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人文与社会

人文与社会 文章列表 普通 按评论倒序

人文与社会
wenorgcn at 163 dot com
普通 推荐阅读 全部
缺省 时间 标题 评分 阅读 评论 跟踪网址 | 倒序 顺序
« 1 ... 24 25 26 (27) 28 29 30 ... 104 »
文章
  1. 邱澎生:物質文化與日常生活的辯證
    历史 2009/02/01 | 阅读: 2126 | 评论: 1
    新史學》「物質文化」專號,收錄有三篇論文、三篇研究討論以及一篇書評。如同許多歷史上或大或小的事件,這個專號的形成也有其結構因素與偶發因素。受限篇幅,我略去幾種可能的偶發因素,先談諸種結構因素中的一項選擇性親和:這次專號其實反映臺灣史學界標舉「物質文化」與「日常生活」議題重要性的一股集體研究風氣。
  2. 佚名:新扫荡与反扫荡
    经济 2006/10/01 | 阅读: 1760 | 评论: 1
    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外资所立下的汗马功劳是有目共睹的。然而随着外资在中国的无限膨胀,外资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风险,也慢慢在中国浮现。21世纪在中国出现了外资扫荡型收购。这种扫荡比较隐蔽,普通百姓未必会有所觉察,但其危害却会影响到每一个人。
  3. 郭成康:清朝皇帝的中国观
    历史 2009/02/01 | 阅读: 2607 | 评论: 1
    清代是中国历史上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逐步发展以至最后定型的关键时期。清朝不仅对奠定今天中国的版图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近现代国家意义上的中国概念也是在清朝统治时期才出现的。今天无论汉族,还是众多少数民族,都认同自己是中国人,自己的祖国是中国。看起来这似乎无需论证。其实,中国各族人民从民族认同到对统一国家的认同,经历了几千年漫长岁月的积淀与整合,在清朝统治的三百年间,才最终成为定局;而作为主导那一时期中国政治的清朝皇帝对中国的体认,以及他们的逻辑思维方式和实践行为,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4. 曹树基:国家与地方的公共卫生——以1918年山西肺鼠疫流行为中心
    医卫 2009/01/27 | 阅读: 1540 | 评论: 1
    面对1918年年初山西的肺鼠疫流行,中央政府与山西省政府合作,实行全民动员,迅速扑灭疫情,是为“国家的公共卫生”。1918年秋天及以后,山西临县、兴县鼠疫流行不断,人口死亡众多,中央政府和山西省政府仅表达有限的关注,防疫几乎成为县级政府的事务,是为“地方的公共卫生”。遏止疫情扩散的河流和山脉成为国家与地方的边界。山西鼠疫防治过程,展现的是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权力分立、交织与转化的过程。
  5. 王瑞来:科举取消的历史--略论元代士人的心态变化与职业取向
    历史 2009/01/27 | 阅读: 1455 | 评论: 1
    在千年科举的历史上,除了走向终点的1905年和明初一度废除之外,元代是唯一的实质上长时间废止过科举的时代。除此之外,科举在蒙古人的政权被废止,和后来在满洲人政权被废除,也是两者在表层上的相似。不止是表层,科举被废止后,对士人的冲击,对士人的职业取向,对社会的影响,在这些深层面上,也有其类似之处。
  6. 方长安:新中国“17年”欧美文学翻译、解读论
    文学 2009/01/27 | 阅读: 1372 | 评论: 1
    1949—1966年,中国与欧美文学之间虽因全球性冷战直接交往几乎中断,但仍大量翻译出版了欧美文学史上那些被认为具有“人民性”的作品,并以社会主义话语为立足点对它们进行解读,悬置其个性解放、博爱等现代启蒙主题,发掘出它们固有的反封建性和非资本主义因子,使之成为新中国文化、文学建设的有效资源。当时的解读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文学阐释,而是一种政治意识形态化的话语实践活动。
  7. 朱永嘉:读王安石诗《元日》
    文学 2009/01/26 | 阅读: 3461 | 评论: 1
    翻开王安石的诗集,重读王安石的《元日》,它几乎概括了我们民族除夕迎新古老的传统民俗。其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里包括三个节目,一是除夕晚家家户户要爆竹声中除旧;二是在朦胧快天亮时,把新桃换旧符;三是在元日的清晨,面向东方,自幼及长饮屠苏酒。这些个迎新除旧传统,前后延续近二千年了。
  8. 朱学勤:“凌伊”先生 (朱永嘉)
    历史 2009/01/26 | 阅读: 3386 | 评论: 1
    我们这一代启蒙读物,有一些是“文革”中上海出版的内部书籍,世称“灰皮书”,还有一些杂志,如《学习与批判》,如《摘译》(分自然科学版、社会科学版)。后来知道这些出版物皆为他主持,“文革”前编印的《数理化自学丛书》1 2本,那时也开始重印。
  9. 保尔森: 发声明给新华社否认将金融危机归咎中国
    经济 2009/02/05 | 阅读: 1062 | 评论: 1
