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humanities.cn

humanities.cn 文章列表 普通 按标题倒序

humanities.cn
http://humanities.cn/
webmaster at humanities dot cn
普通 推荐阅读 全部
缺省 时间 标题 评分 阅读 评论 跟踪网址 | 倒序 顺序
« 1 ... 6 7 8 (9) 10 11 12 ... 14 »
文章
  1. 李安宅:现代中国藏学研究的开拓者
    宗教 2008/12/15 | 阅读: 1113
    “这一段落的中国社会,是在空前未有的非常时期,自无待言。整个社会系统既那样动荡着,活在系统以内的个人也更脉搏紧张地充满了这个节奏。”
  2. 李天纲 :“人文主义”还是“殖民主义”:17、18世纪中西方的知识交流
    人文 2007/03/19 | 阅读: 2123
    原文观点:在华耶稣会士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有客观依据,有长期观察,也有潜心研究。他们提出中国文化是“人文主义”,固然是从欧洲“文艺复兴”以后特定的思想背景出版,但这是 “人文主义”学术原则允许的必要的“跨文化诠释”,而不是主观任意的“想象”,更不是从“殖民主义”背景出发的“想象”。从这一点上来说,主导在华耶稣会思想的“意识形态”主要不是“殖民主义”、“欧洲中心主义”,而是“人文主义”。
  3. 李中华、邹福清:屈原形象的历史诠释及其演变
    文学 2008/12/07 | 阅读: 1582
    两汉人心目中悲剧的屈原,宋代以后逐渐被塑造成为忠君爱国的圣贤,明清之际遗民学者笔下的屈原则是富有民族气节、满怀孤愤的爱国志士。20世纪以来,随着中西文化的整合与融汇,传统的屈原形象发生深刻的裂变,屈原被分别描写为一个纵横家、巫官、有洁癖的殉情者、法家诗人,还有人认为屈原是一个“病态狂人”。
  4. 朱越利:藏传佛教和道教
    宗教 2008/09/22 | 阅读: 1378
    藏传佛教和道教都是中国的宗教。不过前者主要由印度密教和西藏本教融合而成,形成地为藏区。后者主要继承了内地的古代宗教与文化,形成地主要为汉族地区。表面看,二者根源不同,流行的地域有别,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实际情况恰恰相反,二者的历史渊源很深。
  5. 朱苏力:美国的法学教育和研究对我们的启发
    法律 2008/12/06 | 阅读: 1336
    法律训练和教育在美国属于职业训练,是早是由律师事务所进行的,后来才正式进入大学;进行大学后也一直是作为一种职业训练学校,其目的是培养合格的律师,学生一毕业就可以进行法律实务的操作。
  6. 朱苏力:用法的观点看婚姻
    法律 2008/11/09 | 阅读: 1487
    如果我们没有一颗平常人的心,没有一种起码的倾听的愿望,而总是从基于我们的位置而接受的永远正确的原则出发,也许我们关于婚姻和离婚原则的讨论就变成了关于我们个人的理想婚姻的讨论,而不是关于中国绝大多数人可能采纳的婚姻制度的讨论了。
  7. 朱苏力:既然当了和尚,那就撞好自己的钟
    法律 2008/12/06 | 阅读: 1077
    首届中国法治论坛开幕致辞。
  8. 朱苏力:复仇——永久的潜伏
    法律 2008/12/06 | 阅读: 1947
    我们甚至可以通过考察复仇来重新理解刑法及其它法律的缘起,复仇制度的核心要素依然是实践中传统法律所必有的组成部分。从这个层面上讲,复仇的研究探讨具有鲜明的法理学意义。
  9. 朱苏力:在中国思考法律与文学
    法律 2008/10/05 | 阅读: 1365
    本文是我正在进行的法律与文学研究的一个引论,主要探讨在中国研究法律与文学的一些前研究的问题。本文将在回顾、分析国内外法律与文学研究现状的前提上,着重分析法律与文学作为法学理论研究在中国的一些相关问题,包括其现状、问题、可能性以及意义等;同时简单介绍和讨论我的研究将使用的材料、方法以及为什么。
  10. 朱苏力:关于中国法律史研究
    法律 2008/12/06 | 阅读: 1302
    对于研究中国传统法律的当代中国法学界人士来说,美国学者关于中国传统法律的研究论文的翻译、汇集出版,在一定程序上可以说就具有这种“莫里哀效应”。
  11. 朱苏力:从契约理论到社会契约理论
    法律 2008/12/06 | 阅读: 3977
    本文无意讨论国家学说本身,而是以社会契约论为例,用知识社会学的眼光来探寻一种理论何以能够产生,又何以能够为社会所接受。
