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文章列表 普通 按评论倒序

普通 推荐阅读 焦点 全部
缺省 时间 标题 评分 阅读 评论 跟踪网址 | 倒序 顺序
« 1 ... 57 58 59 (60) 61 62 63 ... 178 »
文章
  1. 洛秦:音乐人类学的历史回顾与发展趋势展望(摘要)
    音乐 2007/01/30 | 阅读: 1750 | 评论: 1
    “2001年第7版的《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音乐学”条目开篇中对音乐学性质给予了新的界定,提出音乐学研究不仅针对音乐自身而且应该包括与之相关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的音乐人的行为。而且,音乐学的研究视角已经从对音乐作为产品而转向为关注包括作曲家、表演者和音乐消费者在内的音乐活动的过程。音乐学的这种新趋势在极大的程度上受到了社会科学的影响,特别是人类学、民族学、语言学、社会学和其他文化研究的影响下所发生的。”
  2. 匡鹏飞:佛教文化与中国古代语言研究
    文学 宗教 2008/08/07 | 阅读: 1652 | 评论: 1
    在佛教传入之前,中国古代学者虽然注意到了双声、叠韵等语言现象,能够运用押韵来进行文学创作,甚至使用了譬况、读若、直音等方法给汉字标音,但由于受汉字这种单音节表意文字的干扰,对于语音还缺乏科学的认识和有效的研究手段。然而,来自古印度的佛教文化,改变了这一局面。
  3. 梅洛-庞蒂的一份未刊稿:他本人作品的内容介绍
    艺术 2007/01/30 | 阅读: 1445 | 评论: 1
    本文译自英译本的《知觉的首要地位》(The Primacy of Perception),美国西北大学出版社,1964年。英译者为Arleen B.Dallery。我们同时参照了梅氏的有关法文著作。——中译者
    张尧均 杨大春 原注
  4. 范岱年:唯科学主义在中国——历史的回顾与批判
    科技 2008/08/14 | 阅读: 3543 | 评论: 1
    近年来,关于唯科学主义(Scientism)或科学主义的讨论又一次在我国学术界兴起。唯科学主义在国外是一个贬义词,是对那种把自然科学看做文化中价值最高部分的主张的一种贬称。而有意思的是,我国有一些科学主义者却把这当做一个美称来加以提倡。
  5. 当代艺术,文化的碉堡还是虚城?:“对装置、雕塑创作时下问题的讨论”纪要
    艺术 2008/08/24 | 阅读: 11978 | 评论: 1
    中国当代艺术近年来发展迅速,但也存在很多问题。这次讨论会的参加者提出了很多值得思考的意见,其中艺术品的形制规模日渐庞大是讨论的一个中心问题,朱金石08年3月的展览《权力与江山》成为主要话题之一。
  6. 陈其钢访谈
    音乐 2008/08/22 | 阅读: 5751 | 评论: 1
    陈其钢谈学音乐的过程以及他对“传统音乐”的理解。
  7. 刘大生:说易行难话引注——朱苏力的“注”与美国司法审查
    法律 2008/08/21 | 阅读: 1314 | 评论: 1
    关于美国司法审查的一点争议,但却是通过关于注释的做法提出的,语气有过激之处。
  8. 王绍光:财政没有透明就不是民主
    经济 政治 2008/08/19 | 阅读: 2701 | 评论: 1
    怎样才能保证中国经济改革成为广泛参与的改革?平等的参与权、表达权、讨论权,乃至投票权的前提是什么?
  9. 韩斌:肖斯塔科维奇书信集
    音乐 书评 2007/01/28 | 阅读: 2220 | 评论: 1
    “在伏尔科夫的《见证》出版之后,为我们树立起了一个完人和先知肖斯塔科维奇的形象,他似乎先知先觉,对一切都洞若观火,永远没有错误,但人们一直对伏尔科夫的这些死无对证的回忆将信将疑。而当肖氏的好友格利克曼将自己珍藏的肖斯塔科维奇书信公之于众出版的时候,人们感到有望得到一个探索肖斯塔科维奇内心世界的新途径,然而在认真阅读了这287封书信之后,似乎给人留下的是更加混沌、矛盾和隐晦的形象。”
  10. 杨燕迪:我们为何聆听音乐新作?
