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经济

易富贤: 以人为本,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人口政策调整

《社会科学论坛》(河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会刊)2008年6月
作者认为,主流家庭需要生三个孩子才能防止人口减少,但是中国目前平均生育意愿只有1.7了(台湾、韩国、日本等地的生育意愿都超过2个,但是由于有不孕不育等人群存在,实际生育率只有1.1到1.3)。目前中国每年只出生600万女孩,扣除生育前死亡以及不孕妇女,今后生育妇女将不到500万,如果仅仅是停止计划生育而不"鼓励"生育,今后中国的生育率(每个妇女生孩子数)将比现在的台湾和韩国的1.1还要低(台湾和韩国的社会发展水平比中国大陆要先进20多年),意味着每年最多生育600万孩子,不到全球的1/20,而那个时候中国人口每年死亡2000-2700万(1950-1990年中国每年出生的2000多万人口将死亡),每年减少一千多万--雪崩,大国空巢!
编者按: 已在中国大陆大部分地区实施长达三十年的强制计划生育和独生子女政策是否应当调整,今年来成了一个热点话题,特别是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期间此问题更是成了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2008年3月2日全国政协十一届第一次会议新闻言人吴建民宣布中国在考虑调整人口政策,而国家计生委官员却说要长期坚持现行政策不动摇。中共十七大报告强调“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这对现行计划生育政策将产生什么影响?计划生育政策是否需要调整?本刊就此问题约请了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穆光宗先生撰写了《我国人口发展战略的反思和抉择》一文;2008年4月25日,本刊特约记者又就此问题对民间人口与生育问题专家、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妇产科Scientist、《大国空巢》作者易富贤博士进行了书面采访。

计划生育问题是关系到我国众多家庭、个人的大问题,本期刊登两位先生的文章,以期引起大家的关注,并欢迎读者投稿,各种观点展开讨论。


1、本刊特约记者(以下简称记者):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要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有人认为只有大幅度减少人口才能发展,你能否分析一下十七大报告对人口政策调整的指导意义?

易富贤(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妇产科Scientist、博士,以下简称易):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1]。

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发展,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而不是竭泽而渔式的发展。人是以人为本的本,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人口本身必须持续发展,要保证人口相对于上一代不增加也不减少(世代更替),目前发达国家需要妇女平均生育2.1个孩子,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则需要妇女平均生育2.5到3.3个孩子[2]。由于非正常死亡率和出生人口性别比都比发达国家要高,中国的总和生育率(育龄妇女人均生育孩子数)需要在2.3以上。考虑到不孕不育症(中国育龄人群的不孕不育比例从1970年代的1%-2%上升至现在的12.5%左右)[3]、单身、丁克等人群,一个正常的社会应当是主流家庭生育三个孩子,部分家庭生育一两个孩子,部分家庭生育四五个孩子。

十七大报告提出要“稳定低生育水平”。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组认为:“全国平均总和生育率在未来30年应保持在1.8左右,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4]。可见中央是要求在以人为本、可持续的前提下稳定生育率,而不是降低生育率。但是2000年人口普查显示,中国的生育率并没有稳定在中央所要求的维系可持续发展的低水平(世代更替水平附近,至少也得在1.8左右),而是从1990年的2.2左右的低水平快速下滑到1990年代中期的1.3左右的超低水平,2000年更是降低到极其危险的1.22 [5],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再次证实中国的生育率只有1.33 [6]。这还可以从近年小学生锐减,小学大量关闭得到佐证。中国教育部“200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的小学生在校生人数3年锐减了将近1300万,小学减少了9万所。2005年全国小学在校生人数10864.07万人,比上一年减少381.04万人[7]。2000年底湖北省共有近3万所农村中小学校,但由于农村生源减少,2005年底全省农村中小学仅剩15165所[8]。北京市由于外来移民(包括农民工),总人口在逐年增加,但是小升初人数却从2000年的18万人减少到2005年的8万多人[9]。

由于生育率不能稳定,中央的人口目标也无法实现。2000年底中国人口为12.6743亿,“十五规划”人口控制目标是2005年13.3亿,如果生育率稳定的话,这五年需要增加6257万人口;但统计局数据显示2005年底中国人口才13.0756亿,五年只增加4013万,只相当于预期的64%。2005年1月6日是中国13亿人口日;国家计生委主任张维庆2005年11月14日说“按照目前的总和生育率1.8预测,我国总人口将于2010年达到13.7亿”[10],意味着如果生育率稳定在1.8的话,2005年到2010年这6年每年需要增加1167万人口。由于死亡人口逐年增加,那么2005年、2006年、2007年人口增量需要远高于1167万。但是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显示2005年、2006年、2007年人口增量分别只有768万、 692万、681万(实际上可能只有400万左右)[11,12,13]。这说明中国的生育率根本无法稳定在1.8的低水平。

导致生育率无法稳定而且不断下降,有下面几个原因:
1、1990年代以来分配率不断降低,而又进行了一系列产业化(住房、教育、医疗等)改革,使得民生压力增加,养育能力降低。
2、随着经济发展,养育成本本身也在不断提高。
3、就业模式的改变,使得生活节奏加快,婚龄、育龄延迟,避孕率增加。
4、结婚率降低,离婚率升高。
5、生育能力急剧降低。
6、单身、丁克、同性恋等。 
7、电视、电脑等娱乐活动等导致婚内性生活减少,无性婚姻兴起;而婚外性生活却泛滥。

这些因素导致中国的生育意愿不断降低。《2006年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现在全国生育意愿平均只有1.73,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妇女的平均理想子女数分别只为1.78个和1.60个,未婚育龄妇女的平均理想子女数只为1.46个[14]。由于有不孕不育、单身等人群的存在以及养育能力的限制,生育率会远低于生育意愿。比如日本生育意愿一直高于2个孩子,但是实际生育率却只有1.25左右。台湾省2006年育龄妇女理想子女数为2.29人,已婚妇女的理想数较高为2.53人,只比20年前少0.5人,但是实际生育率却大幅滑落,从1986年和2000年的1.68人,降到2006年的1.1人[15]。

目前中国的生育意愿只有1.73,即便没有任何生育限制,生育率也不可能达到1.8。而中国却又执行非常严格的独生子女政策。根据国家计生委发言人、法规司长于学军提供的详细数据计算[16],中国的政策生育率只有1.38。现在至少有15%的夫妇不生育,那么响应政策的话平均每个妇女只生1.17个孩子[17]。这就意味着需要出生人口超过三分之一是超生的才能使得生育率达到1.8,需要出生孩子有一半是超生才能使得生育率达到世代更替水平,但是国家计生委的数据显示“超生孩子占不到6%”(计划生育率高达94%)[18]。可见现行人口政策已经导致人口本身难以持续发展。中国人口政策面临着方向性调整。

2、记者:中国GDP总量虽然排在世界前几位,但是由于人口分母太大,中国人均GDP却排名很后。你认为通过降低人口分母能够提高人均GDP吗?

