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建筑

方振宁:一座建筑激活一座城市--比尔堡古根海姆美术馆

《城市环境设计》2009年第05期
比尔堡(Bilbao,毕尔巴鄂)曾是西班牙北部巴斯克地区一个衰败了的工业港口,除了足球队以外无可称道。1990年代,巴斯克地区的自治权使得15亿美元的投资成为可能,Gehry, Foster, Pelli, Sterling, Wildford, Pei, Soriano, Palacio 和 Calatrava等著名建筑师在此对城市进行改造。其中Gehry的古根海姆博物馆设计最为著名,值得注意的是,建造古根海姆的经费只是100万美元。--人文与社会
比尔堡效应

一条温暖的纳尔温河,像一条纽带,把位于西班牙北部比斯开湾的比尔堡(西班牙语:Bilbao)串起来,比尔堡的面积 41.3km2总人口为40多万。它是巴斯克自治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心。20世纪初巴斯克地区即是带领西班牙工业化的火车头,首府比尔堡则跃居西班牙第四大城,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比尔堡已沦为欧洲无名的小城,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比尔堡内大型造船厂不敌东欧和亚洲低廉工资的竞争,关门歇业,直接打击了比尔堡的经济命脉。如果不是该市球队在西甲联赛中还占有一席之地的话,绝大部分人可能终身无缘听说这座城市。

然而到了最近十年,比尔堡成为世界新兴城市的典型被众人所熟知,可是我们并不知道新比尔堡的细节,特别是伟大的比尔堡改造计划的内核是什么?比是一个在20世纪80年代有过工业危机,经济上遭到重创的城市,奇迹般地从一个工业城市转型为以文化为主体的新工业城市,最值得我们借鉴的是,一座老化的城市怎样为新城的发展提供了新机。

所谓“毕尔巴鄂效应”已经是世界的传说,指的是美国建筑师弗兰克•盖里(Frank O.Gehry)为毕尔巴鄂设计的“毕尔巴鄂古根汉姆美术馆”(Guggenheim Museum Bilbao)救活了一座城市。也就是,因为这座超级博物馆的建造,给这个城市每年带来百万人左右的游客。

是什么激活了这座城市?

比尔堡市政府请来了美国加州建筑师盖里为其建造比尔堡古根海姆美术馆,它在1997年正式落成启用,而比尔堡市政府与古根海姆基金会共同做出的这项对城市未来发展影响极为深远的决定,是在1991年作出的。

这是一座震撼世界建筑界的杰作,特别是在西班牙这样一座几乎被人忘却的中等城市中横空出世,立刻成为世界性新闻。为建造这座被世界媒体称为 “世界上最美丽的美术馆”而花去了一亿美金,到底这笔钱花的是否值得?只有让数字在说话最有说服力。

美术馆的规模是全部面积占地24000 m2,陈列的空间则有11000 m2,共有19个展示厅,其中一间是全世界最大的画廊空间之一,面积为 130m乘以30m见方。十年过去了,它已经成为新的世界文化名胜吸引着众多的人前来比尔堡参观。

现在巴斯克的观光人数已成长了28%,为巴斯克自治区带来超过1.6亿美元的经济收益。每年参观人数从最开始的26万人,增加到年100万人,并创造开馆五年吸引550万人次的访客纪录,直接门票收入即占全市税收的4%,而带动的相关收入则占到20%以上,这是业界从未有过的奇迹。美术馆带来的不只是观光客,还有投资者。比尔堡古根海姆美术馆自对外开放以来,使巴斯克省的工业产品净值因此成长了五倍之多,为该市累计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其中包括税收、工作机会与媒体传播效应等,比尔堡的成功被视为奇迹,也证实美术馆文化对振兴城市经济有着重大的影响力。一座美术馆活化了当地的经济,这就是传说中的「比尔堡效应」,同时它也为比尔堡的旅游地图上增加了一个新的景点。比尔堡一夜间成为世界家喻户晓的城市,艺术界那些迟到者都觉得相见很晚。

比尔堡古根海姆美术馆属于美国所罗门古根海姆基金会。这个美术馆的特点是拥有常设展和访问性策划展,展览作品来自西班牙以及全世界的优秀艺术家。这座美术馆虽然有从毕加索,塞尚,康定斯基,保罗•克利等一系列作品收藏,但是收藏的重镇则是当代艺术的大腕从美国雕塑家理查德•塞拉(Richard Serra),和德国艺术家安赛尔姆•基弗(Anselm Kiefer)到美国艺术家劳伦斯•维纳(Lawrence Weiner)的大型作品,观众可以欣赏到六十年代以来的欧洲艺术、美国波普以及极限艺术的收藏,特别是美国雕塑家塞拉长达31.5m的低合金高强度钢的装置作品《蛇(Snake)》,更是馆藏之最,也是艺术家本人的纪念碑式的作品。

