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文章列表 普通 按评论倒序

普通 推荐阅读 焦点 全部
缺省 时间 标题 评分 阅读 评论 跟踪网址 | 倒序 顺序
« 1 (2) 3 4 5 ... 178 »
文章
  1. 张世英:哲学的新方向
    思想 2010/01/21 | 阅读: 1718 | 评论: 3
    哲学的新方向
  2. 李超:论中国西洋画运动
    艺术 2009/02/09 | 阅读: 1525 | 评论: 2
    按照中国西洋画家各自的留学和游学背景,一般可以产生不同的称谓习惯,留法的艺术家多使用“西洋画”和“西画”之说;而留日的艺术家则多使用“洋画”之说。 从文化意义上看,“洋画运动”的出现,标志着源于西方的油画,正式以完整文化形态引进和渗透于中国文化生活之中,而在当时已趋国际化都市的上海,更使油画的活动和影响具有正规的国际意义。其所谓“时潮”,也正是指上海得近代文明之先声而兴起的新学之风,并由此影响洋画运动的发生。
  3. 拉詹、津加莱斯:从资本家手中拯救资本主义
    经济 2008/10/15 | 阅读: 1758 | 评论: 2
    本文是《从资本家手中拯救资本主义》一书的引言部分,该书系钱颖一主编的“比较译丛”
    之一,即将由中信出版社出版。
  4. 陶东风:新时期文学三十年
    文学 2008/10/22 | 阅读: 1433 | 评论: 2
    在某种非常概括的意义上说,新时期文学三十年可以通过精英化和去精英化这两个关键词加以梳理。
  5. 雷蒙德·威廉斯:大都市概念与现代主义的出现
    文学 思想 2008/10/26 | 阅读: 1727 | 评论: 2
    由于许多社会的和历史的原因,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上半叶的大都市,变成了一个全新的文化维度。它现在远远超过了非常巨大的城市,甚至超过了一个重要国家的首都城市。它是新的社会关系、经济关系和文化关系开始形成的场所,超出了城市和国家较老的意义:一个事实上要在20世纪下半叶得到扩展的独特历史阶段,至少有可能扩展到全世界。
  6. 波斯特:鲍德里亚与电视广告——经济的语言
    社会 2009/02/25 | 阅读: 3558 | 评论: 2
    鲍德里亚关于媒体的思考追随了从新马克思主义到后结构主义的轨迹。
  7. 蒋子龙:追忆艾伦·金斯伯格
    文学 2008/11/18 | 阅读: 1460 | 评论: 2
    当时正值美国的经济不够景气,群众厌战、反战的情绪很强烈,尤其在青年当中,酝酿着一股强烈的对现实不满的浪潮。就在这时候金斯伯格的成名作《嚎叫》问世,它表达了群众对社会不满的呼声,尤其强烈地表达了青年人精神上的不满,立刻引起轰动。
  8. 王晓明:陀斯托耶夫斯基的《罪与罚》
    文学 2009/02/21 | 阅读: 1305 | 评论: 2
    什么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关注的大事情,或者说,他认定的十九世纪俄国人的大事情?
  9. 郎咸平:《金融超限战》序言
    经济 2009/02/12 | 阅读: 1464 | 评论: 2
    这是我的新书《金融超限战》的序言,该书将在二月中下旬有东方出版社出版。该书详细的披露了这次国际金融海啸真正背后的黑手的阴谋的操作手法.
  10. 彼得•坎普:反思作为言语力量的哲学——第22届世界哲学大会开幕式关于反思当今哲学的主旨演讲
    思想 2009/02/20 | 阅读: 1588 | 评论: 2
    哲学家拥有的力量是言语的力量。
  11. 张伟仁:学习法律的一些问题
    法律 环保 2006/11/13 | 阅读: 6571 | 评论: 2
    张伟仁支持把法律看成一种社会规范而不是至高无上的准则的观点,认为要学好法律必须先了解它所来自的社会,包括其文化传统、当前的处境及将来发展的方向,所以学习法律的人要具备许多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然后去探究法之精义,认清法的社会功能,才能作为一个优秀的“法律人”为社会的公平和谐作出重大的贡献。
  12. 汪晖:在对话中追寻
    文学 2009/02/19 | 阅读: 2217 | 评论: 2
    《别求新声———汪晖访谈录》序言。
  13. 何清涟:婚姻中的经济学──读格雷·贝克的《家庭论》
    经济 书评 2008/12/09 | 阅读: 2280 | 评论: 2
    《家庭论》(A Treatise on The Family [1981])书评。
  14. 李昌平:越南的土地“私有化”实践
    社会 2008/10/12 | 阅读: 1239 | 评论: 2
    在我看来,土地所有制无论是国有制、农民集体所有制、还是私有制,都是形式上的,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土地制度的核心,是谁占有地租和土地资本化收益。
  15. 叶隽:中国的歌德译介与研究现状综述
    文学 2009/02/24 | 阅读: 1306 | 评论: 2
    中国人最早接触歌德可以追溯到曾任驻德公使的李凤苞(1834-1887)。
  16. 西沐:中国画市场神话破灭,究竟谁在穿皇帝的新衣
    经济 艺术 2009/02/08 | 阅读: 995 | 评论: 2
    不少小的拍卖公司收集了大量玩价格玩得比较高的画家的应景之作,印成精美的图录,标上低得离谱的价格,直接寄发给画家及其相应的经纪人或画廊,用意非常明显,快来托吧,不然成交价格让你们很难看!
  17. 许子东:五四小说中的“男女”关系
    文学 2009/02/16 | 阅读: 1666 | 评论: 2
    我们面对很多关系,穷富的关系,阶级;中外的关系,民族;人跟神的关系,宗教,等等。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到现在,我关心得最多的是两个关系:一个是知识分子与社会、与大众的关系;第二个就是男女的关系,今天讨论的就是这两个关系,从一段文本说起。(许子东在复旦的讲演记录,由听讲学生摘要。)
  18. 高瑞泉:近代价值观变革与晚清知识分子
    思想 2008/12/17 | 阅读: 1309 | 评论: 2
    讨论晚清知识分子与近代中国价值观念变革的关系。
  19. 张旭东:中国现代主义起源的名言之辩:重读《阿Q正传》
    文学 2009/01/31 | 阅读: 2072 | 评论: 2
    《阿Q正传》不仅是一个特定社会历史转型的寓言(即“启蒙”和国民性批判),也是一个有关中国文明整体意义和价值表述“系统失序”的寓言。在后一种意义上,阿Q注定活得更长久,因为它所再现的语言、形式、身份认同和自我肯定的困难,将在中国文明历史复兴的漫长道路上一路同我们相伴。
  20. 贾樟柯、陈丹青对话《小武》现场笔记(2008年11月23)
    影视 2008/11/25 | 阅读: 4719 | 评论: 2
    薠望:为咱网站做点贡献。边听边打字做的笔记,有点乱,大家包涵,好在这两位说话都比较平缓,所以大意都在了。以为是胶片,结果是放碟,原来胶片给电影局没收了。
    人文与社会:贾樟柯叙述了他创作《小武》的背景和动机,主要提到对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感受,一个通过学习获得自我的过程,还有对电影中虚伪现实的愤怒。陈丹青谈了他与贾樟柯以及小武的共鸣。
« 1 (2) 3 4 5 ... 178 »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