易:希望通过减少人口分母来提高人均GDP的前提是分子(GDP总量)是固定的。但是事实上GDP分子并不固定,而是依赖于人口分母。

“十一五”规划提出到201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一番。2006年3月8日,国家计生委副主任潘贵玉做客新浪网说:“我在这个两会上大声疾呼要重视分母,要大家一起像抓分子一样地抓分母,如果只注重分子不控制好我们的分母,‘十一五’规划不可能实现,将是一纸空文” [19]。

我们以下面4种人口方案来分析通过减少分母,是否真的能够提高人均GDP:
1、统计局资料显示2005年底中国人口是13.0756亿,“十一五规划” 的2010年人口控制目标是13.6亿(平均每年增加1049万,以每年死亡900万计算,这5年需出生9744万)。
2、2010年人口只增加到13.4亿(平均每年增加649万,这5年出生7744万)。
3、2010年人口增加到14亿(停止计划生育并千方百计鼓励生育,平均每年增加1849万,这5年出生1.3744亿)。
4、2010年人口降低到12.6256亿(一个孩子都不生,每年死亡900万)。

2000年我国人均GDP是7086元,到2010年翻一番的话,达14172元。以13.6亿人口计算,2010年总GDP为192739亿元。这192739亿元,13.6亿人口来分,人均14172元;13.4亿人口来分,人均14384元;14亿人口来分,人均13767元;12.6256亿人口来分,人均15266元。第2个方案比第1个方案人均GDP只多1.5%,但却少生2000万人口;第3个方案比第1个方案人均GDP只少2.86%(其实并不一定真的减少2.86%的收入,因为人口刺激消费和生产,这多出的4000万人口的消费增加GDP总量),但是却多生41%孩子(4000万人口;他们今后创造的财富是多少?);第4个方案比第1个方案人均GDP只多7.72%,但却少出生9744万人口(数千万家庭今后将老无所养)。这还只是从五年的角度看,从更长远的角度看,停止计划生育对今后更有利。可见指望通过降低人口分母来提高人均GDP是行不通的。

Amartya Sen(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通过比较中国和印度的人口增长率和人均GDP的增长率,也认为降低人口增长并不能提高人均GDP [20]。

十七大的以人为本全面回答了科学发展观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为谁发展(发展为了人民)、靠谁发展(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如何分配(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从而理顺了GDP分子与人口分母的关系:发展为了人民,而不是为了发展而减少人口;发展依靠人民,GDP是依靠人民的劳动和消费而增加的,人口是“母”,GDP是“子”,没有“母”就不会有“子”;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创造的GDP应该服务于人口本身的发展,恢复人口本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记者:现在放开人口政策后老百姓也养不起两个孩子,人口政策还有必要调整吗?

易:如果主流家庭养不起三个孩子,生育率达不到更替水平,意味着人口已经丧失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说明社会分配制度出了问题。应该改革分配制度以恢复人口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而不能顺应不正常的分配制度而少生孩子。

中国现在民生压力大、养不起孩子,有下面一些原因:
1、工资总额占国民总收入中的比重不断降低,2005年只占到10.91% [21]。百姓收入总额(工资收入、福利、农民收入、其他收入)占GDP的比重不足22% [22]。而其他国家,劳动者的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分配率)普遍都在54%~65%,如日本1999年分配率为54.18%,美国2000年分配率为58.31%,德国2000年分配率为53.84%,英国2000年分配率为55.27% [23]。
2、中国行政成本居世界第一:从1978年至2003年的25年间,我国的行政管理费用增长了87倍(远远高于财政总支出的增长和GDP的增长),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由4.71%上升到19.03%,并且近年来还在以平均每年23%的速度增长[24]。2005年10月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杨宜勇告诉《第一财经日报》,政府已经掌握了社会剩余产品总价值的87.5%,留给社会的只有12.5% [25]。
3、中国在基本民生方面的投入占GDP比例之低居全世界第一,在基本民生方面(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等)的投入占GDP比例比非洲贫困国家还低[26]。比如,国家对教育投入之少是世界罕见的,仅占GDP的2-3%,远远低于联合国要求的6%,中国人均教育公共支出在世界153个国家和地区中名列第145位。管理部门又将医疗、教育进行产业化,地方当局更依仗其唯一的土地供应者的强势地位操纵房地产。一方面,民众履行了纳税义务,却需要为教育、医疗等公共福利向垄断行业再支付一次不合理的代价;另一方面,民众的基本民生需求,反而成为了部分政府机构及相关的垄断行业的滚滚财源。

主流家庭养得起三个孩子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应该将能否养得起三个孩子作为贫困线。现在中国主流家庭养不起三个孩子,说明主流家庭都在贫困线以下,就需要政策扶贫,需要彻底改变分配制度。假如百姓收入总额从目前的占GDP的比重不足22%上升到50%,将行政成本、住房、医疗、教育开支降低到正常水平,还会养不起孩子?

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但分配不公已经开始威胁社会和谐。因此党中央高度重视分配不公的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十七大报告共十二部分,其中第八部分标题就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胡总书记认为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提出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加大财政对教育投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人口再生产与物质再生产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两大支柱,二者之间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最高境界。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指导人口政策调整,提高分配率、改善民生、降低养育成本,让主流家庭养得起三个孩子,才能恢复人口再生产与物质再生产的和谐关系,社会才能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

4、记者:中国人均资源很少,有的学者认为最适人口只应在7亿甚至3亿,减少人口可以提高人均资源。你对这个观点有何评论?

易:1980年代宋健、田雪原等学者提出我国“7亿适度人口”的观点 [27],这一观点被主流人口学家坚持至今[28]。2006年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李伟雄认为中国人口规模应保持在5-8亿,计划生育应再坚持一百年[29]。中国社科院人口所李小平认为中国人口应该回落到3亿。2006年国家计生委副主任潘贵玉说:“要是我们中国只有两三亿人口,现在一定是很神气”[19]。其实在国际社会,“适度人口理论”一直受到许多经济学家和人口学家的批评。

假如7亿“适度人口理论”是正确的,那么我们从两个方面来看:从纵的方面来看,在1960年,中国人口数量就符合这个“适度人口”,但那时中国正处在大饥荒之中。从横的方面来看,在世界各国中,有的富国人口密度很大(如日本、德国),按照“适度人口理论”,这些国家早已超出了“适度人口”,但这些国家还在鼓励生育;有的穷国人口密度很小(如索马里、尼日尔),按照“适度人口理论”,这些国家还达不到“适度人口”的数量,但这些国家却出现了“人口过剩”。

