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学

文学

« 1 ... 13 14 15 (16) 17 18 19 ... 23 »
文章
  1. 张承志:咖啡的香味(上)
    2009/09/12
    一小包咖啡的高价,甚至能使敏感的卢梭与人绝交。那时的卢梭,被警察禁止了在咖啡馆露面,甚至朗读《忏悔录》。他正迷恋着东方,在旅途中总是打扮成异族,动辄对人使用穆斯林的术语问候。
  2. 里尔克:秋日
    2009/09/11
    《秋日》11种译本
  3. 戴维·洛奇:访谈
    2009/09/09
    主要谈小世界。‘我确实是为那些受过教育的人写作的,那些整天玩填字游戏的人大概不会对《小世界》感兴趣。但在英国,我的这些读者似乎不能概括为“知识分子”。当然,也许他们大部分上过大学。你知道,在英国,所谓“文学小说”和“娱乐小说”的界限是相当森严的,所以那些拿起文学小说的读者,肯定不会怀着单纯寻求娱乐刺激的阅读期待,所以他们一般是受过教育的,但我想,那个门槛应该会比你说的中国读者低一点。’
  4. 邱华栋:詹姆斯•乔伊斯:对神话的重构
    2009/09/09
    介绍乔伊斯。
  5. 吴义勤:“文学性”的遗忘与当代文学评价问题
    2009/09/05
    80年代对“纯文学”的热烈想像与诉求与90年代对“纯文学”的反思与批判似乎构成了中国新时期文学一条充满悖论的内在逻辑线索。
  6. 范小青:到平江路去
    2009/09/05
    平江路已经是古城中最后的保存着原样的街区,也已经是最后的仅存的能够印证我们关于古城记忆的街区了。
  7. 张承志:赤军的女儿
    2009/09/02
    所以人们常说,和平宪法早超越了日本,它已是进步人类的一致愿望。围绕九条的沧桑已提示人类:社会的最好契约,必须是一切国家都盟誓允诺、放弃战争这貌似神圣的"主权"。 事不关己的时代就要结束,历史已经强求中国思考。 是的,在日本的启发下,我们也开始摸索——让自己的祖国、尤其当她钱包鼓满船坚炮利之后,也做彻底的不战承诺。让我们在修改了百年仍是草案的宪法上,在它庄严的共和国条款中,也表达如上的精神。
  8. 张承志:《敬重与惜别——致日本》新书发布会暨媒体见面会记录
    2009/08/29
    “我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或者作家来说,过去的写作也许是无意的、被动的。到了今天就开始比较主动和有意,总是想在自己的心中树立更多的文化参照。”《赤军的女儿》是该书一章,阅读地址见内。
  9. 曹征路:中国文坛上的“华盛顿共识”
    2009/08/24
    底层文学既是中国作家在80年代以后首次大规模的面对社会公共事务发言,也在审美意趣取向上出现了多元杂呈的诉求,体现出了一种新的人民性品格。底层文学不再以权势者和英雄明星的成功与否而悲欢,它把审美建立在小人物的苦难经历和奋斗历史上,肯定弱势者在这个世界上的一切存在价值,赞美他们为尊严和自由而付出的所有努力。抛弃贵族精英式的审美趣味,把诸如雅正、精致、颓废等美学范畴统统纳入到更加历史化的审美要求中来,强调真实感、现场感,重新肯定劳动、力量、激越、粗犷的美学价值。但底层文学就总体而言,声音微弱。
  10. 大江健三郎:我一生都在思考鲁迅
    2009/08/23
    第一次读大江在日语课上,是他对先天残疾却有音乐天赋的儿子的日常生活既质朴又深挚的叙述。他的日文质地坚韧,不像春上村树那样飘散,站在电车上晃荡看看也能敷衍完。2009年大江访问北大时,谈到他对鲁迅的思考其实是和母亲联系一起的,“森林中的老太婆”的语言,或许是他敦厚文风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吧。--人文与社会 wen.org.cn
  11. 韩少功:谈文学,谈大师,谈乡村生活
    2009/08/22
     半年在海南,为海南省文联主席的职务尽责;半年在湖南汨罗乡下,和三亩地里的动植物相处,韩少功的生活,被分成了这“著名”的两块。在讲座和专访中,他也从文学说到自己的生活,说到全中国的“大师焦虑症”和“文化大跃进”。
  12. 路遥:早晨从中午开始--——《平凡的世界》创作随笔
    2009/08/18
