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humanities.cn

humanities.cn 文章列表 推荐阅读 按评论顺序

humanities.cn
http://humanities.cn/
webmaster at humanities dot cn
普通 推荐阅读 全部
缺省 时间 标题 评分 阅读 评论 跟踪网址 | 倒序 顺序
« 1 2 (3)
文章
  1. 贾樟柯:《三峡好人》北大点映答问
    影视 2006/12/17 | 阅读: 14791 | 评论: 1
    “第6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三峡好人》12月4日晚上十九点现身北京大学百年大讲堂,做内地的第一次正式点映。贾樟柯导演亲临现场,与北大师生进行一次面对面的交流,探讨影片的相关创作背景及过程。”目前贾樟柯公开演讲中最详细谈《三好》的一次。
  2. 林赛水:论科层方法评判学术能力所带来的问题
    人文 2007/03/20 | 阅读: 1384 | 评论: 1
    康中镇按: 作者林赛水系哈佛大学出版社人文部编辑。 八十年代明尼苏达大学出版社的那一套在学界兴风作浪的后学理论丛书,即是其手笔。几年前撰文对美国大学出版社与教授终身制之间的关系大加挞伐,最近该观点被写进现代语言协会 (MLA)的对学术评估及终身制所作的调查报告中。本文发表于《上海大学学报》 (2007第一期, 29-33页), 翻译:张建琴,本文与最后定稿可能有出入。 作者授权人文与社会网站转载本文。
  3. 格非:《世界》札记
    影视 2007/03/21 | 阅读: 2579 | 评论: 1
    “《世界》犹如一个巨大的容器,贾樟柯将自己对于当下现实充满警觉的观察和复杂思考一股脑儿地装了进去。在《世界》中,贾樟柯式的诡异辩证法比比皆是,令人目眩,也发人深省:外地人与北京;地域中国与世界图景;真实与虚假;封闭性与开放性;纪录与虚构;具体和抽象。诸如此类。”
  4. 詹姆逊:关于布莱希特和卢卡契之争的反思
    艺术 2007/03/26 | 阅读: 1651 | 评论: 1
    “现实主义的其他概念,其他政治美学,显然仍可以想象。现实主义/现代主义之争教育我们,必须把这两者发生作用的历史和社会结合起来对它们进行评判。对过去的主要争论表态并不意味着选择立场或者试图调和无法调和的差异。在这种已经平息然而仍然剧烈的知识冲突中,基本的矛盾在于历史本身与观念结构之间,它试图抓住现实,但结果在其内部再生产出矛盾,并以谜一样的思想形式或盲点的形式展现。我们必须坚持这种盲点,因为它的结构包含了我们无法超越的历史关键。当然,它无法告诉我们现实主义概念应该如何;但是,我们应该对它进行重新发现,这是我们无法推卸的责任。”
  5. 鲁忠慧:日本对中国伊斯兰教研究概述
    宗教 2007/09/10 | 阅读: 2641 | 评论: 1
    日本对中国伊斯兰的研究始于1911年,其后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些代表人物、研究成果,形成了不同的特点。文中对日本的中国伊斯兰研究进行了概述,并加以简短的评介,对了解日本的伊斯兰研究有一定参考意义。
  6. 保罗·亨利·朗:莫扎特论(杨燕迪节译)(一)
    音乐 2007/12/18 | 阅读: 3802 | 评论: 1
    [译者按]2006年是莫扎特诞辰二百五十周年,特在此贴发这篇长文,以致纪念。在汉语文化界,似乎仍然有必要继续加深对莫扎特的全面理解和正确认识——因为我们不断在专业人士的行文和爱乐者的谈吐中听到,莫扎特的音乐是“优雅、明亮、舒畅、动听”的代表。朗的这篇通论以雄辩而内行的笔调驳斥了这种被“洛可可-浪漫主义的有色眼镜”所歪曲的莫扎特“形象”。译者曾写过一篇短文“听莫扎特三境”(载《文汇报》2002年5月28日),分析了倾听莫扎特和理解莫扎特的三重境界,结论是,“甚至可以认为,莫扎特音乐的内在性质其实比贝多芬更加‘现代’。因为莫扎特对人性的态度更加暧昧、更加多变,也更加复杂。莫扎特的音乐从来不像贝多芬那样‘势不可挡’,其骨子里很多时候充满了无奈和阴影。但另一方面,莫扎特即便在对生活产生怀疑的时候,也从来不会陷入绝望或走向暴怒。因为说到底,莫扎特毕竟是启蒙运动的儿子。他的某些精神特质与‘现代人’有缘,但‘现代人’再也不可能具有莫扎特般的宽容、睿智、超脱和达观。”应该承认,朗的论述对笔者的莫扎特理解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7. 保罗·亨利·朗:莫扎特论(杨燕迪节译)(二)
