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文章列表 焦点

普通 推荐阅读 焦点 全部
缺省 | 倒序 顺序
« 1 (2) 3 4 5 ... 8 »
文章
  1. 陈平:资本主义的空想与现实——评皮克提新书《21世纪的资本》
    经济 2014/06/07 | 阅读: 2687
    托马斯·皮克提(Thomas Pikkety)《21世纪的资本》英译本出版后引发了一系列讨论,诺奖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在纽约时报发表三篇书评,称该书引发的是"皮克提恐慌"。皮克提对西方经济学的反思,间接涉及中国国内关于坚持中国道路还是仿效美英模式的争论,值得中国学人和领导者认真思考。
  2. 殷之光: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问题与新冷战的结构--从碎片化的世界看意识形态政治的必要性
    社会 2014/04/25 | 阅读: 1844
    中国所面临的民族与宗教问题是其内部的问题,但同样也是一个具有国际性的问题。其解决不但是内政,也是外交。因此,尝试应对这类问题不应当仅仅停留在一国一族的框架内。如何积极参与到国际政治中,充分利用阿拉伯内部的矛盾与分裂,利用多种普世主义话语之间的紧张与冲突,在变动的碎片化格局中区别朋友与敌人,抑制瓦哈比主义,进一步缓解这种格局下的分裂倾向,则是未来意识形态与权力政治中一个不可忽略的方面。
  3. 柄谷行人:双重的颠倒——马克思关于“未来”的认识
    思想 2014/04/09 | 阅读: 3094
    恩斯特·布洛赫的《希望的原理》中关于未来的观念与跨越式批判,即"通过康德解读马克思,透过马克思来解读康德"是相关的。这一批判的核心在于展现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所实现的双重颠倒:不仅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上下颠倒,同时还包括"事前"与"事后"的前后颠倒。正是后一颠倒使得康德的思想与马克思找到了共同点。康德的事前性思维对于理解马克思关于未来,即作为一种运动的共产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重构的意义。这种重构应对的是20世纪90年代末共产主义运动的失败以及各色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破产:通过交换方式对生产方式的重构,重新使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富有生机。
  4. 趙剛: 思想的貧困:評龍應台評太陽花
    2014/04/09 | 阅读: 3821
    雖然我和龍女士先後都曾批評過這個學運有「思想薄弱」的問題,但她和我對這個運動的批評或是肯定,無論是就立場角度或就實質內容而言,都有巨大差異;她的肯定不是我的肯定,她的否定不是我的否定。望文生義地把這兩種不同的批評混為一談,本身就是「思想薄弱」的徵候。在思想薄弱的黃昏,所有的牛看起來都是黑的。
  5. 趙剛:思想與學運
    社会 2014/03/30 | 阅读: 8414
    这场学运将要把台湾引向何方,没人知道。但它的源流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清楚的。它是台湾社会一直没有解决日本殖民、国共内战、白色恐怖、两岸分断,以及特定的民主化路径这些历史遗留的周期展现。如果大家认为现今的「民主化」出问题了,那是对的,但问题不在于找出一个具体的人当代罪羔羊,而应该要认识到我们的民主化路径出了某些问题。这个路径把论述仅仅聚焦在「反威权」与「出头天」,从而抄了一条「我群vs.他群」的短路,而这个短路造成了认同政治乃至族类主义乃至类法西斯主义的暴涨,从而使得任何关于全局、关于未来的论证都高度被压制。
  6. 中国应该找到自己的方式--汪晖对话前西德总理施密特
    思想 2015/11/10 | 阅读: 9279
    德国社会民主党政治家赫尔穆特·施密特(Helmut Schmidt)2015年11月10日在德国北部城市汉堡去世,享年96岁。施密特为前西德社会民主党主席、前西德国防部长、财经部长、经济部长、前西德总理、外长。人文与社会曾刊发清华大学汪晖教授2013年在施密特先生家中与他的对话,特重刊此文以志纪念。
  7. 陆云:从学术攻击到"暴力学术"--杨奎松两批汪晖的案例分析
    书评 2014/02/26 | 阅读: 4108
    在社会意见剧烈分化、媒体热衷于介入学术判断的今天,保持学术批评的基本品格,对于学术和社会的发展都非常重要。包含政治辩论的学术讨论,如果能够坚持基本的学术伦理和规范,可以为充满冲突的社会提供理性对话的榜样。在那些包含政治批判的学术批评中,能否坚持基本的学术伦理,是对批评者的重要考验。
  8. 高默波:《高家村》中文版自序
    历史 2014/03/05 | 阅读: 2311
