合计 %

11.6

17.7

31.5

22.3

8.3

8.6

100

总人数

(220)

(336)

(599)

(424)

(158)

(164)

1,901

 

图表3: 对于中国在非洲只是为了寻求自然资源这一说法,你的看法是

国家

非常同意(%)

同意(%)

中立(%)

不同意(%)

非常不同意 (%)

无法判断 (%)

人数

 

 

 

 

 

 

 

 

博茨瓦纳

24.9

16.5

27.8

19.0

5.1

6.8

237

埃及

16.8

20.8

23.4

25.4

8.1

5.6

197

埃塞俄比亚

16.3

29.6

19.9

23.0

4.6

6.6

196

加纳

8.8

20.8

27.2

35.2

1.6

6.4

250

肯尼亚

16.8

16.2

24.4

33.5

6.1

3.0

197

尼日利亚

6.6

23.4

27.4

26.4

8.6

7.6

197

南非

1.0

6.6

38.1

31.5

4.1

18.8

197

苏丹

21.6

29.2

19.2

23.2

4.0

2.8

250

赞比亚

23.5

34.2

19.9

15.3

2.6

4.6

196

合计 %

15.3

22.2

25.2

25.9

4.9

6.8

100

总人数

(294)

(421)

(483)

(496)

(93)

(130)

1,917

 

 

图表4: 你认为对于非洲来说,中国的 "不干预政策"是:

国家

好政策(%)

基本上是好政策,但存在问题(%)

弊大于利(%)

相当不利(%)

无法判断(%)

人数

 

 

 

 

 

 

 

博茨瓦纳

22.2

34.3

18.7

9.1

15.7

230

埃及

34.4

23.6

19.5

7.2

15.4

195

埃塞俄比亚

14.3

50.5

16.3

11.2

7.7

196

加纳

24.0

32.8

13.6

19.2

10.4

250

肯尼亚

31.1

35.8

16.6

12.4

4.1

193

尼日利亚

17.3

31.0

14.7

12.7

24.4

197

南非

12.2

31.0

19.8

13.2

23.9

197

苏丹

43.2

33.6

8.0

4.8

10.4

250

赞比亚

29.6

36.2

18.9

8.2

7.1

196

合计 %

25.7

34.2

16.0

10.9

13.1

100

总人数

(490)

(652)

(304)

(208)

(250)

1,904

 

图表5:  对于你所在国家中的中国人的小商业,你的看法是

国家

有助于当地的经济发展(%)

有帮助,但是也给当地民众带来问题(%)

对地方经济发展没有帮助(%)

大体上有损当地民众的利益(%)

无法判断(%)

人数

 

 

 

 

 

 

 

博茨瓦纳

14.9

43.8

17.9

17.4

6.0

235

埃及

24.0

26.5

21.4

17.3

10.7

196

埃塞俄比亚

40.2

40.7

6.2

7.7

5.2

194

加纳

45.2

40.4

8.0

3.2

3.2

250

肯尼亚

59.7

24.5

5.6

7.1

3.1

196

尼日利亚

44.7

28.4

12.2

8.1

6.6

197

南非

24.4

51.3

6.1

5.1

13.2

197

苏丹

38.7

28.4

14.0

10.7

8.2

243

赞比亚

13.8

51.0

18.4

15.3

1.5

196

合计%

34.0

37.2

12.2

10.2

6.4

100

总人数

(647)

(709)

(233)

(194)

(121)

1904

 

图表6: 对于中国在非洲的政策,你的看法是

 

国家

大体上有利(%)

较有利(%)

有利有弊(%)

大体上不利(%)

无法判断(%)

人数

 

 

 

 

 

 

 

博茨瓦纳

10.2

23.0

35.0

11.1

20.8

226

埃及

16.8

25.5

39.8

5.6

12.2

196

埃塞俄比亚

14.3

41.8

35.7

3.6

4.6

196

加纳

14.4

31.6

26.0

1.2

26.8

250

肯尼亚

26.0

38.0

28.1

3.1

4.7

192

尼日利亚

19.9

31.1

34.2

3.1

11.7

196

南非

6.1

36.7

29.6

5.1

22.4

196

苏丹

30.4

37.5

19.0

5.1

7.9

253

赞比亚

12.2

23.0

50.0

9.7

5.1

196

合计 %

16.9

32.0

32.5

5.3

13.3

100

总人数

(322)

(609)

(617)

(100)

(253)

1,901

 

图表7:与西方相比,你认为中国在非洲的政策是

国家

对非洲非常有利 (%)

对非洲比较有利 (%)

基本相同 (%)

对非洲较不利 (%)

对非洲非常不利 %

无法比较 (%)

人数

 

 

 

 

 

 

 

 

博茨瓦纳

12.6

26.9

18.8

9.4

7.2

25.1

223

埃及

18.1

29.0

26.9

7.8

4.7

13.5

193

埃塞俄比亚

24.9

40.6

14.2

6.6

4.1

9.6

197

加纳

19.6

19.6

21.2

3.2

.4

36.0

250

肯尼亚

22.1

36.9

22.6

9.2

2.6

6.7

195

尼日利亚

15.2

23.4

17.8

6.1

7.1

30.5

197

南非

3.1

31.6

35.2

2.6

.0

27.6

196

苏丹

46.4

34.1

6.3

4.4

3.2

5.6

252

赞比亚

13.8

29.7

30.3

10.8

3.1

12.3

195

合计 %

20.2

30.0

21.0

6.5

3.5

18.8

100

总人数

(384)

(569)

(398)

(124)

(67)

(356)

1898

 

图表8:对于在你所在国家承包大型工程的中国企业的满意程度

国家

非常满意(%)

满意(%)

中立(%)

不满(%)

非常不满(%)

人数

 

 

 

 

 

 

 

博茨瓦纳

8.1

23.0

38.3

21.6

9.0

222

埃及

17.3

34.2

31.1

9.7

7.7

196

埃塞俄比亚

13.0

54.4

20.7

9.3

2.6

193

加纳

8.9

53.7

32.5

4.9

.0

246

肯尼亚

13.3

55.6

25.5

5.1

.5

196

尼日利亚

12.2

44.4

33.2

9.2

1.0

196

南非

.6

19.3

79.5

.6

.0

176

苏丹

23.1

48.6

17.1

7.2

4.0

251

赞比亚

8.2

34.9

34.9

16.9

5.1

195

合计 %

12.0

41.4

33.8

9.5

3.4

100

总人数

(224)

