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学

钟志清:在中国从事希伯来文学研究

1995年,我受中国社会科学院派遣到特拉维夫大学学习了两年希伯来语言和文学基础课。2001年又申请到了国家留学基金委和以色列高教委的合作项目,到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希伯来文学系攻读博士学位。那几年,我可以说是本科、硕士、博士一起读,虽然辛苦,但是真正体会到了治学的乐趣。诚然,由于我去以色列之前便已经在国内大学的中文系接受过系统的中外文学教育,又在外国文学研究所《世界文学》工作多年,故而在阅读希伯来文学时能够呈现出和以色列人不同的视角,即导师们所倡导的独特见解。
钟志清,1964年生,北京人。199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硕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2005年在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获博士学位,是第一位在以色列获希伯来文学专业博士学位的中国学者。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代表作有《当代以色列作家研究》、《现代希伯来小说史》(译著)、《身份与记忆:论希伯来语大屠杀文学中的英雄主义》(论文)等。

  如何在中国从事希伯来文学研究,换句话说,如何从事具有中国特色的希伯来文学研究,是我十几年来一直苦苦思索的一个问题。

  严格地说,我是在以色列大学的希伯来文学系接受了规范的希伯来语言和文学教育。1995年,我受中国社会科学院派遣到特拉维夫大学学习了两年希伯来语言和文学基础课。2001年又申请到了国家留学基金委和以色列高教委的合作项目,到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希伯来文学系攻读博士学位。那几年,我可以说是本科、硕士、博士一起读,虽然辛苦,但是真正体会到了治学的乐趣。诚然,由于我去以色列之前便已经在国内大学的中文系接受过系统的中外文学教育,又在外国文学研究所《世界文学》工作多年,故而在阅读希伯来文学时能够呈现出和以色列人不同的视角,即导师们所倡导的独特见解。

  我的博士论文题目是《希伯来文学与中国文学反映二战灾难比较研究》,主要探讨以色列和新中国成立后,描写二战期间民族苦难的创伤文学与民族建设、社会语境、政治话语的关系,受到了国际学界的关注。导师本来希望我在完成博士论文后,继续在国外从事博士后研究,修正并完善博士论文的观点与论证,将其用英文出版,逐渐在国际希伯来文学研究领域奠定学术地位。但由于我和国家留学基金委及外文所签有协议,于是在2005年4月提交论文之后便立即回国,同年完成了以前延宕下来的国家人事部择优资助项目“当代以色列作家研究 ”。2006年,我申请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变革中的20世纪希伯来文学”。在承担项目的过程中,我考虑到国内学术界和外文所实际工作的需要,完成了奥兹的小说《爱与黑暗的故事》和谢克德的学术著作《现代希伯来小说史》的翻译。而对自己潜心数年磨砺出来的博士论文,我只从中抽取部分内容,发表在中文刊物上,并借2008年访问英国学术院之际,应邀在英国剑桥大学作了一次学术讲座。每每听到导师催问论文出版事宜,我难免怅然若失。人的一天只有24小时,我虽然全力以赴,但还是深感力不从心。

  当然,在中国从事希伯来文学研究的学术条件和环境与以色列不同。在以色列,希伯来文学研究就像我国的中国文学研究,属于国学研究,任何资料都唾手可得。而在中国,希伯来文学研究则处于边缘地带,这方面的情况同英国有些相似。我在访问牛津大学时,曾就学科边缘化问题与英国著名的希伯来文学学者格兰达·阿布拉姆森教授达成共识。区别在于,英国的希伯来文学研究比较成熟,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伦敦大学学院等大学都拥有较为丰富的犹太文学藏书,学者们还可以充分利用大英图书馆的资源。在我国,希伯来文学研究则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尤其在现代希伯来文学领域,国内迄今只有一部专著、两部学术译著和60多部翻译作品问世,国家图书馆和各大学图书馆缺乏这方面的藏书,网上资源同国外相比也略显不足。因此,我多是通过国外的师友与合作单位的帮助来解决这一问题,并利用每次出访机会到图书馆收集资料。

  中国学者在中国语境下用中文从事希伯来文学研究,面临的挑战也与以色列学者不同。就像以色列学者谢克德《现代希伯来小说史》一书的编者所说,谢克德探究并阐明了希伯来小说审美与社会、政治、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关系,审视了文学与人生的交互作用。同时,他做了一项通常不需要文学史家至少不要求那些撰写伟大西方传统的文学史家所做的工作,即传达出现代希伯来小说的经典特征,证明它有资格进入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的舞台,并阐发了希伯来文学传统的启迪力量。相形之下,中国学者面临的挑战来自:对内应让对希伯来文学和犹太历史与犹太体验感兴趣的读者读懂你的著述,给人以知识与启蒙,因为我们在起点时要做的工作与数十年前其他语种文学研究者的工作有近似之处;对外则应能展示中国读者的独特视角,对世界范围内的希伯来语文学研究贡献一种新的阐释与理解。但是要在一部专著中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绝非易事。

  在作“当代以色列作家研究”这一课题时,我曾设想通过分编的方式解决这一问题。上编按照时间顺序探讨当代以色列文学发展史和作家、作品,目的在于让读者对50余年的以色列文学有一个总体把握。下编进行专题研究,考察国家建设语境下的大屠杀文学、希伯来文学中的阿拉伯形象、文学与宗教、文学如何承担塑造民族身份的使命并接受外来文化影响等问题。但在撰写过程中,如何在撰写上编时适可而止,为下编打下伏笔;而撰写下编时如何同前文照应,并避免重复,颇具难度。

  目前我所从事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变革中的20世纪希伯来文学”十分迷人,触及现当代犹太历史与犹太体验中诸多重要问题,如希伯来语的复兴与以色列国家建立、犹太女性对犹太民族和语言复兴的贡献、欧洲文化对当代希伯来文学建构的影响等。我希望能够通过作家生平阐述、历史、社会、文化与政治语境分析,考察产生具有独创性和审美完整性的文学作品的条件,并通过文本细读,贡献一种新的理解。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 文章地址: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c2/1309
  • 引用通告: http://wen.org.cn/modules/article/trackback.php/1309

海裔:和安德森关于《亚当•斯密在北京》的通信 叶秀山:德国古典哲学对中国哲学研究的意义
相关文章
张承志:赤军的女儿
巴特勒 Judith Butler: As a Jew, I was taught it was ethically imperative to speak up
河清:请愤怒吧--西方“言论自由”的神话
爱丽丝·沃克:为什么航向加沙
卡尔·维克:巴勒斯坦入联冲击波
爱德华·萨义德:若雪·柯利的意义:尊严与团结
API: 工具箱 焦点 短消息 Email PDF 书签
请您支持独立网站发展,转载本站文章请提供原文链接,非常感谢。 © http://wen.org.cn
网友个人意见,不代表本站立场。对于发言内容,由发表者自负责任。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