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humanities.cn

humanities.cn 文章列表 推荐阅读 按跟踪网址顺序

humanities.cn
http://humanities.cn/
webmaster at humanities dot cn
普通 推荐阅读 全部
缺省 时间 标题 评分 阅读 评论 跟踪网址 | 倒序 顺序
« 1 (2) 3 »
文章
  1. Buiter:再论全面国有化的迫切性--发自冰岛
    经济 2009/01/21 | 阅读: 1334
    Can the UK government stop the UK banking system going down the snyrting without risking a sovereign debt crisis?
  2. 黄宗智:中国的小资产阶级和中间阶层:悖论的社会形态(修订稿)
    社会 2009/01/23 | 阅读: 3006
    中国的社会形态不应简单地套用“中产阶级”占最大多数的“美国模式”来理解,也不应等同于“无产阶级”占最大多数的古典马克思主义模式。
  3. 刘昶:革命的普罗米修斯:民国时期的乡村教师
    社会 人文 2009/01/25 | 阅读: 3002
    在乡村中国,十九世纪末以来现代教育的发展创造出一个全新的教育者群体,他们是公共学校的教师,他们的人数众多而且在不断增长,他们接受的主要是现代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而不是儒家经典的训练。绝大多数乡村教师是二十来岁的男性,他们多来自家境贫寒的农家,他们的年龄和背景使他们精力充沛并不满现状,而他们所受的教育训练和他们从事的职业,使他们成为乡村中拥有并传播现代知识的先锋阶层。但这些并不必然使他们成为激进的革命者,使他们变得激进和革命的其它重要因素是他们的穷困恶劣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以及他们周遭闭塞落后的环境。这些与他们所接受的现代科学教育和他们对自己的期望形成极为强烈的对比。在很多地方是乡村教师建立了当地第一个党组织,最早在农民中宣传了革命的思想,并在乡村开展了最早的革命活动。根据笔者在广泛阅读相关史料时所做的估计,中共早期乡村党组织有70-80%是由乡村教师创建的,乡村教师充当了中国革命中这个普罗米修斯的角色
  4. 贺雪峰:农村的半熟人社会化与公共生活的重建——辽宁大古村调查
    社会 2009/01/24 | 阅读: 1489
    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其中之一是农民交往方式的变化。农村生产方式的变化和社会流动性的增加,使得村庄异质性持续增长,从而使村庄生活半熟人化,村民越来越不能接受之前熟人社会缺乏退出机制的串门聊天。村庄生活中一方面出现了串门聊天的萎缩,一方面出现了对公共空间的强烈需求。不是从权利的角度而是从村庄社会分化的角度来看待农民交往方式的变化,可以更好地理解农民的处境,并可能更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5. 裴小林:论土地生产率极限法则:一个改进的马尔萨斯理论和不同发展阶段的反向逻辑
    经济 2009/01/25 | 阅读: 1875
    新古典的制度经济学方法一是无限夸大了人的作用,颠倒了人和自然的关系;二是用一个时点上的表面现象去颠倒历史本身的因果关系。假理论必然经不起时间考验。天不变,道亦不变。本文坚信历史有它自身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内在逻辑和轨迹,并相信亚当斯密所说的那只看不见的手就是大自然之手。千万年来它沉默无语,但它那永恒和无边的法力远在国家和市场的力量之上。是这"自然之手"在最终左右着经济增长的长期大趋势和人类社会的制度变化。
  6. 黄宗智:中国小农经济的过去和现在——舒尔茨理论的对错
    经济 2009/01/25 | 阅读: 2351
    通过对诺贝尔奖得主舒尔茨理论对错的系统梳理,说明中国农业过去的内卷以及今天的可能出路,提出从农业本身挖掘出路以及后工业化“小农经济”的设想。同时说明作者提倡的从经验实际出发来提炼理论概念——而不是从脱离实际的前提信念出发来推断理论——的研究方法。
  7. 吴玉章:法律与文学
    法律 2009/02/07 | 阅读: 1181
    美国法学界从90年代以来有个比较引人注目的法学流派:法律与文学。它主张强调法律与文学之间的密切联系和相互影响;他们当中激进人士更主张,将法律实践本事当做一种文学活动,将控辩双方活动当做一种叙事或修辞。
  8. 斯图亚特·霍尔:《编码,解码》
    影视 2007/01/05 | 阅读: 7558