(775)

(632)

(632)

(63)

1,871

 

图表9: 中国人对当地社会的适应程度(与西方人相比较)

国家

更适应(%)

较适应(%)

一样(%)

较不适应(%)

更不适应(%)

无法比较(%)

人数

 

 

 

 

 

 

 

 

博茨瓦纳

26.9

22.0

17.0

13.9

10.3

9.9

223

埃及

41.6

30.5

13.2

2.0

3.0

9.6

197

埃塞俄比亚

22.4

30.6

10.7

16.8

4.6

14.8

196

加纳

13.2

27.2

22.0

14.4

11.2

12.0

250

肯尼亚

14.3

26.5

14.3

23.5

15.3

6.1

196

尼日利亚

15.7

32.0

29.4

8.6

7.6

6.6

197

南非

34.2

15.3

38.3

.5

1.0

10.7

196

苏丹

33.1

31.9

9.6

6.4

11.6

7.6

251

赞比亚

14.8

19.4

9.7

22.4

26.5

7.1

196

合计%

总人数

24.0

(457)

26.3

(500)

18.1

(344)

12.0

(228)

10.2

(194)

9.4

(179)

100

1,902

 

 

图表10: 你对你所在国家的中国人有什么印象?

国家

勤劳(%)

自律(%)

友善(%)

不友善(%)

种族主义者(%)

机会主义者(%)

自私(%)

不善交际(%)

不自律(%)

人数

 

 

 

 

 

 

 

 

 

 

 

博茨瓦纳

64.1

5.4

4.0

16.6

5.4

4.0

.0

.0

.4

223

埃及

61.7

15.3

17.3

.5

2.6

2.6

.0

.0

.0

196

埃塞俄比亚

87.2

3.1

4.6

1.0

1.0

3.1

.0

.0

.0

196

肯尼亚

70.1

6.2

13.9

6.7

2.6

.5

.0

.0

.0

194

尼日利亚

77.0

8.7

8.2

2.0

3.1

1.0

.0

.0

.0

196

南非

74.0

6.6

18.9

.0

.0

.5

.0

.0

.0

196

苏丹

72.7

20.2

4.3

1.6

.8

.0

.0

.4

.0

253

赞比亚

75.4

5.3

4.8

7.5

4.3

1.1

1.6

.0

.0

187

合计%

72.6

9.2

9.3

4.6

2.4

1.6

.2

.1

.1

100

总人数

(1,192)

(151)

(152)

(75)

(40)

(26)

(3)

(1)

(1)

1,641

 

图表11: 你认为中国的崛起会给非洲带来什么影响?

国家

可能非常有利(%)

可能较有利(%)

与非洲无关(%)

可能较不利(%)

可能非常不利(%)

无法估计(%)

人数

 

博茨瓦纳

11.9

34.4

14.2

9.6

8.3

21.6

218

埃及

18.1

34.7

29.5

5.7

3.6

8.3

193

埃塞俄比亚

23.6

41.5

11.3

7.7

3.1

12.8

195

加纳

23.2

42.4

11.6

7.2

1.6

14.0

250

肯尼亚

27.6

48.4

12.0

6.3

1.6

4.2

192

尼日利亚

19.9

29.3

19.9

9.4

2.6

18.8

191

南非

5.6

47.4

1.5

3.6

3.6

38.3

196

苏丹

35.1

41.8

9.6

3.2

4.8

5.6

251

赞比亚

17.7

42.7

17.7

11.5

1.6

8.9

192

合计%

20.7

40.4

13.9

7.0

3.5

14.5

100

总人数

(389)

(758)

(261)

(132)

(65)

(273)

1,878

 

图表12: 对于中国在非洲实施新殖民主义这一说法,你的看法是

 

国家

强烈赞同(%)

赞同(%)

中立(%)

不赞同(%)

强烈不赞同(%)

无法评论(%)

人数

 

 

 

 

 

 

 

 

博茨瓦纳

15.1

14.2

23.6

12.0

7.6

27.6

225

埃及

11.7

22.4

31.1

23.0

3.6

8.2

196

埃塞俄比亚

6.2

14.4

25.8

32.5

13.4

7.7

194

加纳

2.4

10.4

28.0

35.6

6.8

16.8

250

肯尼亚

6.2

15.5

26.9

30.6

10.9

9.8

193

尼日利亚

5.1

10.8

28.7

24.6

5.1

25.6

195

南非

2.0

4.1

42.9

29.1

8.7

13.3

196

苏丹

5.2

8.7

19.4

43.7

16.7

6.3

252

赞比亚

16.4

25.4

26.5

19.0

5.3

7.4

189

合计%

7.7

13.7

27.8

28.3

8.8

13.8

100

总人数

(145)

(259)

(525)

(534)

(167)

(260)

1,890

图表13: 对于更多的中国移民会有利于非洲发展这一说法,你的看法是

 

国家

强烈赞同(%)

赞同(%)

中立(%)

不赞同(%)

强烈不赞同(%)

人数

 

 

 

 

 

 

 

博茨瓦纳

7.8

9.6

33.5

25.7

23.4

218

埃及

9.7

11.7

26.5

37.2

14.8

196

埃塞俄比亚

12.4

26.3

33.5

22.2

5.7

194

肯尼亚

13.0

28.0

30.6

19.7

8.8

193

尼日利亚

8.6

26.9

39.6

19.3

5.6

197

南非

.5

13.3

69.2

13.8

3.1

195

苏丹

9.1

31.0

21.8

30.2

7.9

252

合计%

8.7

21.2

35.8

24.3

10.0

100

总人数

(126)

(306)

(517)

(351)

(145)

1,445

 

* 感谢协助我们进行问卷调查的非洲各大学的如下人员,我们认为他们也是本文的合著者:Mustafa Abdallah 和 Ali Abdallah Ali (苏丹), Shorouk Aly (埃及), Kuruvila Matthews (埃塞俄比亚), Moonga Moomba (赞比亚), Stellah Amuhaya (肯尼亚), Olusheyi Ojekunle (尼日利亚), Yoon Park (南非), Dzodzi Tsikata (加纳), Letshwiti Tutwane (博茨瓦纳)。 感谢香港政府研资局对本课题的慷慨资助(项目登记号:HKUST6422/05H).

