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人社

人社 文章列表 普通

普通 推荐阅读 全部
缺省 时间 标题 评分 阅读 评论 跟踪网址 | 倒序 顺序
« 1 ... 4 5 6 (7) 8 9 10 11 »
文章
  1. 黄宗智、巫若枝:取证程序的改革--离婚法的合理与不合理实践
    法律 2008/11/18 | 阅读: 9356
    旧实质正义的取证和法庭调解制度,仍旧在起一定的积极作用,应该予以认可,有选择地援用和推进,与当事人举证制度并用,不应盲从于今天主流的“现代化”法律形式主义模式。
  2. 蒋子龙:追忆艾伦·金斯伯格
    文学 2008/11/18 | 阅读: 1446
    当时正值美国的经济不够景气,群众厌战、反战的情绪很强烈,尤其在青年当中,酝酿着一股强烈的对现实不满的浪潮。就在这时候金斯伯格的成名作《嚎叫》问世,它表达了群众对社会不满的呼声,尤其强烈地表达了青年人精神上的不满,立刻引起轰动。
  3. 刘拥华:布迪厄的“终生问题”
    政治 2008/11/06 | 阅读: 13276
    在布迪厄看来,无意识便是对历史的遗忘。本文依循历史如何忘却自身这一问式,试图寻求社会合法自身的逻辑,并依此而形成本文的基本问题:作为知识工具的分类图式(历史忘却自身的工具方式) 如何成为了政治的工具? 本文认为,布迪厄认为其原因在于,象征权力强加并灌输着各种分类系统,使支配结构被看成是自然而然的,从而被人接受。分类与象征权力之间因而建立起了逻辑关联,而这一逻辑关联便体现为信念关系(doxa) 。因此,分类与政治便是布迪厄终生关注的问题。
  4. 甘阳、刘小枫:重新阅读西方--《西学源流》丛书总序
    思想 历史 2008/11/06 | 阅读: 2636
    上世纪初,中国学人曾提出中国史是层累地造成的说法,但他们当时似乎没有想过,西方史何尝不是层累地造成的?
  5. 普特南:亲历美国哲学50年
    思想 历史 2008/11/06 | 阅读: 4246
    美国哲学,不仅在40年代,而且在50年代,就已经彻头彻尾地非意识形态化了。如果在个别系里有什么“运动”的话,那么也仅仅是由一两个人物所代表的。目前的情况是,美国哲学界盛行着一种运动;这一运动引以为豪的是,它不仅与此前的运动不同,而且与之视为相反的趋势(“大陆哲学”)有别。这种状况与我刚进入哲学界时的情况迥然不同。
  6. 郑永年:新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变种及其影响
    经济 政治 人文 2008/11/06 | 阅读: 2218
     本世纪初以来,中国领导人力图纠正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资本至上的局面,提出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这无疑是一个能够影响中国社会长远发展的大决策。但是,要把这个政策理念体现在各种政策中去,转化为具体的制度来规制资本和政治权力,达到社会、政治和资本的均衡和谐状态,还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7. 陈秀峰、郑杭生:公益与效益的平衡--透视大学教育基金会的资金运作机制
    人文 经济 2008/11/05 | 阅读: 5100
    大学教育基金会的资金运作一方面需要体现公益支出与运行成本,另一方面也要实现投资增值。在这看似矛盾的价值取向面前,大学教育基金会的资金运作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与外界的误读,比如资金支出规模与结构问题突出、资金分配规则的空置、资金结构单一化、资金投资风险化、管理费意义曲解化以及基金会低成本运作等,需要在社会互构的基础上重构良好的运作机制。
  8. 黄平:中国在21世纪上半期的国际环境与战略选择
    政治 2008/11/04 | 阅读: 3310
    2008年黄平专访。
  9. 黄平:性别研究的几个“陷阱”
    社会 思想 2008/11/04 | 阅读: 7304
    社会学一开始,最早的比如说孔德想建立社会学,原本的意思是“关于社会的(自然)科学”。我们认识社会就要像牛顿认识自然界那样,那么这样构筑起来的概念、理论、框架,看问题的角度和方法就没有性别这一个角度。
  10. 叶永烈:化学的邪用
    科技 2008/11/02 | 阅读: 1133
