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政治

孙力舟:乌克兰民族问题的历史演变

经略第37期
乌克兰境内俄语区与乌克兰语区的纠纷的历史渊源可以上溯到18世纪末俄奥普3次瓜分波兰;而克里米亚鞑靼人与俄罗斯人的冲突可追溯到16世纪初莫斯科大公国时代。犹太人、德意志人等曾在乌克兰占相当比例的少数民族在今天已经变得无足轻重,但他们的历史境遇对于理解当代乌克兰的民族问题仍能提供一些思考的角度

克里米亚在俄罗斯的支持下举行全民公决宣布脱离乌克兰,引起了国际舆论对乌克兰内部民族问题的关注。乌克兰是欧洲版图仅次于俄罗斯的第二大国,人口则在前苏联各个加盟共和国中仅次于俄罗斯,因此乌克兰在欧洲政治上的地位举足轻重,被美国战略家布热津斯基称为战略支轴国之一。乌克兰境内占主体的乌克兰族与占少数的俄罗斯族之间的矛盾在前苏联各个加盟共和国中带有普遍性;乌克兰境内俄语区与乌克兰语区的纠纷的历史渊源可以上溯到十八世纪末俄奥普三次瓜分波兰;而克里米亚鞑靼人与俄罗斯人的冲突则可以追溯到十六世纪初的莫斯科大公国时代。犹太人、德意志人等曾在乌克兰占相当比例的少数民族经历了二战的浩劫之后在今天已经变得无足轻重,但他们的历史境遇对于理解当代乌克兰的民族问题仍能提供一些思考的角度。

中世纪乌克兰的东西南北四维分野

当代乌克兰的首都基辅曾是东部斯拉夫人文明的共同摇篮--基辅罗斯的都城,沙俄和苏联时代的官方历史学者以此宣扬俄罗斯人与乌克兰人之间"同文同种"。在帝俄时期乌克兰人甚至被称为"小俄罗斯人",被看作大俄罗斯民族的一个分支。乌克兰独立后一些带有较强民族主义倾向的学者和媒体人士则尽力凸显乌克兰人与俄罗斯人的历史差异,强调俄罗斯数百年来对乌克兰的压迫。因此帝俄和苏联时期为了维护国家统一而宣扬的泛斯拉夫主义历史观和当代乌克兰及西方一些人为塑造乌克兰民族主义而推崇的历史观都具有片面性。在当代俄罗斯与西方因乌克兰及克里米亚问题发生冲突的情况下,作为局外人、旁观者的中国,应该对乌克兰的历史和民族关系拥有一种独立的视角。

乌克兰的地形平坦,是东欧大平原的一部分。第聂伯河和南布格河自北向南纵贯国境,流入黑海。乌克兰的植被以草原为主,最西部地区森林较多。在十八世纪末俄罗斯统一乌克兰大部分地区之前,乌克兰东部主要受来自中亚的游牧民族的影响,西部主要受中欧的天主教国家影响,南部主要受控制东地中海的政权的影响,北部主要受俄罗斯影响。一般认为,"乌克兰"这个名称在多种语言中最早的含义都带有"边疆"的意思。这个名称,确实恰如其分,乌克兰长期是天主教文明的东部边疆,中亚游牧文明的西部边疆,地中海文明的北部边疆,也是俄罗斯文明的南部边疆。

从远古到中世纪,乌克兰东部和南部经常被来自亚洲的游牧、半游牧民族占据,西徐亚人、匈奴人、钦察人等都曾在乌克兰留下足迹。公元七世纪,与突厥人有关的可萨人(又称哈扎尔人或哈扎拉人)在伏尔加河中下游建立政权,控制了乌克兰大部分地区。八世纪,可萨贵族皈依犹太教。十世纪时,接纳大批来自拜占庭帝国的犹太难民。不少学者认为,现代东欧的犹太人很多就是可萨汗国中信奉犹太教居民的后裔。十三世纪中期,蒙古人发动两次西征,破坏了基辅等乌克兰境内的古罗斯人城镇,建立金帐汗国,乌克兰成为汗国的西部边疆地区。十七世纪中期,来自中国新疆信奉藏传佛教的土尔扈特蒙古人西迁到伏尔加河下游地区,他们在东欧被称作卡尔梅克人,曾多次联合俄罗斯在乌克兰境内征讨波兰和土耳其。他们是对乌克兰历史产生影响的最后一批来自东方的游牧民。