俄罗斯、加拿大面积比美国要大,人均资源丰富,人口分别只有1.4亿和3000万,但国力远没有美国强。巴西自然资源丰富,气候良好,面积851万平方公里,相当于美国的91%,中国的89%;巴西人口1.9亿,只相当于美国的63%,中国的14.6%,但社会发展水平与中国基本一致,综合国力还不如中国,中国目前在发展中所碰到的问题在巴西照样存在。巴西并没有神气起来。阿根廷面积是印度的84%,人口只有印度的3.5%,但在国际上神气的将是印度而不是阿根廷。

我在《大国空巢》一书的第5章已经详细分析,资源分布很不均匀,集中在美国等少数几个国家,如果都依照美国标准,那么全世界人口应该从现在的65亿减少到10-20亿,日本人口应该从现在1.275亿减少到2、3千万。中国绝对算是“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人均资源也不错”。中国的所有资源总量在全球都位居前列:农用地面积全球第一,国土面积、矿产资源全球第三,森林面积全球第五,淡水资源全球第六。由于资源分布很不均匀,“世界平均”意义不大,低于“世界平均”并不意味资源不够。前苏联、大洋洲、美国、加拿大、蒙古国这五个地区人口不到全球10%,但是陆地面积超过全球39%。美国、加拿大、俄罗斯、大洋洲、南美洲人口占全球13.7%,但却拥有全球36%的耕地。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南美洲、大洋洲、刚果这六个地区占全球人口14.5%,但却拥有全球65.7%的森林面积。南美洲、俄罗斯、加拿大、印度尼西亚、美国、大洋洲、缅甸、刚果这8个地区人口占全球18.8%,但却拥有全球64%的水资源。大洋洲、南美洲、美国、前苏联、蒙古人口不到全球14%,但却占有全球草原面积的48%。前苏联、美国、南非、澳大利亚、沙特阿拉伯、加拿大、德国、英国8个地区人口占全球13%,但却拥有全球62.3%的矿产资源。除了资源丰富的少数几个国家外,中国人均资源并不处劣势,比如,全球16%的人口人均矿产资源是中国的8倍,但中国人均矿产资源却是另外84%的人口的1.56倍。中国“资源短缺”的原因主要是粗放式的发展模式而不是“人口过多”[30]。

比较资源丰富和资源贫乏的国家,发现经济水平并不完全由人均自然资源决定的,因为人口资源才是第一资源,是中国最大的优势资源,是发展的核心。人是“本”,能够将“非资源”(如氮气、太阳光)变为“资源” (氮肥、太阳能),这种新资源的增加是“乘法”地增加的,而人口本身对现有资源的消耗却只是“加法”地增加。人类的文明史就是不断将“非资源”(比如过去的煤和石油)变成“资源”的过程,生活水平也因此不断提高。

孔子曰: “尽美矣,未能尽善”。 2005年中国人口中1970年后出生的7亿。2005年之后一个孩子都不生的话,今后平均寿命为76岁的话,中国人口也要到2046年才能降低到7亿,但那个时候最年轻的妇女也已经有41岁,绝大多数已经丧失生育能力了,几十年后中华民族灭绝。随着科技的发展,最适人口不断增加(古代中国连1亿人口都难以承载)。就算1980年的时候最适人口确为7亿,难道2046年中国最适人口还是7亿?

人是“本”,自然资源是“末”,想通过减少人口来提高“人均资源”是舍本逐末。不用说中国人口减少到7亿,即使3亿甚至几千万,要想保证现有的生活质量,现有不可再生资源(如石油)不过是多维持几十年、上百年罢了。要从全球化角度看待资源,即使中国一个孩子都不生,留著资源给其他国家,也不过多用几十年。因此人类要存在和发展只有一条路可走:依赖于科技进步开发新资源(包括可再生资源),而科技进步依赖于足够数量、合理结构的人口。减少人口意味着减少今后的新资源。因此要提高人均资源,不能靠减少人口,而只能依靠科技创新。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人是自主创新的主体,因此人口本身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5、记者:现在全球面临粮食危机,中国的粮食价格也不断上涨,有人认为为了粮食安全,人口还是应该降低一些才好。你认为如何?

易:一个国家的农业用地是人口承载力的关键要素。农用地包括耕地、长期作物用地、草原三者之和。全世界人口上2千万的国家共有52个,人口57.3亿,占全球人口88%。以人均农用地计算,中国排名第32位,排在中国前面的31个国家人口18.08亿,排在中国后面的20个国家人口26.09亿。就是说,除中国以外,40.9%的人口人均农用地面积比中国多,59.1%的人口人均农用地面积比中国少。从人均耕地计算,中国排名第35位。英国、荷兰、日本、韩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的人均耕地都比中国少,台湾地区的人均耕地面积只有大陆的三分之一左右[30]。

并且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很多(如气候、土质、日照、灌溉等),人均耕地多并不意味着粮食产量多,比如我国的水稻亩产为420公斤左右,日本为440公斤,印度只有200公斤。中国很多地方适合种植两季甚至三季,而其他很多国家却只能种植一季。印度人均耕地是中国的1.36倍,但中国粮食在近年产量最低的2003年也还有4.31亿吨(1998年为5.12亿吨,2005年为4.84亿吨),而印度2003年的粮食产量只有2.49亿吨(中国1980年粮食产量就已达3.21亿吨),中国2003年的肉类、禽蛋、水产品、水果产量均大大超过印度[30]。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及农业现状2006年》的资料,人均每天膳食热能供应,世界平均为2790大卡,发展中国家平均为2660大卡,发达国家平均为3490大卡;中国为2940大卡,在全世界172个国家中位居57位,稍低于韩国的3040大卡,高于印度的2440大卡、日本的2770大卡 [31,32]。中国人均每天蛋白摄入量为82克,在全世界172个国家中排名 64位,远高于印度的57克,低于韩国的89克、日本的92克。中国人均每天脂肪摄入量为90克,在全世界172个国家中排名 56位,高于印度的52克、韩国的78克、日本的86克[32]。

由于世界耕地分布极不均匀,粮食生产也极不均匀,大多数国家粮食都或多或少依赖进口。韩国粮食自给率只有25.3%。日本的粮食自给率长期低于40%,不过,不同的粮食品种自给率差别很大,大米的自给率为94%,而小麦的自给率只有12% [33]。全球165个参评地区中只有32个地区谷物粮食自给率超过100%,中国自给率为94.6%(排名45位),巴西为86.8%(排名50位),日本为24.2%,韩国为32%,台湾只有19.1% [34]。全球175个参评地区中只有53个地区蔬菜自给率超过100%,中国自给率为101.2%(排名39位),日本为80.8% [35]。全球175个参评地区中只有48个地区肉类自给率超过100%,中国自给率为99%(排名67位),日本为52.5%,韩国为79.1% [36]。全球91个参评地区中只有37个地区鱼和海产品自给率超过100%,中国自给率为93.3%(排名40位),日本为48.4%,韩国为88.3%,法国为39.30%,连美国也只有73.9% [37]。

