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历史

高放:也谈西班牙战争中的中国勇士

高放:也谈西班牙战争中的中国勇士

谢、刘、张三人于巴黎《救国时报》赠红旗前合影

人文与社会;原刊国际社会与经济95.7; 黄棘荐文
读罢《光明日报》3月1日刊登的老作家叶君健同志的《西班牙战争中的中国勇士》一文,令我想起许多难忘的往事,拟对叶文作些补充和订正。
标题
作者简介: 高放
高放,1927年2月生于福建省福州市,原名高元浤,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返聘),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博士生导师。1946年,考入北京大学,积极参加学生民主运动。1947年6月,加入地下党领导的民主青年同盟,任支部书记,在政治系学习。1948年1月到晋冀鲁豫解放区,改名高放,进入北方大学文教学院学习;7月,被选拔为研究生,攻读马列主义理论。1949年3月随华北大学迁到北京,调为华北大学二部学习助理员;1950年8月,调到新建立的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基础教研室任教员,长期执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科学社会主义、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等课程。1963年被评为副教授,并兼任系资料室主任。1973-1978年人大停办期间在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执教。

读罢《光明日报》3月1日刊登的老作家叶君健同志的《西班牙战争中的中国勇士》一文,令我想起许多难忘的往事,拟对叶文作些补充和订正。

一、中国人民对西班牙战争情有独钟

1936一1939年西班牙人民奋起抗击佛朗哥和德、意法西斯匪帮之际,正是中国人民同日本侵略者殊死搏斗之时。东西战场遥相呼应,敌忾同仇。那时我国人民大力支援西班牙战争,不仅书刊中发表了大量文稿,而且还有勇士远涉重洋奔赴前线参加国际纵队,与西班牙人民并肩作战。左联作家麦新和作曲家吕骥在上海合作谱写的名曲《保卫马德里》,曾经在群众中广为流唱。我当时在福州市上高小,记得音乐老师指教我们合唱这首雄壮激越的战歌,还帮助我们编导演出了声援西班牙的话剧。我穿着小军服,佩戴军官的武装带,手挥军刀,在舞台上高喊:"誓死保卫马德里!"这在我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永世不忘的景象。从1905年起我有幸在中国人民大学从事国际工人运动和共产主义运动历史的教研工作。我经常使用有关西班牙战争和国际纵队的材料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教育。每逢举行师生联欢会.大家要我出节目时,我就引吭高歌记忆犹新的《保卫马德里》:"拿起暴烈的手榴弹.对准杀人放火的佛朗哥。起来!起来!全西班牙的人民,为了你们祖国的自由和独立.快加入为和平而战的阵线。起来!起来!向卖国的走狗们,作决死的斗争!保卫马德里,保卫全世界的和平!"这歌声不单是唤起我去回味在战火纷飞中艰难度过的童年和少年,更是要我们珍惜当今的和平,并且要珍重继续争取世界持久和平的斗争。平时,我还注意悉心搜集有关资料。曾经从新旧书店寻觅到1938年生活书店出版的名记者张铁生到前线考察、采访归来写成的《在西班牙》,还有1937年香港华南图书社发行的英国记者弗·匹特卡仑的报告文学作品《在西班牙前线》(林淡秋译),以及1953年文艺翻译出版社出版的美国工人运动活动家、国际纵队中校指挥官斯·纳尔逊著《志愿军在西班牙与法西斯作战的亲身经历》(黄星析等译)等等多种珍贵书籍。这些珍品历经磨难.至今仍被我完好地保存着。