    Stuart Hall是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最重要的理论家,他重新在理论上阐释了“意识形态”(ideology),使之成为文化研究和批判的有力工具。霍尔用“语言阶级斗争”来概括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和平”而非强制地成为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的过程,传播媒体在这个过程中是个中心角色。霍尔提倡的文化研究要解构这一过程,探讨媒体有意无意中采取的意识形态立场。在这篇1970年代发表的文章中,他探讨了意义创造过程中“编码”(encoding)和“解码”(decoding)这两个不同的阶段,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正是通过这两个实际操作上极其复杂的阶段而实现的。在传媒研究领域,意识形态分析(ideological analysis)代替了过去的效果研究。
  9. 《古兰经》翻译史
    宗教 2006/12/01 | 阅读: 2654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唯一的根本经典,其内容确立了伊斯兰教的基本教义和制度,同时也反映了穆罕默德时代阿拉伯半岛希贸兹地区的社会现实和伊斯兰教传播过程中的斗争概况。它是穆罕默德在23年的传教过程中陆续宣布的“安拉启示”的汇集。“古兰”一词系阿拉伯语Quran的音译,意为“宣读”、“诵读”或“读物”。中国旧译为《古尔阿尼》、《可兰经》、《古兰真经》、《宝命真经》等。中世纪伊斯兰经注学家根据经文的表述,说它有55种名称,其中常以“克塔布”(书、读本)、“启示”、“迪克尔”(赞念)、“真理”、“光”、“智慧”等来称呼。据载,610年(伊斯兰教历9月),安拉在“盖德尔”的吉祥夜晚,命令天使加伯列向穆罕默德开始陆续启降《古兰经》文,632年穆罕默德逝世,“启示”中止。伊斯兰教认为《古兰经》是安拉“神圣的语言”,是一部“永久法典”。它是伊斯兰教信仰和教义的最高准则,是伊斯兰教法的渊源和立法的首要依据,是穆斯林社会生活、宗教生活和道德行为的准绳,也是伊斯兰教各学科和各派别学说赖以建立的理论基础。《古兰经》是阿拉伯有史以来第一部用阿拉伯文书写的典籍,其文体是一种非常绝妙的韵体文,具有独特优美的风格。
  10. 俞孔坚:自然的力量(访谈)
    建筑 2006/12/10 | 阅读: 1885
    2006年4月24日,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公布本年度专业奖项,由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主持的:“飘浮的花园——浙江黄岩永宁江生态防洪工程”(永宁公园)获得了专业设计荣誉奖(ASLA Design Honor Award)。俞孔坚是这个设计项目的主持者,虽然公园里的一些红柱子还是有点天外来客的意思,但是总算让人看到水泥湖岸和夜间的七彩霓虹不是中国当代公园的唯一模式。俞孔坚留住野草、保护生态的想法其实也是很多百姓发自内心的想法,难道一定要读了哈佛才能让官员信服?--人文与社会
  11. 陈海严:扫黄--整肃网络还是为新浪拉客?
    科技 2006/12/11 | 阅读: 1697
    经调查,此文介绍新浪读书频道文章标题情况属实。与传统纸媒不同,综合类大型门户网站的文化或者读书子目总是质量偏低,而新浪读书频道的内容更是令人遗憾。从标题看,新浪读书频道的分类法和范式比较荒诞:另类的意思大致就是“兽血沸腾”之属,情感则是“情欲交织”,推荐的却又是什么呢?这到底是读书还是渎书?大型网站的文艺栏目难道不应该至少办得像一份优秀报纸的副刊吗?--人文与社会
  12. 崔泉墨:威尼斯与伊斯兰世界:从艺术展览谈起
    艺术 宗教 2006/12/12 | 阅读: 3393
    "法国巴黎的阿拉伯世界研究所和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联合举办了一个名为“威尼斯与东方” (Venise et l'Orient)的巡回艺术展。这个展览当然不是为了拍卖或者收藏而进行的,它的目的是提醒人们,在历史上,虽然两者之间不断存在着战乱和纷争,但是伊斯兰世界曾经给欧洲带去多么丰美的文化和艺术养料。 " 本站的图片视界栏目登载了三张这个展览展出的绘画照片。
  13. 瞿小松:歌剧前景:中国作曲家的机会
    音乐 2006/12/12 | 阅读: 2270
    “我体会,无论中西,古往今来引发艺术变化的,不是非怎样不可,而是它可能会怎样。生为中国人的作曲家、戏剧家应该感到幸运。这里头大大的天地,若能真正立足于中国戏曲的根本,立足于中国文字艺术及中国文字声音的根本,必有真建树。乐意舒舒坦坦继续过西方瘾的,也是自己喜好,由不得他人。”瞿小松最近一直强调摆脱西方音乐的阴影笼罩,然而这对这批中国作曲家来说,这有多么难,甚至从他们的作品集中就可以看出,许多作品其实都是由国外委托或约稿写出的。--人文与社会
