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戏剧

赵志勇:《白卫军》:舞台的诗意与魅力

赵志勇:《白卫军》:舞台的诗意与魅力

白卫军剧照

1918年3月,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结束了他在斯摩棱斯克省的两年乡村行医生涯,风尘仆仆回到故乡基辅。那一年,德国人扶持的"全乌克兰统治者"盖特曼和右翼民族主义者、自封的"乌克兰共和国领袖"西蒙.彼得留拉正在争夺这个欧洲粮仓的首都。而不远处,苏维埃红军则正在向这里进发。

1918年3月,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结束了他在斯摩棱斯克省的两年乡村行医生涯,风尘仆仆回到故乡基辅。那一年,德国人扶持的"全乌克兰统治者"盖特曼和右翼民族主义者、自封的"乌克兰共和国领袖"西蒙.彼得留拉正在争夺这个欧洲粮仓的首都。而不远处,苏维埃红军则正在向这里进发。

十月革命之后的那些日子是艰难的,连绵不断的内战让人们的生存经受严峻考验,未来因为各派政治势力的残酷争夺而变得迷茫不定。《白卫军》(又名《土尔宾一家》)呈现了年轻剧作家布尔加科夫在那段日子里的难忘经历。主人公土尔宾一家属于盖特曼集团的军官阶层。在那段历史进程中他们并非时代的主角,用后来布尔什维克政权的阶级斗争意识形态话语来说,这根本就是一个"注定要被历史所抛弃的阶级"。还好有布尔加科夫,让这些在历史激流中苦苦挣扎、无所归依的人们在戏剧舞台上有了存身之处。布尔加科夫为他们留下的一幅幅肖像真实、生动,充满诗意与温情。今天,当那段历史最终尘埃落定后,重温《白卫军》这幅画卷,一种温暖浓郁的诗意令人陶醉。

"革命时代的列车,走一小时,停两个小时。"这是剧中第一幕年轻诗人拉里奥斯克的一句台词。拉里奥斯克在这样的列车上颠簸了十一天,从日托米尔来到基辅,投奔自己的表兄妹土尔宾一家。在欣赏演出的时候我总觉得,这位年轻诗人的形象与剧作家布尔加科夫本人的身影隐约重叠在了一起,难分彼此。似乎在描绘那段难忘经历的时候,剧作家把自己的身影放到了舞台上,和心爱的人们生活在一起。如果我们知道"土尔宾"本是布尔加科夫外婆家的姓氏的话,那么这样的猜度或许不会显得过于武断。有趣的是,年轻时代的布尔加科夫本人身姿伶俐俊俏,神采顾盼飞扬,而莫斯科艺术剧院在将这出杰作搬上舞台时,却特地选了一位行动迟缓的大胖子演员来扮演这个投射了剧作家个人身影的角色。看着他在舞台上单纯而笨拙地享受宴饮,尴尬地给一对情人当电灯泡,喃喃地做着白日梦,痴情地陷入单相思然后遭遇了小小的心碎,让人在不断发出笑声的同时,更深深体会到作家赋予剧作中人物生活和情感的诗意与优美。

在布尔加科夫/拉里奥斯克眼中,土尔宾兄妹有着那么高贵美好的一种人格。炮兵上校阿列克谢相貌堂堂、正直威严;满头红发的叶莲娜美得像金子一样耀眼,有着热情爽朗,温柔体贴的性格,总会在大家又冷又饿的时候把茶炊摆到桌子上,"男人们见到他,就纷纷地把鲜花送到家里来了";士官生尼克尔卡,一个开朗俊俏的十九岁少年,似乎总在无忧无虑地唱着歌......

然而世事动荡,土尔宾一家的生活注定是不安宁的。指挥官阿列克谢率领着一支毫无作战经验的学生军,面对懦弱卑鄙只求自保的参谋部和兵临城下的彼得留拉匪帮,他不知道该如何尽到自己军人的职责。终于在得知最高统帅弃国出逃之后,他选择了遣散士兵,独自殉职牺牲;叶莲娜在危急时刻被丈夫抛弃,她独自苦苦支撑家庭,在爱情与贞洁之间进行着同样不轻松的挣扎;就连年轻的尼克尔卡,也在那场卑鄙耻辱的战斗中失去了亲人,落下终生的残疾。

白卫军剧照

布尔加科夫笔下的土尔宾们是那个年代"白卫军"中的少数,心怀高贵、正直的情感,却在那风云激荡的大时代被逼到历史的夹缝处,进退失据,无所适从。和土尔宾们一样,被裹挟在那段历史洪流中的布尔加科夫并不知晓自己终将何去何从。然而一双艺术家的慧眼,让他于踽踽独行之际,也能窥见几分历史发展的真相。没有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革命豪情,布尔加科夫更关注时代动荡中那些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流传到今天的无产阶级文学书写了那个时代的昂扬、热血、牺牲、壮烈;而布尔加科夫笔下的革命岁月,是心存对奶油色窗帘、绿色灯罩、巧克力味的书籍、鲜花、歌声、圣诞树和温暖壁炉的怀念,在辗转流离中一次次经历与爱人的离别与重逢。或许,把这两幅图景相叠加,就是大革命时代的真实写照罢。

