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 讲座与会议
?????????RSS

文章列表 全部

普通 推荐阅读 焦点 全部
缺省 时间 标题 评分 阅读 评论 跟踪网址 | 倒序 顺序
文章 更多...
  1. 重读《资本论》--以电影、艺术和戏剧解读马克思
    2012年3月初的学术活动。马克思这个名字在今天的欧洲意味着重提一个本已结束的话题:是否要对经济中财富和生产的关系进行更激进的改革。 与此相对应的是,共产党在中国取得了不可否认的成就。不过,也第一次遇到了资本主义的经济与社会问题和危机。回归马克思的原文,在这方面会起什么样的作用呢?
  2. 国际社会学学会(IIS)第四十届大会在德里召开
    本届大会主题为“西方领导权之后:社会科学与它的公众” ,2012年2月16-19日召开。于本次大会全体会议发言的学者有:Wolfgang Knöbl, Björn Wittrock, Craig Calhoun, Partha Chatterjee, Prasenjit Duara, Ashis Nandy, Mahmood Mamdani, 汪晖等
  3.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论坛(十)2012年1月8日
    国际经济与金融体系失衡,强烈的影响和冲击了中国经济走势。对国外危及出手救援还是坚壁清野?经济结构与发展模式转型?深化政治体制和社会管理改革?是我们在内忧外患形势下所面临的严峻问题。
  4. 甘阳《文明·国家·大学》新书发布暨研讨会
    2011年12月30日甘阳《文明·国家·大学》新书发布暨研讨会
  5. 【讲座】汪晖与柄谷行人
    2011年12月17日东京大学驹场会议厅21KOMCEE 汪暉・柄谷行人講演会
  6. 12月24日戴锦华教授:华语大片与中国电影文化
    从李安《卧虎藏龙》开启华语大片的序幕以来,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等一系列巨额投资、票房炸弹的影片,不断成为电影界、文化界的热议焦点。新世纪以来的这些华语大片,给中国电影文化带来了什么?它们是如何改写当代中国电影文化的脉络和现实立场的?
  7. 11月23日汪晖教授讲座:革命、妥协与连续性的创制
    本次讲座为中国农业大学【农政与发展】第4讲,题目:革命、妥协与连续性的创制----从辛亥革命看中国的短二十世纪。时间:2011年11月23日(星期三)下午14:00-16:00
  8. 11月14日胡鞍钢教授:中国之路
    演讲人:胡鞍钢 教授 日期:2011年11月14 日(周一)15:20
  9. 11月9日文史大讲堂:我心中的诗词家国(叶嘉莹)
    叶嘉莹出生于1924年,今年87岁。她3岁读《论语》开蒙,学习吟诗、写诗,从此与中国古典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1941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辅仁大学国文系,师从古典文学名师顾随。
  10. 11月18日哲学与政治:反思平等--汪晖与西格玛·加布里尔的辩论
    2011年11月18日,德国社会民主党文化论坛将举办题为“哲学与政治”的公开辩论,由汪晖教授与德国社会民主党主席西格玛·加布里尔主讲。汪晖教授的讲题为《反思平等:代表性的断裂》,加布里尔主席的回应演讲题为《金融危机时代的民主与司法》。德国哲学协会主席 尤里安·尼达-胡墨林教授做开场白。专题演讲之后,德国联邦议会前议长沃尔夫冈·蒂尔泽主持圆桌讨论,汪晖教授和政治理论家托马斯·迈尔教授参与讨论。
  11. 国博:启蒙与近现代--中德系列论坛"启蒙之对话"第四讲
    2011年11月17日,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长甘阳教授、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社会学教授沃尔夫·勒佩尼斯作为主讲。需报名,截止时间2011年11月16日17:00。【最新消息:勒佩尼斯教授因健康原因无法赴华。请关注进一步通知。】
  12. 10月28日:再现:历史与记忆” 国际学术研讨会
    上午(a.m):9:00-12:00   开幕式:9:00—10:00   Prof. David Goldberg(大卫•戈德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   (加州大学厄湾分校)   汪 晖教授(Wang Hui):清华大学中文系   车槿山教授(Che Jinshan):北京大学中文系   高秀芹编审(Gao Xiuqin):北京大学出版社   致辞      10:00-10:15茶歇      (每位发言人发言时间为10-15分钟,交互翻译时间10-15分钟)   第一组:10:15-12:00   主席:汪晖   Shu-mih Shih(史书美):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Is the Post- in Postsocialism the Post- in Posthumanism?”   后社会主义的“后”等同于后人文主义的“后”吗?   戴锦华(Dai Jinhua):北京大学中文系(Peking University)   记忆与历史的雾障   The Fog Barrier of Memory and History   Bhaskar Sarkar(巴斯卡•萨卡尔):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Barbara(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   Cinema, 1947, and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电影,1947年与历史意识      第二组:13:30-15:00   主席:戴锦华   Trinh Minh-ha(郑明河):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Forces and Forms: “Where The Road is Alive”   影响与形式:“道路在何方”   车槿山(Che Jinshan):北京大学中文系(Peking University)   安东尼奥尼的《中国》与罗兰•巴特的《中国游记》的互文阅读   The Intertextual Reading of Antonioni's China and Barthes' Travels in