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社会

黃國鉅:港式民粹主义的雏形

明报2011.10.30
他们要吸引的,不是民众的思想,而是诉诸他们的恐惧情绪和自卫本能。

香港近十年社会运动闹烘烘,打破了八九十年代民主党几个大佬例牌一字排开的闷局,除了示威频繁、示威形式多变之外,又不断有新的团体出现。然而,这种情况的反应,是一个名词在政治论述被常用、甚至滥用:「民粹主义」。政党之间互相攻击、政府谴责「暴力」示威者,都动辄把对方扣上「民粹」的帽子,高官议员说错话被人围攻,就说自己遭到「文革式批斗」,甚至电视台为了刷新形象,也来一句「不受民粹左右」。民粹主义就如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无神论」一样,是一顶只会送给别人,无人愿意自己拿来戴的帽子。

当然,这种标签的滥用,其实反映了香港政府以至特权阶层,在面对汹涌的民意时,手足无措,在理据上无法反驳,于是顺手拈来这个负面标签,来个连消带打。好不容易凝聚起来的民意、民力、民气,一旦变成民粹,好的也变成坏的。当然,这些人「唔理好丑,只要就手」,只求打击对方,保护自己,一定不会帮你考究民粹的意义,但奇怪的是连学界也鲜见有人探讨。这种和稀泥的状态,更助长了这个标签的滥用。

究竟香港有否民粹主义?民粹主义到底是什么意思?所谓民粹主义,定义颇多,不一而足。简单说有三点:

第一、诉诸群众喜好,不讲原则

这是一般最流行最简单的说法。本来争取人民支持,在民主社会是理所当然的事,而作为负面的标签,民主与民粹的差别,是为得到群众的支持,而违反一些基本原则,如人权、自由、法治、少数的权利等等。少数服从多数,本属合理,但当多数人变成多数人的暴政的时候,民主就变成民粹。

第二、大部分人的盲目与冷漠

然而,历史上民粹主义运动,不一定得到大部分人支持,意大利的法西斯,和德国的纳粹党。于是有人提出「人民」(people)和「群众」(mass)的分别,「群众」不一定代表全体人民的意见,而是聚合起来的积极参与者。当个人变成群众的一部分的时候,情绪容易被煽动,甚至失去理性。于是,民粹主义又和群众心理,以及所谓的煽动者(demagogue)联系起来。

这说法还有一个问题:那么那些「群众」以外、不参与政治的人民,在民粹运动中扮演什么角色?犹太哲学家汉娜.鄂兰(Hannah Arendt)认为,历史上极权主义运动的成功,是建立在大部分群众的麻木、冷漠和犬儒之上。这些群众有强烈的反议会倾向(anti-parliamentary),对政治论述没有兴趣,对政治人物抱犬儒的态度,也从来不会投票,一般政党亦放弃争取他们的选票。他们看不起政客,认为他们都是「大泡和」,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议会里也只是吵闹、党争、贪污、枱底交易、不是做实事的场所。(颇接近很多香港人对立法会和议员的看法)但他们对以国家、人民的名义而行使的国家暴力,如镇压「搞事分子」(即政敌)、压迫少数群族、对外发动战争等,却抱欣赏、尊敬的态度,甚至最重要的是,只要他们「觉得」这些暴力,是为了所谓「国家」、「人民」而行使,对他自己最终会有好处(纵使这好处是虚幻的,实际上可能没有好处),他们更会开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默默支持。

第三、「XX人」的身分建立

民粹主义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所谓「人民」身分的建立。阿根廷学者Laclau指出,民粹主义一词populism的字根,即拉丁文的populus来考究民粹主义的意义,即个人一种建构出来的群族「人民」身分,如古罗马自称populus Romanus,罗马公民以「罗马人」自居,以罗马的身分、价值观、伦理为荣,与所谓蛮族分开来。民粹主义可以建构一种「XX人」的身分,如Das Deutsche Volk,Il Popolo d'Italia,The American people等,塑造一种集体利益、伦理、价值观、历史、得以自豪的成就等。近代的政治运动,如纳粹主义,也开口闭口以德国人民(Das Deutsche Volk)谋福祉。从正面讲,「人民」这口号可以是一种福利主义,所以,纳粹党也有社会主义的部分(纳粹党全名是国家社会德国工人党);从反面讲,这口号也包含排斥非德国人的意思,于是民粹主义被认为是右派的群众运动,常跟民族主义甚至法西斯主义连在一起。

所以,民粹主义可以说基本上是一种反动(reactionary)的政治运动,他不是建立在正面的政治理想和价值,如民主、法治、公平、社会公义等理想,或对土地、人民的热爱的正面情绪(sentiment),而是尼采所讲,一种反应情绪(ressentiment),即当感觉受到被别人威胁、伤害、侮辱等情绪反应,企求保守某种现有的社会状态或生活方式,从否定中建立正面身分的过程。所以,民粹主义的一大特色是「头脑简单」,政治理论和论述单薄,因为它基本上是保守的,不需要勾勒一个未来理想社会的图象,他们要吸引的,不是民众的思想,而是诉诸他们的恐惧情绪和自卫本能。