 

1 参照 Ofeibea Quist-Acton, "Army of shopkeepers paved China's way in Africa," National Public Radio (US), 1 August 2008,  

http://www.npr.org/templates/story/story.php?storyId=93143915 (Senegalese writer on China's "new form of colonialism"); Craig Trimberg, "In Africa, China's trade brings growth, unease," Washington Post, 13 June 2006 (prominent South Africa businessman: "If the British were our masters yesterday, the Chinese have taken their place").

2 "China helps Africa where West failed - State Bank official," Reuters, 18 October 2007; Yuan Wu, China and Africa (Beijing: China Intercontinental Press, 2006).

3 参见"中国在非洲形象调查", 新华网, 6 November 2006,

http://news.xinhuanet.com/herald/2006-11/06/content_5294430.htm; "Sino-African ties seen in the right perspective," China Daily, 10 August 2008.

4 Barry Sautman and Yan Hairong, "Friends and interests: China's distinctive links with Africa," African Studies Review, Vol. 50, No. 3 (2007), pp. 75-114; and "Forest for the trees: trade, investment and the China-in-Africa discourse," Pacific Affairs, Vol. 81, No. 1 (2008), pp. 9-29.

5与此类似的, 一个在尼日尼亚有关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发现,在1973年至1995年之间人们的流行偏好已经从经济发展转移到民主,但据说仍然产生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发现」。 Michael Bratton et al., Public Opinion, Democracy, and Market Reform in Afric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pp. 51, 55.

6 法国报纸《LeMonde》在西非的特派员援引出租司机和路边小贩说辞,指出在非洲「尽管中国和非洲大谈兄弟关系以及中国从来没有殖民主义的历史,中国仍然不受欢迎」,参见Serge Michel, "When China met Africa," Foreign Policy, 1 May 2008, pp. 38-46. 伦敦《星期日时报 (Sunday Times)》在非洲的 一名特派员说到中国人在非洲的状况时,称「在基层非常不受欢迎」,参见R.W. Johnson, "China's empire-builders sweep up African riches," 16 July 2006. 一名《洛衫矶时报》记者则聚焦「非洲民众对中国人的反感」,参见Robyn Dixon, "Africans lash out at China," 6 October 2006.

7 此类著作参见 Kwesi Kwaa Prah (ed.), Afro-Chinese Relation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Capetown: CASAS, 2007); Firoze Manji and Stephen Marks (eds.), African Perspectives on China in Africa (Oxford: Fahamu, 2007); Kweku Ampiah and Sanusha Naidu (eds.), 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China and Africa (Durban: University of Kwazulu-Natal Press, 2008).

 

8 "China's Africa strategy: a new approach to development and diplomacy?" Carnegie Endowment, 12 December 2006,

http://www.carnegieendowment.org/even ... x.cfm?fa=print&id=941.

 

9 Carol Wang and Danielle Flam, "Bridging the gap: experiences and attitudes in Sino-African relations,"China Rights Forum (February 2007), pp. 196-208. 2005年有一个在33个国家随机抽样的民意调查问及中国在世界的影响是正面还是负面,该调查显示「非洲国家持正面看法的分布很广」(塞内加尔 正面73%负面6%,尼日尼亚 正面68%负面11%,刚果 正面59%负面12%,肯亚正面 59%负面7%,坦尚尼亚正面 53%负面14%,迦纳正面46%负面9%,南非正面34%负面21%,津巴布韦正面34%负面17%)"BBC World Service poll," http://www.worldpublicopinion.org/pip ... untries_Feb06_quaire.pdf. BBC2007年的民意调查显示埃及正面82%负面11%,肯亚正面74%负面16%,尼日尼亚正面67%负面16%,迦纳正面56%负面16%。

http://www.worldpublicopinion.org/pip ... 08/BBCEvals_Apr08_rpt.pdf.

 

10 "Early impressions: Africans on US, Chinese leadership," November 2006, http://www.gallup. com/poll/25414/Early-Impressions-Africans-US-Chinese-Leadership-Part.aspx.

 

11 Pew Research Center, "47-nation Pew global attitudes survey," 27 June 2007, http://pewglobal.org/reports/pdf/256.pdf.

 

12南非黑人刚刚过半数是城市人,白人则高度城市化,"South Africa," http://encarta.msn.com/encylcopedia_761557321_3/south_africa.html. 我们在南非的问卷中白人的比重 为34%, 远超出白人在南非人口比例 (9%),也高于白人在南非大学生中的比例 (27%)。这些比例参见Robin Cohen, "Higher education in post-apartheid South Africa,"

http://www2.warwick.ac.uk/newsandeven ... nts/ac21/gsi_cohenr_he_in _s_africa_post-apartheid.pdf.

 

13 Megali Rheault, "Chadians view US, China more favorably than France," 18 February 2008, http://www.gallup.com/poll/104404/Cha ... avorably-Than-France.aspx.

 

14 "China, Chad vow to boost military cooperation," Xinhua, 21 September 2007.

 

15 Magali Rheault, "United States, China elicit different opinions," 10 June 2008, http://www.gallup.com/poo/107785/Unit ... rent-Opinions-Sudan.aspx.

 

16 Ivo Ngome, "Cameroonian perceptions of the Chinese invasion," AfricaFiles: At Issue Ezine, Vol. 6 (2007),  http://www.africafiles.org/atissueezine.asp?issue=issue6.

 

17 "China's African syndrome," Daily Mail (London), 25 July 2008 (claim of 50,000 in Zimbabwe). 不过参照 John Karumbidza, "Win-win economic cooperation: can China save Zimbabwe's economy?" in Manji and Marks, African Perspectives, pp. 87-105 (less than 10,000); "Politicians differ over influx of Chinese traders into country," Namibian TV, 29 January 2007, in BBC Monitoring Africa, 31 January 2007  (反对派领袖声称有40,000中国人;我们在2008年7月访问当地华人侨领时,他们的共识是4,000。)

 

18 Giles Mohan and Marcus Power, "New African choices? The politics of Chinese engagement," Review of African Political Economy, No. 115 (2008), pp. 23-42.

