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文章列表 全部

普通 推荐阅读 焦点 全部
缺省 时间 标题 评分 阅读 评论 跟踪网址 | 倒序 顺序
« 1 ...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 205 »
文章
  1. 张明新:后SARS时代中国大陆艾滋病议题的媒体呈现:框架理论的观点
    医卫 2009/09/05 | 阅读: 2636
    在“医学社会性”基础上,公共健康还涉及社会公正和机会平等,这是本研究要揭示和讨论的重要意涵。
  2. 郑永年:自由主义的中国化及其在中国的前途
    思想 2009/09/05 | 阅读: 1759
    从中国的现实及其自由主义的回应来说,中国的自由主义似乎已经死了。
  3. 祝东力:危机与应对:关于政府与社会关系的几点思考
    社会 2009/09/05 | 阅读: 1384
    在整体的社会形势和社会生态中,官民关系占据支配地位,是影响未来中国走向的主导因素。
  4. 吴义勤:“文学性”的遗忘与当代文学评价问题
    文学 2009/09/05 | 阅读: 1193
    80年代对“纯文学”的热烈想像与诉求与90年代对“纯文学”的反思与批判似乎构成了中国新时期文学一条充满悖论的内在逻辑线索。
  5. 杨念群:社会”是一个关键词:“五四解释学”反思
    历史 2009/09/05 | 阅读: 1365
    我以为,不可忽视的是,“五四”以后掀起的“社会改造”运动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历史遗产,而且其波及范围之大,影响程度之深要远过于对个体“自由”观念的认同和诠释。从研究价值上而言,两者至少是不可相互替代的。
  6. 李学勤: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多学科多领域探索
    历史 2009/09/05 | 阅读: 1633
    如果说我的经历对当代青年有什么帮助的话,我可以说一点,就是那时候的学习没有什么功利的目的。
  7. 汪晖:文化与政治的变奏--“一战”与1910年代的“思想战”
    历史 2014/04/30 | 阅读: 9347
    重刊此文,以纪念“一战”和新文化运动百年:本文为作者有关“五四”的系列研究第一部分,曾以同题在斯坦福(2009年2月27日)、纽约大学(2009年3月3日)公开演讲。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关键时刻与方法”(加大柏克利分校,2009年4月3日)会上,作为主题论文发表。上篇以《东方杂志》为中心,分析对欧洲战争和共和危机的政经分析为何转向文明问题;中篇以《新青年》、《新潮》为中心,分析“新文化运动”的文化政治与“五四”政治运动的关系;下篇以二十年代初期的政治运动、尤其是新型政党政治的形成为中心,分析文化运动与政党政治的关系,说明“新文化运动”的退潮和转向。
  8. 张晋藩:中国法制史学研究六十年
    法律 2009/09/05 | 阅读: 1408
    中国法制史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早在先秦的典籍《尚书》、《周礼》中,便记载了法制历史的事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至汉以来,正史《刑法志》中虽以断代法制史为主,但也含有法制通史与法律文化史的内容,至于《通典》、《通考》、《通志》等类的志书中,更集中地收录了典章法制史料。1902年清政府颁布的《大学堂章程》中便规定“此时暂行摘讲近人所编《三通考辑要》”。1906年,《京师法政学堂章程》正式确定《中国法制史》为法政学堂基本课程,相沿至今,已逾百年。
  9. 《中国社会科学报》:国内外十学者纵论中国道路
    社会 2009/09/05 | 阅读: 2318
    阎学通,王缉思,衣俊卿,黄宗智,张旭东,郑永年,傅高义,季塔连科,房宁,胡鞍钢
  10. 周展安:二十世纪中国的文化与政治——以“五四”为场域的反思
    历史 2009/09/05 | 阅读: 3015
    2008年10月26日—30日在北京召开的“二十世纪中国的文化与政治——以五四为场域的反思”国际学术研讨会
  11. 黄宗智:中国的“公共领域”与“市民社会”?——国家与社会间的第三领域
    社会 2009/09/05 | 阅读: 3785
