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宗教
医卫
2008/09/06
| 阅读: 2169
西医传教士的角色多元性在中国本土语境中可以引申出诸多"现代性"问题: 如西医传教士的宗教与科学双重角色在中国本土传播的过程中如何产生裂变与紧张, 宗教权威如何在近代语境中通过医学改造转型为一种世俗控制能力, 这种现代意义的监控又如何为本土文化所兼容.
-
宗教
书评
人文
2008/09/06
| 阅读: 1985
比较尼采和舍斯托夫对宗教和真理的观点,介绍舍斯托夫生平。
-
书评
宗教
2008/09/06
| 阅读: 2028
分析20世纪90年代近代佛教研究的发展和问题。
-
宗教
书评
2008/09/06
| 阅读: 1903
女权,似乎就是平等的同义。在西方的学术视野里,伊斯兰永远是穆斯林世界不平等的根源。
-
对中国经济发展、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涉及的问题提出了很有见地的看法。
-
民族保守主义的产生,是日本政坛总体“政党保守化”和“政治右倾化”的逻辑必然,其背景与国际政治格局的重组和日本国内政治生态的变化是密不可分的。
-
提出比较研究不可忽视,一九五○年代以后的台湾与中国的思想历史应该得到特别的重视,许多普遍感到兴趣的问题,像隐私的观念、人权、友谊、宇宙观、时间、空间等,需要被放在近代思想文化史的脉络中加以探讨,而且仍然不能忽略对于思想家们原典的阅读与阐释。
-
从“精英化和“去精英化”角度来看80-90年代以来文学经典的建构变化。但作者在分析中简单地把金庸等人看成是纯粹的消费文化代表,仍应商榷。
-
甘阳、王绍光、潘维、强世功等学者就"2008与中国复兴"的话题与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法律硕士对话的部分。
-
提出反对“新蒙昧主义”。
-
非常概括,上海简介此篇为首。
-
对於张居正的评价,毁誉互见,瑕瑜不能相掩,是向来一般史家的共通看法。
-
通过对该镇初中生文学环境的调查,尝试揭开它发生变化的原因和揭示现当代文学所面临的一些外部环境。
-
21世纪的中国面临着西方一个多世纪前的问题:即艺术的资本化、产业化和产品化。它给中国当代艺术带来诸多弊端——价值观上的资本化,美学上的平面化、时尚化、媚俗化,运作上的江湖化,而且危害甚深,凡是有责任感的人都在为此担忧。
-
新自由全球化市场极端主义的垮台给亚洲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为自己和世界其他地方建立比较公平的经济关系。美国作为两边都靠大洋的国家,必须对待亚太国家作为平等的亚太经济共同体的成员,在新的世界经济秩序中,这个秩序让经济民族主义变得不需要。
中国作为亚太区域未来最大的经济体,应该在这个新的世界经济秩序中发挥关键的作用。为了做到这一点,中国必须眼光放得远一点,不要局限于加入正在走向衰落的全球出口市场经济,提供一个国内发展的模式,对外贸易被重新放回经济中本来的地位上,而不是现在全部以消费为唯一考虑。中国朝这个方向前进的第一步就是摆脱美元霸权,通过发放主权信贷项目推动国内发展。
-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如阶级分析和资本主义的结构性矛盾等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战略制高点,必须占领,不能放弃。但是,对市场经济中如何进行制度创新、确保经济活动的社会主义方向;在权力异化已经恶性发展到出现新剥削阶级的情况下,如何从社会民主主义者的手中,把宪政民主的旗帜夺过来,让工农群众对公众权力进行监督制约,而不是让财富权力控制政治权力,都是值得认真研究的大问题。
-
朱其最近发表了一系列批评中国当代艺术的文章。
-
《孩子王》在北京的某些文化圈子里赢得了评论家的喝彩,电影文化市场即便没有彻底否定,态度却很漠然。它与《黄土地》相比,国际声誉很糟,在国内电影市场的发行量更差。
-
儒家经典的经世取向与经典诠释的实践性存在紧张,所以本文所探讨的这两种类型的「解释的张力」乃不可避免。
-
2007 年4月28 日,于东京大学驹场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