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影视

文章列表 全部 按评论倒序

普通 推荐阅读 焦点 全部
缺省 时间 标题 评分 阅读 评论 跟踪网址 | 倒序 顺序
« 1 2 3 (4) 5 6 7 ... 9 »
文章
  1. 苏七七:经验与贫乏——中国当代青年电影作者及其实践
    2008/10/21 | 阅读: 1541 | 评论: 1
    青年电影作者的“青年”,意味着一种先锋姿态。但是在话语权力与言说空间的制约中,中国当代青年电影开始是从体制外与体制内两个维度,探索不同的叙事可能的,随着电影实践成本的降低与学习途径的扩展,这支队伍开始扩大而庞杂,最后根据自身叙事目的,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2. 李道明:纪录片的回顾与前瞻
    2008/11/11 | 阅读: 1418 | 评论: 1
    写于1999年,概括纪录片发展史简明扼要。
  3. 李道明:台湾电影一百年
    2008/11/11 | 阅读: 7551 | 评论: 1
    作者为台北艺术大学教授。
  4. 贾樟柯等:阐释中国的电影诗人
    2008/11/12 | 阅读: 5302 | 评论: 1
    近期,在由帕米尔文化艺术研究院(中坤文化发展基金支持)和清华大学人文和社会高等研究中心、《中国学术》杂志社联合主办的“帕米尔文化周”上,放映和研讨了贾樟柯的新作《二十四城记》,参加文化周的另两个单元的“二十世纪中国的文化与政治”国际论坛(清华大学汪晖教授主持)与“世界的中国”国际系列讲演(北京大学刘东教授主持)的中外学者观看了影片,多有好评。这里刊登10月28日研讨会的部分发言。当天的研讨由著名诗人欧阳江河主持。
  5. 刘继纯:以鲁迅为例看五四知识份子的电影态度
    2009/01/25 | 阅读: 1566 | 评论: 1
    五四精神激荡风云之际,正是中国本土电影躁动蜂拥之时。鲁迅在上海生活的十年(1927-1936),恰逢中国电影发展的关键时期。鲁迅作为当时中国文艺界的泰斗,对电影的态度如何?鲁迅跟电影有著怎样的关系?对当时放映的国外电影持何种立场?对中国本土电影有甚么期许?
  6. 刘阳:30年银幕流转,中国电影期待新“开场”
    2008/11/30 | 阅读: 1094 | 评论: 1
    比较值得注意的是关于“大片”占海外市场份额和文化影响的论述。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赵实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电影论坛”上发言时说,从1978年到2008年11月19日,我国共生产故事影片4522部、美术片430部、科教片3087部、纪录片2243部、电视电影1100部。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电影产业化改革发展进程加快,电影产量连年大幅递增,2007年故事影片产量达到402部,位居世界第三。
  7. 贾樟柯访谈:中国电影毛病在哪里
    2008/12/01 | 阅读: 1943 | 评论: 1
    从技术、制度和思想等方面谈中国电影问题。
  8. 欧阳江河:从八个样板戏到电影《二十四城记》——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文本变迁
    2008/12/04 | 阅读: 1800 | 评论: 1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文本从八个样板戏到电影《二十四城记》,天翻地覆。
  9. 章诒和、颜长珂:从电影《梅兰芳》谈梅兰芳
    2008/12/07 | 阅读: 3928 | 评论: 1
    两位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的资深研究员和研究员谈梅兰芳及陈凯歌新电影。
  10. 郭松民:《海角七号》及其文化现象浅析
    2009/02/23 | 阅读: 1511 | 评论: 1
    不过是一部小制作的台湾电影而已,《海角七号》值得被这么关注吗?
