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历史

安悟行:1937——1938年德国驻华大使馆收集的有关中国抗战档案史料

民国档案1988.1
1937——1938年德国驻华大使馆收集的有关中国抗战档案史料,作者任职洪堡大学亚洲研究系

此次南京学术讨论会研究战争时代文献的目的之一,是希望帮助我们对于过去战争的构成与实质有一个深刻的了解。这种了解是建立在现在与将来的反对每一种战争的努力之上的,历虫学家在这种努力中必然担负起特别的责任,因为这是一种被人们视之为关系到人类自身生存与命运的斗争。

我强烈地认识到这样一点,作为我送交会议的这篇短文的序言。

这是一篇介绍资料的摘要性文章,这部份资料是由一个侵略者法西斯德国的外交官撰写的,内容为描述在德国的主要同伙、另一个侵略者日本军国主义所发动的侵略战争下的中国的情形。

我之所以有这种特殊的感受是因为恰好是现在邀请我们来探讨这段历虫的这座城市--南京,几乎是在整整五十年前,它曾为最残酷的侵略暴行的见证者。

在这篇文章中,我想要谈到有关"德国驻华大使馆"所收集的部份档案资料。首先必须感谢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档案馆之间早在1954年的有效合作,使得民主德国中央档案馆现在得以保存这些资料,这些所保藏的资料内容时限可上溯至1862年,即德国在华设立大使馆之时,下限到1945年为止。总计各类资料册数编号在4400 卷号以上,其中三分之二的内容是1931 至1945年间的史料。

不言而喻,这些资料将引起研究中德关系的学者们的特别注意。60年代早期,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出版过两本专著,一为德菜切斯拉( Drechsler )的《德意志帝国一中国二日本1933-1939)> ,副标题为"德国远东政策的窘境"。。另·水则专门分析了德国政府1937年底进行的在日本与蒋介石政府之间的"调停"工作。

对于这次学术讨论会的与会者来说,这部份馆藏档案中最感兴趣的内容或许是有关描述中国各地情况的资料。这些关于局势的报道是德国当时派驻在北京、南京、上海、汉口 、重庆、广州、天津、青岛以及烟台、昆明等地的外交人员撰写的,自然能够对这一时期中国局势的发展做出很有价值的记述。

必须指出的是,这些报告向我们所展示的是一个与日本结成同盟并欲侵占包括中国在内全世界广大地区的法西斯国家外交官的观点。自从1936年反共产国际条约缔结以后,法西斯德国希望从日本侵华行动中得到较大利益,于是将支持日本侵略放在了首位。大体上在进入1938年后,德国人直接公开的"调停"工作便宣告停止,到1941 年7 月1 日,德国政府便正式承认汪精卫傀儡政权。

然而,在谈及侵略者同盟中日本与德国之间矛盾的一方面时,我们可以想见,由德国外交官所写的关于对日本占领政策的批评以及对这一时期中国各类政治家行为之政治倾向的不时的、非常谨慎而切实的评价,是其对中国情形的分析中十分有意思的细节.

现在让我们来详细考察其中一部份资料,当然这只是"德国驻华大使馆"全部档案中很少一部份具有代表意义的材料。在这部份档案中,有两组材料的内容集中描述了1937-1938年南京各处的情形及1938-1939年间被日军占领地区的情况。

1937年12月,南京。德国外交官罗森(Rosen) 博士1937年12 月2.1 日从上海所写的一篇报道对当时形势做了以下的描述。自陶德曼大使11 月22 日从南京出发去汉口以后,罗森代理了南京大使馆的临时负责职务。12月8 日,为了逃避日军陆上与空中的袭击,他和随员乘船驶入长江。12月18 日,罗森与美国、英国的外交官们曾试图登岸返回他们的大使馆,但是没有成功。他写到:" 因为日本人不愿让我们看到恐怖的日本军队对南京市民们的失去理智的报复行为"。①

1938年1 月15 日,罗森最后返回南京继续他的报道: "在最近几周恐怖的日子里,日本人完全毁坏了市区商业中心。虽然攻占南京已逾一月时间,但直到今天,日军仍在市内纵火"。②