港式民粹:盲目发展

港式民粹主义,虽然未到排外、种族主义的地步,但近年几件事件,却出现上面几种民粹主义特色汇合,加上港式民粹火上加油,令人忧虑真正的民粹主义有否在本地萌芽。

香港民粹主义,除了以上三点之外,还有一个独有的本土特色:「发展主义」。香港本来就有一套一切以经济挂帅的单一思想,「发展」两字一出,更是遇神杀神、遇佛杀佛。2004年领汇事件,股民以为可以捞一笔,遇到有人阻扰,就出现中国人那种「阻人发达犹如杀人父母」的本能反应。于是号称有万人上街,谴责阻挡领汇上市的「幕后黑手」,对「郑大奸」喊打喊杀。这种维护股民虚幻的利益,可谓民粹操作的典型。幸好正如前说,民粹主义的特色是「头脑简单」,一旦领汇上市的利益烟消云散,而它带来的恶果渐渐浮现,当初反对领汇上市的理由一一言中,当日带头打倒「郑大奸」的人,也不敢再提。如此民粹,只是短暂的利益聚合,难成气候,可以说是只有民粹的实际政治操作,但没有民粹的政治论述的例子。

然而,近期外佣居港权和港珠澳大桥官司,却出现一些令人更忧虑的特征,甚至把「利益」、「恐惧」、「人民」、「排外」四个民粹的特点混合起来。一些政党以为可以抢到公民党的选票,发动围攻、如狼似虎。政府又利用恐惧策略,放大外佣一旦打赢官司的后果,激起一般保守和愚昧的香港中产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不惜主张动用人大解释法,违反法治来堵塞这「漏洞」。他们自称「爱护香港力量」,假借所谓本土意识,什么「政棍」、「状棍」,恰恰是诉诸一般人对所谓政客的负面形象。可幸的是,发起这场打击公民党的「运动」的政党,只是趁机争取选票,本身也是无胆面对群众之辈,更遑论演变成群众运动。

至于港珠澳大桥司法复核,又吻合了那些接受了政府「经济」、「发展」、「边缘化」等口号的一般香港民众。一般人听到基建上马有工开、刺激经济等,就不管好坏,谁人阻止,谁就是坏人。至于港珠澳大桥是否有必要?香港人是否真的要与大珠三角融合?没有人去讨论。西部通道本来也是什么中港融合工程,结果使用量大低于预料,这些问题没有检讨,现在又要一条更昂贵的跨海大桥?政府搬出一大堆数字,指拖延工程要多花几亿,却不去检讨自己环评工作做得不好,才被法律挑战。传媒更不尊重任何人受影响都有司法复核的权利,重演当年领汇事件卢婆婆被围攻的把戏。从领汇、高铁、居港权,到现在外佣和港珠澳大桥,议题不同,手法却一样。

当年德国纳粹政权,被称为「地球上人渣」(scum of the earth)的专政,一方面在国内大搞基建,令「人人有工开」;另一方面,又逐一对付政敌、通过独裁法律、毁灭议会民主。而大部分人得到经济好处,对纳粹的恶行视而不见。当然,香港不是德国,历史也不会简单重复,但如果香港人误信谗言,为了虚幻的利益和恐惧,鼓动排外,甚至在北京动手之前,自己先打击法治、自毁长城,愚蠢至此,那就是咎由自取,与人无尤。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 文章地址: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8/3092
  • 引用通告: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trackback.php/3092

香港独立媒体:本土论战与蝗虫想像(编辑室周记) 大江健三郎:区域、全球和核问题的书写者
相关文章
王朔:我看大众文化、港台文化及其他
强世功:香江边上的思考
强世功:解读香港问题
陈映真:倾听充满正气和洞见的声音——《我眼中的殖民时代香港》读后
李金凤:淹没在集体回忆的忘卻
許寶強:為何我們如此不了解香港的歷史? ——《在微塵中打拚—香港肺塵病工人口述歷史》讀後感
罗永生:作为政治寓言的「无间道系列」
许宝强:告别犬儒的文化政治-从中学通识的设计和教学看教改的局限和希望
罗永生:作为保守主义社会运动的宗教右派
王绍光、夏瑛:再分配与不平等--香港案例对中国大陆的启示
韩少功:笛鸣香港
许宝强:铁票抹黑、地区工作与主流民意--从公屋被迫迁户反思区选后的香港政治前路
田原:谷川俊太郎在香港
香港独立媒体:本土论战与蝗虫想像(编辑室周记)
吴仲贤:香港经济发展的批判理论
郭又新、刘大平:美国亚洲战略中的香港问题(1943-1949)
API: 工具箱 焦点 短消息 Email PDF 书签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本站文章请提供原文链接,非常感谢。 © http://wen.org.cn
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站立场。对于发言内容,由发表者自负责任。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