  11. 张真:《银幕艳史》———女明星作为中国早期电影文化的现代性体现
    2008/12/04 | 阅读: 2104 | 评论: 1
    《银幕艳史》是一部具有自指性白话现代性质的纪录剧情片,也是记录了中国早期电影和观众结构及其转变的范例。
  12. 克鲁格、汪晖:反媒体撕开了媒体那厚重的窗帘(对话)
    2012/05/03 | 阅读: 2665
    克鲁格对话汪晖:“媒体的扩张并不代表公共领域的扩张,不代表交流的扩张,因此一定程度上需要一种反媒体。在这个反媒体当中创造出公共性,因为公共性不是天然的。”“在媒体的包围中,反媒体往往能够创造奇迹。……有那么一瞬间,反媒体撕开了媒体那厚重的窗帘。”
  13. 赵文:"工厂里的钢琴":叙事与隐喻
    2012/02/23 | 阅读: 2329
    "争夺下一代"的隐喻贯穿全剧。这场对下一代的争夺战,并不像传统戏剧《灰阑记》中的争夺战那样以大团圆而告终,也不像贝尔托特·布莱希特的《高加索灰阑记》版本的争夺战那样凭借明智的法官让善恶有报。
  14. 郑洞天:最好的方式是用多民族人民的生活表现真实的中国
    2012/05/13 | 阅读: 1360
    民族电影的概念是什么?可以说,美国的好莱坞电影之外的所有各国的电影都可以统称为民族电影。因为美国电影独占了全世界市场的70%左右,它完成的娱乐部分、商品流通部分的功能,应该说没有人可以替代。剩下其他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电影工作者拍的电影,虽然有很大一部分是娱乐性的产品,但是实际上它更有价值的部分,就是各国电影工作者能做的事情:完成电影更崇高的目标。
  15. 戈达尔、安东尼奥尼:当代的危机(问答)
    2012/05/25 | 阅读: 1752
    “这些产品无处不在,它们闯入我们的家庭,由塑料或是别的数年前尚不知其成分的材料构成,色彩鲜艳,与我们如影随形。它们借助于对我们的心理和潜意识影响益深的广告,跟随着我们。” “在科幻小说中,没有艺术家,诗人......”
  16. 阿萨耶斯:与英格玛·伯格曼的谈话
    2012/06/05 | 阅读: 2275
    我热爱他们,我热爱观众。我总在想:"我弄得很明了,他们一定能明白我的意图,这并不困难。"也有几次,我觉得弄得不够简单和明了。我这一生,包括在剧院的那段时光,都在努力地为观众或和观众一起工作。
  17. 毛尖:这是艺术片?
    2012/09/16 | 阅读: 2476
    集中看了二十来部所谓中国地下电影之后,更觉得用电视机看电影也足够了。不仅足够,坦率地说,我几乎有些邪恶地感到,广电总局的某些决定是对的,因为大部份的地下电影都非常难看
  18. 徐刚:《悬崖》与中产阶级的革命叙事
    2012/09/05 | 阅读: 1751
    对于如今的红色题材影视剧,尤其是《暗算》、《潜伏》、《黎明之前》、《悬崖》等商业剧,我的一个疑问就是,谁在看电视,谁在看电影?观众是谁?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19. 马宁:《Kony 2012》:是正义审判还是派兵借口?
    2012/09/03 | 阅读: 1630
    一部揭露乌干达圣灵军绑架童军暴行的视频影片《Kony 2012》于2012年3月5日公布,赢得上亿人关注并引发强烈争议。乌干达学者马姆达尼认为夸大圣灵军当前的威胁,明显是在为美国增加在这一地区的军事存在设立借口,向乌干达北部增派士兵和武装,然后扩展到整个地区。
  20. 张慧瑜:《浮沉》:外企的腹黑与白领的国企梦
    2012/09/02 | 阅读: 2238
    乔莉对“地方国企”的温情而浪漫想象,忽略了国企作为一种国家资本主义的身份,也无法真正体认“华丽”转身后的国企正是建立在对工人阶级/劳动者的脱钩之上,在这一点上,外企对于一线白领的“压迫”与国企对于劳动者的放弃都遵循着资本利益最大化的逻辑。
« 1 2 3 (4) 5 6 7 ... 9 »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