就是说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在世界上还处于上游,与日本、韩国等国也没有什么差别,并且中国粮食自给率高于95%。如果中国因为担心粮食危机而需要计划生育的话,那么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需要计划生育,但是世界其他国家并没有实行计划生育,不少国家反而在鼓励生育。

可见,从农用地和耕地角度看,中国并不处于劣势,从资源角度讲,粮食是不难解决的问题。但是从长远看,威胁中国粮食安全的将是人口结构—无人种地!肉荒、粮荒,归根结底是人荒。

其他地区(日、韩等地除外)的工业化过程人口都还快速增加,既满足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农村又还留有充足的劳动力,且提高农业机械化,粮食无忧。但计划生育却使中国走了一条畸形的工业化道路,城市出现民工荒,农村出现空壳村庄、留守儿童,无人种地,机械化却又滞后。中美经济现代化差距百年[38],美国1910年农业就业人口还占32%。能指望中国农民一夜之间跨越百年赶上美国现在的生产效率?中国的主粮是水稻,但是目前水稻机收水平为33.5%,水稻机种水平才7.14%[58],如果劳动力突然过度减少,吃什么?

计划生育的初衷是提高人均耕地(其实中国并不低),但实际结果是无人种地,那么提高的人均耕地又有什么意义?要是1980年就彻底停止计划生育,到2035年的时候劳动人口将比实际增加2亿多,只要有1/5(甚至1/10)的人从事农业生产,就足以养活全国所有人口一大半。

计划生育减少孩子数,大家都将孩子当成精英培养而不是当成农民培养,而高校扩招满足了大家这种愿望,但是社会却并不需要大量的“精英”,导致大量大学生“精英”失业。又将教育、医疗产业化,农药、化肥、农机等也过度涨价,农业附加成本大增,使得在农村没有生路,即便肉价、粮价大幅提高(城市却无法承受),也难阻耕地抛荒(现在全国很多地方大片抛荒,本来可以种双季的也只种一季,但是给上面看的“数字”上并没有抛荒)。从某种角度看,现在的肉价、粮价高涨,都涨到教育、医疗、农药、花费、农机行业去了,并没有涨到农民手上。

城市人认为农民素质低,种地很容易。其实不然,就像培养高级技工比培养研究生还要难一样,培养合格农民也不易。农村有句俗话:三年培养一个泥瓦匠,十年培养不了一个种地农。1975年后出生的人大多没有足够的务农经验,即便出现粮食危机,也不会回农村种地的(日本、韩国、台湾粮食过度依赖国际市场,就是因为没有足够的农村劳力而不是没有耕地)。日本、韩国人口少,不足以影响国际粮食市场,中国是人口大国,粮食最好能够自给。目前农村的主力劳力是五六十岁的农民,等他们老年后中国将面临严重粮食危机!

计划生育导致中国人口结构畸形,今后考虑问题要考虑到自己的“人”力,要考虑到自己的“残疾”的人口结构。日本、韩国、台湾粮食自给率不足40%(并不是缺耕地,而是却劳动力),中国不应走他们的老路,应该既要保护耕地,更要保护农村劳动力 (数量、质量、利益和积极性)。

6、记者:不少人认为,人口太多导致中国的环境恶化,只有将人口降下来,才能改善环境;并且今后面临全面变暖,将人口降下来将有助于应对气候危机。你认为如何?

易富贤答:中国城市目前环境污染严重,有以下几个原因:
1、粗放式发展模式:中国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比发达国家高10多倍。中国单位GDP的能耗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6倍,甚至是印度的2.8倍[39]。
2、中国产业转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所有国家在这个阶段都会出现过高污染情况,比如英国的伦敦曾长期被工业烟雾笼罩。
3、中国城市化引发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移民潮,数亿人口短时间涌入城市,而城市的生态建设却滞后。
4、国际污染转移入中国:工业产品最消耗资源、制造污染,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和工地,输出高污的工业产品换取低污的高附加值产品,必然伴随城市环境恶化。发达国家通过进口中国工业产品而将污染间接转移到中国。

中国城市污染虽仍然严重,但是中国总体生态环境自1990年代起却也不断改善: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双缩小;森林面积、蓄积持续增长;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稳中有升[40]。

先进的生产方式已开始经济地利用资源并保护环境,而相对落后的生产方式对环境破坏力更大。现在由于清洁燃料的使用与对排放物的严格控制,虽然英国人口增加了几十倍,但是伦敦的空气比1585年时还要洁净,“雾都”已经名不符实了。人口密集的日本现在生态比中国还要好。即使现在中国一个孩子都不生,继续目前的粗放式发展模式,环境问题同样严重。如果走精细化道路,现代科技可以确保中国将城市环境恶化降低到可接受程度,不会发生欧洲工业革命时期“伦敦烟雾”事件。

全球变暖主要是地质大气候改变,人类活动部分地加剧了这种变化,并且还有争论,吉林大学气候专家杨学祥教授就认为全球变暖被夸大和有意误导[41]。如果全球发展模式不改变,即使中国真将人口降低到7亿,难道就不会有气候的问题?澳大利亚、美国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是中国4-5倍。美国人口将增加2亿,即便中国人口减少8亿也难抵消这2亿人口的影响。增加森林可以部分缓解温室效应,但是全球70%以上的森林资源分布在人口不到全球15%的少数地区。中国只占全球4.5%的森林面积。即便中国人口全部迁移走,18亿亩耕地全部变成森林,也只增加3%全球森林面积,对气候影响不大。温室效应的解决有待于新型能源取代化石能源(在可以预期的将来就可以实现)。即便现在全球人口减少一半,如果继续使用化石能源,照样会出现全球变暖(假设全球变暖是真实的)。但是全球人口减少意味着智力(尤其是年轻智力)减少,是难以开发出新型能源的。

气候、环境等的问题是全球性的,即便中国人口减少的再厉害,全球人口仍然会增加到90亿,这90亿人口仍然对全球气候有影响。中国幅员辽阔,生态多样,即便遇到极端气候情况,中国的生存条件比大多数国家要好。如果真出现极端气候情况,边界是没有太大意义的。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通过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谁来统筹?人来统筹,人是主体,是本,管仲说:“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这个“本”是不能轻易动的,其他的发展都应该围绕着这个“本”展开,经过“本”的统筹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

7、记者:老百姓普遍认为,现在就业压力大就是因为人口太多。你认为减少人口能够解决就业问题吗?

易:社会作为整体,有消费才有需求,有需求才有生产,有生产才能提供就业,有就业才有能力消费。减少人口之后减少消费,哪里还有就业?

