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影视

文章列表 普通 按阅读倒序

普通 推荐阅读 焦点 全部
缺省 时间 标题 评分 阅读 评论 跟踪网址 | 倒序 顺序
(1) 2 3 4 ... 8 »
文章
  1. 林彦:《芳华》:社会主义"样板"的历史命运
    2017/12/23 | 阅读: 8811
    本文的删节版原载澎湃新闻,此为全文(删节部分加粗标出),并添加了注释。

    本文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2. 李道明:台湾电影一百年
    2008/11/11 | 阅读: 7548
    作者为台北艺术大学教授。
  3. 曾健民:KANO:自我「再殖民」的歷史想像
    2014/04/01 | 阅读: 6205
    《海角七号》导演魏德圣监制的影片KANO以台湾「嘉农」棒球队历史为素材,透过日本人视角所呈现的「日治」荣光,不但燎起了民众把日本殖民当作台湾「现代化」原乡的集体想像,投合了时髦的媚日哈日风潮,更符合台独意识的政治正确,大大挑动了文化历史认同的集体亢奋。KANO热潮突显了台湾的精神自我「再殖民化」危机。
  4. 张旭东:社会风景的寓言:解读陈凯歌的《孩子王》
    2008/09/15 | 阅读: 5983
    《孩子王》在北京的某些文化圈子里赢得了评论家的喝彩,电影文化市场即便没有彻底否定,态度却很漠然。它与《黄土地》相比,国际声誉很糟,在国内电影市场的发行量更差。
  5. 贾樟柯等:阐释中国的电影诗人
    2008/11/12 | 阅读: 5301
    近期,在由帕米尔文化艺术研究院(中坤文化发展基金支持)和清华大学人文和社会高等研究中心、《中国学术》杂志社联合主办的“帕米尔文化周”上,放映和研讨了贾樟柯的新作《二十四城记》,参加文化周的另两个单元的“二十世纪中国的文化与政治”国际论坛(清华大学汪晖教授主持)与“世界的中国”国际系列讲演(北京大学刘东教授主持)的中外学者观看了影片,多有好评。这里刊登10月28日研讨会的部分发言。当天的研讨由著名诗人欧阳江河主持。
  6. 戴锦华:《盗梦空间》:理论演武场
    2011/07/15 | 阅读: 4947
    我们无疑可以将《盗梦空间》读作某个体/男性个人生命创伤与心灵悲剧的故事,但类似老旧的故事何以混搭于科幻类型而在2010年获取如此巨大的流星雨商业成功,其谜底至少是部分谜底只能来自此时此地、此情此景的美国社会现实。
  7. 贾樟柯、陈丹青对话《小武》现场笔记(2008年11月23)
    2008/11/25 | 阅读: 4718
    薠望:为咱网站做点贡献。边听边打字做的笔记,有点乱,大家包涵,好在这两位说话都比较平缓,所以大意都在了。以为是胶片,结果是放碟,原来胶片给电影局没收了。
    人文与社会:贾樟柯叙述了他创作《小武》的背景和动机,主要提到对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感受,一个通过学习获得自我的过程,还有对电影中虚伪现实的愤怒。陈丹青谈了他与贾樟柯以及小武的共鸣。
  8. 戴锦华:阶级,或因父之名--谈《钢的琴》
    2011/11/10 | 阅读: 4627
    讲座的标题是《阶级,或因父之名》,"因父之名"是我从刘岩教授那里选取的,他特别从主人公的父亲身份,以及主人公所富有的文化象征意味进行讨论,"因父之名"是我们一部非常著名的、表现英国爱尔兰共和军的影片片名借来的,我对它的艺术表述的再总结。会贯穿这个理论的,是阶级和因父之名的议题。
  9. 戴锦华、王炎:昨日之岛:电影·学术与我(访谈)
    2013/03/03 | 阅读: 4413
    我曾相当挫败地感到自己经历着思想上的"鬼打墙",但在豁然开朗之后,我庆幸自己的回归。我发现自己拥有了面对影片的事实与电影的事实的不同视点与思考层面,发现平行于我的第三世界研究,电影仍充满魅力和召唤。二十年过去,我再次返归电影场域。
  10. 戴锦华:想象的怀旧
    2011/09/17 | 阅读: 4112