China   王炎(Wan Yan):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所(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攻打冬宫—苏俄影片再现十月革命的断裂或连续   The Storming of the Winter Place: Rupture and Continuity in the Cinematic Representations of the October Revolution”   徐德林(Xu Delin):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Th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国王的演讲》与非历史性的历史主体询唤   The King’s Speech and Its Non-historical Interpellation of Historical Subject      15:00—15:15 茶歇      第三组:15:15-17:30   主席:车槿山   Ackbar Abbas(阿克巴•阿巴斯):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加州大学厄湾分校)   Comparative Nostalgias   怀旧之比较   胡谱忠(Hu Puzhong):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贾樟柯的历史观   Jia Zhangke’s Historical Views   张慧瑜(Zhang Huiyu):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Chinese National Academy of Arts)   墓碑与记忆:创伤与意识形态的“除锈”工作   ——主流大片与中产阶级的和解   Gravestone and Memory: Trauma and the Rust-removing of Ideology   ——A Cultural analysis of the Mediation between Mainstream Blockbusters and China’s Middle Class   李玥阳(Li Yueyang):中国传媒大学(C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老北京”与“新城南”——历史记忆与再现   Old Beijing and New South Downtown: Historic Memories and Representation      2011年10月29日(周六)   会场:北京大学中国社会工作研究中心   Peking University China Social Work Research Centre   地址:北京大学镜春园83号温德公寓(未名湖西北侧)         第四组:9:00-10:30   主席:Rebecca Karl(卡尔•瑞贝卡):New York University(纽约大学历史系)   Amy Villarejo(艾米•维拉里乔):Department of Theatre, Film & Dance Cornell University(康奈尔大学戏剧、电影与舞蹈系)   Constellations Above the Nation: Stardom, Intermedia, and Globality"   跨国族的星象:明星、媒介与全球性   贺桂梅(He Guimei):北京大学中文系(Peking University)   重新发明传统:“崛起”与中国文化认同   Recreate the Tradition: China’s Rise and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   毛 尖(Mao Jian):华东师范大学(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国家就是你:抗战剧中的人民   Cannon fodder, outlawsand People: A Study on Sino-Japanese War Melodrama      10:30—10:45茶歇      第五组:10:45-12:15   主席:高秀芹   白元淡(Paik Wondam):韩国圣公会大学中文系(Sungkonghoe University)   历史性的伤痕之错位与转置:《唐山大地震》、《五月之恋》和《豆满江(土门江)》 三部影片的三种关系之波长与其重叠   The Dislocation and Relocation of Historical Trauma: The Great Earthquake in Tangshan, Love of May, and Tumen River   滕威(Teng Wei):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港片回归,乡关何处?——以《岁月神偷》为例   Hong Kong Films Come Back, Where the Native Place Should Be?   —— Take Echoes of the Rainbow as an Example   刘岩(Liu Yan):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文学院(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Economics)   《钢的琴》:记忆与生产   The Piano in a Factory: Memory and Production      第六组:13:30-15:00   主席:白元淡(Paik Wondam)   Gabriele M. Schwab(加布里埃勒•M.