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文章列表 全部 按评论倒序

普通 推荐阅读 焦点 全部
缺省 时间 标题 评分 阅读 评论 跟踪网址 | 倒序 顺序
« 1 ... 57 58 59 (60) 61 62 63 ... 205 »
文章
  1. 格非:《世界》札记
    影视 2007/03/21 | 阅读: 2566 | 评论: 1
    “《世界》犹如一个巨大的容器,贾樟柯将自己对于当下现实充满警觉的观察和复杂思考一股脑儿地装了进去。在《世界》中,贾樟柯式的诡异辩证法比比皆是,令人目眩,也发人深省:外地人与北京;地域中国与世界图景;真实与虚假;封闭性与开放性;纪录与虚构;具体和抽象。诸如此类。”
  2. 王赓武:海外华人眼中的中国变迁
    社会 2006/12/26 | 阅读: 2285 | 评论: 1
    文章谈及公共知识分子的讨论,提出另外一个角度:海外华人中的公共知识分子如何观察现代中国社会的变迁,然后对“现代中国”的概念做了分析,举出海外公共知识分子在不同阶段的四个“现代中国”概念。--人文与社会::Humanities.cn
  3. 索飒:在堂吉诃德的甲胄之后
    书评 2007/03/20 | 阅读: 2008 | 评论: 1
    "塞万提斯的时代也是西班牙文学史上著名的"黄金世纪",那时涌起的文学繁荣,被体制用来美化自己。然而人的求索追踪,必定要纠正文学史的误解和误导。阿梅里科·卡斯特罗把一四九二年后的西班牙文学分成两个集团,一是老基督徒的主旋律文学,一是新基督徒的抗议文学。这一见解虽尚可商榷,但是——没有苦难就没有文学的"黄金世纪",这是更大的文学规律。黄金森林的每一株巨树——从《托尔美斯河上的拉撒路》开创的流浪汉小说,到描写皮条客的《塞莱斯蒂娜》,再到某些神秘主义诗人直至《堂吉诃德》——都是抗议的、对抗歌功颂德的不朽之作。"
  4. 林赛水:论科层方法评判学术能力所带来的问题
    人文 2007/03/20 | 阅读: 1375 | 评论: 1
    康中镇按: 作者林赛水系哈佛大学出版社人文部编辑。 八十年代明尼苏达大学出版社的那一套在学界兴风作浪的后学理论丛书,即是其手笔。几年前撰文对美国大学出版社与教授终身制之间的关系大加挞伐,最近该观点被写进现代语言协会 (MLA)的对学术评估及终身制所作的调查报告中。本文发表于《上海大学学报》 (2007第一期, 29-33页), 翻译:张建琴,本文与最后定稿可能有出入。 作者授权人文与社会网站转载本文。
  5. 杨念群:“危机意识”的形成与中国现代历史观念的变迁
    历史 2006/12/27 | 阅读: 4589 | 评论: 1
    从近代以来各个不同阶段“危机意识”的发生状况和回应不同危机时所产生的新的历史观念之间的对应关系做了一个描述。中国近代以来历史过程非常复杂,人们面对危机所采取的处理方式也千差万别,而应对危机的方式是否就一定能以所谓“历史观”视之也是疑问,也许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一些片段的思绪,对这些千差万别,形态各异的危机意识加以辨析时,作者力图从中抽取出他认为最能反映当时人们的心态和焦虑的共识性反应,和人们对回应这种反应时基本已形成历史行为后果的现象做出分析,试图建立起人们的“危机意识”产生与历史观念变迁的对应关系,由此发现时代跳动的脉搏与历史论述之间的内在关联性。--人文与社会
  6. 李天纲 :“人文主义”还是“殖民主义”:17、18世纪中西方的知识交流
    人文 2007/03/19 | 阅读: 2121 | 评论: 1
    原文观点:在华耶稣会士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有客观依据,有长期观察,也有潜心研究。他们提出中国文化是“人文主义”,固然是从欧洲“文艺复兴”以后特定的思想背景出版,但这是 “人文主义”学术原则允许的必要的“跨文化诠释”,而不是主观任意的“想象”,更不是从“殖民主义”背景出发的“想象”。从这一点上来说,主导在华耶稣会思想的“意识形态”主要不是“殖民主义”、“欧洲中心主义”,而是“人文主义”。
  7. 潘岳:特殊利益团体正成为破坏环境首恶
    环保 2007/03/18 | 阅读: 1521 | 评论: 1
    发一篇潘岳访谈,可惜访谈中提出的问题稍单薄了一点。今年的暖冬或许会提醒一部分人注意环保,但是在北京的路上,开着中文名大概叫“路虎”的Landrover或者其他SUV的人看来还是很自豪,估计也还是在享受羡慕的目光。而《伦敦书评》发了篇John Lanchester 的文章,干脆就是在遗憾伦敦为了环保而搞破坏、尤其是去砸四轮驱动SUV的人太少。--Humanities.cn
  8. 王兆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草案)》的说明
    法律 2007/03/18 | 阅读: 1106 | 评论: 1
