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学期有一门中国电影课,讲甚么才能引起年轻人的兴趣?一个学生建议,从地下电影开场,因为地下的一般比地上酷。不过,到底甚么叫地下电影,也没有谁说得清。我去网上问专家,能不能推荐几部好的国产地下电影?就有高人调侃说,《地道战》。因此,更朴素地说,所谓地下电影,常常就是只能自己放给自己看的那些片子。用电视机看电影,虽然受到很多技术论者的鄙夷,但就我个人而言,我看的绝大部份电影,都是大银幕变小萤幕,而在我花了一个多星期,集中看了二十来部所谓中国地下电影之后,更觉得用电视机看电影也足够了。不仅足够,坦率地说,我几乎有些邪恶地感到,广电总局的某些决定是对的,因为大部份的地下电影都非常难看,比如我妈,我看任何一部地上电影,她都有兴趣跟着看,但是我看的所有地下电影,她连一分钟都不愿浪费,她说,「太黑」。
举一个例子。何建军的《蔓延》算是一部不坏的地下电影,光从电影题材看,有点《小武》有点《苏州河》。男主人公申明因为和女友搞了点色情活动被退学,由此他开始卖碟。因为生意,他穿梭酒吧、天桥和高校,为不同阶层的人提供服务。理论上来说,申明这个人物设定很有戏,他可以像小武一样闲荡,也可以像马达一样奔跑,而且,聚焦在他身上的社会成份更复杂,完全可以藉此摆脱地下电影方程式:员警妓女性变态,黑灯瞎火长镜头。
但是,很快,员警出现,妓女出现,性变态出现,黑灯,瞎火,黑灯瞎火,最后,长镜头,电影结束。这就像,大学时代,看到长发飘飘的男人,我们的门卫阿姨就会说,一看就知道是艺术系男小人,还混啥混!
不过,地下电影的「黑」社会方程式还只是形式,国产地下电影最没希望的地方是,很多电影的艺术逻辑其实和广电局完全一个思路。比如《蔓延》,着重表现了申明和一个寂寞大学女教师,一个热爱电影的妓女,一对下岗夫妻,一个患爱滋的乐队鼓手的交集。在表现这些人物时,电影的起承转合却很相恍惚。寂寞的大学女教师自己在家看碟,看着看着就模仿上了,就高了;爱电影的妓女和申明完事之后,说,我不要钱,只要五十张碟;下岗夫妻看完《低俗小说》,模仿策划一起抢劫;乐队鼓手呢,则用《大河之恋》给自己临终的安慰...
嘿嘿,看上去都很艺术是不是?但是,这四组情节的中心意思是不是一个:电影的教化功能很强大,而广电总局禁这禁那,也不就觉得电影的教化功能很可怕吗!
电影中有一个细节,盗版小贩给抓了,员警审问,有这样的对话--
「卖毛片吗?」
「没有,绝对没有。」
「这是甚么?」
「这是艺术片。」...
「这还不是毛片?」
「不是,这是艺术片《感官世界》,讲人性的。」
「少来这一套,讲人性,我看呀,是只有性,没有人,这就是毛片。」
虽然呢,这个细节讽刺的是不懂电影的员警,不过,想起把这张碟推荐给我的师兄,他不怀好意的介绍,「这部很艺术!」我就觉得,在人民群众中间,「艺术片」已经沦为一个暧昧的辞汇,这就像在《蔓延》中,员警对毛片的定义也不算离谱。
最后呢,这个学期的电影课,我就特意选了一些影片气候比较好的电影,以此修补地下电影对我视力的伤害。
- 文章地址: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20/3506
- 引用通告: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trackback.php/3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