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文章列表 全部 按跟踪网址倒序

普通 推荐阅读 焦点 全部
缺省 时间 标题 评分 阅读 评论 跟踪网址 | 倒序 顺序
« 1 ...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 205 »
文章
  1. 黎湘萍:战后台湾文学的文化想象
    文学 2012/10/03 | 阅读: 2771
    有过五十年被日本殖民历史的台湾,在其现代文学发展的过程当中,所形成的相当独特的"问题意识",它不仅像大陆那样有现代思想"启蒙"的问题,还涉及族群意识、文化认同等"日本殖民主义"统治条件下形成的"台湾现代性"问题。
  2. 黎湘萍:从吕赫若小说透视日据时期的台湾文学
    文学 2012/10/10 | 阅读: 2759
    日据时代的台湾的中国作家在失去母语的状态下用日文写作属于自己的而不是日本的文学,这种凝聚着历史、语言与精神之创伤的、令人感到悲凉而沉重的文学"十字架",无疑令人深思。后来,他像许多左翼人士那样,成为国际性冷战政治下台湾50年代白色恐怖的牺牲品。
  3. 布罗代尔:卡尔·马克思
    人文 思想 2012/10/23 | 阅读: 2536
    事实是自1945年以来(或许更早,但影响范围较小),马克思的词汇已经闯入了政治生活乃至各门社会科学的普通用语之中。有关这一闯入过程,在没有作出严肃认真的考证以前,人们还很难说清楚。总的说来,我个人觉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我们从思想深处对一切都产生了怀疑,即使最有头脑的人,也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马克思的教导。
  4. 黄平、何兴强、余功德、王玮:美国的力量变化--十年来的一些轨迹
    社会 2012/10/03 | 阅读: 2049
    本报告拟从"综合国力"的角度,用一些已经发表的数据,去看待美国力量变化问题,而不直接讨论美国是否已经"衰落",更不把"美国是否衰落"作为一个主观偏好的选项。
  5. 布热津斯基:美国能否继续独步天下 (访谈)
    政治 2012/10/04 | 阅读: 1828
    真正令我担心的是,美国公众并不理解这个世界。他们甚至不了解这个世界。
  6. 冯象:法学的历史批判--答《北大法律评论》
    法律 2012/10/04 | 阅读: 4528
    如果没有充分自由的思想争鸣,特别是尖锐的批评意见,革命就极易受腐蚀,胜利会走向失败。千千万万的接班人,不可能是任何权威的"驯服工具",而只能经由对革命的不断反省、触痛、批判而争鸣来培育。这争鸣的制度性保障,便是民主。
  7. 郑任钊:龚自珍与清代公羊学风的转变
    历史 2012/10/05 | 阅读: 2675
    龚自珍不再专注于学术层面上的公羊学研究,转而致力于援公羊学说抨击时政,倡言变法,真正发挥了公羊学经世致用的学术特点,推动"公羊学理论从书斋走向社会,从论学转向议政"
  8. 饶宗颐:略论李唐西北边政之得失--陈国灿《吐鲁番出土唐代文献编年》序
    历史 2012/10/07 | 阅读: 1865
    唐人治边徼, 其得在于善用人, 而失则在自戕其人
  9. 邱士杰:有政治視野,才有跨地域統一戰線:日本殖民時期台灣無政府主義活動素描
    历史 2012/10/08 | 阅读: 2531
    日据下的一九二○年代是台湾唯一有无政府主义活动的时代。无政府主义运动还是留下重要遗产,而最重要的就是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共同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政治视野,一个把全人类的社会变革当成自己任务的视野,从而使跨地域连带与各地域事务的介入成为可能。
  10. 齐泽克:资本主义的内在限制
    思想 2012/10/09 | 阅读: 3258
    资本主义的动力就是迈克尔·哈特和奈格里在《帝国》和《大众》中心问题,这也是德勒兹政治学的最高实践。这两本书都需要重新阅读,因为它们都关系到一个现实的全球反资本主义抵抗运动的理论反思。在这些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觉到西雅图,热亚那,萨帕蒂斯塔的气味和声音。他们的局限也同时是这种实际运动的局限。
