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人文与社会

人文与社会 文章列表 推荐阅读 按跟踪网址顺序

人文与社会
wenorgcn at 163 dot com
普通 推荐阅读 全部
缺省 时间 标题 评分 阅读 评论 跟踪网址 | 倒序 顺序
« 1 ... 17 18 19 (20) 21 22 »
文章
  1. 殷之光:面纱下的国度:"迪拜奇迹"与全球化的多幅面孔
    社会 2013/01/10 | 阅读: 1984
    迪拜一直作为连接印度、中亚、欧洲、阿拉伯半岛和北美的枢纽。它的奇迹极大程度上依赖于对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的合作。迪拜的全球化政策实际上既在招揽世界前来迪拜,同时也让迪拜成为通向中亚和南美的门户。对东亚来说,尤其是对中国、韩国和日本,和迪拜的联系成为了一种贸易渠道,强化了海湾和东亚的互动,更进一步来看,将中亚加入联动
  2. 熊庆元:乡村建设、社会改造与"革命青年" --从《丰收》中的两组细节看上世纪30年代的起源语境
    文学 2013/01/11 | 阅读: 1832
    叶紫在《丰收》中关于政党政治和农运记忆的两组细节描写,隐秘地表达出上世纪30年代的起源语境。随着大革命的失败,毛泽东在1927年写作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论述重心转向了"阶级"。政党政治博弈的过程在上世纪30年代的"大转型",触发了思想界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讨论并促使中共在实践层面转向了土地改革。
  3. 田雷:重读八二宪法:中国宪政的真问题
    法律 2013/01/12 | 阅读: 2320
    人类宪政的历史尚未终结,中国一部分反宪政理论的政治实践,并不是折射出中国距离理想宪政形态的距离,而是为中国宪法的研究者提供了由实践去检验理论、发展理论的学术富矿,但真正开掘这一矿藏,就要求我们摆脱理论前见的桎梏,直面事实本身,进入八二宪法的实践。在此意义上,需要"立"起来的与其说是中国宪法,不如说是中国宪法理论。
  4. 朗西埃:从胜利的民主到罪恶的民主--民主之恨第1-4章
    思想 2013/01/19 | 阅读: 3420
    构成群众的个体要么对公共事务毫不关心,一到选举就投弃权票;要么只考虑自己的利益,或按消费者一时心血来潮的想法参与选举。他们以直接组合起来的利益为名,用罢工和游行等手段反对那些旨在保证他们未来退休生活的措施;选举期间,他们完全听从个人喜好,看谁顺眼就选谁,仿佛在面包店选面包一样随便。结果就是"抗议式候选人"往往比"执政党候选人"获得更多选票。
  5. 王绍光:《超越选主:对当代民主的反思》前言
    思想 2013/01/19 | 阅读: 2177
    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选主体制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危机。即使像弗朗西斯·福山、汤姆斯·弗里德曼这样的坚定辩护者也不时显得忧心忡忡,抱怨连连。更严肃的思考者则开始试图跳出选主的框框,重新审视一些在他人看来不是问题的问题,如民主的含义到底是什么?选主到底是不是一种的适当的、实现民主的方式?实现民主还有哪些更有效、更可行的方式?
  6. 王绍光:失而复得的民主利器:抽选
    法律 政治 2013/01/20 | 阅读: 2376
    "抽选"在英文中对应的是"sortition",估计大多数学过英文的中国人从来都没有听说过这个词。可能让他们更为吃惊的是,原本民主制度最重要的特征是抽选,而不是今天人所熟知的选举(Election)。
  7. 陈燕谷:历史终结还是全面民主?