    本文提出,哈贝马斯自己实际上已给出另一种较为复杂的概念构造,它可以被发展为解决当下问题的一种办法。我认为,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对立是从那种并不适合于中国的近现代西方经验里抽象出来的一种理想构造。我们需要转向采用一种三分的观念,即在国家与社会之间存在着一个第三空间,而国家与社会又都参与其中。
  12. 刘燕舞:征借国家与复制社会——基于鲁中杜庄民间信仰的田野调查
    宗教 2009/09/05 | 阅读: 1371
    本文根据笔者在鲁中杜庄的田野调查经验,从征借国家与复制社会的角度来理解民间信仰为获致自身合法生存的具体机制。文章认为民间信仰既是与国家及民间社会有着紧密联系但同时又相对独立于国家与民间社会的领域,对于国家,民间信仰需要获得其认可,对于民间社会,民间信仰需要获得其承认,征借国家与复制社会即是民间信仰为获致认可与承认而具体运作的策略。理解民间信仰的合法生存机制有助于我们理解如何利用民间信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
  13. 张煜柠:全球减排乏共识NGO空间料有限
    环保 2009/09/05 | 阅读: 1305
    至今,发达国家提出的中近期减排目标差距很大。2008年G8+5峰会在日本北海道举行,中、印等五个发展中国家的首脑发表政治声明,要求发达国家2020年比1990年减排25%—40%,2050年减排80%—95%。在今年3月份的波兰会议上,中国和南非也联合发表了宣言,进一步明确发达国家到2020年总体上比1990年减排40%,到2050年减排95%。现在看来,达成协议会有很大的难度。
  14. 王志明:刁奸盗贼匪——对《清实录》中民众称谓话语的计量分析
    历史 2009/09/05 | 阅读: 1379
    以《清实录》为依据,选择了“良民”、“小民”、“愚民”、“刁民”、“奸民”、“盗”、“贼”、“匪”等八类有关民众称谓的话语进行统计分析,以窥探有清一代治乱兴衰之变迁历程。
  15. 范小青:到平江路去
    建筑 文学 2009/09/05 | 阅读: 3480
    平江路已经是古城中最后的保存着原样的街区,也已经是最后的仅存的能够印证我们关于古城记忆的街区了。
  16. 徐崇温:国外有关中国模式的评论
    经济 2009/09/03 | 阅读: 1573
    本文展示他们在六个热点问题上所作的评论。 
  17. 黄宗智:美国金融危机与中国模式的再思考
    经济 2009/09/03 | 阅读: 1791
    中国改革环境中的新制度经济学和美国的历史背景十分不同。中国对新制度经济学的接受,不是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的前提下出现的,而基本是在计划经济的环境中产生的。在这样的环境下,“制度”带有和美国很不一样的含义。
  18. 郑永年:中国模式的机遇和挑战
    经济 2009/09/03 | 阅读: 1759
    尽管中国的经济崛起和在世界上的影响力的确使人感到骄傲,但更为重要的是必须保持冷静的头脑,看到中国模式正在经历着的巨大的挑战。只有看到了隐藏在中国发展模式的诸多问题时,只有当找到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时,这个模式才可以持续。
  19. 罗志田:清季科举制改革的社会影响
    历史 2009/09/03 | 阅读: 1848
    过去对废除科举制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其是否有利于清季政治改革这一层面,较少从社会结构变迁的角度观察问题。
  20. 李绍明:藏彝走廊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社会 2009/09/03 | 阅读: 1699
    仅就藏彝走廊而言,这条走廊中的人口,我统计过一下,共有1000余万人,530万是少数民族,其他是汉族。其中,彝语支民族有293万,藏语支民族185万,羌语支民族48万,共526万,其他是讲壮侗语和苗瑶语的民族共3万人。可说情况是相当复杂的。
« 1 ...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 205 »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