    音乐 2008/08/17 | 阅读: 1415 | 评论: 1
    “为何聆听新作”这一设问,上述两部作品均给出了满意回答。它们以各自的内在艺术品质,体现出中国当代作曲家对当前创作的深刻思考和对当下人生的深切感受,并显示了作曲家的独特艺术才智和高度专业修养。这样的音乐新作,不仅是当代的懂行听众翘首以盼的,而且也是经典名作所不能替代的。尽管朱践耳《第十交响曲“江雪”》中使用的诗歌文本出自千年以前,但该乐曲对这首著名绝句的独特诠释只能出自20世纪末的当代中国;虽然陈其钢的《走西口》取用了一首古老的民歌作为基本素材,但对这首民歌所进行的复杂音响处理却只能产生在21世纪初的今天。由此,音乐与我们的当下生活产生关联,与听众的心智世界发生共振,严肃音乐的新作品方能在当代听众的精神生活中占居稳固的一席之地。
  11. 郭文景:与王西麟先生对话
    音乐 2008/08/17 | 阅读: 3035 | 评论: 1
    郭文景对王西麟批评的回应。
  12. 王西麟:他们的批判精神丧失了
    音乐 2008/08/17 | 阅读: 2775 | 评论: 1
    2005年初,《人民音乐》杂志第一期刊发了北京歌舞团作曲家王西麟写的一篇长达万言的评论文章《由〈夜宴〉〈狂人日记〉到对“第五代”作曲家的反思》,文中由于对以郭文景、谭盾、陈其钢等在国际上获得成功的“第五代”作曲家只关注风花雪月、缺乏历史责任感提出批评。郭文景、陈其钢等也作出了自己的回应。本周我们将对这次争论进行专题回顾。
  13. 陈其钢:音乐,玩不得半点虚假
    音乐 2008/08/16 | 阅读: 7010 | 评论: 1
    陈其钢2004年的访谈。曾经读到过陈其钢当张艺谋面批评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宣传时,含糊其辞,不指出作曲者是陈其钢。这次奥运开幕式女孩演唱风波,又是陈其钢出面承认是配音演出。

    陈其钢在这次访谈中谈到了他的音乐创作主题选择以及对音乐的娱乐性的理解。
  14. 黄勇:道教文字观与书法艺术
    宗教 2007/01/29 | 阅读: 1932 | 评论: 1
    在以儒家学说为主导的古代知识体系中,文字学知识向来享有崇高的地位,而道家却倡导“道法自然”、“妙趣天成”等思想。该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一些道教文字观,可资非专业人员参看。
  15. 张英进:西方国际电影节与中国电影
    影视 2008/08/11 | 阅读: 1607 | 评论: 1
    神话无疑是迷人的,但神话背后的运作更应使人们有清醒的认识。这不仅对导演而言,也对媒体、观众和电影研究者而言。除了得知什么影片在电影节获奖外,我们更应探讨为什么获奖。我们应该既面对西方电影节的神话,又不妨思考神话背后的政治、美学和商业因素。
  16. 潘岳:关于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几点看法
    环保 2008/08/12 | 阅读: 3119 | 评论: 1
    我们无法先污染后治理。第一,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开始时世界早已经制定好了国际一系列不公平的规则,中国的生态成本根本转移不出去。绿色贸易壁垒就是其中之一,发达国家想什么时候制定就什么时候制定,他往我们转移时不制定,我们往他们那儿出口他们就制定,WTO也是这样。第二,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的结构太差,人家能够折腾到人均8000到10000美元时解决环境问题,但我们在人均2000美元的时候环境危机已提前来到,不用等到小康,5年后就是环境风险高发期了。第三,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不能当生态殖民主义或生态帝国主义,我们不能剥削亚非拉国家,我们不能不讲和谐世界。第四点最重要,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和谐文化,中华民族是全世界两三千年以来唯一以国家形态存留下来的同根、同种、同文的民族。
  17. 电视粉碎电影的时代让我们怀念巴赞
    影视 书评 2008/08/11 | 阅读: 1516 | 评论: 1
    很久没看电视,因为奥运又开始看网络电视转播,在感觉上电视比电影在大部分时候都节奏快速,色彩浓烈,这种声光方式确实有侵略性的特质。但电影究竟是被电视还是被其他的什么粉碎的?--WOC
  18. 蒋高明:震后生态修复应以自然力为主
    建筑 环保 2008/08/12 | 阅读: 1532 | 评论: 1
    受地质灾害破坏的生态,其演替期只需几年到几十年,属短期演替。蒋高明建议,汶川震后生态修复应该自然为主,人工恢复应为辅助措施。昂贵景观式的植物植种不但适用灾区,对城市环境来说,也压制了生物多样性。
  19. 解玉峰、赵俊伟:二十世纪元曲研究刍议
    戏剧 2008/08/08 | 阅读: 1417 | 评论: 1
    在20世纪的戏曲研究中,元曲研究无疑占有最重要的位置。本文在回顾20世纪元曲研究时,主要是对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以来元曲研究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一检讨,文中对过去元杂剧“戏剧”式的体认、元杂剧宾白的归属等问题都提出质疑。展望21世纪的元曲研究,作者倡议“讲一点还原法”,“重一点形式研究”,“多一点纵横上下”。
  20. 吴新雷:南京剧坛昆曲史略
    戏剧 2008/08/08 | 阅读: 2277 | 评论: 1
    昆曲现称昆剧,起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而盛行于苏州。它起初称为昆山腔,与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杭州腔并称为南戏五大声腔。
« 1 ... 57 58 59 (60) 61 62 63 ... 178 »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