燃烧的天际线

传统的美术馆都注重美术馆内的程式化的展览空间,不是方形就是长方形,而盖里的设计颠覆了这一概念,他的设计从形式上好像是对20世纪形成的现代主义建筑样式进行结构。远看,这座建筑极赋诗意,像是一道燃烧的天际线。比尔堡古根海姆美术馆有着有机的轮廓和具有很强的雕塑感,虽然这在盖里的方式方法中已经是一种风格,但比尔堡的这件雕塑的形象更为强烈,我就此问题采访了他,他说那是美术馆的这个项目策划人的要求,他希望坐落在纳尔温河边的美术馆应该像一个巨大的雕刻。可能是因为纳尔温河流经这里,所以,它被设计成类似于鱼和船形的合体,它的精湛之处是那些类似鱼鳞状的钛金属板,这种钛金属板所展现的华丽和高雅,以及它给人在视觉上的冲击力,已经记忆深刻。

比尔堡古根海姆美术馆的闪烁的外观像鱼鳞是毫无疑问的,这是盖里独有的时尚,然而这座建筑在当时的技术下,也是独一无二的产物。它是由计算机辅助的三维交互应用技术(CATIA)被广泛地应用在结构的设计中的先驱性实验。整个建筑结构体是借助一套空气动力学使用的电脑软件逐步设计而成,这在当时的建筑设计界是前所未有的。首先用计算机模拟建筑结构,这是让建筑师在早期就能够发现这些形状是否可以去构成实体的建筑,同时设计者也可以有效地控制建设期间的费用。

而在建筑的建材方面使用了玻璃、钢架和石灰岩,而最闪亮的部分则是表面包覆着很薄的钛金属材料。这种材料容易塑造外型像花或像鱼一样的外表,而这种材料在无论是在比尔堡的阴天和晴天,清晨或是傍晚,都呈现出多彩的表情。在阴天里,它如同一座巨大的厚重的雕塑,坐镇在纳尔温河旁;晴天,钛金属反射着炫丽的阳光,像城市里的时装秀一样夺目。

曲线的意味

那么,让我们看看建筑身体上那些曲线所蕴藏的意味,用盖里自己的话说:“曲线的随意性,在于它被设计成可以去捕捉光线。”也就是说,那些多面复杂的体块所构成的曲线和曲面,真的像在演奏一曲交响乐章,那些闪烁的光亮,如同音乐中高音的撞击,在夕阳下,钛金属反射着火焰一样的金黄色,而最亮处又如同火苗。

在外观上我们很容易找到美术馆的入口,因为入口处正好是整个建筑的高潮和升华的点,它很像花蕊。入口处的中庭设计,被盖里称为“将帽子扔向空中的一声欢呼”,将欢呼凝聚成一个实体空间是需要超凡的想象力,盖里有意把运动的过程加以定格。我们随着中庭周围的曲面向上望去,它像冲浪激起的浪花,还有什么比仰首接受光影的洗礼更为快乐的感受吗?然而这只是中庭的仰视,而当你走到四层,居高临下俯视中庭,好像是在窥视人间。

此外,美术馆有两个主要的朝向,南和北,面对北河畔,盖里刻意地设计了一个水池,在水池上设计了一条独立的弯弯的略有弧度的桥,这条和河道呈同一方向的桥,不是渡河,而是观景,当行人隔水走在桥上,和美术馆成眺望之势,而美术馆的倒影会增加建筑的光亮度。好的建筑师都会巧妙地利用水的因素,把水作为映照建筑的一面镜子。而在桥下,时时会有喷雾,当雾漫延到水池中,形成特殊的景观,疑为美术馆被云雾所缭绕。

艺术和建筑对话

我们的到访是为了中国旅美艺术家蔡国强大型回顾展《蔡国强:我想要相信》的开幕,美术馆的中庭里悬挂着巨大的装置作品《不合时宜》,那些好像连环爆炸的悬在空中的汽车,间隔性地喷出火焰,从外边,一般的观众和游客都可以透过中庭巨大的玻璃看到馆内的景象,所以,本来是室内的作品,也成为室外可以观看的公共艺术,可谓一箭双雕。

这在盖里的建筑生涯中,比尔堡古根海姆美术馆是一座最具代表性的杰作,它为盖里带来了世界性的声誉。虽然盖里是上世纪80年代问世的解构主义建筑风格的代表建筑师之一,但是他的这件作品却成了解构主义建筑集大成之作。

