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历史

历史

« 1 ...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
文章
  1. 余英时:未尽的才情 ——从《日记》看顾颉刚的内心世界
    2009/03/10
    引言部分。
  2. 章培恒:《书城》访谈
    2009/03/10
    再次提到顾颉刚,批评其日记补写失实。
  3. 蔡登山:真实与被扭曲的心灵--《顾颉刚日记》读后
    2009/03/10
    《顾颉刚日记》起於1913 年,终於1980
    年,其间经历六十余年。
  4. 黄兴涛:罗家伦“上书”,辜鸿铭“下课”
    2009/03/07
    1919年5月3日,即五四运动爆发前一天的上午,《北京学生全体宣言》的起草者、大名鼎鼎的三大学生运动领袖之一的罗家伦,在忙于策划北京高校学生运动的间隙,还做了一件迄今鲜为人知的“重要”事情——他准备好了一份给北大校方的上书,要将自己的老师——当时已是名闻中外的新文化运动反对者、拖辫教授辜鸿铭——赶下北大的讲台。
  5. 张晓唯:喟叹一声罗家伦
    2009/03/04
    “五四”运动使北京大学的学生领袖傅斯年、罗家伦和段锡朋三人一时间蜚声海内,在后来的岁月里,他们活跃在民国的社会政治和文化教育领域,均有一番作为和表现。
  6. 罗家伦: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
    2009/03/04
    本文原题《蔡元培时代的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由罗家伦口述,马星野记录。本书转载时略有删节及分段。转载自台湾《传记文学》第54卷第5期,1978年5月.
  7. 孔庆东:向梁漱溟先生学习
    2009/03/03
    梁漱溟从小就体弱多病,脑子愚笨。他6岁了还不会系裤带,一天早上,母亲隔屋喊他,责问为何还不起床,他嚷道:“妹妹不帮我穿裤子呀!”
  8. 曾亦:论丧服制度与中国古代之婚姻、家庭及政治观念
    2009/02/21
    从对中国社会影响至为深远的丧服制度出发,探讨中国古代婚姻、家庭及相关政治观念的真实情形。
  9. 王汎森:谈史语所八十年
    2009/02/20
    1927年,蔡元培先生等人主持创办了中央研究院,其中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傅斯年先生的主持下,发掘安阳殷墟、整理大内档案、调查全国方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49年,史语所作为“中研院”的一个部门迁台。
  10. 王青:赤松子神话与商周焚巫祈雨仪式
    2009/02/19
    赤松子由于自焚升天而成为古代最著名的雨师,其专名渐渐变成掌祈雨的巫师的通用名,历代雨师均有可能被称为赤松子,所以其事迹也在慢慢丰富。
  11. 葛兆光:一个思想家的历史沉思录——读王夫之《读通鉴论》
    2009/02/16
    在这部沉思录中,既折射了明清之际那一段血与火的历史之光,又积淀了一个当时心境极为痛苦与矛盾的思想家的深邃反思,因此它不比一部单纯的历史著作那样,让人能一下就看懂它的内容,一眼便看穿了它的底蕴。
  12. 马敏、洪振强: 1920年代国货展览会述论
    2009/02/15
    国货展览会属于博览会之一种。自1866年清政府受到法国巴黎万国博览会邀请并晓谕商民参加始,自1873年清政府派员参加奥地利维也纳博览会始,中国就与博览会结下了不解之缘,此后,中国既受邀参加了一些外国博览会,也举办了内国赛会, 民国建立后,随着国货运动的勃兴,国货展览会也日渐兴盛,并占据了博览会的主流。
  13. 孙郁:古道西风
    2009/02/06
    很久以前读鲁迅的书信,知道了瑞典考古学家斯文赫定的名字。大约是1927年,斯文赫定与刘半农商定,拟提名鲁迅为诺贝尔奖的候选人。刘半农曾让台静农捎信于鲁迅,却被拒绝了。这一件事在后来被广泛议论过,还引起过不少的争论。不过我那时感兴趣的却是,斯文赫定是何许人也?他是怎样进入中国文人的视野,并闯进了民国文人的生活?
  14. 邱澎生:物質文化與日常生活的辯證
    2009/02/01
    新史學》「物質文化」專號,收錄有三篇論文、三篇研究討論以及一篇書評。如同許多歷史上或大或小的事件,這個專號的形成也有其結構因素與偶發因素。受限篇幅,我略去幾種可能的偶發因素,先談諸種結構因素中的一項選擇性親和:這次專號其實反映臺灣史學界標舉「物質文化」與「日常生活」議題重要性的一股集體研究風氣。
  15. 郭成康:清朝皇帝的中国观
    2009/02/01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逐步发展以至最后定型的关键时期。清朝不仅对奠定今天中国的版图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近现代国家意义上的中国概念也是在清朝统治时期才出现的。今天无论汉族,还是众多少数民族,都认同自己是中国人,自己的祖国是中国。看起来这似乎无需论证。其实,中国各族人民从民族认同到对统一国家的认同,经历了几千年漫长岁月的积淀与整合,在清朝统治的三百年间,才最终成为定局;而作为主导那一时期中国政治的清朝皇帝对中国的体认,以及他们的逻辑思维方式和实践行为,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6. 葛兆光:重建关於「中国」的历史论述
    2009/01/29
    再次必须明确的是,从政治意义上说,「中国」常常不止是被等同於「王朝」,而且常常只是在指某一家某一姓的「政府」。政府即政权是否可以等於「国家」,国家是否可以直接等同於「祖国」?这是一些仍然需要明确的概念,一些政治认同常常会影响到人们的文化认同,甚至消泯人们的历史认同,这是很麻烦的事情。
  17. 王瑞来:科举取消的历史--略论元代士人的心态变化与职业取向
    2009/01/27
    在千年科举的历史上,除了走向终点的1905年和明初一度废除之外,元代是唯一的实质上长时间废止过科举的时代。除此之外,科举在蒙古人的政权被废止,和后来在满洲人政权被废除,也是两者在表层上的相似。不止是表层,科举被废止后,对士人的冲击,对士人的职业取向,对社会的影响,在这些深层面上,也有其类似之处。
  18. 朱学勤:“凌伊”先生 (朱永嘉)
    2009/01/26
    我们这一代启蒙读物,有一些是“文革”中上海出版的内部书籍,世称“灰皮书”,还有一些杂志,如《学习与批判》,如《摘译》(分自然科学版、社会科学版)。后来知道这些出版物皆为他主持,“文革”前编印的《数理化自学丛书》1 2本,那时也开始重印。
  19. 朱永嘉:释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2009/01/25
    这首词是七五年五月三日深夜,毛泽东在其住所召集政治局会议,这次会议上毛泽东批评了王、张、江、姚,会议长达二个小时,在会议结束时,毛泽东同大家讲起东汉末魏、蜀、吴三国,特别是东吴的故事。还让叶剑英背诵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这首词。
  20. 朱永嘉:一段故人和往事的回忆——兼记王守稼、谭其骧与陈旭麓
    2009/01/25
    朱永嘉,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明史研究专家,回忆与王守稼、谭其骧和陈旭麓相交,及在文革中注释史传文赋的经过。附《枯树赋》与骆玉明相关文章。
« 1 ...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
API: RSS订阅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