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历史

历史

« 1 ... 19 20 21 (22) 23 24 25 ... 28 »
文章
  1. 吴飞:另外一个洛克
    2009/07/20
    在现代洛克研究的三个主要流派中,有两个的形成都大大依赖于对这些手稿的解读(只有左派的迈克弗森[C. B. Macpherson],似乎没有明显受到这批文稿的影响)。列奥·施特劳斯(Leo Strauss)通过解读其中的《论自然法》,特别是对其中一些看似矛盾的地方的仔细推敲,得出结论说,洛克并不像自由主义者们所崇拜的那样高尚(或肤浅),而是骨子里与邪恶的霍布斯一样,只不过以非常含蓄的语言传达了相同的思想而已。剑桥大学的思想史家约翰·童恩(John Dunn)则把他早年文稿中一些矛盾和幼稚的说法归结于青年洛克的思想不成熟。他通过分析对勘洛克前后不同时期的文稿,得出了和施特劳斯完全不同的结论:洛克不仅和霍布斯完全不同,而且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充斥了他的著作的基督教说法。同样一批材料,为什么会导致了完全相反的结论呢?
  2. 黄兴涛:国学与现代意识——清末民国的一种文化现象
    2009/07/19
    谈论国学者,首先应该意识到,不仅“国学”是一个现代概念,以“国学”的名义从事教学、科研和文化宣教活动,也是到清末民国时期才有的历史现象。
  3. 黄兴涛:“支那”一词的近代史
    2009/07/19
    “支那”一词最早是古印度对中国的称呼,在唐宋时已被音译成中文,也作脂那、至那、震旦、振旦、真丹等。古印度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都曾以“cina”来指称中国。后来,西方各国流行的对中国的称谓“China”,实由此演化而来。
  4. 本雅明:历史哲学论纲
    2009/07/18
    保罗·克利的《新天使》画的是一个天使看上去正要从他入神地注视地事物旁离去。他凝视着前方,他的嘴微张,他的翅膀展开了。人们就是这样描绘历史天使的。他的脸朝着过去。在我们认为是一连串事件的地方,他看到的是一场单一的灾难。这场灾难堆积着尸骸,将它们抛弃在他的面前。天使想停下来唤醒死者,把破碎的世界修补完整。可是从天堂吹来了一阵风暴,它猛烈地吹击着天使的翅膀,以至他再也无法把它们收拢。这风暴无可抗拒地把天使刮向他背对着的未来,而他面前的残垣断壁却越堆越高直逼天际。这场风暴就是我们所称的进步。
  5. 黄兴涛:“她”字的故事:女性新代词符号的发明、论争与早期流播
    2009/07/16
    据载,2000年1月,美国方言学会曾举行过一次有趣的"世纪之字"评选活动。获得提名的"世纪之字"有"自由"、"正义"、"科学"、"自然"、"OK"、"书"和"她"等,而进入决赛的只有"科学"和"她"字(science & she )。最后,"她"竟然以35票对27票战胜了"科学",夺取了桂冠,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一个字"。
  6. 王晴佳:陈寅恪、傅斯年之关系及其他 ——以台湾中研院所见档案为中心
    2009/07/15
    本文以台北史语所和近史所所藏“傅斯年档案”和“朱家骅档案”之有关信件为基础,探讨陈寅恪名字的读法和他与老友、史语所上司傅斯年之间的关系。这些信件显示,陈寅恪在国外求学时,一直用标准发音拼写他的名字。另外,他与傅斯年之间的关系,自20世纪30年代未期开始,也曾有一度十分紧张。这一紧张关系的造成,与傅斯年的“学霸”作风有关,也与陈寅恪追求学术独立的立场有关。从中,我们亦可看到陈寅恪1949年决定去留大陆的一个因素。
  7. 朱永嘉:从《水浒传》的高衙内说到严嵩父子、王安石父子、苏洵父子以及卢武铉的高山跳崖
    2009/07/13
    中国古代在春秋战国时,有“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之说,秦汉以后也有世家大族在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时代,如东汉末袁绍一家……
  8. 朱永嘉:王安石与苏轼在政治哲学上的两种不同思路
    2009/07/13
    如果把二苏与王安石、司马光的政治哲学概括起来,大概属于两个类型,两种不同的出发点:王安石与司马光的政治哲学,也许可以用“由是(仁义)而之(道)焉”来概括……
  9. 杜继东:清末新疆建省研究综述
    2009/07/10
    凤凰网历史频道新疆专题将这篇文章改名为《新疆建省始末以及其历史意义》发表,未署作者名--杜继东,未附脚注。这篇文章是作者在乌鲁木齐召开的“西部历史环境与文明的演进——2004年历史地理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这里附他写的会议情况报道。
  10. 姚勇:新中国开发新疆的特殊道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2009/07/10
    新疆地区的屯田始于汉代,此后历代中央政权,都曾实施,并取得良好效果。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后,为更好地发展经济,保卫边疆,党中央决定于1954年正式成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表于《中国现代史》2008年第3期)
  11. 杨联陞:帝制中国的作息时间
    2009/06/30
    杨的英文文章,译者佚名,其中引文都译成了白话。