    在《平凡的世界》全部写作过程中,我的早晨都是这样从中午开始的。对於我,对於这部书,这似乎也是一个象徵。当生命进入正午的时候,工作却要求我像早晨的太阳一般充满青春的朝气投身於其间。
  13. 聂华苓:踽踽独行陈映真
    2009/08/13
    我在台湾从没见过陈映真。l960年,只有23岁的陈映真,在《笔汇》发表一连串小说。那年正是《自由中国》事件发生,我和外界隔绝,自我放逐,心情极端虚无,没有读到陈映真的小说,也没有见到陈映真,很遗憾。更何况当年他一定是个俊美的男子。l964年,我到爱荷华以后,才读到他的小说,隐约感到他的忧郁、激情和孤独。在台湾戒严时代,作家的倾向,尽可能不触及社会现实。陈映真独树一帜,他的小说不局限于乡土,不卖弄现代,而是基于对人的终极关怀,基于人性,用艺术的手法,挖掘社会现实,表达他的思想,而他的激进思想,是当时的权力统治者要封闭铲除的。
  14. 钟志清:在中国从事希伯来文学研究
    2009/08/08
    1995年,我受中国社会科学院派遣到特拉维夫大学学习了两年希伯来语言和文学基础课。2001年又申请到了国家留学基金委和以色列高教委的合作项目,到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希伯来文学系攻读博士学位。那几年,我可以说是本科、硕士、博士一起读,虽然辛苦,但是真正体会到了治学的乐趣。诚然,由于我去以色列之前便已经在国内大学的中文系接受过系统的中外文学教育,又在外国文学研究所《世界文学》工作多年,故而在阅读希伯来文学时能够呈现出和以色列人不同的视角,即导师们所倡导的独特见解。
  15. 中国作协、深圳文联:曹征路小说《问苍茫》研讨会
    2009/07/22
    《问苍茫》曹征路是继《那儿》《霓虹》等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广受关注之后,再次用批判的眼光审视资本运作中草根人物的人性与命运;再次用浑厚的现实主义笔法、富有社会理想的责任意识触及中国现代社会的整体现实,写就的一部长篇力作。
  16. 陈思和:二十五年文学批评论回顾
    2009/07/22
    我将讨论的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在今天建立学院批评是否可能?
  17. 艾柯:论《共产党宣言》的文体风格
    2009/07/09
    《共产党宣言》除了发明好记易懂的比喻之外,它还是政治雄辩术的经典杰作(而且不仅限于这个领域),或许应该和莎士比亚《凯撒大帝》中、安东尼对着凯撒尸首说的那一段话,以及西塞罗训斥喀提林的那段议论一起被人仔细研读才是。而且,又因为马克思本身的古典教养深厚,我们无法排除一种可能:他其实脑子里装的正是那些作品。 (Umberto Eco: On the Style of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中译和英译语言差别很大,待校。--人文与社会)
  18. 韩毓海:人间正道是沧桑--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7周年
    2009/07/07
    2009年的中国文化界和文艺界,正在发生着悄然、深刻而重大的变化。
  19. 旷新年:把文学还给文学史
    2009/07/03
    新的世纪以来,关于“纯文学”、“文学史写作”等问题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尤其是小说《那儿》重新引起了人们对于文学的关注。在文学已经边缘化,以及作为一种知识变得越来越可疑和无力的今天,如何重新理解文学?同时,文学如何应对社会和现实?这成为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20. 章培恒:以“人性”修文学
    2009/06/29
    2007年《中国文学史新著》出版后,章培恒与《文汇报》的访谈。
« 1 ... 13 14 15 (16) 17 18 19 ... 23 »
API: RSS订阅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