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影视

王全安:关于白鹿原的访谈

人民日报2012.9.6
两条主线索,一是关于历史、时代大背景的风云变幻;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冲突。

 

"改编《白鹿原》几乎是九死一生"

记者:电影《白鹿原》9年中经历了"换导演"、"换演员"、"被撤资"等各种风波。有人说,接力棒从"第四代"导演吴天明传到了"第五代"张艺谋,到你手里恐怕已经成了"烫手的山芋"。你为何决定接下它?

王全安:《白鹿原》用陕西方言写成,是一部地域性很强的小说,由陕西人来拍电影似乎顺理成章。不过,最重要的还是作品打动了我。它写出了陕西人尤其是关中农民的精神特质。我决定拍电影《白鹿原》之后,首先到陈忠实当年翻阅三个县志的地方待了一个多月。这让我确立了对这部作品的信心,因为它是扎实可靠、值得信任的。小说《白鹿原》给人最直观的一个印象是血性,写出了陕西人性格的质地,外表看起来木讷,性子有点"一根筋",甚至有些暴烈;另一印象是情爱。二者的结合,反映出这片土地的繁衍的力量。所以,拍摄《白鹿原》是一项挑战。

记者:这种挑战来自于剧本改编吗?原作曾获茅盾文学奖,畅销近20年,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几代人的阅读记忆。把这部具有史诗气质的文学作品,改编为有限长度的电影,十分冒险。

王全安:改编《白鹿原》的过程几乎就是九死一生!就像你主动跳入一个陷阱,既要不怕死,也要有智慧,想方设法从陷阱里逃生。

《白鹿原》给我的感觉尤其如此。它太庞大,洋洋洒洒几十万字,展现了半个世纪里近百人的历史,电影根本不可能全部容纳。所以,改编的基础在于找到适合自己表达的方式,重建一部完整的电影。我们抓住了两条主线索,一是关于历史、时代大背景的风云变幻;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我们先将原作打散,而后筛选、简化,按照主线索重新建构一个电影文本--它源自小说,又具有电影本身的语境和价值,能带给观众新鲜的体验和感性滋味。

特别要感谢陈忠实,给了我重走这段历史的机会。我希望,观众通过电影也能获得这种历史的在场感和参与感。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 文章地址: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20/3505
  • 引用通告: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trackback.php/3505

姜文:关于《让子弹飞》和其他--访谈 毛尖:这是艺术片?
相关文章
林兆华:话剧《白鹿原》(访谈)
雷达:我所知道的茅盾文学奖
芦苇:点评《白鹿原》与中国电影圈
张晓波:白鹿原:鹿三的消息、皇帝及其他

专题
小说与电影

API: 工具箱 焦点 短消息 Email PDF 书签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本站文章请提供原文链接,非常感谢。 © http://wen.org.cn
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站立场。对于发言内容,由发表者自负责任。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