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政治

政治

« 1 ... 3 4 5 (6) 7 8 9 ... 24 »
文章
  1. 麦克唐纳、帕兰特:体面的衰落?--大国收缩策略的意外成功
    2012/10/27
    要避免快速衰败的必然命运,大国须敏感于其地位变化,以一种迅捷和相称的方式来做出反应,减少承诺和收敛抱负,恰当地调整其目标和手段,使收缩的力度与其衰落的速度相适应。做到"体面地衰落",不仅可以延缓衰落,或许还能重振国力。这对于即将到来的中美权力转移不无启示。
  2. 欧树军:"看得见的宪政":理解中国宪法的财政权力配置视角
    2012/10/22
    1994年的中国分税制改革,前所未有地重新配置了共和国的财政权力,可以说是中国宪法实践的一次影响深远的重大转型。而围绕分税制改革及其实效、历时三十余年、今天仍在持续的社会大辩论,也表明有必要从静态宪法观转向动态宪法观,把宪政视为不断自我修补、永远臻于完善的动态过程
  3. 赵刚:争议民间东亚:侧记最近两场保钓座谈
    2012/10/20
    赵刚教授对2012年10月6日下午台师大以最近东亚领土争议为主题的讨论会「民间东亚论坛:钓鱼台(尖阁岛)、独岛(竹岛)争议圆桌讨论」以及翌日台师大图书馆保钓民间论坛「从钓鱼台到南海:美国重返亚洲下东亚海权争议」所做记录与点评。
  4. 爱德华·萨义德:若雪·柯利的意义:尊严与团结
    2012/10/19
    我将以一个反讽做为结尾。许多迹象显示,世上越来越多的人跟我们团结在一起,而我们却反而没有展现出相称的自我团结与尊严,甚至别人恐怕都比我们自己都还要更景仰并看重我们的文化,这听起来很荒谬不是吗?
  5. 唐小兵:公共舆论如何走向精英式封闭
    2012/10/09
    相对于知识精英几乎垄断了媒体、教育等文化领域的话语权,底层民众似乎只有在被动员或自发的政治实践中,才能一定程度地表达其意志与立场。没有公众参与,何来公共舆论?公共舆论的生产机制一旦形成并固定化,将会形成自身的强大逻辑,而湮没知识精英的理性与判断力。
  6. 布热津斯基:美国能否继续独步天下 (访谈)
    2012/10/04
    真正令我担心的是,美国公众并不理解这个世界。他们甚至不了解这个世界。
  7. 张静:被单位吸纳的阶级
    2012/09/29
    由于协调利益的职能在工作单位,那么没有固定单位的流动人群就被排斥在"利益协调"之外,既无阶级也无单位代表他们的诉求。这样一种特别的身份差别和组织化利益结构,是理解当今中国不少问题的关键。
  8. 日本市民联署信:终止「领土问题」的恶性循环
    2012/09/28
    该声明将于9月28日下午16:00-17:00在日本参议院议员会馆发布
  9. 阿涅斯、易夫思: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
    2012/09/26
    从海地到玻利维亚到秘鲁,外国矿业公司都面对着该地区人民和政府的抵制。"很不幸,这些所谓的跨国公司......他们的竞争是兄弟、舅子、堂兄、邻居、同乡间的竞争。"莫拉莱斯在谈到决定国有化南美银业时这样说。
  10. 方志恒:议会新形势、政治大乱局
    2012/09/15
    面对香港山头林立的建制阵营,官员游说拉票的工作变得异常艰巨,政府施政势必陷入僵局。
  11. 基辛格:中东的理想主义与实用主义
    2012/09/08
    美国在埃及左右为难
  12. 王筱稚、黄立志、刘海方:反思中国对非公共外交--以援外青年志愿者为个案
    2012/09/04
    自2005年第一批中国青年志愿者走进埃塞俄比亚开始,至2011年底,已经有364名青年志愿者奔赴非洲各国。笔者深入调研了中国"援外青年志愿者"项目的运转和实施情况,本文结合此个案研究,来反思中国目前对非公共外交的定位、绩效及现存问题。
  13. 马宁:《Kony 2012》:是正义审判还是派兵借口?
    2012/09/03
    一部揭露乌干达圣灵军绑架童军暴行的视频影片《Kony 2012》于2012年3月5日公布,赢得上亿人关注并引发强烈争议。乌干达学者马姆达尼认为夸大圣灵军当前的威胁,明显是在为美国增加在这一地区的军事存在设立借口,向乌干达北部增派士兵和武装,然后扩展到整个地区。
  14. 欧树军:"治理问题体制化"的思想误区
    2012/09/02
    近五十年前,亨廷顿以其一贯的冷酷现实观尖锐指出治理问题体制化为什么错了:"国与国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在于政府的形式,而在于治理的水平",也就是说,关键不在于体制形式的优劣,而在于国家治理的能力及水平。亨廷顿几乎是以一己之力,老辣独到地反驳了当时流行的"放弃国家"理论倾向,其后的政治理论演化与世界政治秩序变化也证明了这一反拨极为成功。
  15. 王世达:美国全面调整阿富汗政策及其影响
    2012/08/16
    阿富汗战争已历时10年之久,美国因深陷阿战国力严重消耗。奥巴马政府再度大幅调整阿富汗政策,在阿战略重点由"反恐至上"转为"地缘优先",并出台"新丝绸之路"计划。在美推动下,阿富汗形势面临重大拐点,并将对该地区安全及地缘政治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16. 福山:保守主义须重视政府作用
    2012/08/08
    接到为这个关于保守主义未来的系列文章撰稿的邀请时,我有些犹豫,因为我认为,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欧洲,最需要的似乎不是一种新形式的保守主义,而是左翼思想的重塑。
  17. 梁赞采夫:俄罗斯移民政策的新方案:完善的必经之路
    2012/08/03
    本文是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经济学博士、教授、俄罗斯科学院社会政治研究所社会人口和经济社会学中心负责人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梁赞采夫(Sergei V. Ryazantsev)在全俄科学实践会议"二十一世纪前二十五年俄罗斯各地区的人口现状与未来"上的报告。附更详英译
  18. 何鹏举:浅析近代日本的"列强意识"
    2012/07/28
    近代日本在面对西方列强外压之时,很快便产成了一种也要成为列强的"列强意识"。这其中有着政治文化因素的影响。机会主义与商业文化的行为模式为"列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基础。而长期存在于国内的等级制度文化,又对日本处理国际关系时的行动产生了影响。与此相对,作为大陆型农业国家的中国,长期受到王道文化的制约,在列强横行的世界中则选择了另外的应对之道。
  19. 萧武:为了新中国,也为了新世界——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60周年
    2012/07/19
    如果从较长时段来看,确实可以说,朝鲜战争很大程度上带有“独立战争”的意味,即一方面向全世界表明,新中国与旧中国的不同,另一方面也是以这种方式让自身从欧美主导的旧的帝国主义国际体系里独立了出来。但与此同时不能忘记的是,中国自晚清以来在困境中反抗帝国主义国际体系的时候,目标从不仅仅是独善其身,从康有为、梁启超到孙中山,都是有其未来世界想象图景的
  20. 中美关系高级研讨会纪要
    2012/07/03
    随着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结束,奥巴马总统已表示打算重新调整与亚太国家的外交和军事关系。中美关系在未来将受到何种影响?上周(2012.4.20),在《外交官》杂志和哈佛大学共同举办的高级别研讨会上,分析家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些答案。以下是会议摘要。
« 1 ... 3 4 5 (6) 7 8 9 ... 24 »
API: RSS订阅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