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学

桑博:中国的尔麦里

作者来稿
张承志和他的小小团队,在一片举国讨伐"余孽"的喧嚣中悄然出发,在一场普天欢呼"诺贝尔"的热闹中无声归来。一行三人,带着中国的温暖,去向人类自由和尊严的象征致敬,去向罪恶和苦难宣布正义,去向世界斗争的中心表达和平。

余辉灭尽夜幕四合之后,他出现了。在一长串陌生的语言中,我的耳朵敏捷地捕捉到一个熟悉的单词,赶忙通过翻译再三确认--我才意识到这下真的遇见了亲戚中的亲戚。他拉着我的手:"......Çarşamba的夜里,我们有尔麦里,你能等着参加吗?"我犹豫了一下,还是问了:"不干涉吗?"他略一停顿,笑了:"天亮之前,我们就散了。"

"尔麦里",在阿拉伯语中只是再普通不过的"工作"一词。即使在宗教语境里,"尔麦里"也是一个善行罪恶通用的中性词。但一当进入苏非的话语,"尔麦里"一词便拥有了一种肃然意味:不止神圣,而且神秘。最简洁的解释是:它指一种宗教义务之外的自愿功修(宗教术语称之为"副功")。最常见的形式是:在夜深人静之际反复吟颂真主的美名。说透了,这种"尔麦里"的核心内容和目的无非是:呼吁真主,祈祷和平。--是的,就是这种工作,也需要秘密进行,掩人耳目如同犯罪。

至今我不能确定:那一夜我的亲戚给我的回答,究竟真的轻松如他展颜一笑,还是只为安慰来自远方的我。昏黄灯光斜照着墙上的"严禁非法宗教活动"铁牌,我不及深究他那一笑的内容。那一刻,山中黑暗正浓,人间西风正烈。

但就在这样的浓黑烈风里,表达热爱、追求和平的尔麦里在世界的许多地方,在大地的各个角落里,正秘密进行着。

 

    同一天,一场以中国的名义举行的尔麦里,正在遥远的巴勒斯坦进行--

那一天,中国作家张承志在杰拉什或者伊尔比德的某个难民营里,正yed bi yed(手递手)地将一笔笔善款递送到老人、孩子、母亲和残疾人的手中。全部善款皆来自张承志著作《心灵史》改定版的发行收益,许多热爱他的读者的无悔支持。捐赠对象是过去一个世纪里这个世界上迫害最深重、反抗最坚决的人们。

不能不说这是一场以其象征意义而充满神秘意味的尔麦里。不仅正值正义的"绳索突然断了"、巴勒斯坦的苦难史已满64年之际,恰逢尔麦里的实践者生年64岁;不仅捐助对象是一个以不屈和尊严而成为人类精神象征的民族,而尔麦里赖以募款的作品所描写的正是一个以反抗和牺牲著称的人群;也不仅因为今天正踩着数十年前从世界各地奔向巴勒斯坦的"赤军"、"红色旅"国际主义战士的足迹甚至血迹,走向巴勒斯坦的尔麦里实践者,正是当年的"红卫兵"命名者......真正重要的象征意义在于:这是一场以中国的名义而举行的尔麦里。

正如张承志在这场尔麦里途中的数次讲演(《越过死海》)中,每次开场宣布的那样:当年中国的正义声音"像母亲的乳汁,成了我的教育的一部分。"而今天,正是由这个曾经在正义中国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儿子,代表着中国、以一场宗教的仪式,来实践自己的也是祖国的初衷,向世界宣布她的伟大教养。

