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
2007/01/05
| 阅读: 1564
| 评论: 1
“中国西部青年发展报告”的数据来源于科技部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于2004年6月至2005年2月在甘肃、青海、宁夏、陕西、内蒙古、新疆、云南、贵州、四川、广西、重庆等省(市、自治区)共44000户居民进行的《中国西部省份社会经济发展监测研究》,共收集167000个个人的相关信息,其中15-35岁青年占被调查对象的比例大约是 32.5%。基于此,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在部分西部省(市、自治区)对西部青年进行了进一步的座谈和访谈,在将西部青年调查数据与全国统计数据、全国青年相关统计数据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形成了此报告。
-
宗教
2007/03/02
| 阅读: 2340
| 评论: 1
女性主義者( feminists )追求的是一個「平等」的社會制度,強調的是站在相同起點的兩性觀,而伊斯蘭強調的是一種「平權」的兩性觀,主張男性與女性在此世有其各司之職務,兩性地位並不會因為此一職務性質上做作高低的區分,而導致不對等的情況出現
-
戏剧
2007/03/02
| 阅读: 1532
| 评论: 1
讨论古代戏曲作为一种颇为特殊的文学现象,它和俗文学以及民间文学之间的关系。附作者文:流失英国的三种中国古代戏曲选集孤本。
-
戏剧
2007/03/01
| 阅读: 2600
| 评论: 1
“中国拍摄电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这个世纪之初的1905年。这一年北京的一所照相馆为一个著名的京剧演员拍摄了一段他极受欢迎的演出的片段。至于电影的放映更是早在1896年就已经开始了。但是直到1911年推翻清王朝的革命以后的一段时间,电影才真正发展成为一种大众性的商业娱乐媒介。电影在中国的真正流行是和清王朝的解体和随之而来的社会变迁分不开的。”
-
影视
2007/02/28
| 阅读: 2247
| 评论: 1
“上海是民国年间中国电影制作、发行、放映与进出口之中心,在民国电影检查制度由自愿而强制、由个例而普遍、由民间而官方、由地方而中央的发展进程中,国民党主政上海之初实行的电影检查制度,扮演了承先启后、承上启下之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
医卫
2007/02/27
| 阅读: 1360
| 评论: 1
“瘟疫一起,则仿佛好大一片天空都被毒魔吞噬笼罩,毒气四溢之际,人人惶惶自危,常常闹得昏云惨雾,天地玄黄,为之色变。正因如此,近代以来的防疫行为从来都不是以个体活动的形式出现的,每当毒雾弥散之际,四处剿杀追逐病毒,强行区隔正常与非常之人的宏大场面,就极易演变成一种相当壮观而又规训严整的医疗群体行动。“防疫”与“避疫”也就不可能单纯作为一种医疗手段仅仅与局部的个体病人发生关系,而是与各种复杂的社会生活形态密切相关。”
-
经济
2007/02/27
| 阅读: 1584
| 评论: 1
迄今为止,有关明清以来中国农村经济演变的型式问题,依然是海内外中国经济史学界争论不休的焦点。十多年前曾被黄宗智痛加针砭的“商品化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化”这一被规范信念和理论框架,至少在中国国内的经济史学界依然占据主流地位。与此同时,还增加了一条新的规范信念,这就是“市场等于而且仅仅等于专业化和分工”。
-
宗教
2007/02/26
| 阅读: 1482
| 评论: 1
探讨元代前期统治者(成吉思汗、窝阔台、蒙哥、忽必烈 ) 对道 教所采取政策。根据大量的历史资料分析认为,成吉思汗起,道教就受到尊崇,而忽必烈则把成吉思汗所奠定的崇道政策作了全面发展。从宗教政策方面,忽必烈堪称立了“一代之制”
-
影视
2007/01/05
| 阅读: 7538
| 评论: 1
Stuart Hall是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最重要的理论家,他重新在理论上阐释了“意识形态”(ideology),使之成为文化研究和批判的有力工具。霍尔用“语言阶级斗争”来概括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和平”而非强制地成为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的过程,传播媒体在这个过程中是个中心角色。霍尔提倡的文化研究要解构这一过程,探讨媒体有意无意中采取的意识形态立场。在这篇1970年代发表的文章中,他探讨了意义创造过程中“编码”(encoding)和“解码”(decoding)这两个不同的阶段,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正是通过这两个实际操作上极其复杂的阶段而实现的。在传媒研究领域,意识形态分析(ideological analysis)代替了过去的效果研究。
-
书评
2007/01/09
| 阅读: 1677
| 评论: 1
