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人社

人社 文章列表 普通 按评论顺序

普通 推荐阅读 全部
缺省 时间 标题 评分 阅读 评论 跟踪网址 | 倒序 顺序
« 1 ... 7 8 9 (10) 11 »
文章
  1. 巴迪乌:作为传记的哲学
    思想 政治 2009/03/14 | 阅读: 2015 | 评论: 1
    2007年11月13日的演讲。英文录像链接
  2. 考林尼柯斯:商品拜物教之镜:让·鲍德里亚和晚期资本主义文化
    社会 2009/03/14 | 阅读: 1449 | 评论: 1
    让·鲍德里亚(Jean Baudrillard,又译尚.布希亚),著名法国思想家,也是旗帜最为鲜明、著作最为晦涩的后现代"超级"理论家。(只改了标点和明显的西文拼写错误,未校对文字--人文与社会)
  3. 旷新年:文化研究这件“吊带衫”
    社会 2009/03/14 | 阅读: 1180 | 评论: 1
    学院政治是没有任何真正的政治目标的政治。
  4. 包亚明:都市研究的理论与意义
    社会 2009/03/14 | 阅读: 1292 | 评论: 1
    "都市化",按照《布莱克威尔社会学词典》的定义,是指在以非农业性为特征的社区(即城市)人口集中的过程,在这些城市中,生产主要是围绕服务和商品而设置的。
  5.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2009法治蓝皮书》
    法律 2009/03/16 | 阅读: 1278 | 评论: 1
    摘登蓝皮书总报告《2008年的中国法治:在坚持科学发展观中继续前进》一文的主要内容。
  6. 英法博物馆尴尬面对文物追索
    艺术 历史 2009/03/18 | 阅读: 1945 | 评论: 1
    在人类充满战乱的历史上,文物向来是胜者钟情的战利品。据英国学界估算,大英帝国的殖民领土扩张了111倍,它从殖民地掠夺的文物也增加了百倍;法国的历史轨迹显示,它每一个疯狂的对外用兵阶段,都是获得别国文物最多的时期。
  7. 王建朗:从蒋介石日记看抗战后期的中英美关系
    政治 历史 2009/03/19 | 阅读: 1568 | 评论: 1
    本文以蒋介石日记的相关叙述为中心,试图比较抗战后期英美对华政策的差异及国民政府对英美外交政策的差异。这一时期,尽管中国与英美成为共同作战的盟国,但亲疏关系不同。中英关系在这一时期并未有多大改善,相反,双方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的分歧陆续凸显出来。与英国相比,美国的形象相对良好。中国期望借助美国,对英国有所制约。尽管中美在战后目标上有较大重叠,但英美关系毕竟是美国最重要的双边关系,美国在中英冲突中对中国的支持相当有限。
  8. 臧运祜:现代中日关系史研究上永远的缺憾——关于日本投降前后烧毁文书的情况及其他
    历史 2009/03/19 | 阅读: 1811 | 评论: 1
    日本投降前后烧毁文书之事,在现代中日关系史研究上造成了永远无法弥补的缺憾。因此,笔者最后要提请所有研究现代中日关系史的学者们,必须注意自身成果的局限性,并继续努力在“日本之外”发掘新的档案资料。
  9. 周远廉:努尔哈赤与明朝政府的关系——《满文老档》研究之二
    历史 2009/03/19 | 阅读: 2842 | 评论: 1
    本文拟以努尔哈赤、皇太极执政时期编写的《满文老档》为主要依据,结合《明实录》等文献,考察 努尔哈赤与明朝政府的关系。
  10. 安格尔:人文学科的重要性:主谈英语文学
    人文 2009/03/19 | 阅读: 2035 | 评论: 1
    英语文学研究(the study of English literature)应该是研究用英语写成的文学(the study of literature in English);他们意识到有一个全球性的、多国家的、跨文化的视野,因此,将英语文学研究——或者用任何一种语言写作的任何文学的研究——仅仅隔绝在一个国家或一国传统范围之内是不明智的,是对思想的禁锢。任何文学研究都可以用来解释某个民族或某种文化的传统,这很自然,但这个传统往往与世界上其他许多地方都有关联。
  11. 孙传钊:乌合之众和贱民
