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影视

文章列表 全部 按评论倒序

普通 推荐阅读 焦点 全部
缺省 时间 标题 评分 阅读 评论 跟踪网址 | 倒序 顺序
(1) 2 3 4 ... 9 »
文章
  1. 张英进:简述中国电影研究在欧美的发展
    2007/01/16 | 阅读: 2606 | 评论: 4
    "20世纪80年代初之前,中国电影在欧美还基本不构成一个学术研究领域。80年代中期的几件事,促成了中国电影研究的兴起。首先,1985年4月,《黄土地》在香港国际电影节上大获好评,象征着中国电影已经成熟,中国电影从此不断进军世界,80年代末起一一获取西方国际电影节的大奖。其次,1982—1984年间几次空前的中国电影回顾展也大大激发了西方观众的兴趣,把中国电影推到了世界电影舞台的中心。再次,1983年秋,中国电影学者程季华、陈梅在加州大学洛杉矶校区首次开课,标志着中国电影正式进入了美国大学课程。此后,中国电影逐渐在美国确立了自己作为专题学科的地位。但是,要历史地了解中国电影在欧美的发展,我们还必须回到50年代。" 
  2. 韩毓海:人民是我们的观世音(访谈)
    2007/02/04 | 阅读: 1670 | 评论: 3
    根据1930年代左翼作家叶紫作品改编的电视剧《星火》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后,创造了收视率的高峰。一部1930年代中国农村题材的作品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社会效果?2006年底,《星火》总编剧韩毓海先生就中国现代史和农民革命,叶紫的创作以及“三农”等问题,接受了《人民日报》记者杨凯的访谈,以下是访谈主要内容。
  3. BLUE: Text of a film by Derek Jarman
    2009/01/19 | 阅读: 1267 | 评论: 2
    Derek Jarman最后一个feature电影的文本。
  4. 韩毓海:人间正道是沧桑--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7周年
    2009/07/07 | 阅读: 2086 | 评论: 2
    2009年的中国文化界和文艺界,正在发生着悄然、深刻而重大的变化。
  5. 贾樟柯、陈丹青对话《小武》现场笔记(2008年11月23)
    2008/11/25 | 阅读: 4719 | 评论: 2
    薠望:为咱网站做点贡献。边听边打字做的笔记,有点乱,大家包涵,好在这两位说话都比较平缓,所以大意都在了。以为是胶片,结果是放碟,原来胶片给电影局没收了。
    人文与社会:贾樟柯叙述了他创作《小武》的背景和动机,主要提到对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感受,一个通过学习获得自我的过程,还有对电影中虚伪现实的愤怒。陈丹青谈了他与贾樟柯以及小武的共鸣。
  6. 米静:由《潜伏》反思中国电影
    2009/07/22 | 阅读: 1379 | 评论: 1
    电影与电视剧有不同的制作、拍摄、发行方式。一般而言,电影投资较多,工程较为重大,在艺术上也更为人重视,按道理应该在创新方面走在电视剧的前面,但在当今的中国却恰恰相反,反而是电视剧叫好又叫座,不断创出收视率的新高,而电影的受众阶层却越来越狭窄,即使看的人也是“边看边骂”,这一现象不由人不深思。
  7. 毛尖:三十八岁的中国男人
    2009/09/02 | 阅读: 2939 | 评论: 1
    说实在,如果陆川是日本人,我可以接受《南京!南京!》,但他不是,他是个三十八岁的中国男人。
  8. 丁玉华:上海摄影的都市语境1920-1937
    2009/07/11 | 阅读: 2499 | 评论: 1
    附:郎静山年谱。