 

19 参照"China-Africa relations and the global village: diplomatic perspective," State Department Documents and Publications, 7 April 2008; "EU to pursue partnership with China in Africa," EUobserver.com, 10 January 2008. For the debate on China-US competition in Africa, compare William Lyakurwa, "American and Chinese activities in Africa - and African priorities for the future," Brenthurst Foundation Discussion Paper 6/2008, http://www.robmillard.com/Brenthurst% 20Discussion%20Paper%206%202008%20Lyakurwa%20China%20%20US%20in%20Africa.pdf; Padraig Carmody and Francis Owusu, "Competing hegemons? Chinese versus American geo-economic srategies in Africa," Political Geography, Vol. 26, No. 5 (2007), pp. 504-24; Michael Klare and Daniel Volman, "America, China and the scramble for Africa's oil," Review of African Political Economy, No. 108 (2006), pp. 297-309; with Xu Yi-chong,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Africa: coming conflict or commercial coexistence," Australi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 62, No. 1 (2008), pp. 16-37; and Jedrzej Frynas and Manuel Paulo, "A new scramble for African oil? Historical, political and business perspectives," African Affairs, Vol. 106, No. 523 (2007), pp. 229-51.

 

20 Darren Taylor, "Chinese aid flows into Africa," Voice of America, 8 May 2007. 也请参照 Geoffrey York, "China, Africa forging closer ties," Globe and Mail (Canada), 6 November 2006 (Canadian academic: "China is pulling out all stops to honor African leaders and curry favor with African elites");Sanusha Naidu and Daisy Mbazima, "China-Africa relations: a new impulse in a changing continental landscape," Futures, No. 40 (2008), pp. 748-61 (中国对非洲精英似乎提供了一个「令人诱惑的机会」,不过对于非洲市民来说一个「使人害怕的威胁」)。

 

21 William Hartung and Frieda Berrigan, "Militarization of US Africa policy: 2000-2005," World Policy Institute (2005);

http://www.worldpolicy.org/projects/a ... Sheet_EAD_March_2005.pdf; Daniel Volman and William Minter, "Making peace or fueling war in Africa?" Foreign Policy in Focus, 13 March 2009; "China's Africa strategy: a new approach to development and diplomacy?" (美国前大使Shinn 提出「在对非洲的军事援助上,中国是远落后于其他国家,比如美国丶加拿大和德国,」); Jacques DeLisle, "Into Africa: China's quest for resources and influence," Foreign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 E-Notes, 19 February 2007, http://www.fpri.org/enotes/200702.delisle. intoafricachinasquest.html (「北京的非洲政策已不提及安全联盟或重要的军事援助」)。

 

22 Neo Simutanyi, "Neo-liberalism and the relevance of Marxism to Africa: the case of Zambia," 2006, University of Zambia Institute of Economic and Social Research, www.nodo50.org/cubasiglo XXI/congreso06/conf3_simutanyi.pdf.23  在回归分析中,研究者选择一些独立变项,来观察不同的独立变项能导致应变项上的什么样的变化。比如,利用回归分析来考察种族歧视的问题时,研究者可以用一系列的独立变项,包括种族、性别、教育程度、年龄、技能水平等,来分析雇员的工资差异,从而揭示种族这一变量和工资差异的相关性程度。关于该研究方法,请参照 "Study: New York Hospital RNs report increased challenges, lack of adequate training," press release, http://www.albany.edu/news/ release_ 2699.shtml (该项研究显示白人护士的较高工资和工龄无关).

 

24因为所有变项有两个或以上的类型,所以适用多项逻辑回归分析。

 

25 这些问题是中国对非洲的政策是否有利非洲,中国的崛起是否有利于非洲,以及如何比较中西对非政策。

 

26用购买力平价来算,南非和中国2007年的人均GDP分别是是$9,700 和$ 5,400,数据参见CIA, World Factbook,

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 ... /rankorder/2004rank.html.

 

27很多非洲国家都存在着在出售高档进口货的本地商家和出售便宜的中国货的华人及本地商家之间的竞争,参照Sabrina N'Diaye, "Gift or curse: the impact of Chinese traders on the actors of the Sandaga market in Darkar," PowerPoint, University of Frankfurt, 2008, http://www.izo.uni-frankfurt.de/NDiaye_ Korrekturen.pdf; Cailin Fitzsimmons, "A troubled frontier,"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17 January 2008. 中国有数万非洲人,主要是商人,他们成为非洲诸国中国货的主要供货商。Simon Montlake,"Out of Africa - Guangzhou," Monocle, No. 11 (2008), pp. 61-65; Li Zhigang et al., "Ethnic enclave of transnational migrants in Guangzhou: a case study of Xiaobei," paper,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ina's Urban Land and Housing, Hong Kong, 13-15 December 2007; Brigitte Bertoncello and Sylvie Bredeloup, "The emergence of new Africa 'trading posts' in Hong Kong and Guangzhou," China Perspectives, No. 1 (2007), pp. 94-105; "Out of Africa - and into China,"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12 May 2008; Declan, "Black pearls in the Yellow River," 3 February 2008, http://siftalk.com/talk/?p=14.

 

28 参照 Barry Sautman and Yan Hairong, East Mountain Tiger, West Mountain Tiger: China, Africa, the West and "Colonialism," Maryland Series in Contemporary Asian Studies (Baltimore: University of Maryland School of Law), No. 186 (2007).

 

29 "Chinese Influence in Sudan is subtle, complicated," National Public Radio, 29 July 2008; "Bush presses China to use influence in Sudan," Deutsche Presse Agentur, 11 August 2008. 非洲和苏丹问题专家们已经认为中国在苏丹的影响是被夸大的。Stephen Morrison, "Will Darfur steal the Olympic spotlight?" Washington Quarterly, Vol. 31, No. 3 (2008),pp. 181-87(「[苏丹总统]巴希尔 可能会听从中国的请求,不过他拥有其他的外方基础,远不是一个无力的依附者」); "Chad eyes China role in conflict," 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 14 March 2008(美国前大使Shinn 表示「太多人很长时间以为中国对苏丹事务有重大的影响力」); Nancy MacDonald, "China gives in to Hollywood heavyweights," Macleans's, 24 March 2008 (哈佛大学苏丹专家Alex de Waal 表示北京对苏丹政体的影响力有限)。

 

30 John Sides and Jack Citrin, "European opinion about immigration: the role of identities, interests and information," Bri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 37, No. 3 (2007), pp. 477-504. (这个研究发现很多欧洲人也高估他们国家流入移民的实际情况,并且高失业率和反移民有很大的关联。)

 

31 Asgede Hagos, Hardened Images: the Western Media and the Marginalization of Africa (Trenton: Africa World Press, 2000) and essays in New African, No. 474 (2008).

