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文章列表 全部

普通 推荐阅读 焦点 全部
缺省 时间 标题 评分 阅读 评论 跟踪网址 | 倒序 顺序
« 1 ...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 205 »
文章
  1. 刘擎:领略罗蒂
    思想 2008/07/31 | 阅读: 1306
     【2007年6月作者按:2004年7月理查德·罗蒂(Richard Rorty)到上海访问,作者有机会聆听他的演讲,参加座谈讨论,陪同游览上海。这篇旧文写在罗蒂离别上海之后的两天。如今罗蒂离别人世,重刊此文,以表缅怀与敬意。】

     “在当代西方哲学家中,罗蒂的“现实感”极为突出,他的哲学言说从来不离开“常识”(common sense),丝毫没有许多学院派哲学家那种装神弄鬼般的神秘玄奥,格外热忱地投身于社会与政治的公共论辩,而且总是带给人出乎意料的洞见与启示。他的中国之行也许同样如此。”
  2. 海闻:医改如何破局 (附相关讨论)
    经济 医卫 2008/07/31 | 阅读: 1550
    海闻从纯粹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医改的文章。
  3. 周其仁:公共卫生是政府的首要责任
    医卫 2008/07/31 | 阅读: 1596
    “从公义和效率两个侧面看,公共卫生都是政府的首要责任。中国的特点,一方面是人口高度稠密,另一方面是公共卫生极其薄弱。改革开放之后,经济自由的扩大推动了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和重新积聚,带来巨大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严峻的挑战。今日国家卫生工作最薄弱之处在公共卫生,特别是在人口大规模流动基础上的疾病控制和防治。举一个数,2005年全国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疾的发病率,每10万人达268.31人(推算全国就是349万之众,未报告的不在内),比 1996年增加了61.5%。”
  4. 曾毅:爱滋病的流行趋势、研究进展及遏制策略
    医卫 2008/07/30 | 阅读: 13530
    中国预防性病艾滋病基金会会长、中国防治性病艾滋病首席专家、中科院院士曾毅2000年北大讲爱滋病的问题.
  5. 朱学渊:藏民族和尼泊尔人中的中国北方诸族成分
    历史 2008/07/30 | 阅读: 2067
    代人类的祖先进入雅鲁藏布江流域的史前图景。一些使用"原始藏缅语"的人类群体,沿伊洛瓦底江上游诸支流和萨尔温江— 怒江河谷上溯,来到了西藏高原的腹地。而对另一些使用"原始阿尔泰诸语"的"西羌"民族来说,青藏高原也是他们追求目标。这两支人流在"卫藏地区"发生撞击,融合成了吐蕃先民的基本部落。

      在伴随血缘融合的语言融合过程中,原始藏缅语简单、明确的"单音节"和"有声调"的音义特征,使它表现出极大的竞争优势。雅鲁藏布江流域的卫藏方言,就是在原始藏缅语的主导下形成的。藏缅式语言不断取胜的现象,也发生在黄河流域;由于长江以南的南蛮部落不断迁入,他们的藏缅式语言也改造了中原地区的古代语言,使统一的藏缅式的"北方汉语"得以生成。
  6. 艾未未:没有我,鸟巢不会是现在这样
    建筑 艺术 2008/07/30 | 阅读: 5643
    新民周刊记者何映宇与艾未未的谈话。
  7. 龙应台:注视一个古都的蜕变--我看北京奥运
    建筑 社会 2008/07/30 | 阅读: 2777
    龙应台一旦写到北京,永远都忘不了集权这个标签,这篇文章秉承龙氏风格,明写北京,实赞台北。
  8. 艾未未大怒:我什么时候反对鸟巢了?
    建筑 2008/07/30 | 阅读: 2836
    艾未未批评中国围绕奥运的宣传炒作。于是,德新社记者问他,您是不是认为奥运体育场的艺术设计跟您对中国奥运宣传的批评相矛盾呢?艾未未勃然大怒:不可能,“我对‘鸟巢’感到自豪!”也不知道是记者的问题中文没说对呢,或是故意“挑衅”艾艺术家呢,还是艾未未的理解不对。反正问题和答复似乎有点牛头不对马嘴。尽管如此,德国之声还是将德新社记者这篇报导译载如下。
  9. 谢英俊访谈:重建是对未来的想象和结果
    建筑 2008/07/29 | 阅读: 1556
    这一点对现在的大陆特别重要。今天大家都要离开乡村,农村的价值崩解了;在都市中产阶级的生活里,对农村的印象只有“农家乐”。如何以农村为基地来重建新价值、重建城乡的平衡关系?让灾区的农村可以保有自主性与社区意识?这些问题也是台湾9·21灾后重建的一个重点,但不见得都成功。
  10. 刘家琨:《问》 (灾后重建的建筑行动)
    建筑 2008/07/29 | 阅读: 2854
    “又震了。一点十分。是不是事后只需逮一些人,一切又回复原样?是不是这些人就干得出所有的坏事?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或者每一个环节都有问题?是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于一个问题?是不是因为没有信仰,没有敬畏,没有良知,没有最后底线?是不是全社会都该自问?敢不敢问?”
  11. 史建:东京与北京--不同的奥运建筑策略
    建筑 2008/07/29 | 阅读: 1914
    “在所有这些不确定的张力之中,北京并没有像墨西哥城、布宜诺斯艾利斯,或者南亚的诸多大城市那样,陷入某种发展的恐慌与无序。相反,北京的城市发展一直有着某种确定的未来——这个希望就是2008年奥运会。至少在眼下,一切都以此为临界点来运作,包括旧城改造、新项目的核准、政治与经济的运行指标……北京正在患上难以医治的2008临界症,仿佛把城市的未来仅仅设定在这个‘可见的节庆’,真正的未来被放逐了,‘漂浮’了。”
  12. 体坛周报:京城四大新建筑 是艺术还是奢侈?
    建筑 2008/07/29 | 阅读: 2834
    关于北京的新建筑,土木工程建筑设计方面与艺术家似乎意见分歧,这篇报道综合了一部分观点。
  13. 《北京宪章》
    建筑 2008/07/29 | 阅读: 1862
    1999年6月23日,国际建协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一致通过了由吴良镛教授起草的《北京宪章》。《北京宪章》总结了百年来建筑发展的历程,并在剖析和整合20世纪的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成就与问题以及各种新思路和新观点的基础上,展望了21世纪建筑学的前进方向。
      这一宪章被公认为是指导二十一世纪建筑发展的重要纲领性文献,标志着吴良镛的广义建筑学与人居环境学说,已被全球建筑师普遍接受和推崇,从而扭转了长期以来西方建筑理论占主导地位的局面。
  14. 社科人生――建筑大师吴良镛访谈录
    建筑 2008/07/29 | 阅读: 1605
    吴良镛1922年生,建筑学家。江苏南京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1944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后在美国匡溪艺术学院建筑与城市设计系学习,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建筑系任教至今。他主持的北京市菊儿胡同危旧房改建试点工程获亚洲建筑师协会金质奖和世界人居奖。先后出版了《中国古代城市史纲》(英文版)、《城市规划论文集》、《广义建筑学》、《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迎接新世纪的来临》、《建筑学的未来:世纪之交的凝思》、《人居环境科学导论》等著作,并参与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等多个全国性学术组织的创建工作。 
  15. 迈克尔•索金:从北京胡同和上海里弄中汲取营养
    建筑 2008/07/29 | 阅读: 1653
    "对于这些细密的街区的消失的悲恸已经成为一种类似陈词滥调的东西,并且对于这些有灭绝危险的街区的保护问题很难和中国人无关。而错误在于,将问题简单地简化为保护,仅将这些形式视为不可复制的历史产物。当我们所有的人在面对激进地去创造更加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筑形式和复原世界范围内的社区形态学基础的需求的时候,我们不得不从中国的里弄和胡同中汲取营养。"
  16. 萧默:建筑慎言“接轨”与“艺术” ——兼与叶廷芳先生商榷
    建筑 2008/07/29 | 阅读: 1536
    作者从“建筑艺术”的文化性和中外文化的不同,论述了中国建筑应立足于本国文化土壤之上,慎言与西方的“接轨”;从建筑的双重性和建筑艺术的层级性、公众性,论述了“建筑艺术”只是指称建筑中的“艺术性”。“建筑”作为整体,不可能是纯艺术,仍应以满足包括功能在内的物质性为其首要的追求,慎言“艺术”。
  17. 萧默:哈利波特在北京飞翔
    建筑 2008/07/29 | 阅读: 980
    “7月16日晚,在“鸟巢”举行奥运开幕式预演。虽然,理所当然地,只有等到正式开幕,人们才能够观赏到这些景象,但从中央电视台传来了好消息——将充满中国的文化元素。