    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国史探微》中有此文,据的是台湾联经本,该文为梁庚尧译。附《国史探微》目录与一篇1982年杨写的台湾版序,其中提到引文查找。恐非同篇,待查。
  12. 卢建平:张彭春和《世界人权宣言》
    2009/06/30
    张彭春将儒家精神引入了《世界人权宣言》。由于他的折冲樽俎,宣言的起草才得以顺利进行而免于流产. (为网络阅读方便,附:《世界人权宣言》原文及若干相关文章)
  13. 高王凌:刘松龄笔下的乾隆十三年
    2009/05/31
    本文是拙作刘松龄研究之二,介绍乾隆朝钦天监正刘松龄的两封私人信件,讨论的主题,正是乾隆十三年——空前严重的教案未已,又发生金川之役、皇后薨逝风波,以及政府大政策收敛,等等——这一非同寻常的年份。其中提到若干中国史料没有谈到的史事,就是对同一个问题,也有着不同的看法。无疑,作为耶稣会士的刘松龄具有他不同一般的眼光和立场。这是不难理解的,也是不多见的。如何对待类似的史料,也就成为我们清史研究的一个新的问题。
  14. 上山下乡首先是一个经济问题:专访《中国知青史——大潮》作者刘小萌
    2009/05/23
    1998年,刘小萌和定宜庄出版《中国知青史》,成为知青研究领域最权威的研究者,这部以史实全景式记录知青史的作品,被誉为“了解当代中国的必读书”。
    2009年2月,为纪念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四十周年、建国六十周年,《中国知青史》被当代中国出版社修订再版。11年过去了,这本书仍然是知青史研究中的代表作。
  15. 邓野:蒋介石关于“国之命运”的命题与国共的两个口号
    2009/05/21
    1943年1月中国与英美签署平等新约,中国至少在形式上废除了半殖民地地位。这个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主题之一具体经由国民党完成,对于蒋介石来讲也就具有相当的政治宣传意义,为此,蒋出版了《中国之命运》一书。蒋著的核心在于,将一个本来是中国与英美之间的民族平等问题,转换为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的政治选择问题。围绕"中国之命运"这道命题,中国产生了两个口号:其一,没有国民党就没有中国;其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两个口号的提出,意味着国共在继续保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同时,又进一步澄清了彼此之间的阶级关系。
  16. 曲士培:杜威在中国的访问讲学
    2009/05/05
    1919年4月30日,杜威应中国五所学术机构的联合邀请,由日本乘船抵达上海,开始了在中国的访问和讲学活动。过了三天,五四运动爆发了。
  17. 汪逸夫:清至民国时期福建的婢女救济及其绩效
    2009/04/16
    本文记录清至民国时期福建官、绅和基督教界有关婢女救济的若干事例,披露1944—1948年间福建各县县长报告的有关“蓄婢情形”的问卷,并评估清至民国时期福建婢女救济的期末绩效。,本文认为,婢女的生存状况涉及了人口买卖等多方面的问题,清代官、绅只对其中的性禁锢问题予以特别关注而几乎不及其余;民国时期政府有关婢女救济的法令和教会禁婢的戒律均缺乏效力;清至民国时期福建婢女救济的期末绩效可用“略有小补,无济于事”一语概括之;福建的婢女问题在1949年以后才真正得到解决。
  18. 曹峰:出土文献可以改写思想史吗?
    2009/04/16
    由於和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相关之出土资料大量问世,“出土文献将改写中国思想史”的说法一度频繁见诸报刊。这究竟是一个严肃的命题,还是一个供媒体使用的口号,应予以审视和评价。
  19. 胡宝国:两晋时期的“南人”、“北人”
    2009/04/15
    自東晉十六國始,因長期分裂,南北兩地在學術文化方面呈現出很多差異。這些差異歷來為研究者所關注。但是回顧以往的研究史,我們發現研究者對涉及南北差異的一些關鍵性史料的理解並不相同,比如對《世說新語》記載的一段有關“南人”、“北人”的對話,研究者的認識就有分歧。這些分歧不解決,進一步討論就很困難。
  20. 张昭军:晚清时期儒学的格局与谱系
    2009/04/12
    关于晚清文化的研究,学界存有重新学而轻旧学,详今文经学而略汉学、理学的倾向,对儒学内部各派别的位置及其传承谱系缺乏整体把握。历史地看,晚清时期,程朱理学作为官方哲学和社会意识形态而处于主导地位;汉学拥有广泛的学术基础,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依旧占据传统学术的主流;今文经学的兴起虽然醒目,但其社会基础则不及理学、汉学。
« 1 ... 19 20 21 (22) 23 24 25 ... 28 »
API: RSS订阅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