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humanities.cn

humanities.cn 文章列表 全部 按评论倒序

humanities.cn
http://humanities.cn/
webmaster at humanities dot cn
普通 推荐阅读 全部
缺省 时间 标题 评分 阅读 评论 跟踪网址 | 倒序 顺序
« 1 ... 4 5 6 (7) 8 9 10 ... 17 »
文章
  1. 李连荣:国外学者对《格萨尔》的搜集与研究
    文学 宗教 2008/12/15 | 阅读: 1423 | 评论: 1
    明月若被罗喉噬,无明黑暗谁除之?
  2. 許地山:道家思想與道教
    宗教 2008/12/16 | 阅读: 1785 | 评论: 1
    经典部分阅读。
  3. 钱穆:中国知识分子
    思想 2008/12/16 | 阅读: 1588 | 评论: 1
    钱穆《国史新论》 选读。
  4. 陈赟: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自我理解
    思想 2008/12/17 | 阅读: 2028 | 评论: 1
    1990年代以来中国人精神生活特征的变化,是在一个巨大的远景历史空间中展开的。
  5. 韩少功:漫长的假期
    文学 2008/12/29 | 阅读: 3187 | 评论: 1
    不想拍孩子们的马屁,很坦白地告诉他们:即使在三十年前,让很多中学生说出十本俄国文学、十本法国文学、十本美国文学,都不是怎么困难的。我这一说法显然让他们惊诧了,怀疑了,困惑了,一双双眼睛瞪得很大。三十年前?天啦,那不正是文化的禁锁和荒芜时期?不正是文革的十年浩劫?……有人露出一丝讪笑,那意思是:老师你别忽悠我们啦。
  6. 刘昶:革命的普罗米修斯:民国时期的乡村教师
    社会 人文 2009/01/25 | 阅读: 3002 | 评论: 1
    在乡村中国,十九世纪末以来现代教育的发展创造出一个全新的教育者群体,他们是公共学校的教师,他们的人数众多而且在不断增长,他们接受的主要是现代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而不是儒家经典的训练。绝大多数乡村教师是二十来岁的男性,他们多来自家境贫寒的农家,他们的年龄和背景使他们精力充沛并不满现状,而他们所受的教育训练和他们从事的职业,使他们成为乡村中拥有并传播现代知识的先锋阶层。但这些并不必然使他们成为激进的革命者,使他们变得激进和革命的其它重要因素是他们的穷困恶劣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以及他们周遭闭塞落后的环境。这些与他们所接受的现代科学教育和他们对自己的期望形成极为强烈的对比。在很多地方是乡村教师建立了当地第一个党组织,最早在农民中宣传了革命的思想,并在乡村开展了最早的革命活动。根据笔者在广泛阅读相关史料时所做的估计,中共早期乡村党组织有70-80%是由乡村教师创建的,乡村教师充当了中国革命中这个普罗米修斯的角色
  7. 黄宗智:中国的小资产阶级和中间阶层:悖论的社会形态(修订稿)
    社会 2009/01/23 | 阅读: 3006 | 评论: 1
    中国的社会形态不应简单地套用“中产阶级”占最大多数的“美国模式”来理解,也不应等同于“无产阶级”占最大多数的古典马克思主义模式。
  8. 董之林:“世变缘常”
    书评 2009/01/22 | 阅读: 1085 | 评论: 1
    《动荡的青春》是两个人的口述史。讲普通人亲身经历的故事,有“‘民俗’也可以成史” 的意味。而一旦得知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作者在“文革”和“文革”前的生活,又会觉得书里所写的,与那种布满人间烟火气的“民俗”,应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吧。
  9. 张承志:亚细亚的“主义”
    文学 2009/01/21 | 阅读: 2374 | 评论: 1
    无论“一手握剑一手持经”也好,一代狷介文人的盖棺论定也好,世间的思想探求,并无禁忌。但是回头反顾,从大川周明到大川周明的辩护者,从旧式的亚细亚主义“者”到当今的亚细亚主义“家”,曲折一条轨迹中,隐现的警示诱人遐思。
  10. 刘继明:走近陈映真
    文学 2009/01/21 | 阅读: 2046 | 评论: 1