 

32 Geoff Mungham, "Images of Africa in the Western media," The Courier, No. 158 (1996); Luke Uche, "Ideology, theory and professionalism in the African mass media," Africa Media Review, Vol. 5, No. 1 (1991), pp. 1-15.

 

33 Nnamdi Emenyeonu, "Africa's image in the local press: an analysis of African news in some Nigerian newspapers," Africa Media Review, Vol. 9, No. 2 (1995), pp. 82-104. 另外一个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的报纸主要从西方新闻通讯社获取国际新闻,并且常常「剪贴」BBC的新闻,参见Dipankar de Sarkar, Trade Challenges, Media Challenges: Strengthening Trade Coverage Beyond the Headlines (London: Panos, 2006), p. 5.

 

34 "Address at the launch of SABC News International," 20 July 1997, http://www.anc.org.za/ancdocs/history/mbeki/2007/tm0720.html.

 

35 "Ghana to host media summit to re-brand Africa for a brighter future," Ghana News Agency, 3 August 2006.

 

36 Emma Mawdsley, "Fu Manchu versus Dr Livingstone in the Dark Continent: representing, China, Africa and the West in British broadsheet newspapers" Political Geography, No. 27 (2008), pp. 509-29.

 

37 "UPI poll: China's influence in Africa," 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 27 July 2007.

 

38 Bratton et al., Public Opinion, p. 109.

 

39 "Levy Mwanawasa, Zambian leader fought corruption,"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20 August 2008.

 

40 Miles Larmer and Alastair Fraser, "Of cabbages and King Cobra: populist politics and Zambia's 2006 election," African Affairs, Vol. 106, No. 425 (2007), pp. 611-37.

 

41 David Blair, "Why China is trying to colonize Africa," Daily Telegraph, 31 August 2007; "What it will take African nations to cut poverty," East African Standard (Nairobi), 25 September 2007. 萨塔后来表示:「我们要中国人离开,希望旧有的殖民者回来。虽然两者都会开采我们的天然资源,但是至少原来的殖民者会照顾我们,他们会建学校,给人们教授语言,把英国文明带给我们。」参见Andreas Lorenz and Thilo Thielke, "China's conquest of Africa," Spiegel, 30 May 2007, www.spiegel.de/international/world/0,1518,druck-484603,00.  在2007年7月17日与作者的访谈中,萨塔确认了上面的引述,他还增补说英国比较透明和包容,并且被贩卖到美国做奴隶的黑人还算得了好呢。

 

42 参照 "State monitors Sata's anti-government campaign," Times of Zambia, 25 October 2007.

 

43 "Mazoka must accept that he is sick, says Walamba," Post (Lusaka), 13 December 2005.

 

44 "Sata threatens Lebanese, Indian investors," Times of Zambia, 15 August 2006; "Zambian opposition leader targets Chinese immigrants in campaign rhetoric," Radio France Internationale, 29 August 2006, in BBC Monitoring Africa, 29 August 2006; Michael Wines, "Strong challenge to Zambia's president," New York Times, 29 September 2006.

 

45 "Sata goes to Malawi," Post, 24 September 2006; Benjamin Robertson, "Into Africa,"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20 September 2006. 只有四个非洲国家承认台湾,不过他们的外长都表示希望他们对中国的敌意将有助提升台湾在非洲的利益。参照China Reform Monitor, No. 675 (2007), www.afpc.or/crm/crm675.shtml.

 

46 "Ruling party cries foul over Sata's remarks" Post, 16 August 2006; "Opposition censures Sata," Times of Zambia, 29 October 2007.

 

47 "China's growing presence," IPS, 18 July 2007.

 

48 "While protecting Africans from its fire," Business Day (Johannesburg), 1 November 2006; Martyn Davies, "Yin and yang," Financial Mail (Johannesburg), 2 February 2007.

 

49 Jonathan Clayton, "African protests show China that investment comes with heavy price," The Times (London), 3 February 2007.

 

50 "Expel Nakzwe, Sata directs councillors," Times of Zambia, 2 March 2007.

 

51 Patson Chilemba, "We gave Sata money: Taiwanese govt," Post, 16 November 2007; "Chinese investment in Africa and implications for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onsolidation of democracy and respect for human rights: the case of Zambia," paper, Harvard University, 24 October 2007, www.humanrights.harvard.edu/ca ... sentation%2010.24.07.pdf; "Controversy over Chinese role in Zambia continues to rage," Zambia Daily Mail, 7 November 2007,

http://tradeafrica.blogspot.com/2007_11_01_archive.html. Heads of Chinese associations we interviewed in Lusaka in 2007 and 2008 agreed there are 6,000-7,000 Chinese in Zambia.

 

52 "Stop defending Chinese investors, says opposition leader," Times of Zambia, 1 November 2007.

 

53 Gershom Ndhlovu, "'Cobra' Sata spits venom," 30 November 2007, http://gndhlovu.blogspot.com/2007/11/cobra-sata-spits-venom.html.

 

54 Peter Hitchens, "In China, 5,000 people die and there is nothing. In Zambia, 50 people die and everyone is weeping," Mail on Sunday (London), 28 September 2008; Simon Plummer, "The Games will expose China's weaknesses," Daily Telegraph (London), 14 February 2008; "Kaunda, Sata and Chiluba rail at Mugabe's critics," newzimbabwe.com, 22 March 2007, in BBC Worldwide Monitoring, 22 March 2007.

 

55 Ofeibea Quist-Act," Chinese-built Zambian smelter stirs controversy," National Public Radio, 31 July 2008,  http://www.npr.org/templates/story/story.php?storyId=93081721on.

 

56 有一位评论员表示如果萨塔成为总统「投资者的信心将会差不多立即跌到零点,即使中国是我们全天候的朋友,也将会把部分的投资撤出。Nyuma Banda, "Who will be country's next president?" Times of Zambia, 25 September 2008.

 

57 Shapi Shacinda, "Zambia's Sata backtracks on Chinese firms," Business Day, 9 September 2008.

 

58 "Zambian acting president urges ruling MMD party members to be honest to voters," Zambia Daily Mail, 11 September 2008; "Sata rules out pact," New Times (Uganda), 18 September 2008. 「一名爱国阵线的领导人表明他没法肯定地说爱国阵线是否仍然接受台湾的经济援助。」"PF warns KK over his support for Banda," Post, 7 October 2008.

