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文章列表 全部 按评论顺序

普通 推荐阅读 焦点 全部
缺省 时间 标题 评分 阅读 评论 跟踪网址 | 倒序 顺序
« 1 ...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 205 »
文章
  1. 何勤华:法学形态考——“中国古代无法学论”质疑
    法律 2008/12/06 | 阅读: 1003 | 评论: 1
    学形态,是法学理论研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它关系到我们对中国古代到底有没有法学这个有着重大分歧的问题的基本看法。
  2. 何勤华:法的移植与法的本土化
    法律 2008/12/06 | 阅读: 1322 | 评论: 1
    但法律移植,对于中国乃至世界而言,仍然是要遇到的一个重要课题,只是在此时,不仅会有中国之移植外国法的局面,还会出现外国之移植中国法的现象。
  3. 朱苏力:既然当了和尚,那就撞好自己的钟
    法律 2008/12/06 | 阅读: 1076 | 评论: 1
    首届中国法治论坛开幕致辞。
  4. 朱苏力:复仇——永久的潜伏
    法律 2008/12/06 | 阅读: 1942 | 评论: 1
    我们甚至可以通过考察复仇来重新理解刑法及其它法律的缘起,复仇制度的核心要素依然是实践中传统法律所必有的组成部分。从这个层面上讲,复仇的研究探讨具有鲜明的法理学意义。
  5. 朱苏力:关于中国法律史研究
    法律 2008/12/06 | 阅读: 1300 | 评论: 1
    对于研究中国传统法律的当代中国法学界人士来说,美国学者关于中国传统法律的研究论文的翻译、汇集出版,在一定程序上可以说就具有这种“莫里哀效应”。
  6. 朱苏力:从契约理论到社会契约理论
    法律 2008/12/06 | 阅读: 3976 | 评论: 1
    本文无意讨论国家学说本身,而是以社会契约论为例,用知识社会学的眼光来探寻一种理论何以能够产生,又何以能够为社会所接受。
  7. 朱苏力:美国的法学教育和研究对我们的启发
    法律 2008/12/06 | 阅读: 1335 | 评论: 1
    法律训练和教育在美国属于职业训练,是早是由律师事务所进行的,后来才正式进入大学;进行大学后也一直是作为一种职业训练学校,其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律师,学生一毕业就可以进行法律实务的操作。
  8. 王利明:《物权法》与环境保护
    环保 法律 2008/12/06 | 阅读: 1460 | 评论: 1
    许多国家的法律明确要求,物权人在行使权利的时候,必须要注重保护环境,用益物权人在行使其权利的过程中,也负有保护环境、尊重生态的义务。
  9. 许章润 :论梁漱溟对西方法律的理解
    法律 2008/12/06 | 阅读: 1088 | 评论: 1
    通过分析梁氏对于西方法律精神与传统及其社会─历史成因,西方法律价值与概念在中国的移植及其与「老中国」的冲突等课题的论述,揭示梁氏思想一面。
  10. 陈建华:一次失败的跨学科研究——也评苏力的《窦娥的悲剧》
    文学 戏剧 法律 2008/12/06 | 阅读: 2009 | 评论: 1
    苏力先生《窦娥的悲剧》一文有两个明显的错误:因为不明白版本的流变与元杂剧传播中的变异,错把“世代累积型”作品完全当作了关汉卿的作品,并借以回归历史语境、回到作者,而事实上回到作者已不可能。此外,因为没有正确理解元杂剧的文体特征,加之缺乏正确的文学解读方法,整个论述都建立在错误的视角之上,其阐释过程和所得结论实在难以令人信服。
  11. 王绍光:从经济政策到社会政策的历史性转变
    社会 经济 2008/12/06 | 阅读: 2303 | 评论: 1
    从1978年开始到1990年代中期,可以说中国只有经济政策,没有社会政策。
  12. 陈晓明:麦家小说里的黑暗与光
    文学 2008/12/07 | 阅读: 1331 | 评论: 1
    麦家的文字是有力的,那么简洁,一种被痛楚所浸满的文字,它可以引向不可知的深谷,穿过那黑暗的屋子,在黑暗中听风;能提供这种图景的文字的人,能独享一种秘密,一种幸福,一种意外之喜。
  13. 陈晓明:遗忘与召回:现代传统与当代作家
    文学 2008/12/07 | 阅读: 2783 | 评论: 1
    “文革”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当代文学一直是奉西方文学为圭臬。尽管“新时期”文学也曾自我命名为“现实主义的复苏”,但五六十年代的现实主义与“新时期”的现实主义并不是一回事,而三四十年代的现实主义则面目不清。当代作家如果要找到自己的父亲,那一定是西方经典大师或新近翻译过来的名师大家。
  14. 章诒和、颜长珂:从电影《梅兰芳》谈梅兰芳
    影视 戏剧 2008/12/07 | 阅读: 3925 | 评论: 1
    两位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的资深研究员和研究员谈梅兰芳及陈凯歌新电影。
  15. 陈书录:商贾的忏悔与元明文人的自赎
    文学 2008/12/07 | 阅读: 1733 | 评论: 1
    元明文学中出现了若干忏悔赎罪的商贾形象,这对于当时文人自悔自赎的心态颇有影响。
  16. Thomas Zimmer:中国当代文学在德国
    文学 2008/12/07 | 阅读: 1371 | 评论: 1
    哈金和戴思杰都是为西方读者写作的,直接来自中国的作品却比较难,比较艰深,比较难以定位和理解。在中国受到喜爱的作家,在德国可不见得会受到读者的青睐。
  17. 李中华、邹福清:屈原形象的历史诠释及其演变
    文学 2008/12/07 | 阅读: 1579 | 评论: 1
    两汉人心目中悲剧的屈原,宋代以后逐渐被塑造成为忠君爱国的圣贤,明清之际遗民学者笔下的屈原则是富有民族气节、满怀孤愤的爱国志士。20世纪以来,随着中西文化的整合与融汇,传统的屈原形象发生深刻的裂变,屈原被分别描写为一个纵横家、巫官、有洁癖的殉情者、法家诗人,还有人认为屈原是一个“病态狂人”。
  18. 张旭东:重读鲁迅与中国文学批评的反思
    文学 2008/12/07 | 阅读: 1624 | 评论: 1
    第一,重读鲁迅能给我们关于文学批评的思考带来什么启示和新的东西;第二,反过来,对于文学批评概念的思考在什么程度上能帮助我们重读鲁迅。
  19. 王晓明:新的国家认同及其未来
    社会 政治 2008/12/07 | 阅读: 1670 | 评论: 1
    原编者按:此文以《中国认同之现状与希望》刊登于天涯6期,但有较大删节,此为全文。
  20. 姜振昌:新时期鲁迅研究30年
    文学 2008/12/07 | 阅读: 1084 | 评论: 1
    “人”、“人性”、“反封建思想革命”、“历史的‘中间物’”、“主体意识”、“生命哲学”、“改造国民性”、“文化守夜人”、“审美”等这样一些观念和关键词,是新时期鲁迅研究的相当成功的建树。
« 1 ...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 205 »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