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经济

黄速建等:《中国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报告2010-2011---构筑集群创新能力》

只有依靠创新发展,中国产业集群才能够避免走向马歇尔“工业区”衰退的境地,才能够走出“低端道路”的困境,才能够在未来的新兴产业竞争中处于“高端”地位。因此,打开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黑箱”,就成为本书研究的重点。
中国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报告(2010-2011) 经济管理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黄速建研究员担任主编、王钦副研究员和沈志渔研究员担任副主编的《中国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报告2010~2011》于2010年8月由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报告全部内容以中英文双语呈现。王钦副研究员代表项目组介绍了该报告的编写过程、重要结论和政策含义。该报告的研究团队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浙江省工业经济研究所、南京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湖南省社会科学院、辽宁大学商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经济系以及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组成,涉及研究人员近百名。

该报告在全国选取了10个具有代表性的产业集群,从创新意识、创新资源、创新活动、合作创新网络和创新绩效和创新环境六个维度进行了创新能力评价,各分报告都是在调研获得的一手资料基础上形成的。通过对10个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透视”,报告得出了六点结论:一是提升集群内企业对于市场和技术的认知度,以及利用外部创新资源的认知度是强化产业集群创新意识的重点;二是提升企业研发机构的水平和平均技术人员强度是夯实产业集群创新资源的关键;三是集群内企业合作创新深度不够的问题,以及同大学科研机构合作参与度低的问题最为突出;四是无论是传统还是新兴产业集群都面临产品开发和商业化能力提升的问题;五是合作创新对集群内企业销售收入和技术水平提升具有较大贡献;六是各地产业集群亟需制定和落实开放公共技术平台建设和合作研究开发激励政策,创造良好的风险投资环境,吸引高端人才,提升产品配套水平。报告还揭示了五点政策启示:一是以“创新能力”提升作为各项集群政策制定的核心价值导向;二是技术融合发展是产业集群政策制定的基本思路;三是领军企业培育是产业集群政策制定的突破口;四是建立高水平的产业配套体系是产业集群政策制定核心内容;五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是产业集群政策制定的重要支点。今后,该项目研究团队将长期、持续跟踪中国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情况。

【内容简介】

《中国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报告(2010-2011)》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黄速建研究员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项目编号:08&ZD038)《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战略研究》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重大课题《中国企业自主创新激励政策》的主要成果之一。

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上“产业集群”已经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一种重要组织形态,成为各类生产和创新要素最聚集的地方。产业集群作为区域性具有专业化特征的生产系统、创新系统和公共管理系统的统合,既是广大企业聚集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载体,更是各项政策直接作用的重要载体,以及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传统产业集群的升级和转型,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是中国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最紧迫而重要的问题。而破解上述问题的唯一出路就是构筑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只有依靠创新发展,中国产业集群才能够避免走向马歇尔“工业区”衰退的境地,才能够走出“低端道路”的困境,才能够在未来的新兴产业竞争中处于“高端”地位。因此,打开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黑箱”,就成为本书研究的重点。

本书是一次对中国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精密“透视”。从企业的视角去观测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是打开这个“黑箱”,进行“透视”的基本研究路径。通过这次“透视”检查,研究报告得出了一份清晰、准确的中国产业集群创新能力“图谱”。报告从创新意识、创新资源、合作创新网络、创新活动和创新绩效和创新环境六个维度对中国十个典型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进行了解析。它包括研究报告的理论框架、研究方法、问卷设计、数据库建设和项目组织,而这些内容在以后都将不断地得到完善。

【本书特点】

一、这是一部国家级项目支持和全国8家研究机构共同完成的重要成果。《中国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报告(2010-2011)》是黄速建研究员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项目编号:08&ZD038)《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战略研究》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重大课题《中国企业自主创新激励政策》的主要成果之一。

这个研究团队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浙江省工业经济研究所、南京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湖南省社会科学院、辽宁大学商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系、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组成,涉及研究人员近百名。

二、这是一部聚焦中国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成果。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上“产业集群”已经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为区域产业发展的一种重要组织形态,成为各类生产和创新要素最聚集的地方。产业集群作为区域性具有专业化特征的生产系统、创新系统和公共管理系统的统合,既是广大企业聚集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载体,还是各项政策直接作用的重要载体,更是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加快推进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可或缺的一个关键环节。