二、从参观一面锦旗找到一位非凡的勇士谢唯进

记得,1977年初,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参观周恩来同志纪念展览时,有一面白绸底边的火红锦旗十分引人注目。旗有二尺多宽、四尺多长,四周饰有三十二个蓝色的穗子。上面用中英文对照写着:"国际纵队中国支队中西人民联合起来!打倒人类公敌-法西斯蒂!朱德周恩来彭德怀同赠"。我在这面红旗面前凝视良久,浮想联翩:其来历如何?它是何时、通过什么渠道送到西班牙前线的?又是怎样回归到中国的?我当即向博物馆有关负责人细问,方知这是当年国际纵队指挥官、南充军分区离休干部谢唯进同志从西班牙带回、后来赠献给博物馆的。啊!参加国际纵队的中国勇士还有在国内健在者,我真是喜出望外!不顾素不相识,也不去设法找人引荐.径自毛遂自荐,急切写信向他讨教有关国际纵队诸问题。可是杳无回音!事隔一年多,1978年春末,有一天北大历史系陈庆华教授转告我,说谢唯进己到北京,住在空军总医院疗养,欢迎我走访他。我既惊又喜,遂于5月15日和8月12日到医院看望他两次。初一见面他就向我致歉,说因个人处境不好,未给我回信。然后热情洋溢地同我交谈了两个下午,我在小本子上记录了二十八页。说来凑巧,在交谈中才得知,他同我妻子不仅是四川同姓同乡,而且还是族亲,按辈份是叔辈。他送给我好几张珍藏照片,并且答应给我提供各种有关资料。万万没有料到,11月间我到山东大学参加科学讨论会归来之后,再去医院拜谒时,才得知他已于01月13日被癌病夺去了生命!医院同志告诉我,临终他遗言不留骨灰,不开追悼会,82日有廖承志、伍修权、韩念龙等领导同志向他遗体告别。当时我查寻各报,均未见登出讣告。直到1987年01月31日,才见到《人民日报》登载伍修权同志写的《为真理忠贞不渝-怀念谢唯进同志》一文,文中讲到他过世后"由于当时的情况,我们没能很好地纪念他。"实际上他到死尚未得到正式的政治结论。这位一生矢志追求真理的勇士就是叶君健文中写到的原名林庆舒、回中国后用假名的谢医生.不过谢是他的真姓,并非假名;他在西班牙时化名林济时,并非林庆舒;他妻子医术高明,他本人并非医生。订正了这三点之后,再来看看这位勇士非凡的经历吧。

谢唯进原名谢运常,1904年。月生于四川省江津专区壁山县油溪镇普兴场乡一个没落、负债的地主之家。六岁进入其父在本乡创办的初小新学堂,1911年辛亥革命前随父迁居邻县江津城。父亲开设照相馆兼修钟表,母亲为人缝鞋,收入补贴家用。他在城里继续读高小,非常敬慕"保路同志会"、"同志军"部队的英勇气概。1961年21岁就离家随堂兄到上海求学,考上著名的南洋中学。在沪三年多,正赶上1917年十月革命和1991年五四运动,读到很多介绍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和苏俄实际以及宣传新思潮的书刊,并且积极参加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和卖国贼的学生罢课运动,被推选为代表参与组建上海学生联合会,与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相呼应。1919年秋报名参加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与张申府、傅钟等100多人同船到达马赛,辗转到巴黎和伦敦,1920年春考入约克哈罗格特学校,学习军事。同校外矿工和英国左派人士多有联系,从中得到有关工人运动和共产主义运动的知识。1921年看到德国革命运动高涨,他就来到了柏林参加革命活动,先后认识了周恩来、朱德等人,还进哥廷根大学数理学系和政治经济学系学习。1925年经孙炳文等同志引导和介绍,在德国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1926年转为共产党员,先后任团支委、支书,党支委、支书,旅外党委书记等职,发动国外群众支持国内革命斗争,并且开展与欧洲各国兄弟党的联络工作。1928一1936年还担任共产国际主办的《国际新闻通讯》关于中国革命运动的撰稿人。1936年7月西班牙战争爆发后,他响应共产国际组织志愿军国际纵队的号召,于01月间经过法国、翻越比利牛斯山到西班牙参战。先在国际纵队第十一旅反坦克炮队任政委,后来转到重炮队任政委。参加过保卫马德里、中线大反攻、东线大反攻和突破勒布诺河防线等战役。由于他学过军事,所以既管政治.又管军事。风尘仆仆日以继夜,穿梭前线,英勇鏖战。还要善于同志愿军中的波兰、罗马尼亚的指挥官和从德、奥等国来的战士互柏沟通,协同作战。东线大反攻时连克五城。正当战斗犹酣之际,收到本文开头提到的有朱德、周恩来、彭德怀署名的火红锦旗。炮队指战员们手捧不远万里从祖国送来的珍品,兴高采烈地高呼;"中国的战旗送到了!"勇士们同彩旗的合影被广泛刊登在西共、工会和志愿军的报刊上,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这面献旗当时是通过在外国船上工作的中国海员工会的同志秘密带到法国,又经法共中国语言组辗转送到志愿军总部。谢唯进后来把它密藏在皮箱底的夹层里带回国内,到1973年9月他才献交革命历史博物馆。1937年8月在攻占肯托城时,谢腿部中弹负伤,被送到慕尔西亚的志愿军医院疗养。在这里他遇到了从美国去的在运输队工作的张纪和从法国去的军医刘华封等中国勇士。1938年3月间,他们在这里还收到了巴黎《救国时报》代表祖国人民赠送给中国勇士的红旗,上面书写着激动人心的诗句:"东战场,西战场,相隔几万里,关系文化的兴亡。咱们所拼命的,是侵略的抵抗。......"