 

59 "Sata files in presidential nomination," Times of Zambia, 24 September 2008.

 

60 "My vision to lead Zambians lives on - Sata," Times of Zambia, 6 October 2008.

 

61 "We'll continue booing Sata - UNZA students," Post (Zambia), 14 December 2005.

 

62 "Levy and King Cobra," Africa Confidential, Vol. 47. No. 16 (2006), p. 8.

 

63只有一份赞比亚报业集团 (the Daily Mail, Financial Mail和Sunday Mail)大量地登载国际新闻,但是"基本上完全来自于外国的通讯社",参见 Donna Kips, "Zambia web report," s.d., http://journ.ru.ac.za/amd/webzam.htm.

 

64 参照"China's engagement of Africa," p. 159.

 

65 Barry Sautman and Yoon Park, "Southern Africa's 'dragon slayers': political oppositions and anti-Chinese agitation," paper in progress.

 

66不过,自2009年起博茨瓦纳的经济因钻石市场的衰落而被重击,参见Tom Burgis, "Botswana's diamonds drained of sparkle," Financial Times, 12 March 2009.

 

67 "Botswana, world's largest producer of rough diamonds, wants share of cutting, polishing," Associated Press, 19 March 2008.

 

68 Happy Siphambe, "Botswana: diamonds aren't forever," Southern Africa Report, Vol. 12, No. 1 (1996), pp. 21-30; Gideon Nkala, "BDP gets Chinese windfall," Mmegi, 7 September 2006.

 

69 Sam Akaki, "Would we prefer a Chinese 'commonwealth' today? Monitor (Uganda), 27 October 2007.

 

70 Lindsey Hilsum, "Prosperity and a red carpet trump democracy," New Statesman, 13 November 2006.

 

71 "Ambassador Ding tells Botswana a real China," unpublished interview with Mmegi, 31 March 2008, http://bw.china-embassy.org/eng/sbgx/t425042.htm.

 

72 Ryder Gabathuse, "BNF honours Koma," Mmegi, 20 June 2008.

 

73 "BNF petitions government," Daily News (Botswana), 23 August 2007.

 

74 "I support Taiwan, says BNF legislator," Mmegi, 3 December 2007.

 

75 Bame Piet, "Magama chides Chinese for bad workplace rules," Mmegi, 14 February 2008.

 

76 "MPs divided over Chinese loan," Mmegi, 14 July 2006. 还可参照 "BHC units must meet set standards," Daily News, 5 August 2004.

 

77 "Chinese P55 million loan to BHC debated," The Voice, 25 July 2006.

 

78 "CKGR issues attracts international human rights organizations," Daily News, 23 November 2005.

 

79 Bame Piet, "Unskilled Chinese laborers flood the country," Mmegi, 12 August 2008; "Chinese projects create over 2,000 jobs." Mmegi, 29 November 2006; "MPs divided over Chinese loan."

 

80 Moondisi Dube, "Of Chinese, tenders and labor relations," Mmegi, 16 May 2008.

 

81 "An overview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Botswana," 1 February 2008, http://bw.china-embassy.org/eng/sbgx/t404979.htm.  大使后来表示这里有18,000至20,000博茨瓦纳人是为中国人打工;在建筑业,中国公司聘请了700个中国人,5,270本地长期工人和5,000本地合同工,而从事成衣出口的华人公司Caratex雇佣了 5,000个本地工人。见"Ambassador Ding tells Botswana a real China." 中国计划投资2亿美元建立一个中博经贸合作地区,打算在2011年开幕,合作区将会提供8,000个就业机会,从事机械和汽车电子产品等装配,见"Chinese propose light industry plan," Mmegi, 17 August 2007; "Two Chinese firms win nod to invest in Botswana project," China Knowledge Newswire, 4 March 2008; "China to invest $200 mil. in industrial park in Botswana," Global Insight, 19 May 2008.

 

82 Bame Biet, "Work permit process frustrates Chinese envoy," Mmegi, 15 August 2008.

 

83 "Protect citizens against Chinese," Botswana Gazette, 2 July 2003; "'Mixed reactions' to Chinese invasion," Mmegi, 24 May 2005; "China: friend or foe?" Mmegi, 17 October 2006; Editorial, "China must not repeat colonizers' mistakes," Mmegi, 8 November 2006; "Chinese are slave drivers, claim local workers," The Voice, 7 November 2006; "The Chinese way," The Voice, 24 July 2007  ( 声称中国店主欧打一名顾客); "Some bad apples among Chinese," Mmegi, 19 July 2007; "Employees of Chinese shops exploited?" Mmegi, 5 September 2007; "Beware of Chinese toothpaste," Mmegi, 23 January 2008; "Unions want fair trade with Chinese," Mmegi, 4 April 2008. 中国也因为她和津巴布韦的关系而受到尖锐的攻击。"A victory of good over evil," Mmegi, 23 April 2008; "Russia and China sell out to capitalism," Mmegi, 15 July 2008.

 

84 Wene Owino, "Wanted: a magician for the Botswana opposition," 16 April 2008, http://politics.nationmedia.com/Blog/default.asp?Display=230.

 

85中国也有非石油业投资,例如水力发电施设和成衣工厂。Henry Lee and Dan

Shalmon, Searching for Oil: China's Oil Initiatives in the Middle East (Cambridge: Belfer Center, 2007), p. 24.  阿联酋在苏丹已有70亿美元投资,不过西方并没有对阿联酋的角色提出任何政治上的问题。"UAE investment in Sudan touch $7 billion: Sudanese president," The Emirates, 12 March 2008.

 

86 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 US-African Trade Profile (Washington, DC: International Trade Administration, 2006), p. 13.

 

87 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 "China's thirst for oil," Report No. 153, 9 June 2008.

 

88 Yitzhak Shichor, "Sudan: China's outpost in Africa," China Brief, Vol. 5, No. 21 (2006), pp. 9-11.

 

89 "Sudan: oil sector's background," APS Review Downstream Trends, 25 February 2008, http://goliath.ecnext.com/coms2/gi_01 ... Sector-s-Background.html.

 

90 "Good man in Africa," China Daily, 11 May 2007.

