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humanities.cn

humanities.cn 文章列表 全部 按评论倒序

humanities.cn
http://humanities.cn/
webmaster at humanities dot cn
普通 推荐阅读 全部
缺省 时间 标题 评分 阅读 评论 跟踪网址 | 倒序 顺序
« 1 ... 11 12 13 (14) 15 16 17 »
文章
  1. 《中国环境绿皮书》发布会座谈记录
    环保 2008/03/24 | 阅读: 1252
    “今年出版的这本2008环境绿皮书是由《自然之友》主编,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绿皮书,三年绿皮书的标题都是很有意思的,第一年叫困境与突围,第二年叫转型与博弈,今年叫做危机与转机,大概是相同的概念,显示了我们中国环境问题正在一个特殊的转折期。”
  2. 超越东方主义与民族主义——汪晖访谈之一 (《21世纪经济报道》)
    社会 2008/05/11 | 阅读: 2287
    奥运火炬在全球的传递以及中国民众和海外华人的回应,吸引观察者将问题聚焦于中国和西方的冲突和对话之上。如何在了解中西冲突和对话的基础上,更深入地把握西藏现代变迁进程中呈现的问题,对于关心中国前景的人们来说,是一个难度不小的挑战。就这些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清华大学中文系和历史系教授汪晖。相关采访情况,可参见本报4月28日第三版时评《多元民族一体并存的中国》。
  3. 张英进: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的政治经济格局
    影视 2008/07/22 | 阅读: 1338
    "可以说,WTO 时代的后社会主义市场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新一代城市导演的艺术风格( 从先锋到通
    俗剧式)、意识形态立场( 从激进到保守)、体裁实验( 从喜剧到犯罪恐怖片) 如此驳杂复杂。他们虽有明显缺点,但在新千年出现的新导演数量( 包括大量独立制片),以及他们某些处女作引人注目的特点,让我们有足够的理由保持乐观。引用毛泽东在文革中的语录,世界属于年轻人,虽然这一次,“世界”不再指沉浸在政治理想主义中的红色王国,也不是被青春怒火引爆的自我放逐的个人空间,而是一个受到后社会主义电影业的力量场——资本、政治、艺术、希望还有边缘——相互作用的广阔天地。"