在《白卫军》里,我们没有看到一个布尔什维克的形象。布尔什维克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呢?布尔加科夫自己隐隐地怀着希望,却没有给观众任何的答案。对于他笔下的土尔宾们来说,布尔什维克的来到或许意味着一出新历史剧的伟大序曲,或许只是一个过去的黯然尾声。剧中与高贵的土尔宾们形成对照的,是十月革命后的"白卫军"群体中的大多数。在布尔加科夫看来,无论是猥琐懦弱的盖特曼及其下属塔里别尔塔们,还是凶残暴虐的彼得留拉匪帮,都是一帮贪图私利不为国家和人民着想的卑鄙小人。在他们的主宰之下,土尔宾们诗意而温暖的生活注定会失去,而被一个不可知的布尔什维克的世界所取代。这就是诗人布尔加科夫对历史的判决。

作为一个未能与历史前进方向保持一致的作家,布尔加科夫在生前是压抑而寂寞的。他的小说难得发表,剧本几乎统统遭禁。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才华和洞见历史的智慧未被人们所发现。小说《白卫军》一发表,就引起了高尔基等人的热烈赞扬,迅速被莫斯科艺术剧院改编上演。据说斯大林本人极为热爱这出作品,曾亲临剧院观看这出戏的演出达17次之多。在评价这部作品的时候,斯大林说,这出戏表现了"布尔什维克无坚不摧的力量"。我想这并非如有人所说的那样只是一个误解。布尔加科夫的经历和际遇让他只能从一个单向度看待历史,但他的艺术才华没有妨碍他获得对历史发展的深刻洞见。

品味布尔加科夫的作品,最令我们感动的,是他在描绘那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时,总带着细腻的温情,洒脱的幽默。像帕斯捷尔纳克的小说一样,布尔加科夫的戏剧也塑造了一些在历史的沧桑巨变中辗转漂泊,无从抉择的男人和女人们。但和帕斯捷尔纳克不同的是,他深深同情土尔宾们的迷惘与无助,却并不因此而有意无意地去歪曲和丑化那些他并不了解的苏维埃革命者的形象。他只是忠实而饱含深情地书写了他所熟知的那个历史断片。他笔下的土尔宾们,那种饱经忧患而仍旧不失其爽朗、洒脱的气质,比帕斯捷尔纳克笔下迷茫忧伤的日瓦戈医生们和拉拉们更令人着迷。

看《白卫军》的时候,我们忍不住会想起比布尔加科夫更早一个时代的伟大剧作家契诃夫。同样是在莫斯科艺术剧院的舞台上取得了巨大成功,《白卫军》所表现的那种向旧时代告别的意趣令很多评论家将之与《樱桃园》相比。然而,经历过风云激荡的大时代的洗礼,布尔加科夫的思想境界与契诃夫有着显著的区别。作为剧作家的契诃夫,苦苦求索的是在卑微无望的人生苦境中挣扎而不失却体面,而布尔加科夫虽然身为那个大时代的边缘人,但他更为关切的,是历史未来的走向。

在布尔加科夫笔下,对人物的温情关爱延续了契诃夫剧作的色调,而那种肆意的幽默谐谑却是地道的莎士比亚风格。8月18、19日的首都剧场,舞台上人物或机智或憨厚的台词让观众席中不时响起会心温暖的笑声。每当这种笑声响起的时候,我们心中总会忍不住涌起对剧作家的感激和爱意。让我们来简单回忆一下剧中第四幕,拉里奥斯克对叶莲娜说的那句:"我们会得到休息的,我们会得到休息的"。这句出自契诃夫《万尼亚舅舅》的台词原本是那么寂寞而忧伤,可当它出现在这里时,它唤起的是多么温暖的一种希望啊!

莫斯科艺术剧院的舞台设计是成功而独具匠心的。一个巨大的钢结构斜面横亘舞台,贯穿演出始终,让历史转折点上那些身处时代潮流对立面的人们内心的不安和危机感有了准确的视觉表象。而演员们功力深厚,充满力量感和自信心的表演则有效地平衡了舞台视觉形象的不稳定感,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布尔加科夫塑造人物是那种温暖而爽朗的诗意。当你含着笑意看完这热情洋溢、诗意盎然的演出时,不经意间你会恍然发现:在《白卫军》的舞台上,我们找回了中国观众所久违的话剧艺术的魅力。

向剧作家米哈伊尔.布尔加科夫和莫斯科艺术剧院的艺术家们致敬!他们给我们带来了一台如此精彩的演出。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 文章地址: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3/2733
  • 引用通告: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trackback.php/2733

该文章内容暂时不提供,有问题请电邮联系 wen.org.cn@gmail.com 萧武:邱会作回忆录读后感 贾晋京:地缘系统工程与动车事件
相关文章
汪晖:贾樟柯的世界与中国的大转变
赵志勇:《小社会》随想录
赵志勇:混淆颠倒的《问苍茫》
余华:布尔加科夫与《大师和玛格丽特》
韦名:陈映真的自白──文学思想及政治观
普京:就克里米亚独立并加入俄罗斯演讲(观察网独家全文翻译)
《经略》第37期目录与刊首语
赵亚赟:新冷战的若干猜想
孙力舟:乌克兰民族问题的历史演变
尤里·波波夫:乌克兰之殇:欧亚国家的视角
API: 工具箱 焦点 短消息 Email PDF 书签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本站文章请提供原文链接,非常感谢。 © http://wen.org.cn
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站立场。对于发言内容,由发表者自负责任。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