图一:14世纪初波兰-立陶宛在乌克兰的扩张,粉红色包括了波兰-立陶宛控制下的乌克兰地区,褐色为克里米亚汗国控制下的乌克兰地区。

十四世纪中期以后,金帐汗国日趋衰落,信奉天主教的波兰人和立陶宛人向东扩张,控制了第聂伯河以西的半个乌克兰,在他们的影响下,乌克兰西部一些居民改信天主教。直到十八世纪中期以前,第聂伯河以西的乌克兰地区(常被称为"右岸乌克兰")一般受到波兰-立陶宛联合王国的统治。波兰的势力也曾扩展到第聂伯河以东(常被称为"左岸乌克兰")。直到1686年,俄罗斯才夺取了后来成为乌克兰首都的基辅。因此乌克兰西部地区历史上曾是"小波兰"的一部分。利沃夫等城市受波兰的影响很大,在苏联作家尼古拉·阿列克谢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他的家乡舍佩托夫卡的贵族和资产阶级青年就希望接受波兰统治。

乌克兰南端的克里米亚半岛和敖德萨州,历史上属于地中海世界的一部分,曾受古希腊人影响和古罗马人的统治。中世纪意大利城邦热那亚在克里米亚建立了卡法港,来自东方的黑死病(现代一般认为是鼠疫)就是从这里流传到西欧,最终导致欧洲约三分之一的人口死亡。从十五世纪中期开始,从金帐汗国中分裂出来的克里米亚鞑靼人建立了克里米亚汗国,控制了克里米亚半岛及其周边的黑海、亚速海沿岸地区。从十五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克里米亚汗国成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藩属,土耳其军队在克里米亚半岛南部和亚速海岸边的亚速夫建立要塞,封锁波兰和俄罗斯进入黑海的通道。十六世纪后期,土耳其的势力曾经北上扩展到乌克兰中部,并大量修筑清真寺,乌克兰一度出现伊斯兰化的可能性。在1683年土耳其军队围攻奥地利帝国都城维也纳失败后,土耳其在东欧的势力日益衰弱,这种可能性并未成为现实,乌克兰也就没有成为东欧草原上的另一个阿尔巴尼亚或波斯尼亚。

乌克兰北部在十五世纪中期以后与俄罗斯的历史联系比较紧密,特别是东北部的苏梅州、哈尔科夫州、切尔尼戈夫州、波尔塔瓦州等地区在1654年乌克兰哥萨克首领赫梅利尼茨基与俄罗斯签署联合条约之后,长期稳定的附属于俄罗斯。

在反抗奥斯曼土耳其、克里米亚鞑靼人和波兰人统治和掠夺的斗争中,高度军事化的哥萨克组织中逐步产生了早期的乌克兰民族意识。

 

沙俄和苏联统一乌克兰的艰苦斗争

图二 18世纪初分属俄罗斯、波兰-立陶宛、奥斯曼帝国及其藩属克里米亚汗国的乌克兰。盖特曼辖区和扎波罗热地方是俄国下属的自治政权。

十八世纪末,俄普奥三次瓜分波兰,俄罗斯兼并了原来波兰-立陶宛联合王国62%的疆域,在第二次和第三次瓜分中,俄国获得的领土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原来波兰统治的乌克兰中西部地区,包括第聂伯河中游西岸、南布格河上游两岸和德涅斯特河东岸地区,即今天乌克兰的切尔卡瑟州、文尼察州和日托米亚州。奥地利从波兰分得了乌克兰人占多数的加利西亚部分地区(今天的乌克兰利沃夫州等地),1867年,奥匈帝国成立后,一些地区被划归匈牙利管理,这也是后来乌克兰境内一直存在匈牙利族的原因。

