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戏剧

林兆华:话剧《白鹿原》(访谈)

林兆华执导的《白鹿原》2006年5月在北京上演了一个月以后也去了西安演出了,由于题材敏感,报道评论都不多,我们也没看到演出,只能看看评论和导演自述。在这个对话中,林兆华指出了已经常常被人忘记的一点:话剧是个欧洲的表演形式。本站的戏剧文选目前介绍的都是本土剧本和中国导演,而实际上中国舞台上的戏剧一大半是改编欧美作品,除了导演偏好、剧本质量,也是有很实际的考虑的,因为基金会和使馆往往更直接地愿意为这样的演出提供慷慨资助和唏嘘赞赏。《白鹿原》中的一些关于清肃的情节其实在韩少功的《山南水北》中的一两篇可以看到类似叙述,但韩少功不仅仅写生死,也写到了宽恕和原谅。

这个采访林兆华的记者比较有趣,一开始就被划归没听懂陕西腔普通话的少数人,然后又问了诸如流水帐是褒义还是贬义这样的小学一年级FAQ,对舞台上的活牛羊充满了好奇心。--人文与社会::Humanities.cn按语
白鹿原 林兆华
话剧《白鹿原》5月31日开始在北京人艺的首都剧场上演,濮寸昕、宋丹丹、郭达等著名演员都在剧中担任主要角色。这是北 京人民艺术剧院今年强力推出的重头舞台剧之一,首轮演出将持续一个月。话剧《白鹿原》改编自作家陈忠实的同名小说。小说以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为时 代背景,描写了陕西白鹿原上的白、鹿两家在动荡岁月中盘根错节的纠葛。

这一次,剧中所有演员在舞台上所说的都是陕北方言,以京腔京韵著称的人艺舞台上响起的是浓郁的陕西腔,人艺的演员们也都变成了地道的“陕北农民”。这部话剧的导演是林兆华。

记者:昨天我坐在第16排看这场戏,在演出进行到15分钟的时候,我使劲地听,但是没听懂多少。您有没有听过来自观众的反映,比如说观众能不能听懂?

林兆华:我在排练场就有人反映。我认为大部分人能听懂,所以你听不懂那是少数。但是我们在排练的过程当中坚持用方言再进一步的语言的加工的是什么呢?就是叫北京的观众,听普通话的观众进来能听懂。

记者:我刚才了解了一下,就这轮演出在北京结束之后还要到陕西去演出,那么刚才您说了演员们说的这个陕西话是经过加工和改良之后的陕西话,是希望能够让北京的观众听懂的,那当这出戏又回到它的陕西去演出的时候,当地的观众能听懂吗?能接受吗?

林兆华:肯定陕西人听了以后这不是我们陕西话,我要都是陕西话的话,北京观众听不懂,听不懂,都听不懂。

记者:那您这样的话,不是夹在两方面中间了吗?

林兆华:没关系,这没关系。

记者:那既然这样的话,为什么还要用陕西腔?不干脆用北京的好?

林兆华:你可以设想一下陈忠实先生这部作品,这部应该讲是史诗型的一个作品。如果这个作品拿到舞台上一张嘴是北京腔,将会是一个什么效果?我想不大对。

记者:那您的意思就是说如果这台戏用普通话或者说是京腔京韵去演绎的话,可能是不能传达陈忠实先生原著里面要传达出来的一些神韵?

林兆华:这是我的感觉,我只能说我的感觉。

记者:您觉得采用方言这种方式有没有达到您所希望达到的那种韵味?

林兆华:我觉得达到了。

在这部话剧中,除了坚持采用陕北方言,导演林兆华还采用了许多另人耳目一新的舞台元素。他把陕西民间古老的秦腔和以月琴、拍板为主奏乐器的皮影老腔放上了 话剧舞台,请来了陕北地区的农民和民间艺人等非专业演员参加表演。更有甚者,活生生的牛和羊也被赶上了话剧舞台。

记者:有人评价说你在这部戏里面用了很多种创新的手法,不断地创新,但是您干了一辈子戏剧了,在这样的一个年龄,为什么还要创新?是不是觉得以前那些都没有意思了?总是还想尝试一些新的东西?

林兆华:不对,这戏没有什么创新,真的没有什么创新,没有什么创新。

记者:我们注意到唱秦腔、老腔的演员都是您从当地借调过来的,就借过来在舞台上演出的,为什么这样做呢?

