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思想

思想

« 1 2 (3) 4 5 6 ... 14 »
文章
  1. 阿尔都塞:话语理论的三个笔记
    2013/02/28
    1966年6月26日阿尔都塞在做题为"哲学形势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报告时,抱有两个目的:一是在《保卫马克思》和《阅读〈资本论〉》发表八个月之后,估测主流的理论形势,一是打下一个基础,准备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广泛的集体理论研究工作。话语理论的三份笔记"就是这个小组早期活动的主题。
  2. 齐泽克:占领运动、左翼复兴和今日马克思主义(对话)
    2013/02/06
    马克思所发展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类型,不是用来分析某些社会领域的类型。它们是更重要的类型。它们组织起社会生活的总体。
  3. 汪晖:"后政党政治"与代表性危机
    2013/02/05
    当代政治的"代表性的断裂"蕴含着不同以往的、多重的政治危机。任何一种政治体制只有在它能够创造出普遍性时,即它可以代表普遍利益的时候,才具有代表性。因此,重建代表性的过程也是创造普遍性的过程。
  4. 延光锡:重返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当前思考--评汪立峡《破门而入》
    2013/02/03
    具有丰富的台湾工运和政治社会运动经验的作者所撰写的由三十三个短篇思想札记所构成的马克思主义入门书:《破门而入:为马克思主义辩护 》 。
  5. 丁耘:希望2049年的中国有盛世之象
    2013/02/02
    汉代实际上解决了中国内部的古今问题,唐代则比较好地处理了中西问题。而古今中西问题也是当代中国面临的迫切问题。 在传统认同上,新中国的革命文化传统,当然是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更始重建,而不是西化的结果。可以拥有消化西方传统的因素,但是仍然是中国传统现代的表现,是中国传统最现实的部分。
  6. 杨祖陶:《耶拿逻辑》译者导言
    2013/02/02
    1801年黑格尔到耶拿大学任教,结束了以往在法兰克福、伯尔尼等地担任家庭教师的经历。黑格尔作为哲学家的历程也就从此起航了。 在《耶拿逻辑》中,黑格尔力求学习、吸收和批判性超越费希特和谢林,第一次论述了绝对精神
  7. 陈燕谷:历史终结还是全面民主?
    2013/01/22
    "全面民主"概念的提出有待于历史本身的发展,基于对自由主义民主原理的批评性理解,它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民主的原则必须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全面民主的原则必须是一个全球性规划
  8. 王绍光:《超越选主:对当代民主的反思》前言
    2013/01/19
    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选主体制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危机。即使像弗朗西斯·福山、汤姆斯·弗里德曼这样的坚定辩护者也不时显得忧心忡忡,抱怨连连。更严肃的思考者则开始试图跳出选主的框框,重新审视一些在他人看来不是问题的问题,如民主的含义到底是什么?选主到底是不是一种的适当的、实现民主的方式?实现民主还有哪些更有效、更可行的方式?