这首充满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激情的诗篇,使中国勇士们欣慰不已。他们把红旗挂在墙上,谢、刘、张三人曾并肩在旗前合影留念(见左图--人文与社会注:请见题头图),这就是3月1日《光明日报》所登的那张照片的由来。1938年春暖花开之时,谢唯进养好伤重返前线,奋不顾身地投入突破勒布诺防线的战役。

总共有一百多名中国勇士从欧美各国和国内分赴西班牙战场,他们分布在志愿军的各个旅团,并不曾单独组成中国支队。中国勇士同各国战友一起,高唱"国际歌",英勇善战,誓死保卫马德里。许多人轻伤不下火线,没有人退缩或当逃兵。有一个战士不幸被敌俘虏后,想方设法说服看守,逃出虎口,昼伏夜行,走了六天,归队后又参加战斗。他们绝大部分都为争取和平、消灭法西斯牺牲在战场上。到1938年01月志愿军奉命撤出西班牙时,只剩下七个中国人。谢唯进曾和他们一起被关押在法国的集中营,经过不屈不挠的斗争,才争取返回祖国,继续致力于抗日战争。谢唯进在西班牙前线时结识从罗马尼亚来的医生卡佩娜·安娜,俩人情投意合,结为伉俪,后来都在重庆南方局工作。解放战争时期,他们先在华东解放区工作。安娜后来得重病(肾出血),被送往苏联治疗。她原是布科维纳人,这一部分罗马尼亚领土已于1940年并入苏联,所以她就算是苏联人(叶文说她原籍苏联并不准确)。1949年底病愈又回中国工作。谢唯进于1948年n月调到第四野战军,任特种兵团炮兵纵队政治部副主任兼宣传部部长。积极参与解放北平、天津、武汉和江南的战斗。建国后任空军工程部政委,后改任工程部副部长,1955年荣获一级解放勋章,1965年离休。他夫人曾任空军医疗顾问,1961年同儿子谢弥东(194。年出生)一起到苏联去了。留下一个养女谢进珍在他身边,后来她在成都职工医院工作。这样一位终身为真理而斗争的战士,"文革"中还被"四人帮"在空军中的代理人吴法宪之流诬陷为"国际特务"、"老老修",多次横遭批斗和迫害。他遗留下来的珍贵文物相册、笔记本、书刊等,据谢进珍来信告我,后来都上交给成都军区保存。