林兆华:老腔、秦腔和欧洲的话剧是三种不同类别的艺术,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就是搁在一起到底是效果怎么样,但我只能说是当时想我感觉很好。我希望这些东西,越陌生的东西搁在一个空间里头碰撞,也许碰撞出我们意想不到的东西。

记者:那么把活牛活羊带到舞台上,您又是出于什么目的呢?

林兆华:我就是为了一个生活气息。这是一个生活气息,人是活的。我希望这个舞台也是真人,是活的。

记者:有没有必要?

林兆华:这么一个白鹿原上,在一个黄土的原上爬上几只羊,多生动啊!

记者:您想在舞台上复原一种关中一带的人的这种生活状态?

林兆华:对。但是我达不到,达不到。我们基因又不对,所以我们得塑造这个塑造和本土有质的差别,对吧,只能我们一些演员去悟一些东西,去悟到一些东西。

记者:那您在里面充当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林兆华:我就起一个调色与综合的作用。

在北京人艺呆了四五十年,林兆华从演员做到导演,导演的戏至今已有六十余部。1982年,林兆华的作品《绝对信号》开启了中国小剧场运动的先河。多年来, 他一直对话剧导演艺术进行实验和探索,被视为一个不安于现状的实验者。和其他戏一样,《白鹿原》公演后引起了争议。

记者:说到这儿,我也听到了一些人对这个戏的评价。看完了以后,他们觉得并没有达到他们在看过的这个《白鹿原》的这本书的一些读者心目中这些形象并没有完全地突显出来,我不知道您怎么看?

林兆华:他讲得有一定道理。小说的篇幅很多,就在这么一个大的巨篇压缩在两个半小时,这给作者提供一个非常大的困难,这对于这台戏的演出,对于戏剧文学就是很坦率地说,我没有能力去超越原著。

记者:对了,就说到这儿,用两个半小时的话剧舞台去展现一部五十年半个世纪的这么一部史诗,又要忠实于原著,会不会有一种流水账的感觉?

林兆华:现在就有点这个感觉。

记者:但流水账这个词是个褒义词,还是个贬义词,还是具有中性意味的评价呢?

林兆华:当然是贬义词了。

记者:您认可这种评价吗?

林兆华:我也认可,也不认可。

记者:但是您在当时在决定选择《白鹿原》这本书作为一个原本在此基础上创作的时候恐怕这点就应该想到了,那为什么还要改编这个《白鹿原》做话剧呢?

林兆华:比如我排戏,我更多的是我有感觉我才去排的,就是说我能在这个戏当中把我要说的话可以说出来,对吧。或者说把我要宣泄的一些东西可以宣泄出来,我就排了。

记者:在不在乎别人对这部戏的评价?

林兆华:我不在乎。我过去也不在乎,我做了,我就做了。就我目前的水平,就目前我们改编的这个状态,就是这样一个材料我要再改编,我第一,我没这能力;第 二,我喜欢这样;我不喜欢这部作品只编成三几个人的故事,我是希望尽管散一点,能够表现陈忠实先生这部小说的这个精髓的东西,或者说表现出这个群体这些农 民的状态。

记者:关键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林兆华:我有个T恤衫,当时买的T恤衫有一句话我现在还搁在我的墙上,T恤衫穿破了,就是有些个事,你越把它当个事它越是个事,挺好,听明白了吗?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 文章地址: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3/73
  • 引用通告: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trackback.php/73

冯骥才:打造文化,一个多么糊涂的说法 赵园:危机时刻的思想与言说——探寻进入社会变革时期的路径
相关文章
傅谨:《说客》:面对历史的一种姿态
唐凌:深度访谈:《回家》编剧过士行 、《说客》编剧徐瑛
解玺璋:空的空间与意象审美——评《回家》与《说客》
张晴滟:莫谈国事、逼上梁山——试析国内戏剧演出与批评的隔阂
张晴滟:平民 / 贵族:《大将军寇流兰》的演出
王全安:关于白鹿原的访谈
芦苇:点评《白鹿原》与中国电影圈
张晓波:白鹿原:鹿三的消息、皇帝及其他
API: 工具箱 焦点 短消息 Email PDF 书签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本站文章请提供原文链接,非常感谢。 © http://wen.org.cn
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站立场。对于发言内容,由发表者自负责任。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