    美国前任财政部长保尔森3日在一份声明中说,英国《金融时报》的一篇报道称他在接受该报采访时将全球金融危机归咎于中国 ,这是对他谈话的误解,这个报道是“错误的”。但伯南克2005年来的讲话和西方大量研究持此观点。
  10. 时永乐、门凤超:悖逆者——清代学者心目中的王充
    文学 2009/02/06 | 阅读: 1176 | 评论: 1
    《论衡》中有《问孔》《刺孟》二篇,公开向孔子、孟子发难。另附毛泽东论以批评楚太子生活奢靡起首的枚乘《七发》的文章。
  11. 陈柏峰:价值观变迁背景下的农民自杀问题--皖北李圩村调查
    医卫 2009/01/25 | 阅读: 1281 | 评论: 1
    李圩村的自杀有两种基本类型,夫妻因家庭矛盾导致的自杀和老年人因代际矛盾导致的自杀。贫穷是农民自杀的表层原因,村庄生活的巨大压力是其深层原因。这种压力由村庄中异化的面子竞争所导致,面子竞争的异化是由农民能价值观的变迁引起的。自杀应当放到这一背景中去获得解释。价值观变迁中本体性价值的丧失是老年人自杀的根源,本体性价值丧失所导致的社会性价值的异化,是年轻人自杀的根源。
  12. 刘继纯:以鲁迅为例看五四知识份子的电影态度
    影视 2009/01/25 | 阅读: 1567 | 评论: 1
    五四精神激荡风云之际,正是中国本土电影躁动蜂拥之时。鲁迅在上海生活的十年(1927-1936),恰逢中国电影发展的关键时期。鲁迅作为当时中国文艺界的泰斗,对电影的态度如何?鲁迅跟电影有著怎样的关系?对当时放映的国外电影持何种立场?对中国本土电影有甚么期许?
  13. 散木:一个走进延安的红色历史学家
    历史 2009/03/23 | 阅读: 1433 | 评论: 1
    范文澜是一个有学问的革命历史学家,党而不群、政不忘学是他的一个特点。
  14. 贺雪峰:“打工潮”背后的深层根源
    社会 2009/02/08 | 阅读: 1671 | 评论: 1
    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兴起了“打工潮”,然而,当前我国农民外出打工的原因已经迥异于传统时代的小农社会。除了为了赚取收入,维持农村家庭的体面生活外,另一原因则是为了赚取进城生活的积蓄,或获得逃离村庄的资本。由第一种原因向第二种原因转变具有必然性。
  15. 闵大洪:中国网络传播与网络媒体开始进入新阶段
    科技 2009/02/09 | 阅读: 997 | 评论: 1
    这篇文章列举了21世纪中国互联网发展中的一些大事。
  16. 饶宗颐教授访谈录
    人文 2009/02/02 | 阅读: 2123 | 评论: 1
    饶宗颐,字伯濂、选堂,号固庵,一九一七年生于广东潮州,从事学术研究、艺术创作以及教学工作至今逾七十余年,是享誉国内外的国学大师及书画大家。
  17. 林贤治:回首看萧红
    文学 2009/02/08 | 阅读: 1227 | 评论: 1
    萧红的文学,在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场域中,无疑是弱势文学。她既倾情歌哭社会底层的群体命运,却又执意暴露其中的黑暗和愚昧;而且,她是那般恣意地表现自我的个性、思想和情感,而所有这些,又不是属于廊庙、山林、经院、书斋、闺阁,而是属于荒野的、泥土的。
  18. 王跃生:当代农村三代直系家庭构成分析——兼与城市比较
    社会 2009/01/23 | 阅读: 1296 | 评论: 1
    从户主代位构成上看,当代农村三代直系家庭有两种主导形式:一是以第一代人为主导,一是以第二代人为主导。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村超过50%的三代直系家庭以第二代人为主导,第一代人退居从属地位。第二代人赡养和照料老人是这类家庭形成的重要原因。在缺少社会保障的农村环境中,丧偶老年妇女对家庭养老有高度的依赖,她们成为三代直系家庭产生的主要前提条件。第一代人为主导的家庭虽不占多数,但却有逐渐升高之势;担任户主的第一代人多数尚未年老,这类家庭具有代际协作特征。与农村相反,城市三代直系家庭则以第一代为主导,经济自立能力强使第一代人摆脱了对子女的生存依赖,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三代直系家庭是松散的,但却有助于提升代际关系质量。这应该成为农村三代家庭的发展方向。
  19. 阿多诺:文化工业再思考
    人文 2009/01/20 | 阅读: 2540 | 评论: 1
    “文化工业在大众的精神构成中的重要性不代表我们可以获准放弃对它的客观合法化和本质存在的思考,这种许可更不应该是来自一种自认是注重实用的科学。”
  20. 孟捷:资本主义经济长期波动的理论:一个批判性评述
    经济 2012/10/31 | 阅读: 1711
    在资本主义经济长期波动的理论中,马克思主义和新熊彼特派构成两派。马克思主义中,又有曼德尔、调节学派、SSA学派的理论。本文检讨了SSA学派和调节学派的理论,对以佩蕾丝为代表的新熊彼特派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比较,探讨了建立一种新综合的可能性。
« 1 ... 24 25 26 (27) 28 29 30 ... 104 »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