    一年多以前。我从媒体上看到一条消息,陈映真因中风而在北京陷入重度昏迷,正在北京朝阳医院重症病房治疗,据说很难再苏醒过来了。像几年前听说德里达和苏珊·朗格塔等相继辞世的消息那样,我心里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毫无疑问,这一代人的渐行渐远和最后离去,意味着某种弥足珍贵的知识分子传统成为了历史。但历史不会就此终结,任何值得尊崇的思想遗产都会像幽灵那样,在未来的某时某刻,以一种令人惊奇的方式重新回到我们中间。
  11. 雷达:我所知道的茅盾文学奖
    文学 2009/01/12 | 阅读: 1383 | 评论: 1
    据我所知,茅奖的历史可追溯到1945年。那年在重庆为茅盾举行了"五十寿辰和创作活动二十五周年纪念",在6月24日庆祝会上,正大纺织厂的陈钧经理委托沈钧儒和沙千里律师将一张十万元支票赠送给茅盾,指定作为茅盾文艺奖金。
  12. 吴冠中:专访吴冠中
    艺术 2009/01/12 | 阅读: 2052 | 评论: 1
    本文是吴冠中接受《南方都市报》的访谈
  13. 唐岱:《绘事发微》
    艺术 2008/12/26 | 阅读: 1713 | 评论: 1
    画论。清代唐岱。一卷。1716年。为论画二十六篇。认为绘画是“怡情养性”的东西。是“轩冕巨公不得自适于林泉而托兴笔墨,以当卧游”。反对“用之图利”,认为“六法中原以为气韵为先”。认为一个画家“善文”、“善书”,对于提高绘画技巧有重大作用。
  14. T·S·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
    文学 2008/12/25 | 阅读: 1153 | 评论: 1
    经典选读。"Tradition and the Individual Talent" (1919)
  15. 德勒兹:论福柯
    思想 2008/12/25 | 阅读: 1884 | 评论: 1
    什么是dispositif?首先,它是一个交织缠绕、线索复杂的组合体。它由线构成,每条线特性各异。社会机制中的这些线并未勾勒出或环绕着那些权利、对象、主体、语言等都是同质性的体制,而是遵循着某些方向、追溯着一些总是不平衡的平衡。
  16. 何慧丽:从农民合作自助到城乡互动互助——我几年来的思考和行动小结
    社会 2008/12/26 | 阅读: 1393 | 评论: 1
    政府主导的城市化道路,天生受到两个国内基本矛盾的制约,一是基本国情矛盾,一是基本体制矛盾。主要表现为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基本国情矛盾,造成劳动力无限供给、小农村社经济不断细碎化,成为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极其严重的根源。
  17. 陈光兴:异型分子
    书评 2008/12/29 | 阅读: 1121 | 评论: 1
    学院派的书写,往往是把人生命中遭遇的冲动,很压抑的转化成所谓理性的研究当中,来遮盖书写的驱力,所以逻辑说理的背后经常隐藏著欲望流动的影子。
  18. 张钊维:从诸葛亮到臭皮匠:谢英俊的难题
    建筑 音乐 2008/12/29 | 阅读: 1603 | 评论: 1
    1977年的夏天,年轻的民歌手李双泽在台北附近的淡水小镇闭门撰写了一系列歌谣;其中「愚公移山」这首歌,改编自台湾日据时期的反日农民运动家杨逵的小诗。
  19. Thomas Zimmer:中国当代文学在德国
    文学 2008/12/07 | 阅读: 1373 | 评论: 1
    哈金和戴思杰都是为西方读者写作的,直接来自中国的作品却比较难,比较艰深,比较难以定位和理解。在中国受到喜爱的作家,在德国可不见得会受到读者的青睐。
  20. 黄宗智:中国农业面临的历史性契机
    社会 2008/12/27 | 阅读: 1137 | 评论: 1
    今日中国的农业正面临着一个历史性发展契机。其出路不必等待未来的更高程度的城市化,更不在于美国式的大农场,而是在于当前的新时代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既是高劳动密集型的也是相对高收入的小家庭农场。
« 1 ... 4 5 6 (7) 8 9 10 ... 17 »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