三、这是一部破解中国产业集群发展“低端锁定”和“高端不足”的成果。传统产业集群的“低端锁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高端不足”是中国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最紧迫而重要的问题。而破解上述问题的唯一出路就是构筑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只有依靠创新发展,中国产业集群才能够避免走向马歇尔“工业区”衰退的境地,才能够走出“低端道路”的困境,才能够在未来的新兴产业竞争中处于“高端”地位。因此,打开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黑箱”,就成为本报告的研究重点。

四、这是一本对中国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进行“深度透视”的成果。本报告从企业的视角去观测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去打开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黑箱”,通过这次从创新意识、创新资源、合作创新网络、创新活动、创新绩效和创新环境六个维度的“透视”检查,报告得出了一份清晰、准确的中国产业集群创新能力“图谱”。本报告重点对福建晋江鞋业、浙江玉环阀门、浙江黄岩模具、江苏丹阳高性能金属材料、江苏扬州半导体照明、辽宁铁西装备制造、湖南长沙工程机械、湖南株洲轨道交通、上海张江集成电路、四川成都软件产业集群十个产业集群进行了深度解析。

五、这是一本基于高质量“一手数据”的成果。本报告研究团队分别在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选取了产业集群数据监测点,涉及鞋业、金属制品加工等传统产业集群,涉及工程机械、轨道交通、集成电路、新材料和软件等新兴产业集群。针对这些产业集群,研究团队进行了实地调研和访谈,并进行了“面对面”式的问卷调研,保证了基础数据质量。

六点发现:

一是产业集群内企业普遍存在“心欲腾飞力不足”的问题。突出表现为“创新意愿强”,但“技术、市场机会认知度较低”的强烈反差。因此,提升集群内企业对于市场和技术的认知度,以及对于利用外部创新资源的认知度是强化产业集群创新意识的重点。

二是产业集群创新资源“质量不高”的问题最为突出。近年来,集群内企业的研发机构设置数量有所提高,但是普遍存在“质量不高”的现实。因此,提升企业研发机构的水平和平均技术人员强度是夯实产业集群创新资源的关键。

三是集群合作创新“深度不够”的问题较为明显。合作创新网络是反映产业集群创新优势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中国产业集群正处于从“初步接触”向“展开合作”过渡的阶段。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合作创新网络基础,但合作创新深度不够的问题,以及同大学科研机构合作参与度低的问题最为突出。

四是产业集群内企业的“产品开发和商业化能力”亟需提升。无论是传统还是新兴产业集群都面临产品开发和商业化能力提升的问题。其中,传统产业集群持续发展还面临研发提升的问题,还需要以企业研究开发能力和平均研发水平的提升为支撑。

五是产业集群内企业普遍将合作创新作为驱动创新绩效提升的重要因素。集群内有较高比例企业认为的合作创新对企业销售收入和技术水平提升具有贡献。其中,新兴产业集群中企业的认知度要高于传统产业集群。

六是产业集群开放公共技术平台建设和合作研究开发激励政策的制定最为迫切。

五点政策启示:

启示一,从“规模导向”转变为“创新导向”,以“创新能力”提升作为各项集群政策制定的核心价值导向。

政府的政策关键在于引导社会资源的配置,发挥好导向和杠杆作用。因此,无论新增项目投资、企业技术改造投资,还是科技项目投入、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还是对企业的各项奖励,等方面的政策,都要突出“集群创新能力”提升这一核心价值导向。换言之,政策选择的对象不是以“大”为标准,而应该是以“创新能力强”为标准。政策不是简单地向“大项目”、“大企业”倾斜,而是应该向“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和项目”倾斜。

同时,政策激励的重点应该是“创新的产出”。即不仅仅企业经济意义上的规模产出,更应该是在“品牌、专利、技术标准、技术先进性”等方面的产出。

启示二:从“产业分割”转变为“融合发展”,以技术融合发展作为产业集群政策制定的基本思路。

打破传统“产业边界”的桎梏。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技术范式”不断变化的动态演进过程。既定的基于统计意义的产业划分,以及基于“高技术”和“低技术”的产业划分都不符合产业集群发展的客观实际。很难用一个统计意义上的“产业划分”标准去概括一个产业集群,也很难用“低技术”去概括“传统产业集群”,用“高技术”来概括“战略新兴产业集群”。这些都是不准确的。