 

91 Zhao Hong, "China's oil venture in Africa," East Asia, No. 24 (2007), pp. 399-415.

 

92 "International society should help Darfur people as China has," Xinhua, 20 March 2008; "Sudan -exports," APS Review Downstream Trends, 25 February 2008).

 

93 Erica Downs, China (Washington: Brookings 2006), p. 31. 同样地,尼日尼亚提供了美国11%的原油进口。"US warns of Al-Qaeda attacks," This Day (Nigeria), 7 September 2007.

 

94 "China's overseas investments in oil and gas production," report to the 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 (Washington: Euro/Asia Group, 2006), p. 3. 三家美国石油公司,Exxon Mobil, Chevron and Conoco Phillips,就生产了十倍于中国的股本油量。 US Department of Energy, "Energy Policy Act of 2005, sec. 1837: national security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nergy requirements" (Washington: DOE, 2006), p. 28.

 

95 Darren Taylor, "Concerns mount about Chinese oil interests in Africa," VOANews, 3 May 2007, www.voanews.com/english/Africa ... Interersts-in-Africa.cfm; Nicholas Freeman, The Dragon on the Nile: China's Pursuit of Energy Security in Sudan (Annapolis: US Naval Academy 2006), p. 79. 中石油报道他们2003年的股本油的90%在国际市场上出售。With the Grain or Against the Grain: Energy Security and Chinese Foreign Policy in the Hu Jintao Era (Washington: Brookings, 2006), p. 28.

 

96 Erica Downs, "The fact and fiction of Sino-African energy relations," China Security, Vol. 3, No. 3 (2007), pp. 42-68. 再参照 Atlantic Council and China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US-China energy security cooperation dialogue," 2006, p. 6 (在苏丹和其它地方投资的中国公司说「他们在海外生产的石油只有很少量被运往回中国」), http://www.acus.org/docs/070612-US_Ch ... ation_Dialogue_Report.pdf.

 

97 Trevor Houser, "The roots of Chinese oil investment abroad," Asia Policy, No. 5 (2008), pp. 141-66. IMF有关数据显示,2006年苏丹石油出口的50%去往日本。Daniel Large, "China and the contradictions of non-interference in Sudan," Review of African Political Economy, No. 115 (2008), pp. 93-106. 官方数字显示「苏丹的原油出口到日本的有14,000bbl/d ,中国从苏丹进口的原油只有平均大约99,000bbl/d。"Sudan: whose oil?" Fatal Transactions, 2008, p. 25, www.su-dan.org/home.htm. 日本的一家重要的周刊不知道原来日本才是苏丹石油的最大买家,反而在提到中国和苏丹时质问「当一个经济强国向一个落后地区购买最大的份额的出口,我们称之为什么呢?称之为『经济统治』如何?」见 "Beijing pursues 'virtual domination' in Africa," Nikkei Weekly, 29 September 2008.

 

98 Interview, Abd Almoniem Abuedries Ali, Al-Ahbdath journalist, Khartoum, 29 November 2008. 从政治上说,印度比中国与苏丹有更密切连系,參照Daniel Large, "Sudan's foreign relations with Asia: China and the politics of 'looking east'," Institute of Security Studies Paper 158 (2008), p. 5.

 

99 William Hartung, "Deadly traffic: China's arms trade with the Sudan," New America Foundation, August 2008,

http://www.newamerica.net/files/080606PBChinaArmsTrade.pdf; "China denies report it increased Small-arms sales to Sudan as Darfur violence escalated," Associated Press, 14 March 2008.

 

100 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 arms transfer database, http://armstrade.sipri. org.

 

101 "It is not objective to one-sidedly accuse China of arms sales to Sudan," Xinhua, 8 March 2008. China helped develop the industry during the 1980s.

 

102 Large, "China and the contradictions of non-interference in Sudan," p. 101.  中国政府并不一定要把Darfur的反叛组织看作是反中国的。Ben Blanchard, "China's role in Sudan 'distorted' by the media," Mail & Guardian (South Africa), 29 June 2008.

 

103 参照 Liu Guijin, "BBC misrepresents China's relations with Sudan with ulterior motives," Xinhua, 19 July 2008. 再参照 Liu Guijin, "No logic in blaming China for Darfu," China Daily, 6 May 2008; Klas Marklund and Karin Odqvist, Perspectives on Africa Today: a Swedish-Chinese-African Dialogue (Uppsala: Institute for Security & Development Policy, 2008), p. 17.

 

104 Gwen Thompkins, "Chinese influence in Sudan is subtle, complicated," National Public Radio (US),29 July 2008.  在其他非洲威权国家,反对党攻击政府和中国的交易。Antoine Halff, "The panda menace," National Interest (July 2007), pp. 35-41 (Angola); Akwe Amosu, "China in Africa: it's (still) the governance, stupid," Foreign Policy in Focus, 9 March 2007, pp. 2-3 (DRC).

 

105 Ali Abdalla Ali, "EU, China and Africa: the Sudanese experience," Sudan Tribune, 10 July 2007; "Workshop on foreign existence calls for foreign labor laws," Khartoum Monitor, 3 April 2008, in BBC Worldwide Monitoring, 4 April 2008; "Chinese commodities imperil craftsmen," Al-Ra'yal-Amm, 27 April 2007, in BBC Worldwide Monitoring, 28 April 2007.

 

106 "China to finance development projects in south Sudan," Sudan Tribune, 1 September 2007; James Dak, "China to increase investment in southern Sudan: diplomat," Sudan Tribune, 25 September 2008.

 

107 "Sudan opposition parties and SPLM urge quick resolution to Darfur crisis," Sudan Tribune, 15 July 2008; "Sudan's opposition leader presents national reconciliation initiative," Xinhua, 2 June 2008.

 

108 "Sudan media study summary," Concordia University Media Relations, 8 September 2006,

http://mediarelations.concordia.ca/pr ... n_media_study_summary.php.

 

109 Michael Chege, "Economic relations between Kenya and China, 1963-2007," in Jennifer Cooke (ed.),US and Chinese Engagement in Africa: Prospects for Improving US-China-Africa Cooperation (Washington, DC: Center of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2008), pp. 12-32;参照 Alaba Ogunsanwo, "A tale of two giants: Nigeria and China," in Ampiah and Naidu, 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pp. 192-207.