    《纽约时报》两天内发表了三篇关于中国已经通过物权法(草案)的报道,可见国际关注度和兴奋度。这部法律作为民法典的一部分,历经9年,8个版本,数次审议,似乎已经历时很久,但相对《法国民法典》(87次会议,拿破仑亲自主持35次,才获通过),德国民法典(约1874年开始编撰,1900年方才实施),日本民法典(约1869年开始编撰民法典,1898年正式通过、实施),尤其在当下中国的复杂社会现实中,显得仓促。更有一个疑问是:这样一部充满争议的法律,为什么在人大能够如此高票通过?--人文与社会
  9. 韩毓海:“人心似水,民动为烟”--1954,《红楼梦》讨论再回首
    文学 2006/12/27 | 阅读: 1791 | 评论: 1
    “《红楼梦》是中国最杰出的小说。晚清时代,北京文士对《红楼梦》的热爱就已经到了‘开口必谈’的地步。而在整个20世纪汗牛充栋的对《红楼梦》的研究中,有这样几个名字大概是最不能忽略的:毛泽东、胡适、俞平伯、蓝翎和李希凡。俞平伯的校订使我们有了一本‘曹雪芹的《红楼梦》’,蓝、李的文章终于将《红楼梦》研究由考据学推进到文学领域,而由胡适考据派的垄断造成的《红楼梦》研究长期徘徊不前的局面被打破,则是由于1954年毛泽东亲自介入而展开的关于《红楼梦》研究的讨论。 ”本站略做校订,改动仅限错字、段落编号错误、以及估计是论坛发表时为避免禁词而用的字母替代。--人文与社会
  10. 张柏春 :对中国学者研究科技史的初步思考
    科技 2007/03/12 | 阅读: 1522 | 评论: 1
    本世纪前期,第一代中国科技史家开创了中国科技史的学科史研究,其主要动机之一是为中国及其文化辩护。本世纪后期,科技史工作的基本思路和内容大致遵循了50年代提出的构想,在中国科技史的史料考证和学科史等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受到了国际上同行们的尊敬。但是,国内的研究偏重于内史,基本上还处于成就描述阶段,与目前西方学者的工作存在着阶段性差距。我们应当引进科技史研究的新理论和新方法,丰富研究视角,跟踪国外科技史研究的前沿,扩大研究的深度和范围,扩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规范科技史教育,提高语言水平。
  11. 邓金明:一个人类学家的忧郁--评王铭铭《心与物游》
    书评 2007/03/17 | 阅读: 1743 | 评论: 1
    《心与物游》 作者:王铭铭 版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9月版 定价:22.00元
  12. 旷新年:暴力的记忆与历史的沉思--以电影《悲情城市》和《霸王别姬》为中心
    影视 2007/01/01 | 阅读: 3313 | 评论: 1
    “该文探讨了从鲁迅到余华等现代中国作家以及中国现代文艺对于暴力的不同关注和思考,尤其以电影《悲情城市》和《霸王别姬》为中心讨论了台湾和大陆不同的历史经验和记忆。文革成为了大陆知识分子历史记忆的符号,《霸王别姬》是大陆“伤痕文学”的发展,凝结了大陆知识分子的历史悲情。“二二八”则成为了台湾历史记忆的符号,《悲情城市》是台湾经验的一种表述。民族-国家成为了这两部电影暴力批判的对象。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第三世界现代民族-国家是在抵抗帝国主义暴力入侵的过程中建构起来的,因此,实际上,民族-国家包含了抵抗与压迫的双重性质。在民族主义的建构中,往往忽视了民族主义内部的暴力和压迫。而在对民族-国家的批判中,也同时压抑了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暴力的批判。”略校。--人文与社会
  13. 许纪霖:重建知识与人格的立足点--徐复观的知识分子论
    思想 2007/01/01 | 阅读: 1555 | 评论: 1
    “徐复观被公认为海外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不过,他与新儒家的其他代表人物如牟宗三、唐君毅等不同,思想要更复杂一些。徐复观既是一个传统主义者,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思想介乎于二者之间,台湾著名学者韦政通先生说:他“以传统主义卫道,以自由主义论政”。且其一生著作等身,涉及中西文化比较、儒家学说研究、中国人性论思想、中国艺术精神以及大量时评。本文所论,是徐复观有关中国知识分子的论述。徐复观对这一问题虽然缺乏像余英时那样系统的研究,他同梁漱溟一样,只是一个“问题中人”,而非“学问中人”,但在他的问题论域之中,却处处直接或间接地与知识分子问题相关。作为一个中国知识分子,他需要通过对历史上知识分子的理解,重新反思自身在新时代中的使命。从这个意义上说,徐复观有关知识分子的论述又是比较丰富的。在他的自由主义与传统主义的双重框架之中,他是如何理解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传统,并在现代性的背景下加以新的阐释的呢?”