  11. 唐小兵:公共舆论如何走向精英式封闭
    政治 2012/10/09 | 阅读: 1560
    相对于知识精英几乎垄断了媒体、教育等文化领域的话语权,底层民众似乎只有在被动员或自发的政治实践中,才能一定程度地表达其意志与立场。没有公众参与,何来公共舆论?公共舆论的生产机制一旦形成并固定化,将会形成自身的强大逻辑,而湮没知识精英的理性与判断力。
  12. 曹天予:丘-杨分歧及其语境-- 对撞机的价值与利益集团的忽悠
    科技 2016/09/27 | 阅读: 4455
    最近,数学家丘成桐和物理学家杨振宁,就中国是否应该建造高能对撞机,发表了针锋相对的意见,引起公众的兴趣。他们的分歧,牵涉到一系列与科技决策有关的重大问题,值得严肃讨论。本文将参照美国上世纪90年代初围绕超导超级对撞机(SSC)的辩论,以及作为其背景的美国高能物理及其政策环境的历史演变,就丘-杨间的核心分歧发表几点看法,以求教于两位学者和关心此事的公众。
  13. 于非闇:中国画颜色的研究
    艺术 2012/10/09 | 阅读: 2514
    中国画颜色的选择研漂使用,一直掌握在各个画家手里(包括民间画工在内),并不公开,尤其是画院的画家们。直到清初,随着社会的发展,才或多或少的把它公开刊行起来。这时外来的颜色,也开始被吸收使用起来。
  14. 赵刚:争议民间东亚:侧记最近两场保钓座谈
    政治 2012/10/20 | 阅读: 2220
    赵刚教授对2012年10月6日下午台师大以最近东亚领土争议为主题的讨论会「民间东亚论坛:钓鱼台(尖阁岛)、独岛(竹岛)争议圆桌讨论」以及翌日台师大图书馆保钓民间论坛「从钓鱼台到南海:美国重返亚洲下东亚海权争议」所做记录与点评。
  15. 李志鸿:中国民间宗教研究30年
    宗教 2012/10/21 | 阅读: 2854
    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成立40周年,马西沙先生作《中国民间宗教研究的四十年》一文,对40年的民间宗教研究已有精彩的评论。此文是在业师马西沙先生文章的基础上再以专题的形式写作而成的。
  16. 张承志:越过死海——在巴勒斯坦难民营的讲演
    人文 2012/10/18 | 阅读: 2988
    于约旦杰拉什与伊尔比德的巴勒斯坦难民营数次讲演
  17. 關曉榮:為了面對的告別──敬悼林書揚先生
    人文 2012/10/17 | 阅读: 1456
    谨以面对向林书扬先生致敬与告别:唯有追求社会完善的个人实践,才是个人的完善过程。他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沿途把它珠玉般地镶嵌在他的生命史中。
  18. 施丁:钱大昕"实事求是"史学(上篇)
    历史 2012/10/05 | 阅读: 2216
    乾嘉时期(1736-1820年)学者好言"实事求是",钱大昕尤为突出。这在中国史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史学上的所谓实事求是,仅是指考证方法,还是言史学思想?以往学者常常提到这个词,但并没有深究其底细。
  19. 强世功:中国宪政模式?
    法律 2012/10/21 | 阅读: 2157
    目前世界上的宪政体制,大体分为三种模式:其一是超国家宪政,其二是神权宪政模式,其三是"国家一政党"宪政模式。本文集中介绍了巴克尔对中国"国家一政党"宪政体制的研究。
  20. 欧树军:"看得见的宪政":理解中国宪法的财政权力配置视角
    政治 法律 2012/10/22 | 阅读: 4666
    1994年的中国分税制改革,前所未有地重新配置了共和国的财政权力,可以说是中国宪法实践的一次影响深远的重大转型。而围绕分税制改革及其实效、历时三十余年、今天仍在持续的社会大辩论,也表明有必要从静态宪法观转向动态宪法观,把宪政视为不断自我修补、永远臻于完善的动态过程
« 1 ...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 205 »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