    音乐 2007/12/18 | 阅读: 2399 | 评论: 1
    [译者按]2006年是莫扎特诞辰二百五十周年,特在此贴发这篇长文,以致纪念。在汉语文化界,似乎仍然有必要继续加深对莫扎特的全面理解和正确认识——因为我们不断在专业人士的行文和爱乐者的谈吐中听到,莫扎特的音乐是“优雅、明亮、舒畅、动听”的代表。朗的这篇通论以雄辩而内行的笔调驳斥了这种被“洛可可-浪漫主义的有色眼镜”所歪曲的莫扎特“形象”。译者曾写过一篇短文“听莫扎特三境”(载《文汇报》2002年5月28日),分析了倾听莫扎特和理解莫扎特的三重境界,结论是,“甚至可以认为,莫扎特音乐的内在性质其实比贝多芬更加‘现代’。因为莫扎特对人性的态度更加暧昧、更加多变,也更加复杂。莫扎特的音乐从来不像贝多芬那样‘势不可挡’,其骨子里很多时候充满了无奈和阴影。但另一方面,莫扎特即便在对生活产生怀疑的时候,也从来不会陷入绝望或走向暴怒。因为说到底,莫扎特毕竟是启蒙运动的儿子。他的某些精神特质与‘现代人’有缘,但‘现代人’再也不可能具有莫扎特般的宽容、睿智、超脱和达观。”应该承认,朗的论述对笔者的莫扎特理解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8. 王晓明:就鲁迅答《南方都市报》问
    思想 2006/12/01 | 阅读: 2229 | 评论: 1
    引文:“在今天,资本主义 ‘全球化’的潮水差不多已经渗入了中国人生活的各个角落,不但限定了你的视野、重新编排了你脑中的知识,还进一步规范了你的感觉,甚至直接塑造了你的欲望。从胡适当年挑衅般地赞同 ‘全盘西化’,到今日都市里的孩子们普遍以肯德基为第一美食,这样的 ‘全球化’似乎不可阻挡。但是,事情还有另外一面:这一百年来,当形形色色的改革家、启蒙知识分子和革命者用西方的标尺绘制中国社会的蓝图,并且把整个社会动员起来去实现那些蓝图的时候,当民众日益习惯于依照西方的事例来理解现实、判断未来的时候,中国社会多次陷入了悲惨的困境。这当中的原因自然很复杂,一言难尽。但如果专就思想和精神来说,我就觉得,过分迷信 ‘现代化’理论而对中国的现实发生错觉,以致在很多时候,知识界乃至整个社会不能恰当地应对自己的真实境遇,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正是在这里,鲁迅显出了他的独特的意义。”
  9. 潘公凯:在“写”和“意”的背后
    艺术 2007/12/21 | 阅读: 1578 | 评论: 1
    2004 新写意水墨画邀请展研讨会上的发言。主要论述“写意”背后的文化结构,潘先生在研讨会的综合讨论中认为“新写意”这个展览的构想很好,很有现实意义。目前,中国画画家队伍庞大,从第十届全国美展的国画作品来看,为了能让作品入选,不少画家的作品中“做”的成分比较多,在评选过程中,评委们普遍觉得国画看起来很累,几乎见不到抒发性灵的、很“痛快”的作品。如果把“写意”看成是一种画风,那么可以说,目前这种画风低靡。因此,这个展览的举办很有意义。刚才的发言者都讲到了“写”和“意”,无论是中国画还是西画,其背后都有一种价值结构、文化结构。中西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中外“写”的形式语言中都包含有独立的审美语言,这才是问题的核心。“笔墨”是历史形成的复杂的东西,它是一种流通性的语言。“意”与中国文化精神,与中国人的人格密不可分。正是中国文化深厚的文化渊源决定了中国画是复杂因素的组合体。因此,我们面临的困难是,变革它往往就会使之失去精髓,但不变革却又难以适应当代社会。但变革是必须的。我们要进一步探讨古典结构,探索推进的可能性。