被作为「比尔堡效应」的由盖里设计的古根海姆美术馆,实际上是新比尔堡改造计划中心区的起爆剂。在没有建造这座美术馆之前,这里是被当作造船厂、集装箱收发区和化工高炉区,竣工之后的古根海姆美术馆,像一艘巨大的银色的航母,停泊在内尔维翁河湾旁,那是1997年的盛世。这艘航母吸引了来自上百万人的眼球,从比尔堡带到世界各地的赞扬是:“这是一座伟大的美术馆”,而实际的意义是:它是一座伟大的建筑。

从此比尔堡改造计划变得清晰起来,一系列的城市改造项目,正在创造一个经济构架,它主要集中在:服务、文化和新工业。如今,内尔维翁河为营建更好城镇计划、友好的环境状态和强大的经济,继续提供着有序的战略性服务。一个城市的复兴,同时伴随着一条河流复苏。


※※※※※※※※※※※

地名:毕尔堡,毕尔堡(西班牙语发音)

国家:西班牙

地理:位于西班牙北部沿海纳尔温(NERVION)河的入海口,濒临比斯开湾(BISCAY),是西班牙的大港之一

气候:温暖湿润,属温带海洋性气候,盛行西北风

经济:港口附近有丰富的铁矿石,自古以来通过开采、冶炼和出口,并以出口铁器而闻名。现为全国最大的钢铁和化学工业中心,还有造船、电工器材及纺织等工业也较发达。

城市的历史

  毕尔堡市始建于1300年,因优良的港口而逐渐兴盛,在西班牙称雄海上的年代成为重要的海港城市,17世纪开始日渐衰落。19世纪时,因出产铁矿而重新振兴,但随着铁矿枯竭,20世纪中叶以后城市再次式微。1983年的一场洪水更将其旧城区严重摧,20世纪90年代初,毕尔堡已沦为欧洲藉藉无名的蕞尔小城。

  为城市复兴大计,毕市政府决定发展旅游业,但该市各种可能的旅游资源一一欠奉,如何吸引外埠人士前来观光成为头号难题。多方问计之下,终于决定兴建一家现代艺术博物馆,寄希望于欧洲众多艺术爱好者的“文化苦旅”。

  1991年,西班牙北部城市毕尔堡市政府与古根海姆基金会共同做出了一项对城市未来发展影响极为深远的决定:邀请美国建筑大师弗兰克·盖里为该市即将兴建的古根海姆博物馆进行建筑设计。

  古根海姆博物馆对于毕尔堡来说,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博物馆的范畴。它更像城市重新爆发的引爆点,使一个没落的工业城市成功转型,焕发了生机。可以说正是这座建筑,激活了毕尔堡这座城市。

【西班牙毕尔堡古根海姆博物馆】

  西班牙毕尔堡古根海姆博物馆(the Bilbao Guggenheim Museum)是由美国加州建筑师弗兰克·盖里(Frank O.Gehry)设计,在1997年正式落成启用,它以奇美的造型、特异的结构和崭新的材料立刻博得举世瞩目。在20世纪90年代人类建筑灿若星河的创造中,毕尔堡古根海姆博物馆无疑属于最伟大之列,与悉尼歌剧院一样,它们都属于未来的建筑提前降临人世,属于不是用凡间语言写就的城市诗篇。该博物馆全部面积占地24000平方米,陈列的空间则有11000平方米,分成十九个展示厅,其中一间还是全世界最大的艺廊之一,面积为130米乘以30米见方。整个博物馆结构体是由建筑师藉助一套为空气动力学使用的电脑软件逐步设计而成。博物馆在建材方面使用玻璃、钢和石灰岩,部分表面还包覆钛金属,与该市长久以来的造船业传统遥相呼应。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 文章地址: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4/1207
  • 引用通告: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trackback.php/1207

乔万尼·阿里吉:部分著作下载阅读 周文翰:蔡国强对话比尔堡
相关文章
殷力欣:梁思成与中国营造学社
吴良镛:人居环境的人文科学思考
周蜀秦:城市的爱与哀愁——当代中国地级城市规划批判
张承志:匈奴的谶歌—祁连山的游牧文明与河西走廊的兴衰
周文翰:蔡国强对话比尔堡
周毅刚:两种“城市病”:城中村与百年前的西方贫民窟
韩俊、崔传义、赵阳:巴西城市化过程中贫民窟问题及对我国的启示
李晓东:媚俗与文化-对当代中国文化景观的反思
API: 工具箱 焦点 短消息 Email PDF 书签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本站文章请提供原文链接,非常感谢。 © http://wen.org.cn
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站立场。对于发言内容,由发表者自负责任。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