因此,应该从“技术融合发展”的角度去思考,处理好传统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应该更多地、更有效地发挥战略性新兴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促进新的技术范式形成;另一方面应该更有效发挥传统产业既有市场基础的优势,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尽快成熟。

启示三:从“低水平竞争”转变为“高水平竞争”,将领军企业培育作为产业集群政策制定的突破口。

领军企业缺乏,或者是没有形成领军企业梯队是当前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一个最突出瓶颈,并直接导致了集群内“竞争水平低”、“对市场和技术机会识别能力差”、“对外利用合作创新资源意识弱”等问题的出现。

首先,领军企业是产业集群内产业链各环节分工的“组织者”。其次,领军企业是新技术的“守门员”,是链接产业集群内外部创新资源的“桥梁”。通常是领军企业最先识别,最先消化、吸收、应用,最先在产业集群中进行扩散。再次,领军企业是集群内其他企业最直接的“示范者”。第四,领军企业是高水平竞争的“驱动者”。领军企业的培育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选择的过程。注意形成产业集群内的“领军企业梯队”,从而强化了集群内的“竞争水平”,不只是低水平、同质化的竞争。

最后,要强调的是,领军企业培育对象的选择并不仅仅表现在企业规模层面上,更应该表现在创新能力和成长能力层面上,更应该关注企业的创新产出。

启示四:从“单打独斗”转变为“系统发展”,以建立高水平的产业配套体系作为产业集群政策制定核心内容。

产品竞争力通常是产业集群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表现。而产品竞争力不仅仅来源于终端企业的设计和装配能力,更重要的是来源于相关的原材料、零部件企业、生产设备企业。这些企业的集合就是我们所说的产业配套体系。

中国产业集群形成了一定产业配套能力,但是在一定意义讲是“雄厚的低水平产业配套能力”。具体表现为三类问题:一类是许多传统产业集群配套的“低、小、散、污”问题;一类是先进制造类产业集群配套的“核心零部件”外购问题,我们的产业集群更多是从事非核心、低附加值零部件的生产加工,以及装配工作;最后一类是新兴产业集群的“原材料”、“核心零部件”和“核心生产设备”的国外依赖问题。

因此,需要分类制定相关政策,促进终端企业和相关配套企业之间的互动,在互动中创新发展。以建立高水平产业配套体系作为产业集群政策的核心内容,真正释放“集群互动优势”,形成“集群创新体系的力量”。

启示五:从“单点支撑”转变为“平台支撑”,以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作为产业集群政策制定的重要支点。

创新本身就是要承担风险和付出成本的。如何使集群内企业创新更加方便、更加快捷、更加容易,创新的成本更低,创新的成功率更高?这是产业集群公共服务服务平台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

产业集群优势的发挥在于“共享”和“互动”。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就是“共享”和“互动”的重要载体,在这个载体上各种要素得到更加有效的配置。具体从产业集群要素的角度出发,公共服务平台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四大类:

一是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这个平台是为产业集群内企业提供技术支撑、促进企业间合作创新、促进企业同大学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创新的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是产业集群中的合作网络基础设施,将直接影响企业合作创新的参与度和合作创新深度。

二是公共人才服务平台。“人力资源”是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的最重要、最活跃的要素,通常技术也是附着在人力资源要素上。

三是公共融资服务平台。在产业集群内企业创新过程中,在不同的阶段需要不同的金融机构提供融资服务,来分散风险,分享收益。融资环境已经成为影响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因素。

四是公共管理服务平台。既包括了政府的政策服务,也包括了行业协会和商会的服务。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 文章地址: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6/2136
  • 引用通告: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trackback.php/2136

彼得·布拉德肖:看得到的黑暗--《活埋》影评(人文与社会编辑小组译校) 陈光兴:《重新思考中國革命:溝口雄三的思想方法》序
相关文章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2014年经济形势座谈会"

API: 工具箱 焦点 短消息 Email PDF 书签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本站文章请提供原文链接,非常感谢。 © http://wen.org.cn
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站立场。对于发言内容,由发表者自负责任。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