消费与生产的关系还与社会发展水平相关,同样4万亿美元的消费量,印度能提供5亿个左右就业机会,而日本只能提供6600万个左右的就业机会(日本对低附加值的产品需求有限,而单位消费量的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所提供的就业并不多)。

工业革命以来,失业问题一直存在。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所需劳动力不断减少;大量“失业”的农民进入工厂,生产工业品,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工业生产的效率也不断提高,机器淘汰人力;“失业”的工人涌向第三产业,人们享受的服务越来越好。

既然有失业,那么减少人口不就解决问题吗?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失业问题是由于产业结构改变,而不是因为人口过多。比如,现在发达国家只需要不到25%的劳动力就能满足大家的工农业需求,如果没有第三产业,70%以上的人就得失业。但是如果人口减少一半,消费市场也减少一半,仍然有70%以上的人找不到工作。俄罗斯人稀地广,资源丰富,2006年失业率为6.6%;日本人稠地狭,资源缺乏,但是失业率只有4.1%。美国人口3亿,失业率为4.8%;巴西面积相当于美国的91%,人口1.9亿,只相当于美国的63%,但是失业率却高达9.6%。因此失业率与人口多少没有什么关系。

现在就业压力很大程度是因为计划生育本身:既通过减少消费者而减少就业容量,又提高妇女劳动参与而直接增加就业压力。独生子女政策减少上亿人口,等于丧失了一个巨大的的消费市场,对中国的经济的负面影响可想而知。如果1980年就停止计划生育,增加1亿多消费者,大大增加婴幼儿相关产业和教育产业的就业容量,并且降低妇女劳动参与率;只有1980年代初出生的大约3千多万进入劳动市场,相对于9亿多的劳动人口来说比例不高,而且现在缺的就是这个年龄段的劳动力(就是说20岁的并不跟50岁的人抢工作)。

现在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主要是由于大学扩招,高校招生人数从1998年到2006年增加5倍,超出了中国目前的产业结构对高校毕业生的接纳能力,如此大跃进,在任何一个国家都会有就业压力的。美国每年也只能接受6.5万名高科技移民;但却累计有上千万非法蓝领工人,国会还拟将他们合法化。不顾人口结构的扩招并且将使得今后很多高校因为生源短缺而破产。

只要有失业,就有“人口过剩”的舆论。但从宏观角度看,新产业的就业容量远比旧产业大,每一次产业革命,都使得劳动力需求增加,如果人口增长跟不上,就会出现劳动力短缺。

英国在第一次产业革命时期人口增加3倍,失业率高,社会治安恶化,曾经处死失业的流浪汉。但正是由于大量富余人口使得英国顺利完成产业革命。美国工业革命以来人口增加9倍,源源不断的新增人口满足了历次产业革命对劳动力的需求。1933年人口1.24亿,高达1/4的劳动力失业。2006年人口突破3亿,但失业率降低到只有4.8%。战后日本人口达到8千万,开始提倡少生。当人口突破1亿的时候,举国惶惶不安,并曾一度计划将人口收缩到8千万。而现在日本人口增加到1.27亿,比二战后多出了50%,却面临劳动力短缺。

中国2005年产业结构相当于日本1950年代的水平,城市化水平相当于美国1913年的水平。中国第一次产业革命还未完成,就已面临劳动力短缺(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人口已接近负增长,今后凭什么实现第二次、第三次产业革命?难道永远满足于目前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水平?

8、记者:很多知识分子认为人口素质比人口数量重要,粗养两三个孩子,还不如精养一个孩子。你认同这个观点吗?

易:其实人口数量与质量并不矛盾,少生并不一定优生,多生也不一定劣生。《三字经》既记载了“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母成功地培养了一个孩子),也记载了“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窦燕山成功地培养了五个孩子)。现实中,窦燕山模式可能更加普遍,兄弟姐妹互相督助,互相扶持,培养的成本更低,也更容易成材。

对孩子的投入就像给庄稼施肥一样,需要适可而止。施肥过量是有害的。一方面危害庄稼本身:容易倒伏,导致粮食减产;容易发生病虫害,继而增加农药用量,直接威胁了食品的安全性。此外过多施用的肥料会流入周围的水体中,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藻类滋生,继而破坏水环境。

从某种意义上,心理素质比生理素质更重要。中国民间早就注意到“独柴难烧,独子难教”的现象。多子女家庭可以创造有利于孩子全面发展的人文环境,更加模拟社会的模式,孩子的性格比较健康,独立生活能力强。而独生子女家庭却由于过度溺爱,在家里是小皇帝,在外面却要面对激烈的竞争,反差太大,“众星捧月”效应往往培养出孤傲、狂妄、自私性格,缺乏社会和家庭责任心,不但不利于孩子个人的发展,而且给社会带来损失。

中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提倡优生优育的国家,但是却是世界上出生缺陷发生率最高的国家之一[42,43]。中国每年出生1300多万人口,占全世界每年出生1.3亿人口的10%左右[44,45,46];但是中国每年的出生缺陷儿数量却约占全世界的20%[43]。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的国家。虽然中国人口目前仍占全球19%以上,但是由于出生人口只占全球的10%,意味着今后中国人口占全球比例将急剧下降。

最佳的优生就是在妇女黄金生育时间完成生育任务。子宫、卵巢疾病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女性的卵巢功能开始衰退,染色体易变异,胎儿的致畸率也随之升高。妇女二十岁出头是生小孩的黄金年龄。但中国却为了控制人口数量而强制推行晚婚晚育。

计生委近几年在提升人口素质上花费不少,并将9月12日定为“中国预防出生缺陷日”[43],但是出生缺陷发生率呈持续上升,中国农村出生缺陷总发生率从1996年的万分之101.74上升到2006年的万分之140.85 [47]。原因是计生委的采取的手段和目标背道而驰。比如,如果真要提升人口出生素质,就应该停止执行晚婚晚育政策,并且注重孕检,但是计生委却不断强化晚婚晚育,并且注重的是收费的婚检而不是掏钱的孕检。

超生孕妇漂泊在外,承受了巨大心理压力,势必影响胎儿的发育;不能得到常规的产前检查(有些连出生都不敢去医院);小孩出生后由于担心超生罚款,而不能及时免疫接种。巨额的超生罚款降低他们养育孩子的能力。不少超生的孩子还长期受到社会歧视,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

计划生育政策对有抚养能力的城市人口限制更为严厉,这些人只好将本来应该用在抚养孩子上精力、金钱和资源用于其他消费(如宠物、歌舞厅),造成全国的平均教育素质偏低。

以人为本,但是计划生育不但降低这个“本”的数量,也降低“本”的质量。因此要提高人口素质,首先就应该停止计划生育。

中央领导对人口素质下降非常担忧,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发展妇幼卫生事业”。

9、记者:有人认为今后国防不靠人,靠科技,人多人少意义不大,人口太多会挤占国防科研经费。你觉得计划生育对国防安全有什么影响?