施瓦布):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Irvine(加州大学厄湾分校)   Emergent Subjectivities: Marcos Prado’s Estamira   浮现的主体性:马科斯•普拉多的《艾斯塔米拉》   孙柏(Sun Bai):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费穆之“狭的笼”——五四记忆与知识分子的感受结构      姚斌(Yao Bin):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美国电影里的义和团运动   55 Days at Peking and the Boxer War      15:00-15:15 茶歇      第七组:15:15—17:30   主席:毛尖   Yiman Wang(王亦蛮):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Cruz(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电影媒体系)   Flashback to the (No) Future:   Fantastic History in Contemporary Chinese-language Cinema   闪回到(没有)未来:当代华语电影中的幻想性历史观   聂伟(Nie Wei):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   文化“假领”、“奇观”叙事与电影“微时代”   Cultural “Fake-collar”, Spectacle Narration and the Micro-era of Cinema:    to Reflect the Twenty Year’s Development of the Six Generation      金正秀(Jung-Soo Kim):Soong-Sil University(韩国崇实大学)   被遗忘的历史记忆与“身体”的政治学   —— 以剖析台湾的《悲情城市》与韩国的《薄荷糖》为中心   Reconstruction of forgotten memories and body politics    – focusing on two films named A City of Sadness and Peppermint Candy      2011年10月30日(周日)   会场:北京大学中文系一楼会议室      青年论坛:   9:00-10:30   第一组:主持人:孙柏、滕威、刘岩、周彬(北京大学出版社)   刘 斐(Liu Fei):北京大学中文系(Peking University)   “国”之魅影与乡土的幽灵:战争影像、国族寓言与“中国人”的身份重构   The Phantom of Nation and the Specter of Native Place:    War Images, National Allegory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Chinese Identity   李松睿(Li Songrui):北京大学中文系(Peking University)   多余的人如何归来——电影《秋之白华》及其接受   How the Surplus Man Return: On the Film The Seal of Love   曾健德(Raymond):北京大学中文系(Peking University)   2010新怀旧主义香港电影文化身份想象   Imagining Cultural Identity of 2010 “New Nostalgic” Hong Kong Films   林子敏(Lin Zimin):北京大学中文系(Peking University)   在这里——90年代相关电影历史与记忆的再现   The Representation of Hong Kong’s History and Memory in 90s         第二组:   10:45——12:30   主持人:张慧瑜、李玥阳、金正秀   魏 然(Wei Ran):北京大学中文系(Peking University)   玻利维亚乌卡矛电影小组与闪回的政治   The Bolivian Ukamau Group and The Politics of Flashbacks   金基玉(Kim Ky Ok):北京大学中文系(Peking University)   Reconstruction of Forbidden Memories on the Korean War in “A Little Pond” and “71: Into the Fire”   权度暻(Kwon Do Kyung):北京大学中文系(Peking University)   6.25战争电影《太极旗飘扬》与《高地战》   Nation and Women in Korean War Movie:   TaeGukGi: Brotherhood of War, The Front Line   王 瑶(Wang Yao):北京大学中文系(Peking University)   张艺谋作品中的三种身体记忆   Three Kinds of Body images in Zhang Yimou’s Works
  13. 11月3日(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系列讲座)政治动荡和政治秩序:改革非洲国家
    2011年11月3日(周四)晚7点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系列讲座:马姆达尼教授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乌干达马凯雷雷大学)认为,1991年12月组成的南非民主大会(CODESA)提供了更具启发性的经验,它区分了不同形式的正义:法律的、政治的和社会的,并把政治正义放在了更加优先的地位。因为政治正义可以影响大量人群,而刑事法律的正义只针对个人。法律正义的目的是惩治,而政治正义的目标则是政治改革。
  14. 9.13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系列讲座:政治与社会想象--Scott Lash教授
    Politics and the Social Imaginary. Scott Lash是英国伦敦大学社会学教授,1980获伦敦经济学院社会学博士,近三十年来,已出版专著近20种,著述涉及社会批判理论和文化研究。现任伦敦大学戈德斯密斯学院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15. 9月8日国际学会 :沟口雄三的学术思想世界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三联书店 ,协办单位:「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亚际书院 时间:2011年9月8日
« 1 2 3 4 (5) 6 7 »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