从十六世纪末到十七世纪末,俄罗斯多次南下征讨土耳其和克里米亚汗国,争夺黑海出海口,与敌手反复拉锯,互有胜负。1774年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执政时期,终于迫使土耳其承认克里米亚独立。1783年俄国吞并了克里米亚。1792年,俄国再次击败土耳其后,这一吞并获得了土耳其的承认。为了加快乌克兰的开发,巩固统治,俄国政府鼓励德意志人移民到新占领的土地上,直到卫国战争爆发之前,德意志人一直是乌克兰的主要民族之一。拿破仑战争期间,土耳其在法国的支持下试图夺回克里米亚,再次失败。1853-1856年,英国、法国与土耳其联合进攻克里米亚半岛(后来意大利的前身撒丁王国也加入英法土一方),付出惨痛代价之后,攻陷俄国黑海舰队的基地塞瓦斯托波尔。这次战争各方的伤亡超过百万,在战后签署的条约中,克里米亚仍属俄国。在一系列的战争中,乌克兰南部的克里米亚鞑靼人大多逃散,那里的主要居民变为新移入的俄罗斯族。

图三  1917-1920年间革命、内战和苏波战争中的乌克兰

1917年底到1918年,德国趁俄国十月革命后的混乱,拒绝了苏俄政府提出的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建议,出兵攻入乌克兰腹地,占领基辅,扶植了傀儡政权。此后,乌克兰境内出现了彼得留拉的极端民族主义势力、马赫诺(又译马克诺)的无政府主义游击队(被称为黑色军)、支持十月革命的红色游击队等势力。邓尼金和弗兰格尔指挥的白卫军,也曾盘踞克里米亚。1920年底,乌克兰境内的所有武装势力都被苏俄红军清除。

1918年,波兰趁德奥战败的机会复国。1919年,协约国最高委员会在巴黎和会上通过决议,同意重建波兰国家,并建议在俄波之间划一临时分界线,即沿着格罗德诺、布列斯特、赫鲁别舒夫、普热米代尔、直到喀尔巴阡山一线。然而,波兰政府力图恢复1772年的俄波边界线,夺回乌克兰中部,为此发动了对苏维埃俄国的战争,史称苏波战争。在共同反苏的基础上,西蒙·彼得留拉领导的"乌克兰人民共和国"在1920年与波兰结为军事同盟。1920年4月,波军进占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广大地区,苏俄红军进行反击,但最後在华沙城下被波军击败,战后签署于1921年3月18日的《里加和约》,把乌克兰西部划给波兰。有趣的是,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在该和约中,和波兰第二共和国、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处于平等地位,是独立的签约方。

1922年,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在签署联盟条约,成为苏联的首批四个加盟共和国之一。苏维埃乌克兰拥有自己的共产党组织和各级政府,1945年还成为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联盟中央把俄罗斯族已经居住了二百多年的哈尔科夫、顿涅茨克、卢甘斯克等地区划入乌克兰。因此,苏联时期乌克兰境内的俄罗斯族居民,并非"外来者",而与乌克兰族一样是那片土地的世居民族。

1939年8月,苏德签署互不侵犯条约,在其秘密议定书中划分了两国在波兰的势力范围。1939年9月17日,在波兰败局已定的情况下,苏联以保护波兰境内的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同胞为借口,出兵波兰东部,并于1939年10月与德国在原波兰领土上划分了边界,将波兰统治下的乌克兰人聚居区并入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这一边界协定被西方称为"第四次瓜分波兰"。今天乌克兰西部的沃伦州、利沃夫州、捷尔诺波尔州都建立于1939年12月,都位于同年从波兰夺取的土地上。

1940年6月,苏联强迫罗马尼亚割让了北布科维纳地区。1940年8月,在这里建立了切尔诺夫策州,加入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布科维纳位于东喀尔巴阡山和德涅斯特河之间,历史上曾受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和奥匈帝国的统治,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这里的乌克兰人口约占38%。1939年苏联拍摄了纪录片《布科维纳--乌克兰的土地》,为夺取这一地区造势。最终苏联只合并了其中乌克兰族人口较多的北布科维纳地区。