易:目前中国有230万现役正规军人(此外还有约80万的预备役部队),武警部队约有150万人。除了军官和志愿兵外,假设330万为义务役,平均服役2-3年,假设为2.5年,那么每年应该有132万左右的新兵入伍。2008年的现役军人主要是1980年代后期出生的,当时每年出生2500万左右,其中男孩1300多万 [44],服兵役的10% (女兵很少可以忽略)。而根据人口普查和人口抽样调查,近年每年出生男孩700万左右 [44,45],那么要想继续保持现有军队规模,到时候意味着19%的人需要服役。

科技来源于人的智力,科技进步依赖于综合国力。中科院《中国现代化报告2005》显示,中国与美国等7个国家的经济现代化差距100年[38]。现行计划生育政策将导致国家连基本的社会保障体制都无法建立,今后国防投入更加会受到限制,与其他国家的国防差距将会越来越大。并且人的战斗意志从来都是最重要的国防力,因此,国防同样需要以人为本。而独生子女的性格缺陷以及缺乏对国防的奉献精神,部队的素质堪忧。另外由于没有合理的社会保障体制,军队家属无法得到应有的保障,将会导致军心不稳。中国历代都豁免独生子服兵役的义务。中国抗美援朝时期,一个独生子士兵的农民父亲写信给彭德怀司令,请求他将自己的儿子送回身边。彭德怀不顾他人反对,在几十万大军中找到那名士兵将他送回家。其他国家也一样,美国影片《拯救大兵瑞恩》叙述:一家姓瑞恩的有三兄弟都阵亡了,小儿子詹姆斯﹒瑞恩也在欧洲大陆战斗,还不知生死,盟军司令马歇尔将军得知此情况,立刻下令派一支小分队去找他,把他送回母亲身边。当今后中国军队的主体是独生子女的时候,战斗力到底有多强?

10、记者:很多人担心,如果停止计划生育,生育率会大幅反弹,又不利于人口的健康发展。你觉得停止计划生育后生育率会反弹吗?

易: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组反对调整人口政策是担心停止计划生育后生育率会大幅反弹[48]。其实这种担心没有必要。

社会越发达,生育率越低。人类发展指数(HDI)是联合国反映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我在《大国空巢》第3章里根据联合国的数据比较了全世界所有超过500万人口的国家和地区的HDI与总和生育率(TFR,妇女生育孩子数)的动态关系,发现二者高度负相关,同等HDI的国家中,中华文化圈地区的TFR比其他地区低;曾经是社会主义国家的TFR比其他国家低;后行国家达到相同的HDI时,TFR要比先行国家当年低[30]。

2003年世界上所有中收入国家平均HDI为0.774,平均TFR为2.1;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平均HDI为0.769,平均TFR为1.9。中国的HDI 2000年为0.730,2003年为0.755,2004年为0.768,2005年为0.777 [49]。中国2007年HDI应为0.8左右,相当于新加坡1987年、韩国1988年的水平,当时新加坡和韩国TFR分别只有1.62、1.56 [50,51]。

泰国和巴西的社会发展水平与中国非常接近,中国2007年HDI相当于泰国2006年、巴西2004年的水平,中国2006年人均购买力相当于泰国和巴西2003年的水平,但是现在泰国和巴西的生育率分别只有1.64、1.88。巴西和泰国没有实行计划生育,保持完整的生育文化,生育率直线下滑;中国生育文化被摧毁几尽,经过三十多年的计划生育形成了爬蚤心理,少生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在严格的1.38的政策生育率下反而能有1.8的生育率?

2005年伊朗的HDI为0.759,比中国的0.777还要低,而伊朗已经没有生育限制(甚至鼓励生育)的情况下2007年生育率只有1.7[52],中国在强制性的1.38的政策生育率的限制下生育率反而还有1.8?

1985年开始国家就特批山西翼城县试点二孩方案,但是2000年普查显示该县生育率只有1.51。新疆建设兵团汉族人口允许生二胎,少数民族可以生多胎,但是“十五”时期,总和生育率稳定在1.0左右。越南1988年开始计划生育,都允许生育两个,越南2007年的HDI相当于中国1999年水平,但是现在生育率只有1.89,低于政策生育率和世代更替水平。可见光是放开二胎是不够的,应该立即停止计划生育。

在HDI达到0.8之后,各国TFR都继续快速下降,比如韩国现在的TFR只有1.08,新加坡为1.2,台湾为1.1,香港只有0.95。韩国汉城大学社会学教授殷基洙说:“除非能把人口问题处理好,否则,韩国社会将会在20至30年内崩溃。”

工业革命以来生育率下降之后很难反弹。原因是工业化所引起的家庭结构改变和男女分工改变是难以逆转的,“生产力对人口的压迫”是难以逆转的。发达国家耗费巨资、绞尽脑汁以求缓解生产力对人口的压迫,都没有成效。中国于1990年开始生育率从2.2左右直线下降,降低到2000年的1.22,现在连生育意愿也只有1.73了,这很大程度是因为1990年代以来在分配制度、住房制度不断畸化以及教育、医疗等的产业化(要逆转这些制度非常难),使得老百姓的养育能力不断降低。虽然现在中央政府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央领导在努力改善民生,但是解除“生产力对人口的压迫”、化解工业化所引起的人口再生产与物质再生产的矛盾还任重道远。生育率反弹,“弹”何容易?!

11、记者:你认为停止计划生育后会出现“补偿性生育高峰”吗?

易:从其他国家的情况看,人口政策调整很难出现“补偿性生育高峰”。韩国在1962年开始提倡控制人口,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不像中国是强制一胎化),随着经济的发展,生育率不断下降,1995年降到1.65。韩国政府于1996年取消控制人口出生政策,随后出台鼓励生育的政策。照理说,应该会出现出生高峰,但是生育率却不升反降,生育率从1995年的1.65降低到1996年的1.58、1997年的1.54、1998年的1.47,2005年降低到1.08的极度危险水平。韩国的政策调整并没有出现“补偿性生育高峰”。

1965年起,台湾开始实行“家庭计划”,提倡(不是强制)“一个不算少,两个恰恰好”的政策。随着经济的起飞,台湾育龄妇女的生育率从1963年的5.47不断下降,1984年开始低于世代更替水平2.1。1989年,台湾家庭计划的口号转变为“一个嫌太少,两个恰恰好,三个不嫌多”。虽然政策改变,但是台湾生育率却并没有回升,1988、1989、1990、1991、1992、1993年的生育率分别为1.85、1.68、1.81、1.72、1.73。其后台湾更是鼓励生育,但是生育率却不断降低,现在只有1.1左右了。

