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文章列表 全部 按评论倒序

普通 推荐阅读 焦点 全部
缺省 时间 标题 评分 阅读 评论 跟踪网址 | 倒序 顺序
« 1 2 (3) 4 5 6 ... 205 »
文章
  1. 王宁:“清赏”与“雅玩”-昆曲的文人环境与地域色彩
    戏剧 2008/08/08 | 阅读: 3327 | 评论: 2
    早期昆曲的产生所依托的恰恰就是文人生活中的酒宴背景,它所迎合的是文人在酒宴间的“清赏”需求。而“妓”与“酒”正是昆曲诞生的极好土壤。
  2. 郎咸平:《金融超限战》序言
    经济 2009/02/12 | 阅读: 1460 | 评论: 2
    这是我的新书《金融超限战》的序言,该书将在二月中下旬有东方出版社出版。该书详细的披露了这次国际金融海啸真正背后的黑手的阴谋的操作手法.
  3. 拉詹、津加莱斯:从资本家手中拯救资本主义
    经济 2008/10/15 | 阅读: 1756 | 评论: 2
    本文是《从资本家手中拯救资本主义》一书的引言部分,该书系钱颖一主编的“比较译丛”
    之一,即将由中信出版社出版。
  4. 舒马赫:《小的是美好的》选读
    科技 经济 2009/03/08 | 阅读: 2727 | 评论: 2
    德裔英国经济学者舒马赫(E. F. Schumacher, 1911-77)早在50及60年代便开始寻求“可持续的发展模式”(patterns of sustainability),提倡“小即是美”(Small is Beautiful)、“适用/中间科技”(appropriate / intermediate technology)、“佛教经济学”,“国有化工业”等与西方主流经济思潮背道而驰的观念。《小的是美好的》出版后于1973~1979年间再版了12次,至今仍是发展经济学的经典之作。1984年,商务印书馆引进该书。2007年,在舒马赫辞世30周年之际,南京译林出版社近日重版了这本书。

