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 讲座与会议

11月3日(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系列讲座)政治动荡和政治秩序:改革非洲国家

11月3日(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系列讲座)政治动荡和政治秩序:改革非洲国家

Mahmood Mamdani 马哈默德·马姆达尼教授:乌干达马凯雷雷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2011年11月3日(周四)晚7点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系列讲座:马姆达尼教授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乌干达马凯雷雷大学)认为,1991年12月组成的南非民主大会(CODESA)提供了更具启发性的经验,它区分了不同形式的正义:法律的、政治的和社会的,并把政治正义放在了更加优先的地位。因为政治正义可以影响大量人群,而刑事法律的正义只针对个人。法律正义的目的是惩治,而政治正义的目标则是政治改革。
mamdani 非洲 利比亚

 

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系列讲座

 

【题目】政治动荡和政治秩序:改革非洲国家

(Political Violence and Political Order: Reforming the African State)

【演讲人】马哈默德·马姆达尼(Mahmood Mamdani)教授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乌干达马凯雷雷大学

【主持人】汪晖 教授

【评议人】崔之元 教授

【时间】2011年11月3日(周四)晚7点

【地点】图书馆报告厅

【语种】英文

【主办单位】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

【内容简介】

在本讲座中,马姆达尼教授将先对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反思:怎么看极端暴力?它是一种犯罪还是一种政治?怎样界定大规模暴力--无论是个人性的还是群体性的--的责任?今天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大多基于两个历史经验:大屠杀和种族隔离,而对这两者的共同法律定义是"反人类罪"。马姆达尼教授认为,1970年代后期高涨的人权运动的意识形态基础来自于大屠杀的教训,并称自己为后纽伦堡运动。今日之人权运动认为,纽伦堡的教训就是,法律正义是对大规模暴力的唯一政治上可行,道德上可接受的反应。纽伦堡因而成了今日国际刑事法庭的典范,被当作今日每一宗大规模暴力事件的解毒剂,人权活动者在呼吁国际人道干预的时候也常常诉之于纽伦堡。而马姆达尼教授认为,在这点上,1991年12月组成的南非民主大会(CODESA)相比却提供了更具启发性的经验,它区分了不同形式的正义:法律的、政治的和社会的,并把政治正义放在了更加优先的地位。因为政治正义可以影响大量人群,而刑事法律的正义只针对个人。法律正义的目的是惩治,而政治正义的目标则是政治改革。

讲座的第二部分对近些年发生在非洲(象牙海岸、肯尼亚和达尔富尔)的极端暴力事件进行具体分析,对这些事件中暴力的社会基础,比如象牙海岸原住民与移民的冲突,肯尼亚和达尔富尔地区对土地权的对抗性观点等,逐一进行探索。马姆达尼教授反问,对于这些在大致相同的语境下爆发的暴力事件,国际社会为什么会呼吁截然不同的解决方式?

演讲的最后部分,马姆达尼教授将对最近发生在利比亚的外来干涉作为内部反抗的补充的方式提出自己的反思。他认为,利比亚发生的事对非洲提出了两重挑战,一是,利比亚的经验表明了内部改革的迫切性,不要再把CODESA看作是特例,而要从中吸取教训。其二,利比亚经验也提示我们如何去拓展理解政治责任问题,不仅要将所谓的加害者,而且也要将执行者包含其中。如果没有一个敦促执行者承担政治责任的政治框架,一种全球法律的存在可能吗?

【演讲人介绍】

马姆达尼教授现任乌干达马凯雷雷大学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教授,他在乌干达长大,1974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长期在非洲各国的大学里任教,在任职马凯雷雷大学之前,还曾在达累斯萨拉姆大学和约翰内斯堡大学任教授职。马姆达尼是国际知名在非洲研究专家和政治评论家,2008年英国《展望》杂志和美国《外交事务》杂志举行的全球100名公共知识分子评选中,他位列第9。马姆达尼教授的专业方向是非洲研究和国际政治、殖民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知识生产的政治等。主要著作有:Saviors and Survivors: Darfur, Politics, and the War on Terror(2009),Good Muslim, Bad Muslim (2004),When Victims Become Killers: Colonialism, Nativism and Genocide in Rwanda  (2001),Citizen and Subject: Contemporary Africa and the Legacy of Late Colonialism(1996),Politics and Class Formation in Uganda(1976)等。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 文章地址: http://wen.org.cn/modules/news/view.article.php?c5/183
  • 跟踪地址: http://wen.org.cn/modules/news/trackback.php?183

故宫兰亭特展 10月28日:再现:历史与记忆” 国际学术研讨会
相关文章
沙伯力、严海蓉:“中国在非洲”:全球体系的困境
孙果清:现存古地图表明:最早了解非洲的是中国人
李安山:中国没在非洲搞“新殖民主义”
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中国的医疗外交
李安山:非洲民族主义研究述评
李安山:论中国对非洲政策的调适与转变
廉德瑰:日本的对非洲政策与中日关系
巴里、阿布-李希:对利比亚干预的问题
哈加:利比亚的人民国家实验:卡扎菲与卢梭
纽约书评:利比亚班加西
默罕默德·哈桑:如何分辨「好阿拉伯人」与「坏阿拉伯人」
林德:违宪和非法的利比亚之战
欧洲对利比亚干预:stratfor公司报告
薛理泰:利比亚局势令人眼花缭乱
马沙尔:关于阿拉伯的谬论与事实
穆塞维尼:我所认识的卡扎菲(作者为乌干达总统)
吉迪恩•拉赫曼:利比亚将成西方干涉的绝唱
萨米尔·阿明:一个新的万隆?
巴迪乌:就利比亚问题致南希的公开信(2011.4)
张力奋:“中国不是新殖民主义”--采访几内亚总统阿尔法·孔戴
穆罕默德·曼达尼:卡扎菲倒台对非洲意味着什么?
石之瑜:卡扎菲之死与台湾的迷惘
马姆达尼:东方早报访谈
吴冰冰:中东社会五要素
孙晓兰:伊斯兰逊尼派和什叶派的千年之争与当前中东危局
阿萨夫:徘徊在十字路口的利比亚
李安山:国际学术视野中的非洲社会科学
王筱稚、黄立志、刘海方:反思中国对非公共外交--以援外青年志愿者为个案
Barry Sautman、严海蓉:非洲人对于中非关系的认知

API: 工具箱 焦点 短消息 Email PDF 书签
© 人文与社会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