  12. 朱苏力:当代中国的中央与地方分权--重读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第五节
    政治 2008/10/23 | 阅读: 2239
    基于新中国的社会时代背景,本文从实在宪法的视角讨论了当代中国政制架构中纵向———中央与地方———分权问题。本文的分析力求表明,影响当代中国高度中央集权的关键因素可能有两个:国家统一与建国,以及革命政权的转型;进一步指出“两个积极性”作为一种非制度化的宪政策略在协调这一特定时空中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政制意义;随着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当代中国有必要基于中国政制的成功经验和基本格局进一步制度化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最后简单阐述了本文政制 (宪法 宪政)研究进路的学理意义。
  13. 朱永嘉:释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历史 2009/01/25 | 阅读: 3876
    这首词是七五年五月三日深夜,毛泽东在其住所召集政治局会议,这次会议上毛泽东批评了王、张、江、姚,会议长达二个小时,在会议结束时,毛泽东同大家讲起东汉末魏、蜀、吴三国,特别是东吴的故事。还让叶剑英背诵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这首词。
  14. 朱永嘉:诗文两则
    历史 2009/01/25 | 阅读: 3177
    这两则诗文分别是纪念毛泽东一百十五周年诞辰的书信体散文《点一柱心香,献一束鲜花》和清平调《戊子岁末有怀》。
  15. 朱永嘉:一段故人和往事的回忆——兼记王守稼、谭其骧与陈旭麓
    历史 2009/01/25 | 阅读: 18253
    朱永嘉,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明史研究专家,回忆与王守稼、谭其骧和陈旭麓相交,及在文革中注释史传文赋的经过。附《枯树赋》与骆玉明相关文章。
  16. 朱善杰:当下农村初中生的文学环境——以山东省X镇为例
    文学 2008/09/12 | 阅读: 1279
    通过对该镇初中生文学环境的调查,尝试揭开它发生变化的原因和揭示现当代文学所面临的一些外部环境。
  17. 朱东安: 从三份历史文件看庚子之战的性质与起因
    历史 2007/03/16 | 阅读: 1365
    这里所说的三份历史文件,主要是指光绪二十五年十月十九日清政府发给各省督抚的关于和战问题的《上谕》、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三日总理衙门送交各国驻华使馆的《照会》和此前一天同文馆教习丁韪良送交各国公使“核览”的《条陈》,对它们进行辨析和考察
  18. 曹思源:新医改方案的不足
    医卫 2008/10/17 | 阅读: 1218
    国人议论已久、期盼甚切的新医改方案,终于在2008年10月14日公布,并公开征求意见了。这标志着十多年来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开始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 曹天予:当代中国改革中的社会民主主义思潮
    政治 2008/09/15 | 阅读: 4342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如阶级分析和资本主义的结构性矛盾等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战略制高点,必须占领,不能放弃。但是,对市场经济中如何进行制度创新、确保经济活动的社会主义方向;在权力异化已经恶性发展到出现新剥削阶级的情况下,如何从社会民主主义者的手中,把宪政民主的旗帜夺过来,让工农群众对公众权力进行监督制约,而不是让财富权力控制政治权力,都是值得认真研究的大问题。
  20. 曹天予:劳动产权与市场社会主义
    经济 2008/11/15 | 阅读: 1541
    金融危机爆发后,是否能通过加强调控回到凯恩斯来走出危机?
« 1 ... 6 7 8 (9) 10 11 12 ... 14 »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