    随着三鹿毒奶粉事件的曝光,原本十分冷僻的化学名词“三聚氰胺”一下子成了媒体的高频词。由于我曾经在北京大学受过六年化学薰陶的缘故,很多朋友向我询问“三聚氰胺”是什么东西
  11. 张中秋:传统中国法的道德原理及其价值
    法律 2008/11/02 | 阅读: 1090
    在法律与道德的关系上,法理学一般认为,道德是法律的基础。虽然不同的法理学具体说法不一,但原理上都承认这一点。 除实证主义法学外,法律学人对此亦无异议。不过,这只是在通常情况下单讲原理而已,一旦涉及到传统中国的法律与道德问题,情况马上会发生变化,好像中国是个例外。
  12. 木山英雄:周作人与日本
    历史 文学 2008/11/02 | 阅读: 1556
    周作人的民族意识显示出一种强烈的民族自我批判,或他所说的“自我谴责 ”倾向,这一点与鲁迅毫无二致。而且这一点也越发加深了周作人对于日本文化某方面的个性上的爱好。
  13. 蒋子龙:网络文学与《农民帝国》
    文学 科技 2008/11/01 | 阅读: 1314
    前些日子,大作家蒋子龙和网络较上劲儿。先是被纳入“30省作协主席网络PK”,紧接着又退出大赛。为这事儿,蒋子龙曾有些恼火:“文学怎么打擂?”但是现在,他愿意心平气和地谈谈网络文学,谈谈他的新作《农民帝国》。因为这本书是他多年心愿的一次了结。
  14. 陈仪深:民国时期的佛教与政治
    宗教 2008/10/31 | 阅读: 1337
    叙述民国时期佛教与政治相关的史实。
  15. 九十年代和二十一世纪初的美国诗歌
    文学 2008/10/29 | 阅读: 1114
    20世纪临近终结的几十年见证了美国诗歌中主要人物的逝世,正是他们的作品及其影响,促进了美国诗歌的形成。罗伯特·洛厄尔、伊利莎白·毕肖普、詹姆斯·赖特、罗伯特·邓肯、罗伯特·海顿以及罗伯特·潘·华伦,均死于1970年代和1980年代。詹姆斯·梅里尔、艾伦·金斯堡、丹尼丝·莱弗托夫、格温多琳·布鲁克斯和安蒙斯在1990年代和21世纪初的过世,随着新世纪的开始,改变了美国诗歌的格局。
  16. 余新忠:20世纪以来明清疾疫史研究述评
    医卫 历史 2008/10/29 | 阅读: 1384
    1990年代以来,中国疾病医疗社会史不断引起史学研究者的关注,并渐趋形成新的研究热点。明清时期,是这些新的研究关注较多的时段,对此的梳理无疑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把握最新研究动向。当然,从社会史的视角对历史上的疾疫医疗的阐释离不开以往纯粹疾病医疗史的探索。
  17. 张国旺:近年来中国环境史研究综述
    历史 环保 2008/10/29 | 阅读: 1650
    主要介绍1990-2000年间的研究成果,涉及部分70-80年代研究。
  18. 陈来:孔子与当代中国
    思想 历史 2008/10/29 | 阅读: 1356
    文章举出与“孔子与当代中国”问题有关的三种思想史的解释方式(列文森的“走入历史”“博物馆”观,李泽厚的“文化-心理结构”观,史华慈的“图书馆”观),然后尝试描述与“孔子与当代中国”问题相关的现实处境。
  19. 陈映芳:传统中国再认识——乡土中国、城镇中国及城乡关系
    社会 思想 2008/10/29 | 阅读: 1252
    本文对国内外学术界、思想界将"乡土中国"等同于传统中国、以"乡土性"概括中国传统性的学说和观念提出了质疑,并对上述中国观的形成机制作了反思性探讨。作者认为,近代中国的思想家和中西方人类学家、社会学者们借助于西方现代社会科学来建构 "中国社会"的过程,其实也是他们参照"现代的、城市的西方",将既有的中国裁剪、过滤成"传统的、乡土的中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费孝通先生所描述的中国基层乡村社会的一些基本属性,被扩大为中国整体社会的本质特征,中国城镇社会、城乡关系的传统以及传统的城市性等等,相应被忽略。由此,不仅中国的传统性被单性化,中国的城市性也成了纯粹的西来之物、无本之木。这既于我们的文化自觉无益,亦不利于对现实中国城乡问题的把握。
  20. 赵克斌:改革开放三十年与社会学
    社会 历史 2008/10/27 | 阅读: 1429
    费孝通教授在社会学恢复和重建初期提出要建立一个学科必须要有“五脏六腑”。所谓“五脏”是指学会、研究所、图书馆、教学机构和刊物;“六腑”是指社会学系要开设社会学概论、社会调查方法、社会心理学、经济社会学、比较社会学和西方社会学理论等六门基本课程。
« 1 ... 4 5 6 (7) 8 9 10 11 »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