    文章覆盖面较宽,所举的例子以2002年以前的为主,基本都是90年代电影,恐怕是面向西方学者所写的旧文。
  4. 几则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的评论(路爱国译)
    社会 2008/07/27 | 阅读: 1081
    几则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的评论,包括2008年: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的死亡,美国政治中的种族、性别和阶级:何新之有?拉丁美洲左转了多少?
  5. 潘公凯、甘阳:美育与通识教育
    人文 2008/07/27 | 阅读: 5578
    6月29日至7月4日,汕头大学与中国文化论坛合作举办第二届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讲习班,由钱致榕、朱鸿林、朱苏力、刘小枫、王绍光等著名学者任教。讲习班闭幕式上,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潘公凯专程前往演讲,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研究员甘阳做总结演讲。
  6. 杨念群:如何从医疗史的角度理解现代政治 
    历史 2008/07/27 | 阅读: 913
    为了方便谈我的主题,我大概概括了五个环节或者说五个主题。第一个主题是身体政治,第二个主题是空间,第三个是身体和空间如何变成了一个制度化的运作过程的问题,第四个问题是关系社会栋梁与国家的关系问题,第五个是关于政治意识形态和地方传统怎么样转变的问题。我想把对这五点的思考向大家作一个非常简单的勾勒。
  7. 张永和与周榕的对话(2008.1.29)
    建筑 2008/08/03 | 阅读: 1553
    英国伦敦的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院(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简称V&A)于3月15日至7月13日举办“创意中国——当代中国设计展”,这是英国首次举办有关中国当代最新设计的展览。张永和 / 非常建筑同时还为V&A的中央庭院设计制作了装置“塑与茶 (Poly and Chai)”。1月29日晚,张永和与周榕在和策展人Lauren Parker等人共进晚餐后,进行了此次对话。
  8. 王铭铭:关于国家的人类学
    政治 2008/08/14 | 阅读: 1150
    如何理解古代的规矩与今天的规矩之间差异? 人类学家似更愿意发现完全不同于今天的“原始规矩”。可是,这种“原始的规矩”若没有与我们的时代联系起来,那就失去了它的当代性了。那么,怎样使人类学获得这样的联系纽带? 笔者要讨论的,实际就是这个问题。
  9. 安东尼·吉登斯:欧洲社会模式的反思与展望
    政治 2008/08/14 | 阅读: 1302
    在全球化和福利国家的双重压力下, 欧洲社会模式呈现了不同的应对能力。斯堪的纳维亚模式不仅实现了社会福利与经济增长绩效的共同发展, 而且还有效应对了全球化所带来的压力。保守或者合作主义类型的社会模式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困境。《里斯本议程》展现了欧盟社会发展的蓝图, 但在由民族国家所组成的欧盟, 实现的前景依然任重而道远。最后, 结合欧洲运作良好的国家的经验, 本文提出了欧盟未来发展的政策框架。
  10. 刘敬东:中国汽车零部件案专家组报告要点分析
    法律 2008/08/14 | 阅读: 1524
    由于专家组报告刚出台不久,以上的法律要点分析只是初步的,对于这个报告还需要做进一步研究、分析。有人称该案为“中国入世后败诉第一案”,尽管败诉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结果,但也完全没有必要对此大惊小怪,WTO《关于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的谅解》(DSU)第4条指出:“争端解决机制(DSB)所提建议或所做裁决应旨在依照本了解和适用协定项下的权利和义务,实现问题的满意解决。”可见,WTO专家组裁决只是解决成员方彼此之间贸易争端的一种方式而已,与政治因素、国家形象等无关,根据DSU相关规定和做法,败诉方只要改变或放弃WTO裁决的、不符合相关协定条款的措施即可,无须承担赔偿经济损失等其他责任。美国、欧盟、日本等WTO的发达成员方乃至印度、墨西哥等一些发展中成员在WTO争端解决中也屡遭败诉,美国更是WTO争端解决中的败诉“大户”,如著名的美国“海龟案”、“伯德法案”、“归零案”等败诉案件,影响颇大。
  11. 吕正惠:陈明忠访谈纪录
    政治 2008/08/14 | 阅读: 6484
    陈明忠先生,1929年出生于高雄冈山一个大地主家庭。日据末期,考上高雄中学,因在学期间备受日本同学欺凌,才意识到自己是中国人,开始反抗日本人。毕业后服役,被迫构筑工事,因脱逃曾遭关押。光复后,就读台中农学院(中兴大学前身)。二二八事变期间,加入起义队伍,并参加谢雪红二七部队的敢死队,在埔里的乌栏桥战役中最后一人离开战场。 1950年白色恐怖期间被捕,判刑十年。 1960年出狱后,因其优异的化学知识,曾到制药厂工作,最后升任厂长。 1976年再度被捕,被控接受中国共产党命令,在台阴谋\判乱。狱中备受酷刑,坚不屈服。经海外保钓学生及其他特赦组织大力营救,终由死刑改判为十五年徒刑,1987年保外就医。出狱后,曾为组织「台湾政治受难者互助会」及「中国统一联盟」大力奔走。陈先生与林书扬先生(被关三十四年七个月)为目前台湾左统派中最受尊敬的两位前辈。
  12. 侯旭东:中国古代专制说的知识考古
    政治 2008/08/26 | 阅读: 12760
    “专制中国”仍是西方惯用的一个词,这个概念究竟是描述还是偏见?它的历史根源又是什么?
  13. 徐庆全:陈寅恪《论〈再生缘〉》出版风波
    书评 2008/09/03 | 阅读: 6873
    1954年,陈寅恪写成《论〈再生缘〉》,油印稿由章士钊带到香港,辗转由香港友联出版社出版,一时轰动海外,议论纷纭。
  14. 战争的真正代价:斯蒂格利茨新书《三兆美元的战争:伊拉克冲突的真实代价》访谈(编辑校订中)
    政治 2008/09/29 | 阅读: 1838
    2005年起,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开始了计算伊拉克战争的艰难过程。在他与琳达•比尔姆斯合作的新书《三兆美元的战争:伊拉克冲突的真实代价》中,他展示了急功近利的预算决策,后果发生后的遮遮掩掩,以及一场非正义的战争将怎样在将来的年代中继续影响我们所有人。阿依达•爱德马里安与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进行了一次会谈。(人文与社会编辑小组校订重译中:: Http://humanities.cn)
  15. 温铁军:无地则反──印度北方农民运动和“毛派”武装斗争考察报告之一
    社会 2008/09/28 | 阅读: 1770
    1998年,我正在针对中国20世纪第二次大面积发生农村高利贷狂潮问题做调研准备;当时各地汇总的个案情况尽管不全面,还是让人十分担忧。就在那年,我那位德高望重的导师找我谈话,要我写本有关历史上农民为什么变成暴民的书,意在告诫今人切莫忘记过去的教训。他还把鲁迅关于“中国人只有两个时代” 的话,改了主语复述给我。(参见:温铁军:印度北方农民运动考察报告节选http://humanities.cn/modules/newbb/vi ... .php?topic_id=108&forum=1)
  16. 弗朗西斯•福山:美国霸权,难以为继?
    政治 2008/10/01 | 阅读: 1166
    在这次美国总统竞选期间,从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或约翰•麦凯恩(John McCain)口中,我们从未听到这样的说法:美国下届政府的外交政策将是巧妙处理全球权力平衡的不利变迁以及美国影响力严重减弱的问题。这些问题不是一种假设,而是我们已经无法回避的问题。
  17. 苏珊.桑塔格论摄影
    影视 2008/10/01 | 阅读: 1537
    自从达盖尔以拍头像开始发明了摄影术之后,几乎世上的一切都被拍成了照片,至少表面上看起来是这样。正是这种永远无法满足的摄影欲望缩短了我们在柏拉图所说的洞中——即我们这个世界上的囚禁期限。照片传授给我们一种新的直观的符号,它改变并拓展了我们脑中哪些值得一看以及哪些我们有权观看的概念。摄影业最伟大的贡献就是使我们产生了可以把整个世界装入脑中的感觉——其实储存进去的是一本相片集。
  18. 王安忆:那是一个奇异的时代(访谈)
    文学 2008/10/02 | 阅读: 4541
    女作家王安忆是五十年代生人,在八十年代即已成名。1983年,王安忆和母亲茹志鹃应邀赴美国爱荷华国际写作中心,这次访美对她冲击很大,回来之后,她的小说风格和审美趣味发生了重大改变,开始写出《小鲍庄》等小说,我们来看看她对这段奇异的充满变数的历史是怎么说的。
  19. 缪哲:艺术史的文献与“家法”
    书评 宗教 2008/10/10 | 阅读: 2048
    评汪悦进的《塑造〈法华经〉——中国中古佛教的视觉文化》(Shaping the Lotus Sutra: Buddhist Visual Culture in Medieval China,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2005)
  20. 温铁军:不能把农业完全交给市场
    政治 2008/10/12 | 阅读: 1210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始于农村,这是一个偶然还是必然?30年辉煌的成就,看上去最先投入改革的农民,这个群体为什么没有像人们希望的那样享受到这个成果?
« 1 ... 11 12 13 (14) 15 16 17 »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