巴勒斯坦的意义并不在于其宗教象征,而在于她从二十世纪直至今日成为了世界主题的象征地:种族主义与人类平等精神、殖民主义与独立斗争、资本主义与阶级革命等几乎所有人类历史主题的演练场。无疑,她也成为过去半个多世纪全世界正义人类和知识分子良知的试炼之地,任谁也无法回避:从日本青年赤军到拉美非洲的国际主义战士,从伊迪·阿明、奥马尔·卡扎菲到乌戈·查韦斯、埃沃·莫拉莱斯,从若雪·柯利到牺牲于"若雪·柯利号"上的19名国际主义烈士,从爱德华·赛义德、诺姆·乔姆斯基、罗杰·格鲁迪、何塞·萨拉马戈到最近的君特·格拉斯......64年的历史视野中,仿佛人类的良心列队从巴勒斯坦的面前走过,一一接受她冷峻的审视。今天,张承志代表他的祖国来了。

同样这也是一场秘密的尔麦里。没有送行的队伍没有欢迎的仪式,没有媒体的炒作也没有新闻的评论,只是张承志和他的小小团队,在一片举国讨伐"余孽"的喧嚣中悄然出发,在一场普天欢呼"诺贝尔"的热闹中无声归来。一行三人,带着中国的温暖,去向人类自由和尊严的象征致敬,去向罪恶和苦难宣布正义,去向世界斗争的中心表达和平。个人与祖国、文学与革命的初衷同时实践,美意与决心一并实现。"文学的句号应该是这样",举念真纯的尔麦里更应该如此。

2012年,一场中国的尔麦里、一场国际主义出征胜利完成。未来的历史,将出现醒目的一笔。

 

尔麦里就是工作。尔麦里不仅关系着每个人的前途,也将决定中国的命运。决定中国命运的尔麦里不仅仅是经济数据、航母吨位,更不是对自己的文明传统弃若敝履、马戏团的猴子一样围着西方的某个奖项团团转,中国的尔麦里至少还应当包含:正义的立场和尊严的教养。未来决定中国命运的一刻,历史将检阅每一个人的尔麦里。

2012年10月12日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 文章地址: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2/3549
  • 引用通告: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trackback.php/3549

谭桂林:评汪晖近期的鲁迅思想研究 钱锺书:《宋诗选注》序
相关文章
张承志:《致先生书》
张承志:亚细亚的“主义”
旷新年:一位中国作家的孤独旅程——理解张承志
张承志:匈奴的谶歌—祁连山的游牧文明与河西走廊的兴衰
张承志:解说·信康
张承志:阿凡提金卷银卷
张承志:《敬重与惜别——致日本》新书发布会暨媒体见面会记录
张承志:赤军的女儿
张承志:咖啡的香味(上)
朱伟:张承志记
张承志:在扬州接受朱自清散文奖的致辞
张承志:在2010年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毕业典礼的演讲
巴特勒 Judith Butler: As a Jew, I was taught it was ethically imperative to speak up
张承志:凡生命尽予收容
张承志:长崎笔记
旷新年:以卵击墙——评张承志《敬重与惜别——致日本》
张承志:求知乃是活着的一项目的——与编辑就《你的微笑》的问答
爱丽丝·沃克:为什么航向加沙
张承志:四十七士
卡尔·维克:巴勒斯坦入联冲击波
张承志:亚洲的方向--黄晓京《方法的日本》序言
张承志:为泥足者序
张承志:伊斯兰的三个优点--义乌清真大寺讲话
爱德华·萨义德:若雪·柯利的意义:尊严与团结
张承志:越过死海——在巴勒斯坦难民营的讲演
《天下》2013年第一期目录
张承志: 夏台之恋
高放:也谈西班牙战争中的中国勇士
张承志:“最终为之迷恋的地方”
殷之光:巴以冲突的历史语境与寻找中东政策的新话语
张承志:四十年的卢沟桥——献给遇罗克的冤魂
汪晖对话马哈茂德·马姆达尼
张承志:马来西亚橄榄灯网络广播电台专访
汪晖:二十世纪中国历史视野下的抗美援朝战争
汪晖:二十世纪中国历史视野下的抗美援朝战争
API: 工具箱 焦点 短消息 Email PDF 书签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本站文章请提供原文链接,非常感谢。 © http://wen.org.cn
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站立场。对于发言内容,由发表者自负责任。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