1960年代,新加坡政府曾推行“两个就够了”的计划生育政策(也只是提倡)。随着经济的发展,生育率急剧下降,从1963年的5.01下降到1977年的1.82。尤其是高学历的女性生育率下降更快,新加坡从“优生”角度鼓励高学历人群多生孩子,但是起效甚微。1980年代新加坡的“两个就够了”的计划生育政策受到广泛指责,后来新加坡政府对这个政策进行了认真检讨,取消了这个政策,并采取鼓励国人多生孩子的措施。但是政策改变却并没有导致生育率的回升,1980年代和1990年代新加坡的生育率一直徘徊在1.7左右,现在尽管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生育的政策,但是生育率却降低到1.2左右。

伊朗是穆斯林国家,穆斯林生育文化是当今世界最为顽强的生育文化。在1989年至1997年拉夫桑贾尼担任总统期间,说服宗教界领导人支持他的计划生育政策,鼓励(不是强制)每个家庭只生两个孩子,生育率从1990年的5.3迅速降低到1995年的2.9,2000年的2.2,2006年的1.7。2005年选举中内贾德击败拉夫桑贾尼而成为总统,内贾德说:“我反对‘两个孩子就够了’的政策。西方国家目前生育率极低,因此担心伊朗如果人口增加过快会成为强大力量;而伊朗是一个拥有许多能力的国家,我们有能力抚养更多孩子,即使人口从目前的近7千万增加到1.2亿也没问题。”[53]虽然伊朗的计划生育仅仅只是提倡生育二胎,而伊朗总统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是生育率却难以回升(预计还将继续下降),2007年生育率又只有1.7左右[52]。伊朗如此顽强的穆斯林生育文化在计划生育(还只是提倡二胎)就已经弱不经风,中国的情况可想而知。停止计划生育后伊朗没有出现“补偿性生育高峰”,中国还会出现高的生育高峰?

中国1960年代出生的妇女基本上已没有生育意愿或能力,补偿性生育得指望1970年代出生的妇女。根据1990年全国生命表,每1000个出生婴儿大约有5.4%的人在25岁之前死亡,12.1%的人在55岁之前死亡[54]。平均每年死亡0.22%。1970-1979年这10年共出生11059万女孩[55],以每年死亡0.22%计算,到2008年的时候还剩下10235万。

国家计生委的数据显示,中国现有2.4亿育龄妇女,其中有48%的妇女使用宫内节育器,有36%左右接受了输卵管结扎手术,永久绝育[56]。毕竟输卵管复通手术愿意做的人很少,即使做了成功率也不高。已经生育二胎或二胎以上,本来就不大可能准备再生育。因此,先扣除这36%的妇女,剩余64%中又有30%不孕(女性从27岁开始生殖力就明显下降,1970年代出生的女孩都已经算是高龄育龄妇女了),算下来1970-1979年出生的女孩只有45%(4600万)尚有生育能力。而目前生育意愿只有1.73 [14],她们中的大多数已经生育了一个孩子,那么这4600万妇女只有再生3360万孩子的意愿。

现在年轻一代普遍晚育。2008-2012年以1970-1974年出生的妇女为抢生主力,2013-2017年以1975-1979年出生的妇女为抢生主力,平均每年抢生336万人,这已经是较高的估计了。十年之中,可能前几年偏多一点,达到五百万左右,后几年偏少一点,可能只有一、二百万。

目前平均初育年龄为25岁,1980年代出生的一代还只是生育第一个孩子,1980年代平均每年出生女孩1000万左右[57],由于不生育人群的存在,意味着今后每年每年生育妇女只有810万,1980年代初出生的有少数才开始生二胎,每年总出生孩子最多不过1200万左右(很可能只有1000万左右)。那么在“补偿性生育高峰”期间,每年最多只出生1700万左右孩子(这是最乐观的估计)。

可见这三千多万抢生儿童,是中国缓解老龄化危机的唯一希望。这宝贵的三千多万抢生儿童,不但可以缓解现在幼儿园、中小学教师的失业压力,尤其有利于缓解即将于2020-2030年期间爆发的养老危机,保持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应赶抢“补偿性生育高峰”,如果这个高峰被耽搁了,后果将会是灾难性的。