  14. 杨燕迪:古典音乐的当下困境
    音乐 书评 2006/12/13 | 阅读: 2292
    杨燕迪评休伊特Ivan Hewett《修补裂痕:音乐的现代性危机与后现代状况》。休伊特的文章都比较接近大众,常在报纸上写写苹果的ipod为什么不适合古典音乐等等,这和他强调古典音乐的生命力来自民众参与一致。当然他的民众参与肯定不是指全世界华人的子女大多在儿童时代逼着当上琴童的现象。有些观点还不错,比如曾经在文章中批评“a world full of globalised aural soup”一个充满了全球化的声音杂碎汤的世界”。--人文与社会
  15. 中国的穆斯林是什叶派还是逊尼派
    宗教 2006/12/14 | 阅读: 13353
    目前,逊尼派约占世界穆斯林总数的90%,什叶派约占10%。什叶派占人口多数的国家包括伊朗、伊拉克、巴林和阿塞拜疆,但除了伊朗以外都是逊尼派掌权。虽然新闻中天天提起sunni和shiah,不知有几个非穆斯林了解这些名词究竟代表什么。特转载此文。--人文与社会
  16. 贾樟柯:《三峡好人》北大点映答问
    影视 2006/12/17 | 阅读: 14780
    “第6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三峡好人》12月4日晚上十九点现身北京大学百年大讲堂,做内地的第一次正式点映。贾樟柯导演亲临现场,与北大师生进行一次面对面的交流,探讨影片的相关创作背景及过程。”目前贾樟柯公开演讲中最详细谈《三好》的一次。
  17. 福柯:什么是启蒙
    人文 思想 2006/12/18 | 阅读: 6329
    “什么是人文”专题栏目添加一篇文章。译者为了行文,把humanism一致译为人道主义。根据Catherine Porter的英译本"What is Enlightenment?"(收于Paul Rabinow编的M. Foucault, Ethics: Subjectivity and Truth, The New Press, 1997, pp. 303-319.)译出,根据法文本校订(Dits et Ecrits,vol.IV., pp.562-578, "Qu'est-ce que les Lumieres?", Paris, Gallimard, 1994)。
  18. 王德威:从戏曲中男扮女装看中国民族性(讲座综述)
    戏剧 2006/12/19 | 阅读: 4640
    2006年11月9日,哈佛大学教授王德威于北京师范大学以《粉墨中国——性别表演与国家论述》为题发表演说。王德威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鲁迅、巴金、梅兰芳等四位大师为例证,探讨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和文化人,在面对各种家国苦难的挑战时,如何借助性别表演或扮装的观念,来重新面对或定义中国人、中国的民族性以及中国国家如何建构的种种想象或实际论述问题。
  19. 李欧梵:听《大地之歌》
    音乐 2006/12/23 | 阅读: 1945
    “乐迷都知道,《大地之歌》中的六首歌曲,一向是由一位男高音和一位女中音唱的,二人轮流各唱三首,男人高歌饮酒欢乐,女人却娓娓道出人生之哀愁,而最后的一场《告别曲》,足足有三十分钟之久,既向送行的朋友,也向人生告别。就唐诗的成规而言,送行的必是男性朋友,不可能由一个女子吟唱,否则只能是闺怨,而非送君千里。马勒的原作中也特别注明:女中音唱的三首歌曲也可以由男中音唱,其实这样才更合歌词中的意境,然而,男中音演唱此曲的人极少,除了大名鼎鼎的费雪·迪斯考(Dietrich Fischer Dieskau)之外,几乎无(男)人可继其后。”虽然李教授推崇Quasthoff,但总还是Dieskau的声音让人觉得舒畅,虽然李教授希望香港刮起马勒旋风,但马勒的音乐还是要在寂静开阔的境界中听最好。--人文与社会
  20. 米尔斯海默、瓦尔特: 以色列院外游说集团与美国对外政策(节译)
    政治 2006/12/28 | 阅读: 6049
    这篇文章的内容是今年美国学术界一件大事。两位作者今年三月在《伦敦书评》发表题为“The Isreal Lobby”的文章,遂引起一场大争论,两位作者被指责是反犹太主义者。《伦敦书评》因此于九月召开讨论会议,探讨以色列游说集团是否对美国中东政策影响过多,其视频见: http://www.scribemedia.org/2006/10/11/israel-lobby/ 。这篇文章为刘波根据《伦敦书评》文章译出,有添加删节。原文基本观点是美国的中东政策差不多完全基于国内政策的考虑和以色列游说集团的活动这两点。--人文与社会
« 1 (2) 3 »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