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人文与社会

人文与社会 文章列表 普通

人文与社会
wenorgcn at 163 dot com
普通 推荐阅读 全部
缺省 时间 标题 评分 阅读 评论 跟踪网址 | 倒序 顺序
« 1 ... 88 89 90 (91) 92 93 94 ... 104 »
文章
  1. 章培恒:《书城》访谈
    历史 文学 2009/03/10 | 阅读: 2153
    再次提到顾颉刚,批评其日记补写失实。
  2. 章培恒:今天仍在受凌辱的伟大逝者
    文学 历史 2009/03/10 | 阅读: 2569
    顾颉刚先生女公子顾潮的《历劫终教志不灰——我的父亲顾颉刚》(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这本书制造了太多的神话来吹捧顾颉刚先生,也有太多的对鲁迅的诬陷。
  3. 奥登:诗人与城市
    文学 2009/03/10 | 阅读: 1167
    1962年,奥登在《马萨诸塞州评论》发表《诗人与城市》,文章开头写到,“在我们的时代,如果一个年轻人天资贫乏,他就可能想去写作。”
  4. 舒马赫:《小的是美好的》选读
    科技 经济 2009/03/08 | 阅读: 2732
    德裔英国经济学者舒马赫(E. F. Schumacher, 1911-77)早在50及60年代便开始寻求“可持续的发展模式”(patterns of sustainability),提倡“小即是美”(Small is Beautiful)、“适用/中间科技”(appropriate / intermediate technology)、“佛教经济学”,“国有化工业”等与西方主流经济思潮背道而驰的观念。《小的是美好的》出版后于1973~1979年间再版了12次,至今仍是发展经济学的经典之作。1984年,商务印书馆引进该书。2007年,在舒马赫辞世30周年之际,南京译林出版社近日重版了这本书。

    除了对经济学的贡献以外,他对科技的理解也很中肯。他认为,中间技术应当具备这样的特性:有利于“创造工作机会”这一首要目标的实现;有效地利用本地资源;能增加劳动的愉悦,而不是把人变成技术的奴隶;经过适当培训,人人可以运用。大众生产的技术正是这样一种“中间技术”,正如“圣雄”甘地所说,大量生产帮助不了世界上的穷人,只有大众生产才能帮助他们。
  5. 王得后:聆听尾崎文昭教授讲授《战后日本鲁迅研究》记
    文学 人文 2009/03/08 | 阅读: 1522
    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主任,尾崎文昭教授在清华大学讲授《日本战后鲁迅研究》,从2007年9月18日到11月17日,共八次。
  6. 贺雪峰:家电且慢下乡
    科技 2009/03/07 | 阅读: 1198
    刺激农民消费的前提是搞清农民有没有钱,钱从哪里来,这笔钱对农民到底意味着什么?
  7. 张玉林:政经一体化开发机制与中国农村的环境冲突——以浙江的三起“群体性事件”为中心
    环保 2009/03/07 | 阅读: 2251
    随着各地工业化步伐的加快,中国农村因环境污染引发的社会冲突迅速增加。这与其独特的政经一体化增长推进机制有着重要关系。
  8. 贺仲明:论中国乡土小说的现代性困境
    文学 2009/03/07 | 阅读: 1322
    中国乡土小说与现代性有着先天的不解之缘。
  9. 以赛亚·伯林:谈威尔第、斯特拉文斯基、瓦格纳
    音乐 2009/03/07 | 阅读: 1386
    伊朗学人雷敏•亚罕拜格鲁(Ramin Jahanbegloo)曾与伯林作过长篇访谈——《和以赛亚•伯林对谈》(Conversations with Isiah Berlin, New York,1991),选出其中谈论音乐的一节。
  10. 罗曼·罗兰:论莫扎特——根据莫扎特的书信
    音乐 2009/03/07 | 阅读: 1563
    首先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他那种不可思议的精神健康,想到他受着病魔侵蚀的身体,他精神的健康就更可惊讶了。
  11. 黄兴涛:罗家伦“上书”,辜鸿铭“下课”
    历史 2009/03/07 | 阅读: 1369
    1919年5月3日,即五四运动爆发前一天的上午,《北京学生全体宣言》的起草者、大名鼎鼎的三大学生运动领袖之一的罗家伦,在忙于策划北京高校学生运动的间隙,还做了一件迄今鲜为人知的“重要”事情——他准备好了一份给北大校方的上书,要将自己的老师——当时已是名闻中外的新文化运动反对者、拖辫教授辜鸿铭——赶下北大的讲台。
  12. 曹锦清:坚持土地家庭承包制,还是土地私有化
    经济 2009/03/05 | 阅读: 1171
    用“社会保障”来为现行农村土地制度作辩护,内含着这样一个前提:随着中国经济与财政持续增长,国家有能力将全体农民的社会保障彻底地从土地上剥离出来,并成为国家对农民承担的义务。
  13. 李昌平:“中国难题”与“张五常局限”
    社会 2009/03/05 | 阅读: 1063
    改善民生和增强国力当以发展区域经济和省际贸易为主,以对外贸易为辅。只有这样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才能同步实现农民市民化。
  14. 贺雪峰:解读农民工“返乡潮”的深层根源
    社会 2009/03/05 | 阅读: 1090
    春节来临前的一个月,挂靠在华中科技大学社会系的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的一支调查队伍深入到贵州、湖南等地的农村。这支调查队由贺雪峰教授带队,一行15人,驻扎农村半个月,记录了返乡农民工目前的生活状态。
  15. 贺雪峰:土地流转就能解决三农问题吗
    社会 2009/03/05 | 阅读: 1060
    之前由小农分享的农业收益,现在不得不先被种田大户切走一大块。分散的小农可以从农业中分享的收益减少了。土地流转给种田大户,即使可以提高农业的效率,也不能为一般农民提供更多的增收机会。其中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目前存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劳动力都进城务工的话,除了恶化农民在城市就业的竞争以外,并不能为农民带来更多好处。
  16. 阎连科:我的那年代
    文学 2009/03/01 | 阅读: 1677
    年代存在,是因着记忆。有的年代,过去了,有刀凿之痕;有的年代,平淡无奇,如飘浮流云,风来雨去,了无迹痕,只留一些味道。
  17. 叶隽:中国的歌德译介与研究现状综述
    文学 2009/02/24 | 阅读: 1306
    中国人最早接触歌德可以追溯到曾任驻德公使的李凤苞(1834-1887)。
  18. 徐冰:《新视觉》杂志专访
    艺术 2009/02/24 | 阅读: 1493
    原标题“天外来客”徐冰专访:寻找“世界语”的历程。
  19. 王绍光:民族主义与民主
    政治 2009/02/24 | 阅读: 3261
    第一部分尝试解析各种民族主义,并确定它们的基本共同结构。第二部分讨论为什么民主运作有赖于某些民族主义要素。最后一部分讨论中国当代民族主义的特征,并探讨它将如何影响中国民主化的前景。
  20. 何秉孟、戎殿新:新自由主义研究
    思想 2009/02/24 | 阅读: 1489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自由主义研究”课题组特稿。
« 1 ... 88 89 90 (91) 92 93 94 ... 104 »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