1941年6月,德国闪击苏联,德军和罗马尼亚军很快占领了苏维埃乌克兰新获得的疆土。但是,斯大林在与罗斯福、丘吉尔的一系列会谈中劝说西方接受了苏联西部边界的推进,其中包括了苏维埃乌克兰的扩张。1944年苏军解放克里米亚半岛后,苏联政府因为很多克里米亚鞑靼人支持德国占领军残杀苏联游击队,而将其全部强迫移居中亚。

斯大林在1945年通过谈判使捷克斯洛伐克把乌克兰的外喀尔巴阡地区转让给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1946年1月,苏联在这片土地上建立了外喀尔巴阡州,这里与捷克斯洛伐克(1993年后为斯洛伐克)、匈牙利和罗马尼亚接壤。自此,所有乌克兰人的聚居区都被苏联政府统一在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之中。

英国历史学家杰弗里·罗伯茨的新作《斯大林的战争》一书认为,这个人烟稀少的地区在经济上或战略上都没有什么重要的价值。斯大林后来对此解释说:

"俄国人在13世纪的时候失去了乌克兰的外喀尔巴阡地区,从那时候起,他们就一直梦想着收复它。由于我们的正确的政策,我们成功地收复了斯拉夫人即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的所有土地,实现了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人民的古老的梦想"。

1954年,曾在乌克兰长期工作的苏共领导人赫鲁晓夫,将俄罗斯族占绝对多数的克里米亚半岛从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划归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下图显示了在沙俄和苏联统治下的乌克兰疆域扩大的过程。红色区域是1654年与俄罗斯联合时的乌克兰哥萨克控制区,黄色显示的是沙俄时代俄国从波兰夺取划到乌克兰的疆土,浅蓝色表示苏联成立时列宁从苏维埃俄罗斯划到苏维埃乌克兰的疆土,绿色显示斯大林从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夺取划到苏维埃乌克兰的疆土,紫色表示赫鲁晓夫从俄罗斯划到苏维埃乌克兰的疆土。因此,俄罗斯总统普京所说的"乌克兰有一小部分土地是东欧的,大部分地方是俄国送它的",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那一小片东欧的地区,就是绿色所示的乌克兰最西端。

 

图四 沙俄和苏联时代乌克兰疆域的形成

 

乌克兰民族主义对俄罗斯、苏联和波兰的反抗

从俄罗斯帝国沙皇和贵族及其后继者苏联领导层的角度来看,俄罗斯族和乌克兰族是差异很小的两个民族,俄罗斯人为解放被土耳其、波兰、奥匈帝国、罗马尼亚统治和德国军队两次占领的乌克兰疆土,为实现东部斯拉夫人的统一,前赴后继地努力了近三百年,这种历史经历加深了俄罗斯族和乌克兰族这两个俄罗斯帝国和苏联最大民族之间的友谊。在苏维埃爱国主义中,各族人民的民族传统与苏联所有劳动者共同的切身利益和谐地结合在一起。例如,斯大林认为"苏维埃爱国主义没有造成分裂,相反,它把我国的各个民族和各种民族特性都融入一个统一而充满友爱的家庭之中"。在整个苏联时期,这样的论点都在官方历史叙述中占据主流。但是,乌克兰民族主义情绪早在盖特曼自治政权时期就开始滋生。18世纪初,乌克兰哥萨克首领马泽帕联合入侵乌克兰的瑞典军队造反,被彼得大帝残酷镇压。19世纪,沙俄推行俄罗斯化的政策,乌克兰人被沙俄政府称为"小俄罗斯人",但此时乌克兰人与俄罗斯人之间的矛盾并不严重。根据沙俄政府1897年的人口统计,以乌克兰语(当时称为"小俄罗斯语")为母语的人口数量在帝国境内排名第二。乌克兰境内最著名的民族冲突是19世纪末的反犹主义引发的,但其规模也不大,直到苏联卫国战争开始前,苏维埃乌克兰境内的犹太人仍占总人口的约5%。