五天以后, 1 月20 日,罗森复述了一直留守在南京的德国与美国目击者的证词。③ 2 月10 日,罗森又将美国传教士麦奇(J. Magee) 拍摄的胶片内容的记录资料送往柏林。④迟至3 月4 日止,罗森仍然大量地报道了在南京发生的新的连续不断的各种暴行。@据悉,法西斯德国政府几乎不相信这些已在1938年1 月6 日由陶德曼大使证实了的罗森写自南京的"完全没有夸大"的报道.⑥

在罗森关于中国政府与中国军队行动的报告中,不仅蒋介石,而且所有的南京市行政机夫及上层人物都已在11 月9 日以前逃离了南京,抛下了孤弱元助的人民。也紧接着,罗森记述了一项在12 月间共同从事的工作,这就是在此时建立的"国际难民区委员会"。罗森又写到: 中国的上将唐生智曾试图争取一项与日方停火三天的协议,依靠这项协议可以阻止战火进入南京城,可蒋介石早已拒绝达成这样的协议,到了最后, 1937 年12 月12 日,当唐将军决定开始和谈时,为时已经晚了。③

为什么德国外交官罗森对于法西斯德国的同伙日本侵略者在南京的行径表示出如此强烈的谴责态度呢?罗森自己的回答是出于他不容置疑的反共态度。1937 年12 月24 日,他写到:" 伴随着他们的残忍行为,日本人制造出了一种有利于共产主义的危险气扒"。这就是为什么他要产生这种忧虑,把这些行为视之为公然有碍于德国防止共产主义传播政治日的的原因所在。②换言之,罗森,作为一个这一时期在中国任职的德国外交官的典型代表,公然地申明他并不反对日本的占领,而只要这是一种"比较文雅"的占领。这都是发生在1937年间的事,而正是在这时,在轰炸西班牙川市格亚尼卡( Guernica )后,法西斯德国的军队已经表现

出了一种他们称之为"比较文雅"的残暴样榜,格亚尼卡因而成为野蛮的德国侵略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侵略全欧洲国家的一个"试验品"。

让我们回头再来看看德国人的"南京报告"。 1938年8 月和4 月,罗森多方面探讨了所谓的南京"维新政府"的命运,他记述了日军上海司令部与天津司令部之间的矛盾,并撰写了诸如梁鸿志、陈箓之流中国政客的短篇传记。⑩

德国努力尽快地稳定局势的基本原因是为了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经济活动环境。德国外交官试图尽快地与那些准备与日本占领军合作的中国政客建立密切的联系,这就为我们今天提供了一些非常有意思的记录资料。

有关"南京报告"的下一个重要评论,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问题。在南京的德国外交官意识到,被占领的南京城政情上的发展及其在中日战争中的地位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罗森在8 月31 日写到:出于日本人的策划,在华北与华中两个独立的汉奸政府之间的勾结,首先依赖于建立一条自北平至南京的坚固的铁路线,但是"在最近几天内,中国军队发动了一

次较大规模的反攻,至少阻碍了这条铁路线的畅通" 。⑾

罗森谈到的这次反击指的是台儿庄战役,一次影响了战争全过程的战役。一方面,它明确显示出日本人"速战速决"战略破产的本质,另一方面增强了中国军队的土气。

在分析其它资料,特别在看待1938年华北局势时,我们要知道德国外交官们的主要注意力是放在中国的抵抗力量上的。1938年3 月底,比德尔( Bidder )博士,当时驻在北平的德国大使馆办公室负责人,向柏林报告了有关日本军队面临的最基本的困难。他首先谈到这样一个事实,即日军不能够控制在所占铁道钱左右地区的广大领土。随着这个分析的展开,导致出这样一种情况,比德尔特别提到了一支"独立的中国军队"。按照比德尔的报告,这些军队的行动"完全得到了人民充分地支持" ,这支军队及领导者的名字传遍各地。比德尔继续写到:他们的这些以人民群众为强大后盾的斗争使得所谓的‘临时政府'甚至连河北省也不可能控制,何况在全国范围内,中国民族抵抗力量确实是在增长。北方的这些独立的区域将越来越多地被游击队的活动所控制。正因如此,位于北平与太原府一线中部的这一大区域中心一一五台山区,至今仍能以之为北方无可非议的中国防卫司令部。" ⑿