    2013年7月出版《高家村》中文版自序:本书试图做的是:以丰富的实证资料和跨学科的方法来全方位地描述和分析一个村庄。《高家村》既是高家村的历史,也是高家村的政治,是高家村的社会学,也是高家村的人类学,同时也是高家村的经济学。除了用跨学科的方法解剖一个村庄,为读者提供洞见,使读者有一叶知秋的理解这一特点外,这本书还用每一章围绕一个主题的方法把高家村放在中国的大背景里来描写和分析。
  9. 汪晖:去政治化的政治、霸权的多重构成与六十年代的消逝
    思想 2014/01/19 | 阅读: 3378
    中国正在经历或已经经历了一场巨变。在经济领域,这个巨变主要表现为市场经济的创制;在社会领域,这个巨变主要表现为社会阶层和地区关系的结构性重组;在文化领域,这个巨变主要表现为市场机制在文化领域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这篇论文将从几个不同的角度论述这些巨变中的一个巨变,即"去政治化的政治"的形成。
  10. 汪晖对话马哈茂德·马姆达尼
    社会 2013/12/29 | 阅读: 1950
    对于亚洲、非洲的思考不是为了论证其特殊性,而是为了通过其独特性探索普遍的真理,重建世界历史的图景,并探寻变革的方向。在这个意义上,一种超越国界和文化背景的共同探索是迫切需要的。
  11. 汪晖:二十世纪中国历史视野下的抗美援朝战争
    政治 历史 2013/12/05 | 阅读: 4162
    抗美援朝战争以及稍后展开的抗美援越战争既是二十世纪中国的人民战争的延伸,也是其终结。我们对于和平的探索已经是在一个后人民战争的、去政治化的时代语境之中了。在这个新的历史时刻,能够遏制帝国主义战争、打破朝鲜半岛和海峡两岸的分隔体制、缓解东亚区域内的国际冲突的条件在哪里?
  12. 彼得·诺兰:中国、西方殖民主义与《海洋法公约》
    法律 2013/08/23 | 阅读: 2359
    近年来国际媒体大量报道南海争端,着眼分析中国对自然资源可能控制。西方极其关注中国南海,却忽略源自西方殖民史的庞大专属经济区,这个对比引出了国际媒体的性质和西方公众观点形成途径的问题。
  13. 大卫·哈维:谈资本的逻辑与全球金融危机
    经济 2013/08/05 | 阅读: 2985
    英刊《社会主义评论》于2009年4月发表了对哈维题为《探索资本的逻辑》的访谈录,谈到了目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以及可能解决的途径,还谈到他组织的《资本论》在线阅读小组使越来越多的人对这本着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4. 汪晖:中国、新的平等观与世界--Gabriele Battaglia对话汪晖
    思想 2013/07/17 | 阅读: 3169
    在中国,我们都知道有一场关于平等的危机,但是怎么去界定它?70年代末,中国的社会主义陷入危机,一些人由此攻击"平等"问题,通过提出一种新自由主义的方案:私有化,产权问题等等,将矛头指向国有企业。与此同时,他们还提出了一种新的平等观,即所谓"机会均等",随之而来的是法律建构。但它的结果却是将一个不公平的过程合法化了。
  15. 黄宇和:21世纪初西方鸦片战争研究反映的重大问题——从近年所见的三部鸦片战争史研究著作说起
    书评 历史 2013/07/01 | 阅读: 2791
    黄宇和的《鸩梦∶第二次鸦片战争探索》虽然全程批判帝国主义,但1998年出版后好评如潮。然而,英国资深史家盖尔伯及年轻学者骆菲尔,分别在2004年及2011年出版有关鸦片战争的专著,竟然若隐若晦地高呼中国该打
  16. 商伟:学问的背后应该有更大的关怀
    文学 2013/06/16 | 阅读: 2753
    还是应该站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对过去时代的文学做出回顾和思考。不是简单地拉郎配,一对一地类比和影射,或在知人论世的经验层次上,对小说人物做出分析。但要有一些更大的关怀,这些关怀直接或间接、也或多或少地会体现在学术里面,否则,我们就辜负了今天这个天翻地覆的时代。
  17. 王绍光:大豆的故事--资本如何危及人类安全
    政治 经济 2013/05/23 | 阅读: 3980
    中国曾是世界上大豆生产量最高的国家,占据世界大豆产量的约90%。自国际资本于二十世纪初介入以后,源于中国的大豆一步步成为跨国粮食大鳄的赚钱工具。大豆的生产已移至美国、巴西、阿根廷,甚至印度也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比中国生产更多的大豆;而世界大豆出口量的60%都涌向中国市场,且进口的大豆都是转基因大豆。
  18. 赵刚:哭笑不得的现代性--阅读卓别林《摩登时代》
    影视 2013/05/03 | 阅读: 3307
    在亲密关系、传统与现代体制之间,卓别林留给了我们非常重要的思考与想像空间。的确,只有在哭笑不得的状态下,反身性思考才有出头的空间。这么看来,这似乎是“摩登时代”的真正价值之所在,虽然这个价值并非如民主、自由、平等、进步、理性......等大名那般地喧赫。
« 1 (2) 3 4 5 ... 8 »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