三、留下姓名和姓氏的勇士只有十几个人

我从谢唯进处得知,从西班牙返国的中国勇士有一个回湖南参加抗日战争,也牺牲了。还有一位叫张瑞书,曾在新华社工作,"文革"中已病故。我随即从新华社人事处查到张瑞书的档案。他原是山东鱼台县人,1893年生于一个卖大饼、馒头的贫民之家,从小下湖摸鱼、挖藕,给小饭铺当徒工,81岁时父母双亡,只好当兵去。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被招募到法国当劳工,受到共产主义启蒙教育。1924年进雷诺汽车厂当工人,1925年加入法共,用工会名义进行活动。1936年11月响应法共号召,奔赴西班牙参加志愿军。在战争中吃苦耐劳、坚毅勇敢,三次负伤,受到西共和国际纵队的表扬。由普通战士升为班长、排长、担架队长、营军需主任。1939年初撤出后被法国政府逮捕下狱,后被驱逐出境。秋后回到重庆新华日报,年底转赴延安。在中央党校学习一年之后,分配到新华社工作,历任保管、出纳、科员、秘书等职。转为中共党员后曾当选为支委、支书、总支委员。从1942一1945年四次当选为边区劳动模范,工作一向勤勤恳恳,认真负责。"文革"中,他的革命历史也曾经被人怀疑。1968年的最后一天,他病逝于天坛医院。他有继女孟林明,在北京市食品公司禽类加工厂医务室工作。1979年11月13日我曾走访她,她家保存有三张其继父的照片。参加国际纵队的中国勇士,我从1939年10月17日《新中华报》查到还有以下六人。

(一)张树生(叶君健文中误译为张叔生),曾任运输指挥官.就是上文提到被俘后又艰辛行走六个夜晚始返的壮士。

(二)刘景田(叶文误译为刘京田),原为法国雷诺工厂工人,曾任第54师第41纵队救护队队长,辗转服务于中央和东方战线两年,数次受伤,以英勇冠称全军。与张瑞书一起被志愿军41纵队机关报《共和战士》表扬为"忠勇的模范","有多少人得他二人而获复生"。

(三)毕道文,任高射炮队军医官两年.受伤一次。

(四)杨春荣,在第41纵队服役,1938年在勒布诺防线战役中负伤。

(五)李丰宁,前线军医助手,三次挂彩,后在志愿军医院供职。

(六)张长官,不知其名,在工程队工作两年多,对东方战线的军用工事出力尤多。另据从美国到西班牙参加国际纵队的张纪说,他正前线还遇到过一位姓颜的同胞(名字想不起来了),曾在东北军骑兵营中服役过,1916年与参战华工一起到法国,1936年40岁时也翻山越岭加入志愿军。这样,连叶君健文中写到的张纪、易东宏、张阿金和严家季,参加过西班牙战争的一百多位中国勇士,留下姓名和姓氏的不过十几个人。其余绝大部分都作为无名英雄为消灭法西斯、拯救人类、争取和平而献出了生命或青春!

叶文中还提到西班牙战争结束后、辗转来华支援中国抗日战争的一些外国朋友。其中保加利亚的医生甘道扬曾于1983年以74岁高龄偕夫人重访中国。6月3日北大国际政治系邀请他讲当年的西班牙战争与国际纵队。北大的同志知道我对国际纵队怀有深情,特发函请我与会,我细心恭听他侃侃讲述了两个多小时。他于1939年同17名外国医生一起携带药品和器材来援助中国人民,在贵州工作时与燕京大学毕业生张荪芬(中西交通史专家张星烺之女.叶文误为张孙芬)相识并结婚,1945年回国。他们的两个儿子名为甘保中和甘保华,这岂不是中保人民缘于支援西班牙战争而永结情谊的信证吗?

往者已矣,来者可追。我们要把对当年勇士们的追忆和崇敬化为对美好未来的执着追求。当今,在新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的态势下,世界的主题虽然发生了大变化,但是人类为实现和平与发展、为消弭战争和祸乱,依旧任重而道远.切不可掉以轻心。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 文章地址: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8/3883
  • 引用通告: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trackback.php/3883

“坏血” —美国塔斯基吉梅毒实验案例 叶君健:西班牙战争中的中国勇士
相关文章
徐祁莲:参加西班牙内战的中国人
张承志:亚洲的方向--黄晓京《方法的日本》序言
桑博:中国的尔麦里
刘禾:写在记忆的荒漠上
叶君健:西班牙战争中的中国勇士
汪晖对话马哈茂德·马姆达尼
汪晖:二十世纪中国历史视野下的抗美援朝战争
汪晖:二十世纪中国历史视野下的抗美援朝战争
API: 工具箱 焦点 短消息 Email PDF 书签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本站文章请提供原文链接,非常感谢。 © http://wen.org.cn
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站立场。对于发言内容,由发表者自负责任。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