  10. 阿兰.巴迪乌:《伦理学:论恶的理解》
    思想 2008/03/11 | 阅读: 3203 | 评论: 1
    在这个案例中,恶是想要以任何代价且在真理的条件下,去强制命名那不可命名的。这恰恰是灾难的原则。(与事件联系在一起的)幻像、(与忠诚联系在一起的)背叛、以及(与真理的力量联系在一起的)对不可命名的强制命名:这些就是恶——这些恶只是由于我们承认惟—善(真理—过程)才产生的——的三种形象。

    Alain badiou为巴黎高等师范院荣誉退休教授、原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当代法国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剧作家以及小说家,当今法国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
  11. 贝乐登·菲尔兹(A. Belden Fields):法国的毛主义
    历史 政治 2008/03/12 | 阅读: 2683 | 评论: 1
    20世纪用年代激进化引人入胜的一面就是在西方出现了毛主义,一种在不同的国家环境下以不同的形式出现的毛主义。'本文探讨的类型是法国的毛主义,即文中所称的"反等级制度的毛主义"(antherarchcdMao-ism);它植根于毛泽东思想本身,也植根于法国的政治现象。虽然在美国找不到它的等同物,但美国的读者却十分需要了解它。首先,我们都是从经验中学习的,既学习自己的经验,也学习他人的经验。国家的独特性不应该使人认为一种斗争的相关性一定是有局限的:一种斗争的某些方面的确是有其局限性的,但是也有些方面是没有这种局限性的;要分清到底是属于哪一种情况,这需要以知识作为前提条件。换言之,狭隘的地方观念只能削弱自己。其次,反等级制度的毛主义就被压迫力量的本质,就个人、文化、政治的错综复杂以及解放斗争的标准提出了基本的问题。你可以不接受这次政治运动的立场或行动,但你必须承认这些议题具有跨国界的重要性。第三,描述一下这种奇特的毛主义经历也可以为60年代及那以后在法国涌现的一些杰出理论著作增加一点"生气"。萨特(Sartre)、勒菲弗尔(Lefebvre)、阿尔图塞(Althusser)以及福柯(Foucault),均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同反等级制度的毛主义有某种关系。萨特是一个尤为重要的人物,因为他直接并持久地参与了反等级制度的毛主义团体中最大和影响力最久的活动。【参看于治中,五月的吊诡
  12. 欧阳江河:舒伯特
    文学 音乐 2007/02/10 | 阅读: 2199 | 评论: 2
    欧阳江河最新诗作,以《舒伯特》为题。并不是只有乐器演奏者或者作曲者才能对音乐进行诠释,诗人和作家的敏感往往带给我们新的视角,更何况诗本来就是某种音乐。--Humanities.cn
  13. 张英进:简述中国电影研究在欧美的发展
    影视 2007/01/16 | 阅读: 2614 | 评论: 4
    "20世纪80年代初之前,中国电影在欧美还基本不构成一个学术研究领域。80年代中期的几件事,促成了中国电影研究的兴起。首先,1985年4月,《黄土地》在香港国际电影节上大获好评,象征着中国电影已经成熟,中国电影从此不断进军世界,80年代末起一一获取西方国际电影节的大奖。其次,1982—1984年间几次空前的中国电影回顾展也大大激发了西方观众的兴趣,把中国电影推到了世界电影舞台的中心。再次,1983年秋,中国电影学者程季华、陈梅在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首次开课,标志着中国电影正式进入了美国大学课程。此后,中国电影逐渐在美国确立了自己作为专题学科的地位。但是,要历史地了解中国电影在欧美的发展,我们还必须回到50年代。" 
« 1 2 (3)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