 

110 在赞比亚的其他地方,Chris Burke发现「绝大部分受访的人都对中国持有相当好的看法,主要因为他们能够买到种类繁多和廉价的消费品」。Muna Ndulo 总结说「对中国的投资,赞比亚人的反应是复杂的,不过整体上是欢迎的。」 Chris Burke , China's Engagement of Africa:

Preliminary Scoping of African Case Studies (Stellenbosch: Centre for Chinese Studies, 2007), p. 158; Ndulo, "Chinese investments in Africa: a case study of Zambia," in Ampiah and Naidu, 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pp. 138-51.

 

111 Yaroslav Trofimov, "In Africa, China's expansion begins to stir resentment," Wall Street Journal, 2 February 2007.

 

112 Building Bridges: China's Growing Role as Infrastructure Financier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2008).

 

113 Ralph M. Wrobel, "China's role o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s for natural resources: implication for sustainability and growth in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Congress of Political Economists International annual meeting, 12-19 July 2008, New Delhi, p. 11.

 

114 Alemayehu Geda and Atnafu Meskel, "China and India's growth surge: is it a curse or blessing for Africa? The case of manufactured exports," African Development Review, Vol. 20, No. 2 (2008),pp. 247-72.

 

115 John Loxley and Harry Sackey, "Aid effectiveness in Africa," African Development Review, Vol. 20, No. 2 (2008), pp. 163-99.

 

116 参与评估中非联系的一组非洲人士坚称不干预政策消除了「在与西方打交道时令到很多非洲人受气的那种居高临下和命令的感觉。」Marklund and Odqvist, Perspectives on Africa Today, p. 15.

 

117 参照 Gu Jing , "Global governance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implications of the rise of China," World Development, Vol. 36, No. 2 (2008), pp. 274-92; "Long Yongtu, "United States goes against WTO rules by subsidizing agriculture," Wen wei po (Hong Kong), 31 July 2008, in BBC Worldwide Monitoring, 31 July 2008.

 

118 "Build capacity for growth, say African leaders as World Economic Forum on Africa opens," 14 July 2007, http://www.egovmonitor.com/node/11874; Marklund and Odqvist, Perspectives on Africa Today, p. 9.

 

补注:非洲民意调查组织AfroBaraometer 在2008年一次问卷调查访问了20个国家, 19,000多非洲居民,其中调查的问题是「依阁下的意见,中国帮助阁下的国家多少?」提供相应的选择有「什么也没有做」(does nothing)丶「没有多少帮助」(helps a little)丶「有点帮助」(helps somewhat)以及「有很大帮助」(helps a lot)。头两个选择反映了对中国角色的负面印象,而后两个则被视为正面的回应。概括来说,正面的回应平均有67%,而负面的有32.7%。以百份率排名,正面回应的国家依次为:布基那法索 (87%)丶莱索托 (83%)丶贝宁 (82%)丶维德角 (80%)丶马达加斯加 (79%)丶马拉维 (78%)丶塞内加尔 (77%)丶利比里亚 (77%)丶赞比亚 (75%)丶博茨瓦纳 (73%)丶马里 (69%)丶加纳 (67%)丶肯尼亚 (63%)丶坦桑尼亚 (63%)丶津巴布韦 (59%)丶尼日尼亚 (56%)丶纳米比亚 (52%)丶南非 (43%) 和乌干达 (36%)。有五个国家通常被国际传媒认为拥有很大反华情绪,然而此次调查反映当中有四个国家(赞比亚丶莱索托丶博茨瓦纳和塞内加尔)有高于一般的正面回应。只有纳米比亚的正面反映低于平均的百分率。这个计算结果来源是Aleksandra Gadzala 和 Marek Hanusch著 "African Perspectives on China-Africa: Gauging Popular Perceptions and their Economic and Political Determinants," AfroBarometer Working Paper no. 117 (2010), Table 1A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 文章地址: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8/3842
  • 引用通告: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trackback.php/3842

谭中:谭中教授口述历史访谈(下) 王炎:阅读城市空间--曼哈顿景观与文化身份
相关文章
Barry Sautman:自由西藏”運動的神話
沙伯力、严海蓉:“中国在非洲”:全球体系的困境
强世功:当代“和谐世界”之路来自中非关系的视角
Barry Sautman,严海蓉:“中国在非洲”:全球体系的困境
孙果清:现存古地图表明:最早了解非洲的是中国人
别求新声—汪晖的学术世界与当代中国思想之进路学术座谈会
李安山:中国没在非洲搞“新殖民主义”
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中国的医疗外交
李安山:非洲民族主义研究述评
李安山:论中国对非洲政策的调适与转变
巴热古:非洲—中国—欧盟关系:来自非洲的视角
廉德瑰:日本的对非洲政策与中日关系
巴里、阿布-李希:对利比亚干预的问题
哈加:利比亚的人民国家实验:卡扎菲与卢梭
默罕默德·哈桑:如何分辨「好阿拉伯人」与「坏阿拉伯人」
欧洲对利比亚干预:stratfor公司报告
薛理泰:利比亚局势令人眼花缭乱
吉迪恩•拉赫曼:利比亚将成西方干涉的绝唱
萨米尔·阿明:一个新的万隆?
张力奋:“中国不是新殖民主义”--采访几内亚总统阿尔法·孔戴
穆罕默德·曼达尼:卡扎菲倒台对非洲意味着什么?
曹征路、严海蓉:反思不是妖魔化:和曹征路谈《民主课》
严海蓉:利益群体症:剖析美国劳工运动中的“美国病”
李安山:中国的援非故事: 一位美国学者的叙述
李安山:国际学术视野中的非洲社会科学
布拉莫尔:中国集体农业再评价
王筱稚、黄立志、刘海方:反思中国对非公共外交--以援外青年志愿者为个案
严海蓉、林春、何高潮、汪晖等:社会主义实践的现代性
严海蓉、沙伯力:关于中国的修辞法?——关于中国对发展中国家输出囚劳的谣言分析
严海蓉、陈义媛:呼唤人民食物主权--从大豆谈起
严海蓉:访谈范达娜•席瓦: 新自由主义、农民自杀和农业系统性危机
严海蓉、陈航英:农村合作社运动与第三条道路:争论与反思
黄棘:"20世纪苏联中国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API: 工具箱 焦点 短消息 Email PDF 书签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本站文章请提供原文链接,非常感谢。 © http://wen.org.cn
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站立场。对于发言内容,由发表者自负责任。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