比德尔报告中所说的独立区域指的是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所建立的革命根据地。比德尔只有用这样的万式对这支军队"正在增长的政治力量"、"集中统一的领导和有计划地招募士兵装备军队"以及"意志坚定的、遍及每一座茅屋的夫于抗日目标的政治教育"表示出他的关注。⑩这是一幅有关八路军的具有无穷感染力的动人图画。

比德尔在1938年8 月的报道内容更加深入一层,他没有仅仅停留于描述八路军的新的活动,而是着手分析了这些活动与日本军司令部预备调遣用在喀什湖地区进攻苏联的兵力之间的关系。

在同一报告的另一部份中则集中报道了日本在华北占领区政治势力衰落的情形。比德尔写到:华北临时政府在这一地区上层势力集团中缺少任何真正的影响.象"安福集团"一样,那些真心愿意支持日本人的政策并与日本军队合作的人曾被组织起来,但是现在,到了1938年中期,这些集团不得不开始面对无法找到更多支持者的现实。比德尔认定: "中国人民以绝不投降和不妥协来坚持他们的这种信念: 这场斗争的最后胜利是必定无疑的。"⒁

并不是只有北平的比德尔一人写出了这样一篇对于口本的侵略行径后果充满疑虑的报告,然而当时柏林的法西斯头目们还在期待着日本的胜利。1938 年9 月12 日,驻天津的德国总领事斯托那尔( Stoller )报告说: "目前仍然期望日本军国主义取得对蒋介石政府作战的胜利,"但即使是在当时,"日军仅仅占有一条由铁路网构成的钢铁动脉,伴随着他们军事上的胜利,遍及广大土地上的反抗斗争也开始了。"⒂

以上这些例子充分表明,对于这些由德国外交官撰写的报告的分析,将对我们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中国历史多么的有益。

此外,其他保存于波茨坦档案馆的馆藏资料案卷在此只能稍加提及,其中包括了许多方面的内容,诸如法西斯德国对南京汪精卫政权的政策、德国商业集团为了保证沦陷区的经济状况如同在非占领区的中国领土及其他地区一样有利而做出的多方努力等等,确实也都很有研究价值。馆藏的剪报则显示了中国报刊中不仅对于德国和日本,而且也包括苏联、美国、英国与法国对华政策的看法与评论。

在本文即将结束时,我向这次南京学术讨论会的组织者致以我的感谢,同时希望在历史学领域的探索研究工作中进一步发展我们的合作关系.

注:

①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中央档案馆( Zentrales Staatsarchiv der DDR in Potsdam ) (简码:

ZStAP) : "德国驻华大使馆" (Deutsche Botschaft China) (简称DBCh) 档案:2208 号第

249-259 页。(Nr.2208 , PP.249一259 )

②ZStAP, DBCh, Nr.2208 , PP.220一224 。

③同上案卷PP.203一206 。

④同上案卷PP.138-1520

⑤同上案卷PP .107一110 。

⑥同上案卷PP.177一183 。

⑦同上案卷PP.249一259 。

③同上案卷PP.220一224 。

⑨同上案卷PP .249一259 。

⑩同上案卷PP.71 、72、73 。

⑾同上来卷PP.51-56 。

⑿ZStAP, DBCh, Nr • 2206, pp. 370-381 。

⒀同上案卷PP. 370-381 0

⒁同上案卷PP.218-240 。

⒂同上案卷PP.140-161 。

 

 

马振犊译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 文章地址: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18/2999
  • 引用通告: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trackback.php/2999

小泽征尔:我的简历 杨帅、温铁军:经济波动、财税体制变迁与土地资源资本化——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三次圈地”相关问题的实证分析
相关文章
张盈盈:为纪念女儿张纯如撰传记
戴锦华、汪晖谈《南京!南京!》——写在《金陵十三钗》公映前
刘燕军: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记忆(1937-1985)
司马平邦:《金陵十三钗》之圣婴情结悖论
张盈盈:张纯如--无法忘却历史的女子
山内小夜子:南京大屠杀与日本僧侣
API: 工具箱 焦点 短消息 Email PDF 书签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本站文章请提供原文链接,非常感谢。 © http://wen.org.cn
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站立场。对于发言内容,由发表者自负责任。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