《危险的愉悦:20世纪上海的娼妓问题与现代性》,贺萧(Gail B. Hershatter,美国加州大学三塔克鲁斯校区历史系教授、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著,北大英语系韩敏中教授、社科院外文所盛宁教授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年10月。
-
历史
2007/01/19
| 阅读: 4259
| 评论: 1
作者认为,结束历史战争的最终推动力在于人类探寻历史之“真诚的态度”。我们应摆脱毫无意义的历史解释符合事实与否的论证,摆脱以国家教科书制度为理由,帮助产生美化国家主义与帝国主义之历史教科书的行为。我们应当进行的教育,是让每个人都可以体会到,比起压制式、君临式的教育,平等且民主式的人际关系更是幸福快乐的。这也是一种人间基本礼仪之教育。在日常生活中亲身体会到“遗忘”的反义词不是“记忆”,而是“正义”,由此所引发出来的感觉性变革,是重构新的历史教科书与历史教育之不可缺乏的因素。
-
社会
2007/08/21
| 阅读: 1772
| 评论: 1
传统研究中,对于城市与乡村的概念区分常常含混不清。在中国历史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城乡关系是其中值得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但由于两者概念意义上的不清晰,在今天看来,长期存在着研究上的许多误区。在城乡关系中,最易引起争议的是明清两代勃兴的市镇,其繁荣之势一度使研究者将它们归入了城市加以考察。它们应该归属于城市还是乡村,对明清城乡关系的变化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而且市镇本身在发展状况上的多样性,使城乡关系问题显得更加复杂。本文分析指出,研究历史时期的城市、乡村及其两者之间各种关系,应该立足于当时的情景和民众的认识与判定,不应该以现代的理念与标准来简单地评判历史时期中国城乡关系间难以形容的复杂性。
-
环保
人文
2007/08/21
| 阅读: 1994
| 评论: 1
环境污染问题需要很多部门环节的协调工作来解决。明显些的比如工厂生产、污水处理。不那么明显的,比如景观设计。不得踩踏的整齐人工草坪现在是主流了,然而在干旱的北方,生命力强的野草实在不应当都被需要大量水灌溉的进口草种取代,这不仅是出于环保的考虑,也是保护物种多样化与地方景观特色。--人文与社会
-
艺术
2007/01/12
| 阅读: 1679
| 评论: 1
作者认为“中国美学的发展历程,也许会走一条与中国语言研究的发展相似的道路。古代中国没有语法研究。1898年,马建忠(1845-1900)出版了《马氏文通》。这是第一本汉语语法学著作。这本书运用拉丁文的语法,对古代汉语进行研究。”
-
社会
2007/02/26
| 阅读: 2610
| 评论: 1
齐美尔说: “天狼星的居民对我们来说并非是真正陌生的”, 因为他(它) 们根本不是为了地球人而存在的, 因而与我们之间, 没有远近之分,“无所谓远近”。齐美尔笔下的流动人, 原型虽是商人, 但概念实指知识分子, 特别是指知识分子那一漂泊的特征。
从“陌生人”的客观性与自由感来看, 人类学家不是知识分子的特殊群体, 而无非是他们的一员。人类学家须如同其他知识分子那样, 成为流动人, 拥有能力来摆脱定式与偏见, 自远而近, 来“鸟瞰”社会的内在关系。人类学家之所以热衷于到远方去从事所谓“田野工作”, 恰是因为他们要获得一种对于自身社会的“远方之见”, 使自身通过摆脱固定的关系, 来“鸟瞰”这些内在与他们自身的关系。
-
社会
2007/02/25
| 阅读: 1600
| 评论: 1
2006年11月,“流动背景下的农村家庭代际关系与养老问题”课题组走访了浙江、湖南、河北的10多个村庄,此为调查研究报告。
-
社会
2007/02/25
| 阅读: 2092
| 评论: 1
本文试图提出的问题是:目前中国城社会中正在出现消费主义文化,这种文化-生活方式的出现和扩散是以思想-观念为主导的,是发生在日常生活层面和价值领域里的一场深刻变革。
-
科技
2007/02/25
| 阅读: 1342
| 评论: 1
这篇文章写于8年前,字里行间可以看到在网络泡沫时代对互联网提供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机遇的憧憬和欣喜。于今已是2007年,泡沫早就破灭干涸,当下对网络文化的探讨则更多倾向于分析网络提供的民主自由的假象、网络开放性背后的垄断行为、以及网络作为传播谣言的媒介功能等等。这篇文章很好地留存了蔓延于20世纪末的对于网络的乐观看法,可作科技史材料--人社
-
人文
2007/02/25
| 阅读: 1428
| 评论: 1
英文文章,参加讨论者包括德里达、米勒、克里格等人,贝乐发挥了一下他在文章中提到的观点。参见《当代的和遗世的》。
-
宗教
2006/12/14
| 阅读: 13349
| 评论: 1
目前,逊尼派约占世界穆斯林总数的90%,什叶派约占10%。什叶派占人口多数的国家包括伊朗、伊拉克、巴林和阿塞拜疆,但除了伊朗以外都是逊尼派掌权。虽然新闻中天天提起sunni和shiah,不知有几个非穆斯林了解这些名词究竟代表什么。特转载此文。--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