    出版于民国十九年的《现代艺术论文集》中收入了丰子恺先生《美术的照相》一文,副标题是《给自己会照相的朋友们》,文章的开头是这样写的:“现在照相真是流行极了,我的朋友中有许多自备照相器,自己会拍照;马路上卖照相器的店到处皆有,而且一二十块就可以买一具。”
  9. 二十世纪日本电影简史
    2009/07/09 | 阅读: 2284 | 评论: 1
    第一期(1896~1918):电影传入日本
    第二期(1918~1931):默片、倾向电影
    第三期(1931~1945):有声电影
    第四期(1945~1960):战后及走向国际
    第五期(1960~1980):日本电影新浪潮
    第六期(1980~2000):世纪末的日本电影
  10. 俄罗斯电影
    2009/07/09 | 阅读: 2274 | 评论: 1
    俄罗斯电影史: 2003年,首执导筒的俄罗斯年轻导演安德烈·日瓦金采夫导演的《回归》获第六十届威尼斯电影节最高奖—金狮奖,这是40年来俄罗斯电影首次获此殊荣。自40年前塔科夫斯基的《伊万的童年》在威尼斯捧走金狮之后,俄罗斯影片一直与金狮无缘。
  11. 《文汇读书周报》:白先勇的"大陆新感觉”
    2009/07/09 | 阅读: 1513 | 评论: 1
    白先勇是台湾著名作家,国民党将领白崇禧之子。著有小说《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等,盛名遍及海内外。近年来更为昆曲青春版《牡丹亭》投入了巨大心力。《情与美——白先勇传》(刘俊著,花城出版社出版)详述了白先勇的生活及创作心路历程。
  12. 孙小宁:小津安二郎的“战争”
    2009/06/30 | 阅读: 2828 | 评论: 1
    《小津安二郎周游》
    作者:(日本)田中真澄 译者:周以量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13. 杨德昌:关于《一一》的访谈
    2009/04/28 | 阅读: 1957 | 评论: 1
    杨德昌凭《一一》获得第五十三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祖籍广东梅县,生于上海。1970年赴美留学,获佛罗里达大学电子工程学位。1974年赴美国南加州大学学习电影。1982年编导了影片《指望》,该片突破台湾70年代巨片主义,开创了专拍社会与家庭生活的充满情趣的实验电影时代,被称为台湾新电影的开山之作,与侯孝贤并称为台湾新电影的主角。主要作品《一一》(2000)、《麻将》(1996)、《独立时代》(1994)、《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1)、《光阴的故事》(1983)、《海滩的一天》(1983)
  14. 贾樟柯:《二十四城记》:与主流相遇的坚持与探索
    2009/03/07 | 阅读: 3121 | 评论: 1
    贾樟柯说用《二十四城记》记录的主题是变迁。
  15. 贾樟柯:访谈《二十四城记》
    2009/03/10 | 阅读: 1716 | 评论: 1
    时代周报的访谈,较详细。顺便提一句,近期报道称贾樟柯为《时尚先生》拍摄静态电影“时装大片”焚烧了一辆汽车,居民受惊报警,警察到场后发现是著名导演,饶有兴致地观看了拍摄过程,并与导演摄影留念。从环保和执法角度颇值深思。--人文与社会
  16. 贾樟柯:贫穷改变了中国人的心理面目
    2009/03/23 | 阅读: 1924 | 评论: 1
    我过去重要的生命经验都是县城给我的,如果没有县城,可能就随波逐流了。
  17. 侯孝贤:如何抓住大陆观众的心
    2009/03/23 | 阅读: 1572 | 评论: 1
    我认为,中国电影应该以华语进入世界。华语电影被国际市场接受,比大家都用英语更有意思。
  18. 《三联生活周刊》陆川访谈
    2009/05/02 | 阅读: 1306 | 评论: 1
    陆川比较在意票房。
  19. 朱墨:三里洞,谁说我们不幸福
    2009/08/18 | 阅读: 1461 | 评论: 1
    林导的爸和我爹大概是一个时代从江苏来到铜川的,他爸是支援祖国建设,我爸是来奔生活。林导的爸是在一个叫三里洞的煤矿,我爹是在一个叫桃园矿的地方。
  20. 赵勇:也是矿工的孩子看《三里洞》
    2009/08/18 | 阅读: 1688 | 评论: 1
    我曾经写过一些关于煤矿的记忆。我家乡的煤矿最为人知是引发全国小煤矿整治的2001 年的矿难,那次死亡百人的矿难发生的地方就在我母亲的一个亲戚那里,我熟悉那个地方。在我的记忆中,那个地方是很幸福的地方,因为有煤矿,那里的村民的生活比周边的村落要好许多,所以他们的幸福感很强,后来随着小煤窑的查封,那里利用积累的资金很快的实现了其他经济方式的增长,依然是我们那里的示范村。人们好像已经淡忘了矿难,但是矿难却真是的存在过,请不要责备人们的健忘,生活在痛苦中的人恐怕很难继续的生活下去。
(1) 2 3 4 ... 9 »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