  14. 盛宁:鲍德里亚·后现代·社会解剖学
    社会 2007/03/10 | 阅读: 2367 | 评论: 1
    盛宁教授于1996年写的鲍德里亚介绍。
  15. 德里达:关于人文和哲学学科
    人文 2007/03/10 | 阅读: 1824 | 评论: 1
    1994年的法文文章。T. Dutoit英译
  16. 汪晖:作为中国现代性的人文主义
    人文 2007/03/10 | 阅读: 6030 | 评论: 1
    英文文章,找不到中文版。
  17. 盛广耀:防沙治沙典型重新沙化的背后
    环保 2007/03/13 | 阅读: 1010 | 评论: 1
    2007年一月26日,今年全国第一场沙尘暴在四大沙尘暴策源地之一的甘肃省民勤县发生。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位于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的交接地带,该地区荒漠化面积已占土地面积的94%,荒漠边缘以每年3至4米的速度向绿洲推进。据武威市气象局数据显示,2006年民勤县共出现沙尘暴14次,比常年偏少12次,这个数字看来似乎还算体面,但却没有说明次数降低的沙尘暴实际的超强度。而据民勤治沙站资料,2001-2006年,尚未治理的风沙口流沙向绿洲前又移动了15-40米。
  18. 张大庆:体液论及其对西方医学的影响
    医卫 2007/03/14 | 阅读: 2035 | 评论: 1
    体液论(Humoralism)是西方古代医学理论的基石,从古希腊直至19世纪细菌理论建立之前,它一直占据着西方医学理论的主导地位。体液论作为古代西方的一种整体医学思想,在健康观和疾病观诸多方面与中国传统医学有共通之处。因此,考察体液论的源流、基本原则及其演化,不仅对于正确理解和评价西方古代医学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为我们理解中国传统医学提供一种参照。
  19. 建设部:《关于加强大型公共建筑工程建设管理的若干意见》
    建筑 2007/03/13 | 阅读: 1170 | 评论: 1
    07年1月发布的《意见》指出,今后,国内大型公共建筑尤其是政府投资的大型公共建筑,将鼓励建筑设计方案国内招标,避免盲目搞国际招标。来自各地的情况表明,当前国内一些大型公共建筑工程,特别是政府投资为主的工程建设中暴露出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包括:不顾国情和财力、片面追求外形、忽视城市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等。《意见》明确鼓励建筑设计方案国内招标,提出“政府投资的大型公共建筑,建设单位应立足国内组织设计方案招标,避免盲目搞国际招标”。组织国际招标的,必须“给予国内外设计单位同等待遇”。“大型公共建筑”一般指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的办公建筑、商业建筑、旅游建筑、科教文卫建筑、通信建筑以及交通运输用房。
  20. 李锐:《太平风物》前言
    文学 2006/12/26 | 阅读: 1988 | 评论: 1
    我们在前言后附了李锐与格非的对话,记者给这段对话加上了一个从对话中截取的句子作为标题:“拒绝对农村诗意化的描写”。这个对话谈的是创作问题,李锐反对喝茉莉花茶的文人摇着扇子写出的歌颂太平的世外桃源田园诗,他支持悯农,要写“锄禾日当午”、“路有冻死骨”。但他也承认,一个诗人同时可以写出优美的田园诗,也可以写出尖锐的悯农诗。 格非强调关注真正的农村现实,不要只用悲悯的态度居高临下地看待所谓“底层”。应该说,李锐和格非力图拒绝的,不是所有的田园诗本身,而是那些从高高在上、疏离农村的角度,或者从歌功颂德以牟取私利之动机出发而写的或者幼稚、或者阿谀的虚假田园诗。--Humanities.cn (我们增加了一个便于记忆的首页别名:http://wen.org.cn)
« 1 ... 57 58 59 (60) 61 62 63 ... 205 »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