注释: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新华社.2007年10月24日.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 ... 10/24/content_6938568.htm
2.Espenshade TJ, Guzman JC, and Westoff CF. The surprising global variation in replacement fertility. Population Research and Policy Review. 2003,22:575-583.
3.我国不孕不育人群比例20年增10倍 成第3大顽疾. 新华网. 2005年06月14日.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 ... 06/14/content_3081472.htm
4.人口发展战略报告要点. 搜狐新闻(来源海南日报). 2007年01月12日. http://news.sohu.com/20070112/n247567963.shtml
5.郭志刚. 对中国1990年代生育水平的研究与讨论.人口研究. 2004年3月号.
6.各地区育龄妇女年龄别生育率及总和生育率. 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renkou/2005/html/0803.htm
7.教育部统计公报表明:全国小学生一年锐减381万. 中国网(来源:北京青年报) . 2006 年7 月5 日. http://www.china.org.cn/chinese/PI-c/1265825.htm
8.田豆豆. 湖北农村中小学资产闲置逾18亿. 人民日报.2006-08-05 第04版. 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4562/4670256.html
9.邓兴军.小学新生今年仅7万. 中青在线(原载《北京青年报》). 2006-08-07. http://edu.cyol.com/content/2006-08/07/content_1471010.htm
10.我国已累计出生9000万独生子女人口形势仍然严峻. 新华网. 2005年11月14日.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5-11/14/content_3779575.htm
11.中华人民共和国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06年2月28日. http://www.stats.gov.cn/tjgb/ndtjgb/q ... b/t20060227_402307796.htm
12.中华人民共和国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07年2月28日. http://www.stats.gov.cn/tjgb/ndtjgb/q ... b/t20070228_402387821.htm
13.中华人民共和国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08年2月28日. http://www.stats.gov.cn/tjgb/ndtjgb/q ... b/t20080228_402464933.htm 
14.2006年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2007年第2号)http://www.cpirc.org.cn/tjsj/tjsj_cy_detail.asp?id=8124
15.台灣生育率直線下降 五年后將成一胎化社會. 人民網.2006年08月14日. http://tw.people.com.cn/BIG5/14812/14875/4700650.html
16.人口计生委于学军谈“稳定生育政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国政府网。 2007-11-10. http://www.gov.cn/zxft/ft31/wzzxgd.htm
17.魏城. 中国如何避免“大国空巢”?英国《金融时报》2008年3月24日. http://www.ftchinese.com/sc/story.jsp ... &pa1=0&pa2=0&loc=HOMEPAGE
18.2000-2003年全国各地区计划生育率. 国家计生委. http://www.npfpc.gov.cn/data/data-20041014-2.htm
19.国家计生委副主任谈免费强制婚检和富人超生. 新浪嘉宾访谈. 2006年03月08日. http://news.sina.com.cn/c/2006-03-08/13539297539.shtml
20.Jean Dreze, Amartya Sen.India: Development and Participation. New Delhi,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PP.112-142.
21.发改委:我国的工资分配的基本情况和主要问题. 人民网. 2007年02月01日. http://gov.people.com.cn/GB/46737/5354398.html
22.媒体热议十七大:实现社会公平从初次分配开始.新华网(来源:新京报). 2007年10月18日. http://news.xinhuanet.com/lianzheng/2007-10/18/content_6900160.htm 
23.高二坡. 河南个税申报 富人偷着乐. 金融界(来源:东方今报). 2007年04月16日.http://money.jrj.com.cn/news/20070416/000000126384.htm
24.余天心、王石生: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 人民网(来源:经济参考报).2005年04月30日. http://theory.people.com.cn/GB/40536/3362184.html
25.杨茜. 基尼系数超0.45 我国贫富家庭收入差超8倍. 新华网(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 2005年10月11日. http://news.xinhuanet.com/employment/ ... 10/11/content_3605317.htm
26.朱述古. 基本民生投入全世界最低说明什么? 新华网(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006年07月06日. 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06-07/06/content_4801064.htm
27.陈卫,孟向京.中国人口容量与适度人口问题研究. 中国人口网. 2004-03-26. http://www.chinapop.gov.cn/rklt/rkyjhsyyj/t20040326_1512.htm
28.特别策划:13亿人口的分量. 人民网. 2005年01月10日. 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3106966.html.
29.李伟雄:人口降至5-8亿 计生政策需再坚持100年. 国际在线. 2006-03-11. http://gb.cri.cn/8606/2006/03/11/146@941672_1.htm
30.易富贤. 《大国空巢》,大风出版社,2007年. http://www.strongwind.com.hk/product/978-988-99725-3-0.aspx
31.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及农业现状2006年》ftp://ftp.fao.org/docrep/fao/009/a0800c/a0800c08.pdf
32.Food Security Statistics: Dietary Energy, Protein and Fat.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2006-06-30. http://www.fao.org/faostat/foodsecuri ... nsumptionNutrients_en.xls
33.各国粮食自给率报告:法国最高达329% 日韩垫底.新华网(来源:环球时报). 2008年04月11日.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8-04/11/content_7958662.htm
34.Self-sufficiency: Cereals. Economic and Social Data Rankings. http://www.dataranking.com/table.cgi?LG=e&TP=fo06-1
35.Self-sufficiency: Vegetables. Economic and Social Data Rankings. http://www.dataranking.com/table.cgi?LG=e&TP=fo06-2
36.Self-sufficiency: Meat. Economic and Social Data Rankings. http://www.dataranking.com/table.cgi?LG=e&TP=fo06-3
37.Self-sufficiency: Fish & seafood. Economic and Social Data Rankings. http://www.dataranking.com/table.cgi?LG=e&TP=fo06-4
38.解读中国现代化报告:中美经济现代化差距100年.人民网. 2005年02月19日. 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3187542.html
39.苗苏. 中国能耗甚至远超印度 温总理和印媒一起担忧. 中国发展门户网. 2006年07月21日. http://www.chinagate.com.cn/chinese/yw/51826.htm
40.国家林业局发言人曹清尧向社会各界致以新春祝福. 人民网. 2005年02月03日. 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8198/44132/44175/3166201.html
41.光明观察杨学祥个人文集 http://guancha.gmw.cn/author.aspx?id=128
42.魏来. 我国出生人口素质偏低对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策建议. 西北人口. 2006; 3: 30-33.
43.朱玉、周婷玉. 9月12日 预防出生缺陷日. 新华网.2005年09月13日http://news.xinhuanet.com/health/2005-09/13/content_3481838.htm
44.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国人口年龄状况http://www.popinfo.gov.cn/popinfo/pop ... 92843293C482570FB000C0A72
45.全国分年龄、性别的人口. 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renkou/2005/html/0301.htm
46.霍霞. 最新研究表明:全球每年有四百万新生儿死亡. 新浪网(来源:北京科技报). 2005年03月16. http://tech.sina.com.cn/d/2005-03-16/1106551989.shtml
47.我国农村人口出生缺陷发生率呈持续上升趋势. 新华网. 2007年11月13日.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 ... 11/13/content_7064784.htm
48.政策解读:计划生育是我国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新华社2007年7月15日. http://www.gov.cn/jrzg/2007-07/15/content_685141.htm
49.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联合国.
50.Yap MT. Fertility and population policy: the Singapore experience. J Population and Social Security (population). 2003; Supplement to Vol 1: 643-658. http://www.ipss.go.jp/webj-ad/WebJour ... ulation/2003_6/24.Yap.pdf
51.Jun KH. The Transition to Sub-Replacement Fertility in South Korea. The Japa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2005; Vol.3, No.1. http://www.ipss.go.jp/webj-ad/WebJour ... population/2005_6/jun.pdf
52.Iran. The World Factbook (CIA). https://www.cia.gov/library/publicatio ... rld-factbook/geos/ir.html
53.伊朗总统鼓励国民多生多育. BBC中文网. 2006年10月23日. http://news.bbc.co.uk/chinese/simp/hi ... ewsid_6076200/6076234.stm
54.穆光宗. 构筑以人为本的人口政策和人口战略. 学习时报. 2004年10月18日第四版.
55.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国人口年龄状况http://www.popinfo.gov.cn/popinfo/pop ... 4D93E255348256C3E00279206
56.冯军军.中国实施多元化生育政策.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07月16日第一版. 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39/12475/1121904.html
57.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国人口年龄状况http://www.popinfo.gov.cn/popinfo/pop ... 6DACCAA9D48256C3E0027C3E2
58.中国农机学会农机化分会理事长白人朴在“山东桓台—中国玉米收获机械化第一县”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 2006年9月9日. http://www.camn.agri.gov.cn/Html/2006-9-11...-9-11_2585.html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 文章地址: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6/478
  • 引用通告: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trackback.php/478

崔之元访谈:"看不见的手"范式的悖论与当前金融危机 李昌平:中国农村将彻底走上菲律宾道路
相关文章
2008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人口问题的政策透视会议“纪要
莫言:文学与赎罪
李建新:误读的中国人口
易富贤:人口坍塌才是中国的真正风险
吴颖臻、傅咏南等:当前我国生殖健康与出生缺陷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API: 工具箱 焦点 短消息 Email PDF 书签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本站文章请提供原文链接,非常感谢。 © http://wen.org.cn
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站立场。对于发言内容,由发表者自负责任。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