    除了对经济学的贡献以外,他对科技的理解也很中肯。他认为,中间技术应当具备这样的特性:有利于“创造工作机会”这一首要目标的实现;有效地利用本地资源;能增加劳动的愉悦,而不是把人变成技术的奴隶;经过适当培训,人人可以运用。大众生产的技术正是这样一种“中间技术”,正如“圣雄”甘地所说,大量生产帮助不了世界上的穷人,只有大众生产才能帮助他们。
  5. 高瑞泉:近代价值观变革与晚清知识分子
    思想 2008/12/17 | 阅读: 1308 | 评论: 2
    讨论晚清知识分子与近代中国价值观念变革的关系。
  6. 朱其:双年展主题以及思想资源的匮乏
    艺术 2008/09/15 | 阅读: 1323 | 评论: 2
    朱其最近发表了一系列批评中国当代艺术的文章。
  7. 蒋子龙:追忆艾伦·金斯伯格
    文学 2008/11/18 | 阅读: 1457 | 评论: 2
    当时正值美国的经济不够景气,群众厌战、反战的情绪很强烈,尤其在青年当中,酝酿着一股强烈的对现实不满的浪潮。就在这时候金斯伯格的成名作《嚎叫》问世,它表达了群众对社会不满的呼声,尤其强烈地表达了青年人精神上的不满,立刻引起轰动。
  8. 西沐:中国画市场神话破灭,究竟谁在穿皇帝的新衣
    经济 艺术 2009/02/08 | 阅读: 992 | 评论: 2
    不少小的拍卖公司收集了大量玩价格玩得比较高的画家的应景之作,印成精美的图录,标上低得离谱的价格,直接寄发给画家及其相应的经纪人或画廊,用意非常明显,快来托吧,不然成交价格让你们很难看!
  9. 余英时:从传统“士”到现代知识人
    历史 2006/11/23 | 阅读: 2106 | 评论: 2
    余英时最有名也最持续的研究领域是中国的士大夫。这里转一篇03年为《士与中国文化》新版写的序言。余英时最近的获奖,跟他03/04年左右在广西师大和三联书店都出版了好几本文集应该也是有关的。--人文与社会
  10. 时永乐、门凤超:余嘉锡与《四库提要辨证》
    文学 2009/03/18 | 阅读: 1249 | 评论: 2
    余氏终生勤学不辍,知识渊博,他自言“史子两部,宋以前书未见者少;元明以后,亦颇涉猎。”“四部之书,熟悉千余种,皆知其高下深浅”。余氏一生成果颇丰,已出版的有《四库提要辨证》、《目录学发微》、《世说新语笺疏》、《古书通例》及《余嘉锡论学杂著》等,均为可以传世的学术精品,其中尤以《余氏终生勤学不辍,知识渊博,他自言“史子两部,宋以前书未见者少;元明以后,亦颇涉猎。”“四部之书,熟悉千余种,皆知其高下深浅”。余氏一生成果颇丰,已出版的有《四库提要辨证》、《目录学发微》、《世说新语笺疏》、《古书通例》及《余嘉锡论学杂著》等,均为可以传世的学术精品,其中尤以《四库提要辨证》(以下简称《辨证》)成就最大。》(以下简称《辨证》)成就最大。
  11. 刘禾:燃烧镜底下的真实——笛福、“真瓷”与18世纪以来的跨文化书写
    经济 2009/03/10 | 阅读: 2421 | 评论: 2
    18世纪以来,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们反复使用鲁滨逊作为经济学的原型,并由此出发,建立他们宏大的理论体系。自小说《鲁滨逊漂流记》的头两卷在1719年初次面世以来,那个在荒岛上踽踽而行的鲁滨逊就不断地出现在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写作中,直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鲁滨逊生产方式的所谓“原始”状态做出如下反讽:“经验告诉他这些,而我们这位从破船上抢救出表、账簿、墨水和笔的鲁滨逊,马上就作为一个道地的英国人开始记起帐来。”
  12. 李昌平:越南的土地“私有化”实践
    社会 2008/10/12 | 阅读: 1230 | 评论: 2
    在我看来,土地所有制无论是国有制、农民集体所有制、还是私有制,都是形式上的,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土地制度的核心,是谁占有地租和土地资本化收益。
  13. 陶东风:新时期文学三十年
    文学 2008/10/22 | 阅读: 1431 | 评论: 2
    在某种非常概括的意义上说,新时期文学三十年可以通过精英化和去精英化这两个关键词加以梳理。
  14. 赵刚:和解的壁垒:评龙应台「你不能不知道的台湾:观连宋访大陆有感」
    思想 2008/12/22 | 阅读: 3142 | 评论: 2
    我们不同意於龙女士的,最终还是在於她虽然在区域间说话,但并没有促进区域间的对话,反而以一种吊诡的修辞,增设了区域间的壁垒。
  15. 彼得•坎普:反思作为言语力量的哲学——第22届世界哲学大会开幕式关于反思当今哲学的主旨演讲
    思想 2009/02/20 | 阅读: 1585 | 评论: 2
    哲学家拥有的力量是言语的力量。
  16. 冯骥才:打造文化,一个多么糊涂的说法
    建筑 2006/11/20 | 阅读: 2574 | 评论: 2
    冯骥才一直以来都在为保护民间建筑和传统建筑奔走,但是我们的家乡还是渐渐失去自己特有的模样,变得越来越相像。而这一切往往还是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大旗下进行的。打造出来的文化无非是所谓“中国风格”符号的堆砌:把居民从老房子里赶走、骗走或者买走,再翻修一下,模拟想象中的明清或者其他朝代风格打扮成一个单调的风格,然后开设些挣钱的商铺和花钱的俱乐部,如此就美其名曰老城改造。再这样下去,就没有比回家乡更令人痛苦的事情了。这里附一个词条:打造,在方言中曾经用来特指制作铁箍木马桶。--人文与社会::Humanities.cn
  17. 叶隽:中国的歌德译介与研究现状综述
    文学 2009/02/24 | 阅读: 1302 | 评论: 2
    中国人最早接触歌德可以追溯到曾任驻德公使的李凤苞(1834-1887)。
  18. 郑联盛:主要经济体的经济走势:几何图形的观点
    经济 2009/03/09 | 阅读: 1572 | 评论: 2
    最近用几何图形分析美欧日中经济走势的看法有一种认为美国U型,欧洲W型,日本L型,中国V型。这篇文章简单说明LUVW的含义。
    但据Wolfgang Münchau今天在《金融时报》发表文章,美国的经济危机是L型而不是U或者V。
  19. 王安忆:不在短篇小说中宏大叙事
    文学 2009/03/18 | 阅读: 1470 | 评论: 2
    王安忆一直很谦虚地说,她写短篇小说不行,没有这个天赋,比起苏童、迟子建和刘庆邦他们差远了。但从1970年代末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以来,三十年来王安忆不间断地也已发表了一百二十余篇短篇小说。
  20. 周传家:北京的昆曲艺术
    戏剧 2008/08/08 | 阅读: 3859 | 评论: 2
    北京从明万历年间便成为 昆曲艺术的重镇和中心之一,在宫廷和民间出现了持久的广泛流播、大红大紫的局面。其后虽然屡遭磨难,仍爝火不息,成为昆曲艺术的重要流派。
« 1 2 (3) 4 5 6 ... 205 »



技术支持: MIINNO 京ICP备20003809号-1 | © 06-12 人文与社会