1918年,德军攻占基辅,扶植了"乌克兰中央拉达政权",宣布脱离俄罗斯。德国和奥匈帝国战败后,在战前被俄罗斯帝国和奥匈帝国统治的乌克兰地区都发生了独立运动。彼得留拉建立了"乌克兰人民共和国"。加里西亚出现了西乌克兰人民共和国等政权。但他们都没有实现对所声称的国土的有效控制,也未能获得广泛的国际承认。这两个乌克兰共和国达成了联盟协议,朝乌克兰东西统一的方向迈进。但是西乌克兰人民共和国不敌新生的波兰共和国的军队。彼得留拉的部队大肆屠杀犹太人和俄罗斯族,还曾勾结入侵乌克兰东部的乌克兰军队,引起普遍的反感。苏联歌曲《在乌克兰辽阔的原野上》就有"彼得留拉凶恶的匪帮"的歌词。1921年,东部和西部乌克兰的两个乌克兰政权分别被苏俄和波兰消灭。

此后,苏维埃乌克兰的局势比较平静,乌克兰人获得了较大的文化自治权。而1930年代初,苏维埃乌克兰发生较大规模的饥荒,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严重的社会动荡,却在半个世纪之后成为当代乌克兰反俄的主要情感因素之一。乌克兰议会甚至通过了谴责苏联在乌克兰进行"种族灭绝"的决议。

在波兰所属的西乌克兰,乌克兰民族主义的活动持续存在。乌克兰民族主义组织的领袖班德拉因谋划刺杀波兰内务部长而被监禁。1939年9月,苏联占领原属波兰的西乌克兰之后,乌克兰民族主义组织与纳粹合作。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趁机将西乌克兰大部分地区合并进苏维埃乌克兰的举动,在西乌克兰并未赢得普遍支持。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历史学家康斯坦丁·普列沙科夫在《斯大林的失误》一书中,对于当时不同地区乌克兰人的思想倾向做了如下描述:

"几个世纪以来,在俄罗斯与波兰之间摇摆不定的乌克兰,总体上没有形成自己的一种坚强的个性,但对于乌克兰的西部边缘地区来说,却不是这样。从地理上说,这里相对完整;从文化上来说,这里相当丰富。而在乌克兰的其他地方,甚至在基辅,许多人都觉得在俄罗斯的统治下生活得相当惬意:乌克兰语和俄罗斯语两种语言相似,而且斯大林也把乌克兰人视为这个国家的核心--斯拉夫人的一部分,而犹太人、爱沙尼亚人和车臣人却不是这样。

西部乌克兰在1939年瓜分波兰期间被占领,但它一直渴望着独立。现在,当地乌克兰人高兴的告诉苏联官员的妻子们:"你们等着,战争马上要打响了,德国人会让你们好瞧的!"适应性极强的地下破坏组织、10年前成立起来的有名的乌克兰民族主义组织(OUN)要为上百次的暗杀和破坏活动负责任。他们开始针对波兰,后来针对苏联。

1941年6月底,乌克兰民族主义分子趁德军闪击苏联的机会在利沃夫宣布建立独立的乌克兰国家,并狙击苏联的第八机械化军。但纳粹的计划是将乌克兰作为德国统治下的总督辖区,并不支持乌克兰独立。乌克兰民族主义武装中的一支同时与苏联和德国作战,另一支"乌克兰反抗军"则完全投靠纳粹德国,参与了对德国占领下的基辅等地的行政管理,协助纳粹屠杀犹太人和俄罗斯人。乌克兰民族主义武装在此期间继续仇视波兰人,据波兰前总统沃伦斯基2010年的说法,乌克兰民族主义武装在二战期间杀害了约十万波兰人。1943年下半年,苏军在乌克兰境内转入反攻,1944年2月,苏联红军大将瓦图京遭到乌克兰民族主义武装袭击,伤重去世。卫国战争胜利后,乌克兰民族主义游击队在西乌克兰地区的森林和沼泽中继续活动,他们被苏联政府指责为恐怖主义。班德拉被作为纳粹的合作者,在纽伦堡受到审判。很多研究者认为,冷战期间,乌克兰的民族主义组织受到了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秘密支持。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乌克兰民族主义武装被苏军剿灭,但西乌克兰的民族情绪仍暗流涌动。根据近年来解密的苏联档案显示,1968年,勃涅日涅夫决定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一个原因就是担心布拉格之春改革运动的影响会波及西乌克兰,特别是两次大战之间曾经属于捷克斯洛伐克的喀尔巴阡乌克兰。