    思想 2013/01/22 | 阅读: 2454
    "全面民主"概念的提出有待于历史本身的发展,基于对自由主义民主原理的批评性理解,它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民主的原则必须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全面民主的原则必须是一个全球性规划
  8. 黄树东:缩小财富差距已是燃眉之急
    经济 2013/01/22 | 阅读: 1840
    现在,全世界仍在盼望中国采取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政策。然而,单纯的大规模货币刺激和大规模财政刺激短期内有效,但从中长期看却会加重中国经济自身的问题。这种教训我们几年前就有过。中国需要谨慎,把功夫放在结构调整上。
  9. 陳映真:《幌馬車之歌》 代序文
    影视 书评 2013/01/22 | 阅读: 2966
    《幌馬車之歌》中的很多素材出現在侯孝賢導演的台灣經典電影《悲情城市》之中,侯孝賢曾回憶:"押房難友們唱的《幌馬車之歌》要有空間聲,所以特別開拔到金瓜石礦廢置的福利站空屋去唱
  10. 朱云汉:中国大陆复兴与全球政治经济秩序重组
    政治 经济 2013/01/25 | 阅读: 4225
    中国崛起带动西方世界全面崛起,根本改变了工业产品和原物料之间的交换条件,加速全球财富的重新分配。我们过去所熟悉的一元现代性历史格局在消失。不同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的国家,可能会以不同的路径走向现代化,而且它们成熟稳定的现代化社会的模样、组织原则中,有现代性成分,也有共通的成分,也有其特殊的成分。
  11. 杨念群:“中层理论”应用之再检视:一个基于跨学科演变的分析
    社会 历史 2013/01/26 | 阅读: 2333
    本文讨论了社会学家默顿所提出"中层理论"的基本原则对史学研究的启示及其运用限度; 其次重点考察了西方中国学研究中应用"中层理论"的成败得失; 再次则较为深入地探讨了如何从中国自身传统资源中发掘"中层理论"的若干要素以避免盲目移植西方理论的问题。
  12. 段志强:孔庙与宪政: 政治视野中的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从祀孔庙事件
    历史 2013/01/29 | 阅读: 2015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位大儒从祀孔庙,从最早的光绪二年 1876 郭嵩焘提请将王夫之从祀孔子庙廷,到光绪三十四年三人最终入祀两庑,期间经历了长达30 年的争论,是晚清礼制史上的一大掌故。本文即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尝试从清末政治变革的角度,进一步考察顾、黄、王从祀孔庙的最后一次争论及其被允准的深层意涵。
  13. 张晖:新发现的陈寅恪给龙榆生诗函
    文学 2013/01/30 | 阅读: 2240
    从去年开始,词学大师龙榆生先生的子女开始全面清理家藏遗物,得近人书札若干,陆续整理,得陈寅恪致龙榆生的信函十三封,其中包括:附有诗笺之信札六封、未附诗笺之信札三封、仅有诗笺的信札四封。另有空白信封三个,零散诗笺三纸、便条一张。
  14. 汪晖:发言节选(修订稿)--“现代性”与“自主性”—“中国现代美术之路”课题成果发布暨学术研讨会录要(节选三)
    艺术 2013/02/02 | 阅读: 2178
    在这本书里,"大众主义"突出到这么重要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大众主义在现代历史上、在现代艺术当中的重要性,除了跟现代革命动员有关,同时又跟现代工业、整个现代进程发生关联。在中国"大众主义"的凸显和其他地区同样也有不同,这是我们在所谓"遭遇西方"之后中国特殊的历史定位有关的。
  15. 王绍光:毛泽东的逆向参与模式:群众路线
    政治 2013/02/06 | 阅读: 3709
    群众路线的决策模式调转了参与的方向,要求决策者主动、持续地深入群众。公众参与模式强调参与是民众的权利,而群众路线模式则强调与民众打成一片是干部的责任。它们不是对立的,本可以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不幸的是,当公众参与模式开始吸引人们的眼球时,一份丰厚的遗产却被淡忘了。
  16. 黄仁宇:对蒋介石和毛泽东的几点看法
    历史 2013/02/19 | 阅读: 5387
    1937 年抗战爆发后不久,沿海各处相继失陷,我即立意去从军。当时我未满20岁,符合传统所谓"弱冠",只凭这一股稚气,满以为前方战事失利大抵都由于旧式将领以下军官畏死塞责。若有如我辈者一下决心,口至身随,有进无退,必能挽回颓势。与我一同应考的军校同学,很少例外,都有此愚志。
  17. 齐泽克:占领运动、左翼复兴和今日马克思主义(对话)
    思想 2013/02/06 | 阅读: 3440
    马克思所发展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类型,不是用来分析某些社会领域的类型。它们是更重要的类型。它们组织起社会生活的总体。
  18. 威尔森:赫尔德--民俗学与浪漫民族主义
    社会 2013/02/13 | 阅读: 2100
    民俗学在18世纪末开始在欧洲出现,是民族主义和浪漫主义运动结合的产物。民族主义和浪漫主义改变了欧洲的艺术、政治、社会生活和思想,而把两者结合起来的是赫尔德。威尔森概述了赫尔德的思想发展历程,阐述了民俗学在浪漫主义的民族主义运动中的重要性。
  19. 汪晖:重影--扬州杂忆
    文学 2013/02/14 | 阅读: 3672
    在20世纪,时代这个词神圣而又普通。我入学时18岁,而年长的同学的孩子已经十一、二岁了。干部、教师、工人、农民、职员、知青,或者还有其他的身份,在这个时刻都变成了大学生。在此后的岁月里,像这样将年龄、经历、背景如此不同的人组合在一起的方式再也没有出现过。因此,77级,还有78级,大学生这个词所包含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是其他任何时代所不具备的。
  20. 米诺罗: 非欧洲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可能更具有相关性(译文)
    思想 2013/03/01 | 阅读: 2851
    中英文。杜克大学杰出教授、全球研究与人文学科中心主任Mignolo从去殖民角度批评欧洲中心的哲学思想,认为对许多人来说,汪晖等非西方思想家可能比齐泽克等欧洲哲学家更具有相关性,并赞扬万隆会议能与西方中心模式的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都脱钩
« 1 ... 17 18 19 (20) 21 22 »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