    同样是中央电视台,这几天还忙着另外一椿事:连续表彰几位与奥运有关的几座著名建筑的著名外国建筑师,包括声称要把中国文化传统“逼到危机的边缘”的那位(可以与这句名言并美的还有一位,她一到中国就说“难道周围都是狗屎,我也要与它协调?”)。以及另外两位,坚持他们设计的每平方米耗钢量高达500kg的场馆与每平方米耗钢量只有30kg的悉尼奥运场馆是“完全不具有可比性的两回事”,只有耗资超出任务书规定的14倍、最后导致工党政府下台的悉尼歌剧院才配得上与之媲美。而这座场馆,巨大无比密密麻麻的钢架承载的却只是厚仅0.2毫米的薄膜!”
  18. 石增礼:新学院派的崛起
    建筑 2008/07/29 | 阅读: 4930
    从1990 年代开始,有一批年轻人游刃于高校教师和职业建筑师之间,他们一手执教鞭,一手做设计,在近十年内迅速成长为中国建筑界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在建筑高校和社会上都引起了较大反响,并且逐步进入国际视野。对于一直缺乏流派和“明星建筑师”的中国建筑界来说,他们崛起的过程、速度和原因也就显得格外意味深长。
  19. 30年人文社科话语:中国的文明责任
    人文 2008/07/29 | 阅读: 2401
    7月5日至7日聚在汕头大学讨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三十年”的那些各领域学者而言,从更长的历史视野来反思和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年以及此一时期的人文社会科学状况,则是基于一种文化自觉。这一主题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三十年”的学术论坛,系由李嘉诚基金会支持的“中国文化论坛”的第四届(2008)年度论坛。由于篇幅的限制,本文并不试图全面介绍此次论坛讨论的基本情况,只是从部分议题入手呈现学者们在这三天对“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三十年”的一些思考。因此这里只根据主题需要引述部分讨论,会议述要会另有专文及出版物。
  20. 林毅夫:《斯蒂格利茨经济学文集》序
    经济 2008/07/29 | 阅读: 1554
    “发达的国家以自由竞争的市场为其基本的经济体制;经济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和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由于在20世纪50、60年代为了赶超发达国家而推行了许多违反比较优势的政策,使得赶超产业中的企业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中缺乏自生能力,只有依靠国家对市场竞争的直接抑制来保护补贴才能生存下去,效率非常低,导致了各种危机。因此,两相比较特别容易使人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的低效率是由于市场制度的不完善所引起,而接受了传统范式所作的各种政策建议,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问题是由于市场化程度不足,解决之道在于消除政府的干预,只要让市场发挥作用,一切问题就可以消弭。这种看法在我国的学界也普遍存在。”
« 1 ...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 205 »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