苏联当局对乌克兰民族主义者长期谴责为"资产阶级民族主义者",保持了高压态势。赫鲁晓夫在乌克兰担任第一书记时期,镇压的乌克兰民族主义者超过十万,后来一些并不要求分裂,只是张扬乌克兰民族主体性的思想倾向也被批判,例如,曾担任乌克兰共产党领袖的谢列斯特的著作《我们的苏维埃乌克兰》就遭到批判。

独立后的乌克兰俄语的使用大大超出俄罗斯族人口的比例

1986年在乌克兰发生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和苏联处理的失当,引发了乌克兰境内居民对苏联政府的不满。在八一九事变后的混乱气氛中,1991年8月24日,乌克兰政府发表国家独立宣言,正式宣布脱离苏联独立,改国名为乌克兰。1991年12月1日,在乌克兰的独立公投中,乌克兰84.18%的登记选民参与投票,其中92.3%投了赞成票,也就是说77.7%的选民投了赞成票。而根据苏联1989年的人口统计,乌克兰族占72.7%,俄罗斯族占22.1%,乌克兰支持独立的人口比例甚至超过了乌克兰族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可见当时有部分俄罗斯族和其他民族也投了赞成票,这主要是因为很多人对于乌克兰独立后的经济前景抱有希望,不想再支援苏联境内较贫穷的加盟共和国和地区的缘故。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竟然对乌克兰公投结果表示祝贺,但12月8日乌克兰领导人仍与俄罗斯、白俄罗斯的领导人在明斯克签署《别洛韦日协定》,宣布苏联不再存在,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乌克兰的独立最终完成了。为了表示与过去俄罗斯人占主导的苏联历史的决裂,以苏联元帅伏罗希洛夫命名的城市伏罗希洛夫格勒被改名为卢甘斯克,过去被称为匪帮的反苏军队首领纷纷被平反,乌克兰总统尤先科甚至向彼得留拉的墓地献花。

乌克兰独立后长期政局不稳、经济下降、人口减少至今减少了近700万,一些人开始怀念苏联时代,统治精英也出现了亲俄还是亲欧美的严重分歧。然而,除了俄罗斯族占压倒优势的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和塞瓦斯托波尔直辖市以外,并没有大规模的要求脱离乌克兰的分离主义运动。克里米亚鞑靼人虽然开始回归克里米亚半岛,但其在克里米亚仍处于绝对少数。当代乌克兰的民族问题,最显著的表现是俄语在乌克兰的地位问题,即俄语是否应该成为乌克兰的第二官方语言。一般来说,以俄语为母语的各族人群比较亲俄,反对乌克兰"脱俄入欧"。

据乌克兰最新一次人口普查(2001年),乌克兰族占总人口的77.5%,俄罗斯族占总人口的17.2%,其他民族的人口比例都不到1%。乌克兰的一级行政区包括24个州、1个自治共和国和两个直辖市。在乌克兰的27个一级行政区中,乌克兰族在其中的25个超过一半,只在克里米亚自治共和国(24.3%)和塞瓦斯托波尔直辖市(22.4%)不到一半。其中在基辅州等13个一级行政区超过了90%,在捷尔诺波尔州等4个一级行政区超过了95%。但是过半人口以乌克兰语为母语的一级行政区只有22个。乌克兰族占多数的敖德萨州、顿涅茨克州和卢甘斯克州以乌克兰语为母语的人口分别只有46.3%、24..1%和30.0%。