    书评 2008/08/07 | 阅读: 1549 | 评论: 2
    江苏教育出版社推出了一本法国朱莉亚·克里斯蒂瓦的《汉娜·阿伦特》(Génie Féminin—Hannah Arendt),该书似乎为许多青年读者所青睐,也是去年年底各地学术书店畅销书,网络上也不时读到不少青年写的“书评”。遗憾的是该书中文版存在一些明显影响根本上对原著理解的硬伤,没有为国内阿伦特爱好者、研究者门指出来,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本文限于篇幅,只列举该书的第5章《讲述21世纪》中一个单词的错译,顺便简单地谈谈阿伦特政治思想中的两个特定的用词。
  12. 朱其:双年展主题以及思想资源的匮乏
    艺术 2008/09/15 | 阅读: 1335 | 评论: 2
    朱其最近发表了一系列批评中国当代艺术的文章。
  13. 雷蒙德·威廉斯:大都市概念与现代主义的出现
    文学 思想 2008/10/26 | 阅读: 1737 | 评论: 2
    由于许多社会的和历史的原因,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上半叶的大都市,变成了一个全新的文化维度。它现在远远超过了非常巨大的城市,甚至超过了一个重要国家的首都城市。它是新的社会关系、经济关系和文化关系开始形成的场所,超出了城市和国家较老的意义:一个事实上要在20世纪下半叶得到扩展的独特历史阶段,至少有可能扩展到全世界。
  14. 蒋子龙:追忆艾伦·金斯伯格
    文学 2008/11/18 | 阅读: 1469 | 评论: 2
    当时正值美国的经济不够景气,群众厌战、反战的情绪很强烈,尤其在青年当中,酝酿着一股强烈的对现实不满的浪潮。就在这时候金斯伯格的成名作《嚎叫》问世,它表达了群众对社会不满的呼声,尤其强烈地表达了青年人精神上的不满,立刻引起轰动。
  15. 郎咸平:《金融超限战》序言
    经济 2009/02/12 | 阅读: 1474 | 评论: 2
    这是我的新书《金融超限战》的序言,该书将在二月中下旬有东方出版社出版。该书详细的披露了这次国际金融海啸真正背后的黑手的阴谋的操作手法.
  16. 波斯特:鲍德里亚与电视广告——经济的语言
    社会 2009/02/25 | 阅读: 3569 | 评论: 2
    鲍德里亚关于媒体的思考追随了从新马克思主义到后结构主义的轨迹。
  17. 王安忆:《启蒙时代》:看一代人的精神成长
    文学 2009/03/02 | 阅读: 1449 | 评论: 2
    我所写的那个时代,于这一代青年来说,是一个大时代里的小时代。
  18. 韩少功:一本书的最深处:读者与作者的对话
    文学 2009/03/02 | 阅读: 1192 | 评论: 2
    访谈。
  19. 郑联盛:主要经济体的经济走势:几何图形的观点
    经济 2009/03/09 | 阅读: 1587 | 评论: 2
    最近用几何图形分析美欧日中经济走势的看法有一种认为美国U型,欧洲W型,日本L型,中国V型。这篇文章简单说明LUVW的含义。
    但据Wolfgang Münchau今天在《金融时报》发表文章,美国的经济危机是L型而不是U或者V。
  20. 刘禾:燃烧镜底下的真实——笛福、“真瓷”与18世纪以来的跨文化书写
    经济 2009/03/10 | 阅读: 2470 | 评论: 2
    18世纪以来,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们反复使用鲁滨逊作为经济学的原型,并由此出发,建立他们宏大的理论体系。自小说《鲁滨逊漂流记》的头两卷在1719年初次面世以来,那个在荒岛上踽踽而行的鲁滨逊就不断地出现在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写作中,直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鲁滨逊生产方式的所谓“原始”状态做出如下反讽:“经验告诉他这些,而我们这位从破船上抢救出表、账簿、墨水和笔的鲁滨逊,马上就作为一个道地的英国人开始记起帐来。”
« 1 ... 7 8 9 (10) 11 »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