  9. 朗西埃:从胜利的民主到罪恶的民主--民主之恨第1-4章
    2013/01/19
    构成群众的个体要么对公共事务毫不关心,一到选举就投弃权票;要么只考虑自己的利益,或按消费者一时心血来潮的想法参与选举。他们以直接组合起来的利益为名,用罢工和游行等手段反对那些旨在保证他们未来退休生活的措施;选举期间,他们完全听从个人喜好,看谁顺眼就选谁,仿佛在面包店选面包一样随便。结果就是"抗议式候选人"往往比"执政党候选人"获得更多选票。
  10. 郑亚捷:民国前期的新疆游记及其文化想象
    2013/01/08
    本文中将细致梳理1930年代以前民众心目中特殊性的新疆文化想象形成的历史之源,以及早期新疆游记在何条件下塑造了此种新疆形象。对此问题的梳理,有助于了解中国现代历史进程中现代文学领域里基本处于缺席状态的边疆话题,对于当下传播革命新形势下的国内边疆问题也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反思意义。
  11. 李志:试论马克思文本中的三种自由概念
    2013/01/06
    本文仅考察马克思文本中的三种自由概念:作为自我意识的自由,作为权利的自由,和作为一种存在方式的自由。探讨马克思为什么特别藐视所谓的人权;对于以社会主义政党自居的德国工人党及其纲领性文件,马克思为什么报以种种微辞;人类解放和共产主义对于马克思究竟意味着什么。
  12. 齐晓红:当文学遇到大众--1930年代文艺大众化运动管窥
    2013/01/05
    首先要追问的是文艺和大众到底是什么?普及与提高的问题是内在于这两个问题之中并以之为前提的。在30年代的讨论中,对文学是什么的认识受到当时意识形态的影响;大众也不是一个有着固定所指的群体,它在政党斗争和知识分子的叙述中都有具体的历史含义,而由此产生的"无产阶级广大的文艺运动"的概念,则既是政党斗争的产物,同时也是无产阶级文艺运动自身的发明。
  13. 村田雄二郎:汉字简化浅论──另一个简体字
    2013/01/04
    回顾近代东亚文字改革的历史,文字政策、汉字讨论和现实政治均非无缘,所以可以指出,字形、文字电码等汉字标准统一问题直接关联于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关系,甚至涉及到"东亚文化共同体"的将来。本文就是为了反思汉字简化的曲折道路,从被忘却的历史中探寻中华民国政府在1930年代制定施行简体字的尝试。
  14. 胡志德:重新思考中国近代"文"的简单化
    2013/01/03
    本文考察1895 至1930年间,传统上被归结为文言文系统 的书面用语和以口头语或者白话文为基础的书面语之间的关系和互动,并讨论罗兰·巴特所提出的关于写作和文本的理论问题。
  15. 袁先欣:语音、国语与民族主义:从五四时期的国语统一论争谈起
    2013/01/02
    本文从考察1920年代的京音国音之争入手,对常被视为以纯粹声音为途径建立民族国语的京音国音两派背后的真实冲动进行了分析。从这一问题出发,重新讨论了现代民族主义理论中从语音中心主义到语言民族主义的逻辑过程,分析了中国国语运动中蕴含的中国民族主义特殊性,并尝试以此为基础,对当代西方民族主义理论进行了一定反思,试图为思考国语文学提供一个思想史上的背景。
  16. 李零:环球同此凉热--我的中国观和美国观
    2012/12/23
    我并不担心中国会不会当老大老二。我担心的是,中国的强大是不是还是美国式的强大,中国会不会与它联手,共同宰制这个可怜的世界,一块儿欺负穷国和穷人,不管是本国的穷人,还是外国的穷人。
  17. 严海蓉、林春、何高潮、汪晖等:社会主义实践的现代性
    2012/12/07
    严海蓉,林春,何高潮,汪晖,王绍光,老田,吴重庆,宋少鹏,柏棣,潘毅,李云雷,韩东屏等学者2010年在广州举行了一次小型座谈会,学者们从不同的学科背景出发,探讨社会主义实践的现代性问题。以下内容根据录音整理,大部分内容已经发言者审订,发表于开放时代2012年11期。
  18. 2012亚洲思想界上海论坛共同讨论侧记(会议记录)
    2012/12/03
    10月15日2012亚洲思想上海论坛第四场会议记录,发言者包括白乐晴,查特吉, 板垣雄三,新崎盛晖,阿希斯南迪,等
  19. 布罗代尔:卡尔·马克思
    2012/10/23
    事实是自1945年以来(或许更早,但影响范围较小),马克思的词汇已经闯入了政治生活乃至各门社会科学的普通用语之中。有关这一闯入过程,在没有作出严肃认真的考证以前,人们还很难说清楚。总的说来,我个人觉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我们从思想深处对一切都产生了怀疑,即使最有头脑的人,也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马克思的教导。
  20. 齐泽克:资本主义的内在限制
    2012/10/09
    资本主义的动力就是迈克尔·哈特和奈格里在《帝国》和《大众》中心问题,这也是德勒兹政治学的最高实践。这两本书都需要重新阅读,因为它们都关系到一个现实的全球反资本主义抵抗运动的理论反思。在这些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觉到西雅图,热亚那,萨帕蒂斯塔的气味和声音。他们的局限也同时是这种实际运动的局限。
« 1 2 (3) 4 5 6 ... 14 »
API: RSS订阅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