根据2000年乌克兰人口统计结果,在乌克兰人口较少的民族中,语言上俄罗斯化的程度要高于乌克兰化的程度。例如,白俄罗斯族中,母语为俄语的为17.2万,母语为乌克兰语的仅4.8万。摩尔多瓦族中,母语为俄语的为4.6万,母语为乌克兰语的为2.8万。克里米亚鞑靼族中,母语为俄语的为1.5万,母语为乌克兰语的只有一百多人。保加利亚族中,母语为俄语的为6.2万,母语为乌克兰语的为1.02万。犹太族中,母语为俄语的为8.6万,母语为乌克兰语的为1.4万。亚美尼亚族中,母语为俄语的为4.3万,母语为乌克兰语的为0.6万。希腊族中,母语为俄语的为8.1万,母语为乌克兰语的为0.4万。鞑靼族中,母语为俄语的为4.3万,母语为乌克兰语的为0.3万。阿塞拜疆族中,母语为俄语的为1.7万,母语为乌克兰语的为0.3万。格鲁吉亚族中,母语为俄语的为1.9万,母语为乌克兰语的为0.3万。德意志族中,母语为俄语的为2.2万,母语为乌克兰语的为0.7万。朝鲜族中,母语为俄语的为1.0万,母语为乌克兰语的仅700人。在主要少数民族中,只有匈牙利族和波兰族语言上乌克兰化的程度比俄罗斯化的程度高(匈牙利族中0.5万以乌克兰语为母语,0.2万以俄语为母语、波兰族中10.2万以乌克兰语为母语,2.2万以俄语为母语。)

苏联时期,苏共一方面保护甚至鼓励各民族发展民族文化、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另一方面,普及俄语教育,将俄语俄文作为族际交流和中央政府会议、文件的主要语言文字。这造成了很多人以俄语为母语,在民族认同上,却是其他民族的情况。

图五  为2013年互联网调查显示的乌克兰语言使用情况,红色主要使用乌克兰语,蓝色主要使用俄语,浅色区域是两种语言势均力敌的地区。

 

2014年2月基辅街头暴动推翻民选的亚努科维奇政府的事件,标志着乌克兰内部亲俄和疏俄两种势力的平衡被打破,临时政府依靠激进反俄的"右区"等极端民族主义组织的支持下上台,刺激克里米亚独立并加入俄国。临时政府则打算退出独联体,完全加入西方怀抱。这样,东部和南部其他俄语占优势、俄罗斯族占相当大比例的地区,很可能因为乌克兰新政权的刺激、克里米亚的鼓励和西方软弱的应对,而继续谋求脱离乌克兰或高度自治。如果乌克兰不能建立能在亲欧和亲俄、乌克兰语和俄语人群的诉求之间保持平衡,乌克兰存在继续发生事实上的分裂的危险。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 文章地址: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0/4079
  • 引用通告: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trackback.php/4079

赵亚赟:新冷战的若干猜想 尤里·波波夫:乌克兰之殇:欧亚国家的视角
相关文章
赵志勇:《白卫军》:舞台的诗意与魅力
孙力舟:种族主义与现代社会的脆弱--挪威恐怖袭击的启示
孙力舟:利比亚战争对中国外交的挑战
孙力舟:加速高铁发展须保持国有体制
孙力舟:历史视野中的南中国海争端
孙力舟:百余年钓鱼岛之争折射的三次国际秩序冲突
孙力舟:争议不断的领海基线问题
孙力舟:从埃及二百年寻路看阿拉伯民族现代化的挫折
普京:就克里米亚独立并加入俄罗斯演讲(观察网独家全文翻译)
《经略》第37期目录与刊首语
赵亚赟:新冷战的若干猜想
尤里·波波夫:乌克兰之殇:欧亚国家的视角
API: 工具箱 焦点 短消息 Email PDF 书签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本站文章请提供原文链接,非常感谢。 © http://wen.org.cn
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站立场。对于发言内容,由发表者自负责任。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