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文与社会
23:50:00
| 阅读: 2015
本次讲座为清华大学新雅书院政治经济与哲学(PPE)专业《政经哲研讨课》与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联合举办。
-
人文与社会
23:40:10
| 阅读: 3499
清华大学新雅书院政治经济与哲学(PPE)专业《政经哲研讨课》联合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系列讲座(三)(总第3期)
-
人文与社会
02:12:02
| 阅读: 1886
清华大学2017年度人文与社会系列讲座(五)(总第62期),芝加哥大学历史系柯明思(Bruce Cumings)教授系列讲座第二讲
-
人文与社会
10:02:33
| 阅读: 1944
为什么距美国主动占领南朝鲜后的72年,美国和北朝鲜间的战争威胁仍如此真实?芝加哥大学历史系柯明思教授认为,美国政策的失败不仅在于某些特殊政策,而是美国对于北朝鲜为什么能够维持的预设和认知,在基本层面上有缺陷和错误。本次讲座为清华大学2017年度人文与社会系列讲座第四期(总61期)
-
人文与社会
00:26:43
| 阅读: 1541
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主办人文与社会学术研究工作坊,一场伟大的翻译运动:亚非作家如何突破文化冷战的壁垒,主题发言人刘禾教授。
-
人文与社会
08:53:01
| 阅读: 1110
该书葡萄牙语名为《China - Século XX》(中国:二十世纪),由Bertrand Editora于2017年五月出版。
-
人文与社会
07:06:35
| 阅读: 1231
去殖民运动为何失败?去殖民化后的去殖民性及冷战后的去西方化何如?2017年5月11日清华公管报告厅晚7点。
-
主持人:崔之元;时间:2016年12月19日(星期一)19点;地点:清华大学公管学院报告厅。本次对话将思考知识分子天职所具备的特征性张力:亦即学者与公共知识分子两个身份之间的张力。马姆达尼教授将从这个理论角度出发,探讨去殖的挑战。他的起点是1994年,其标志为两件迥然相异但同样划时代的事件:南非种族隔离开始瓦解和卢旺达大屠杀。去殖情景中的这两个事件将怎样帮助我们理解对正义的追寻? 汪晖教授将从亚洲的经验与教训出发,与马姆达尼教授就以上话题展开对话。
-
贯穿此次讲座的核心问题是:为什么中国在漫长的历史中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在长时段的数次分裂之后,究竟是什么使得中华帝国的重建得以可能?我们将对基于中国的地理、书写系统或是儒家观念的解释做出驳论,而后比较历史上三次关键的统一(隋唐、宋和元)并且同时对灵活的治国之道传统的重要性加以论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宋代所面临的严峻形势更是激发了在经世之略上创造性的拓展。
-
人文与社会
19:52:53
| 阅读: 1181
清华大学2016年度人文与社会系列讲座(八)Is European Secularism Secular Enough? 欧洲世俗主义够世俗吗?Rajeev Bhargava 拉吉夫·巴尔伽瓦
-
对话佩里· 安德森——当代世界的根源与前景:从新的旧世界到旧的新世界
-
理论之路:地理与时间的质询,主讲人林赛水(Lindsay Waters)博士,哈佛大学出版社人文部执行主编,著名出版人、学者。著有《美学权威主义批判》(中译本由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等著作。
-
曹天予
20:04:59
| 阅读: 1474
曹天予的新书《权力与理性 – 世界史中的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今年9月由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这本小书是作者2015年夏天在上海大学系列讲座的整理稿 , 主旨是将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放在世界史的视野中,通过对比观照,勾勒这两支思想体系及实践意义的基本点和相互关系。希望为那些对种种似是而非的说法感到困惑的读者,提供一个理解思想冲突、把握时代脉搏的宏观视角和简明框架。
-
人文与社会
22:01:02
| 阅读: 1144
本次演讲希望从欧洲视角重新思考迄早期现代至今民族在欧洲的崛起,与此同时,本人的思考中也始终包含着历史性和中国的元素。中国在世界历史中是一个巨大长期的存在,具有基本的认识论价值,也就是说,中国从不将自身简化为一套西方传统衍生出来的概念。中国的不可化约性启发我使用帝国框架来讨论欧洲民族的兴起。
-
两千年的“史”与“中国”的成长似乎有分不开的密切关系,一百多年来历史学的研究和分析结果,对中国自我和客观的认识,影响如何?“史”是否被历史学替代,还是仍有作用?2016年9月13日晚7点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报告厅王赓武教授主讲,主持人汪晖教授,评议人崔之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