    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在类似布满了裂隙社会语境之中,90年代的中国都市悄然涌动着一种浓重的怀旧情调。而作为当下中国重要的文化现实之一,与其说,这是一种思潮或潜流,是对急剧推进的现代化、商业化进程的抗拒,不如说,它更多地作为一种时尚;与其说,它是来自精英知识分子的书写,不如说,它更多是一脉不无优雅的市声;怀旧的表象至为"恰当"地成为一种魅人的商品包装,成为一种流行文化。
  11. 章诒和、颜长珂:从电影《梅兰芳》谈梅兰芳
    2008/12/07 | 阅读: 3925
    两位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的资深研究员和研究员谈梅兰芳及陈凯歌新电影。
  12. 杜建国:《无问西东》对清华传统的片面呈现--兼论民国精神的凋零
    2018/04/29 | 阅读: 3922
    清华大学的抗日传统,并非只有以"沈光耀"为代表的"精英抗战"这一脉,还有同等重要(如果不是更加重要的话)、而又风格迥异的另外一脉。很遗憾,影片对这一脉只字不提,也正因此,影片呈现给观众的就不是一种全面的完整的清华精神或传统,而是一种片面的、不完整的清华精神或传统。
  13. 龚伟亮:碎片·炮灰·文化政治与"社会主义"--对"第八届中国文化论坛:电视剧与当代文化"的述评
    2012/11/01 | 阅读: 3673
    以"会议评论"文体尝试在新综合基础上展开对"第八届中国文化论坛:电视剧与当代文化"的有效绍介和实质评论。包括"为什么是电视剧?"、"碎片与炮灰"、"'谍战'与'宫斗'"、"资本体制与'社会主义'"、"结语:电视剧中的文化政治及其他"等五部分,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启发。
  14. 王晓平: "后革命时代"的英雄和爱情叙事与历史健忘症,与(自我)救赎的希望--论作为"后社会主义影片"的《芳华》,及辩证法上的可能倒转
    2017/12/30 | 阅读: 3497
    如果说,杰姆逊提出"历史健忘症"是指出一类西方后现代主义影片的特点,那么,我们这部电影里的"历史健忘症"所展现的"历史真实"则是一种"后革命时代"的"想象"、投射和移置,它带来的是一种"后革命时代"的英雄和爱情叙事,一种片面的"后社会主义"的自我认知。这些都使得它不但为一代青年立传的意图打了折扣,而且使得它意图为三个不同时代进行刻画甚至进行一种类似"民族志"的书写、一种批判现实主义的努力实际上受到扭曲。
  15. 陈犀禾:谢晋电影的政治意识、女性形象和叙事风格
    2008/10/21 | 阅读: 3331
    对政治关系的把握,对女性形象的创造,和对叙事风格的处理是谢晋电影获得成功的三个关键因素。
  16. 张承志:四十七士
    2011/07/19 | 阅读: 3302
    烈性的美,不能营筑在他人的苦难之上。
  17. 戴锦华、王炎:再现:历史与记忆 ——电影中的历史书写与呈现(上)
    2012/02/18 | 阅读: 3278
    主持:吴子桐,嘉宾:戴锦华,王炎,历史是一种权力的书写,所谓"历史是胜利者的清单";而记忆则似乎是个人化的,是历史所不能吞没、规范的场域。但是后冷战历史书写的一个极为突出的特征就是以记忆的名义修订历史。作为一种特殊的叙述语言的电影,书写历史与呈现记忆的方式更是饶有趣味的。
  18. 贾樟柯:《二十四城记》:与主流相遇的坚持与探索
    2009/03/07 | 阅读: 3119
    贾樟柯说用《二十四城记》记录的主题是变迁。
  19. 戈达尔(Jean Luc Godard):谈新作《社会主义》Film Socialisme
    2010/12/02 | 阅读: 3087
    我们应该感谢希腊,西方世界不断向希腊放贷,哲学、民主主义、悲剧艺术,我们总是忘记悲剧与民主之间的联系,没有萨福克里斯就没有伯利克里,没有伯利克里就没有萨福克里斯。我们现代社会的科技都需要感谢希腊,希腊向当今世界要一万亿的版权都不足为过。
  20. 毛尖:例外:论小津安二郎
    2009/09/10 | 阅读: 3082
    通过考察电影导演小津安二郎作品的特殊光晕(aura),解释他何以能够凭保守的姿态赢得普遍的赞美。希望在解读了小津电影的根本情节、主要色彩和精神结构后,能够回答这么一个问题:小津何以不再可能?
(1) 2 3 4 ... 8 »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